鲍罗廷与中国国民革命

鲍罗廷与中国国民革命

论文摘要

鲍罗廷作为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派驻中国的最重要的顾问,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促进国民党改组的完成,使第一次国共合作得以实现,共产党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亦因之获得实践平台。改组后的国民党,在构成上呈现各革命阶级的联盟,但继续保持了资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色彩。鲍罗廷深知国民党的复杂性,一开始就有加强左派,警惕右派进而战胜右派的思想准备。他以坚持联俄、反帝、开展国民革命为最大公约数,在变动的格局中,团结和发展左派势力,稳定和拉拢中间势力,排斥和打击右派势力,维护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努力坚持到底。以共产党员个人参加国民党的方式实现的国共合作,是联共(布)、共产国际的理论和战略与当时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在推翻军阀统治的目标将近实现,共产党的力量在革命运动中迅速壮大的情势下,随着共产国际战略激进化,要求在国共合作的条件下,实质推进土地革命和建立工农革命武装,重新改造国民党上层机构,促进中国革命向非资本主义前途发展,不可能为国民党当权派所接受。革命形势已经深刻转变,国共合作格局必须相应转变,及时突破国共党内合作框架,但是,联共(布)和共产国际没有及时转变,鲍罗廷选择了维持与武汉国民党继续合作,放弃实行激进政策,结果,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鲍罗廷帮助国民党确立以党治军的理念,以苏联红军模式建立国民革命军。他参与筹建黄埔军校的谋划,参与平定广州商团叛乱。他在国民革命军北伐的问题上,做促进派,主张以北伐与农民问题的解决相结合,彻底摆脱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束缚。这个时期,联共(布)和斯大林重视帮助中国革命阵营建立武装力量,把发展武装的着重点,放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身上,共产党人主要发挥的是政治工作者的作用。斯大林给鲍罗廷下达过武装工农的指令,鲍罗廷认为没有条件实施。鲍罗廷参与国民党的政权建设,实践了“以党治国”。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一成立,他在国民党中的顾问事务就转换到这个新平台。国民政府建立后,政治委员会成为国民党指导政府的决策机构。鲍罗廷参与国民党政权从大元帅个人决断制到委员合议制的改造,参加政治委员会为成立国民政府的议事决策,还亲自起草、审查一系列关于政权、政务的规章、文电,并为政府人事安排提出重要建议。鲍罗廷掌握国际动态,及时为国民政府提供外交政策建议。国民党二届三次全会以后,国民政府机构的充实和共产党人参加政府,有鲍罗廷的运筹帷幄之功。共产党人参加政府,国共两党联席会的召开,使国共合作在党内合作的基础上添加几许政党联盟的色彩。鲍罗廷从中国历史和现状中把握实行土地革命的重要性,反复强调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有赖于农民土地问题的完全解决。他的主张,有以共产国际革命理论和俄国革命经验认识中国土地问题的一面。伴随农民运动的深入发展,农民自发起来解决土地问题,他面对现实,主张经过农民自己的乡村自治,实现基层政权的转移,作为土地革命的保障,在没收和分配上,主张照顾到同盟者的利益。比起无条件没收和无规则分配的大众狂欢式的土地革命,鲍罗廷的方案显得保守,却具有切实可行性。农民的土地革命,如果没有政权和军队的保障,没有制度规范,是不能健康开展的。革命是千百万人民的事业。人民群众投身革命运动,以其对革命的自觉认识为条件。来华前,鲍罗廷关于中国的知识近乎空白。在一个陌生的国度,他加强对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历史的了解,加强对中国国情与文化的熟悉。他始终把唤醒民众,作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不知疲倦地到处演讲宣传,给人留下至深的印象。鲍罗廷虽拥有联共(布)和苏联政府的强大背景,但顾问的身份和工作性质,决定了他总要与国共两党重要成员细心打交道。贯彻莫斯科的决策和意图,要结合中国的实际,要克服运作中的各种困难。鲍罗廷注意与中国领导人建立广泛而密切的个人关系,利用矛盾,分化瓦解,甚至于必要时玩弄一点权术,采取独断办法。通过个别间的说服和疏通,是他的风格和艺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乃多重原因所决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整个1923年至1927年间,联共(布)和共产国际提供理论、战略、方法的指导,苏俄政府提供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由于脱离中国国情和革命实际,加以客观上力量对比的过于悬殊,最后并不能按照他们所设计的方案去实现。从这个角度说,鲍罗廷所担负的是无法完成的使命。国民革命应该以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为最佳选项,但结局却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专政。这个失败,归根到底,是由于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双重不足,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正确的道路,终究还要靠中国共产党人自己来寻找。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意义
  • 二 学术前史
  • 三 思路与方法
  • 四 重点与难点
  • 五 两点说明
  • 第一章 力促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 一 鲍罗廷来华前国共合作的酝酿与初试
  • 1. 共产国际、苏俄在中国寻找盟友
  • 2. 国共合作模式的选择
  • 二 国民党改组的强力推进
  • 1. 鲍罗廷初识孙中山与国民党
  • 2. 国民党改组的实际进展
  • 三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 1.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 2. 制定《中国国民党总章》
  • 3. 国民党的新生
  • 第二章 合作之初对国共磨擦的平复
  • 一 国民革命的新局面
  • 1. 国民党改组后的党务发展
  • 2. 黄埔军校的创办
  • 3. 工农群众运动的开辟
  • 4. 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的澎湃
  • 二 结构性矛盾的表面化
  • 1. 共产国际的不同声音
  • 2. 国共两党的政见差异
  • 3. 扩张国民党的矛盾冲突
  • 三 “弹劾共产党案”的消歇
  • 1. 鲍罗廷受诘问
  • 2. 国民党一届二次全会的折中
  • 3. 起兵北伐与平定商团叛乱
  • 第三章 发展左派势力维护统一战线
  • 一 国民党组织分化的出现
  • 1. 支持孙中山北上
  • 2. 推动国民会议运动勃兴
  • 3. 应对保守势力的麇集
  • 二 国民政府的成立与纷争
  • 1. 反帝大革命狂飙突进
  • 2. 国民政府的成立
  • 3. “廖案”处理及其后的政治变动
  • 第四章 于分化中勉力坚持国共合作
  • 一 反击西山会议派的不完全胜利
  • 1. 排共抗俄的西山会议
  • 2. 国共合作大政方针的再确认
  • 二 蒋介石限共的党务整理
  • 1. 中山舰事件前的政情研判
  • 2. 鲍罗廷与《整理党务案》的通过
  • 第五章 发动北伐与迁都武汉的运筹
  • 一 发动北伐战争的争议
  • 1. 南北政局变化中的酝酿
  • 2. 鲍罗廷与国民革命军北伐出师
  • 二 国民政府迁都的角力
  • 1. 北伐初期政治方针的研讨
  • 2. 迁都问题的提出与国民党中央各省区联席会议的决定
  • 3. 国民政府迁移武汉的博弈
  • 三 党内合作向政党联盟演变
  • 1. 发展新的革命中心区
  • 2. 共产党人加入国民政府
  • 第六章 战略退却难挽国共破裂狂澜
  • 一 进入紧急关头的战略选择
  • 1. 革命根据地危机四伏
  • 2. 鲍罗廷提出战略退却
  • 二 中共战略方针的重大争论
  • 1. 鲍罗廷与罗易的冲突与分歧
  • 2. 中共五大未能克服当前危机
  • 三 挽救失败的最后努力
  • 1. 莫斯科出手:从蒋介石到汪精卫
  • 2. 鲍罗廷坚持以退求存
  • 3. 第一次国共合作曲终人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鲍罗廷与中国国民革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