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城市群(city-region)已经成为当今城市集聚和发展的主要空间方式,存在着恶性竞争、自然资源困乏、生态环境恶化等多重问题。建立于计划模式下的区域规划,为实现区域资源的有效配置,强调建立统一的大政府,单纯重视发挥政府尤其是高等级政府的作用。然而,在存在多个决策中心的城市群区域,并不存在统一的区域政府实体,城市之间难以合作成为推行区域规划政策的主要障碍。随着市场力量的壮大和公民社会的发育,改变了公共事务管理中的政府一元主导模式,区域规划作为在更大空间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公共政策,需要整合区域多个城市利益和回应多元社会利益的要求。 通过研究城市群区域多中心的空间集聚和治理结构,重点从多层级、多元政策主体之间关系构建着手,借鉴欧美国家成功案例的方法,利用政策分析的工具,对区域规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监控等全过程展开了系统研究。主要工作包括:梳理了区域规划政策体系中主体结构,研究了主体之间的网络状关系及管理机制;提出了城市群政府、企业和社会协同互动的区域规划政策框架;考察了区域规划从输入、转换到输出的政策过程,从参与式制定、合作协同实施、多元监控等三个政策环节深入展开;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的多中心空间和决策结构进行分析,探讨区域规划由单一主体向网络状主体的转变趋势,针对性提出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规划的重点领域和组织实施保障。 为重点解决区域规划推行中的成员利益缺失、政府一元主导而导致的制约问题,研究工作推进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突破了区域规划要求单一主体的传统政策模式,研究了城市群区域规划政策主体的网络结构,从政策过程角度,协调动员多级区域城市政府以及企业和社会的多元力量,将网络状主体贯穿到参与式的规划制定、基于委托代理的规划合作实施和多元动态的规划评价监控的全过程,为政府提供了区域管理的系统政策工具。 其次,有别于以空间形态组织为核心的规划理论研究方法,以政策分析的视角搭建了区域规划从制定、实施到监测评价和监控的全过程政策框架,解答了城市群区域如何制定和实施区域规划问题,是对区域规划理论研究的进一步补充和丰富。
论文目录
第1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1.1.1 城市群发展1.1.2 区域公共管理的挑战1.2 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1.2.1 国外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1.2.2 国内相关研究的新进展1.2.3 尚待研究的问题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1.3.1 问题的提出1.3.2 研究的意义1.3.3 方法和论文结构1.3.4 主要成果第2章 城市群区域规划相关理论的研究2.1 城市区域空间发展理论2.1.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2.1.2 中心地理论(Centra1 Place Theory)2.1.3 戈特曼的“大都市带理论”2.2 区域公共经济理论2.2.1 关于公共物品(Public goods)提供的理论2.2.2 地方性公共物品的提供和最优政府规模2.2.3 公共经济理论对城市群空间发展的意义2.3 区域治理理论2.3.1 “治理”与区域公共事务管理2.3.2 治理理论的发展与实践2.3.3 治理在区域和地方层面的运用2.3.4 多中心区域治理1.4 概念界定1.4.1 区域与城市1.4.2 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小结第3章 国外区域规划案例借鉴和评述3.1 欧洲空间展望3.1.1 欧洲空间一体化规划的出台3.1.2 认同的规划政策目标3.1.3 制定规划的途径——多层次、多舞台的谈判协商3.1.4 规划实施——多层级体系中治理3.1.5 规划的监控与评价措施3.1.6 ESDP的不足之处3.1.7 对我国区域规划政策的启示3.2 纽约大都市区规划——“第三部门”主导区域规划的范式3.2.1 纽约规划协会(RPA)的发展3.2.2 经验借鉴小结第4章 城市群区域规划政策现状分析4.1 我国城市群区域规划现状4.1.1 我国城市群区域协调规划的主要引导类型4.1.2 区域规划运行的主要问题和障碍4.2 城市群区域规划政策系统的演进4.2.1 政策主体的社会多元化4.2.2 政策客体的空间分化4.2.3 政策环境复杂化小结第5章 构建基于网络状主体的区域规划政策5.1 城市群区域政策主体结构5.1.1 城市群的多核多中心结构5.1.2 网络社会和网络组织5.1.3 城市群区域规划主体的网络结构5.2 政府间博弈与管理5.2.1 政府间博弈的主要类型5.2.2 博弈对策——层级中政府的经济行动5.2.3 政府之间的管理5.3 政府与企业的委托代理及管理5.3.1 公共事务领域政府与企业的委托代理(principal-agent)5.3.2 政府与企业在公共事务领域的管理关系5.4 社会与政府关系及参与机制5.4.1 公众在公共事务领域的基本界定5.4.2 社会与政府之间代理和监督关系5.4.3 公共决策中公众与政府的互动参与机制5.5 建构基于网络状主体的城市群区域规划政策5.5.1 网络状主体的区域规划政策特征5.5.2 基于网络状主体的区域规划政策小结第6章 参与式的区域规划制定6.1 参与的界定6.1.1 多元的参与6.1.2 规划参与的方式6.2 区域规划参与的主体和目标6.2.1 区域规划政策参与者6.2.2 城市群区域规划政策参与的目标6.2.3 城市群区域规划的参与者6.3 城市群区域规划参与的途径6.3.1 纵向参与—谈判成为城市话语权的表达形式6.3.2 横向(水平)参与6.4 区域规划制定参与的机制设计6.4.1 多层级政府参与的规划制定组织机构——层级与对话6.4.2 规划问题筛选和目标确立——多元社会主体参与6.4.3 规划编制过程——城市的话语权6.4.4. 规划选择——利益相关者的权利6.4.5 规划审批(决策与合法化)——超区域政治组织的作用小结第7章 基于委托代理的区域规划合作实施7.1 以合作伙伴关系构建规划实施的组织机构7.1.1 合作伙伴关系(partnership)7.1.2 组建区域规划实施的组织机构7.2 基于委托——代理关系的政策实施运作机制7.2.1 区域公共服务代理问题的产生和激励机制7.2.2 以城市群地域空间为载体建立政府间的委托代理7.2.3 以社会主体为对象建立政企间的委托代理7.3 区域规划实施的关键领域7.3.1 经济空间发展结构7.3.2 城镇体系和居住人口布局的引导7.3.3 土地空间和自然资源利用7.3.4 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整合7.3.5 环境治理和保护小结第8章 多元动态的区域规划监测评价和监控8.1 基于“3S”平台的政策监测8.1.1 区域规划政策监测8.1.2 区域规划监测指标体系8.1.3 区域规划政策监测组织运行8.2 以“3S”框架开展规划评价8.2.1 区域规划评价的框架8.2.2 政策评价的标准和方法8.2.3 区域规划政策评价的实施8.3 区域规划政策监控8.3.1 政策监控及其作用8.3.2 区域规划政策监控机制小结第9章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区域规划政策9.1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9.1.1 长三角区域城市发展概况9.1.2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区域范围演变9.1.3 长三角区域协调发展进程9.2 长三角区域规划的机遇与挑战9.2.1 统筹区域发展的国家战略选择9.2.2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国内外研究9.2.3 长三角城市群区域规划的政策和空间范围9.2.4 成长中长三角区域规划政策环境9.3 面向网络状主体的长三角区域规划政策9.3.1 长江三角洲区域规划政策问题9.3.2 构建网络状的政策主体9.4 长三角区域规划的重点政策领域9.4.1 政策制定的重点领域9.4.2 政策推行的核心保障9.4.3 政策监控的关键点小结第10章 结语10.1 主要研究内容10.2 主要研究成果10.3 继续深化研究的方向参考文献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相关论文文献
- [1].《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颁布实施[J]. 城市规划通讯 2008(04)
- [2].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连同改革方案获得国务院批准[J]. 城市规划通讯 2009(01)
- [3].城市群区域城镇协调发展:内涵、特征与路径[J]. 求索 2014(08)
- [4].哈长城市群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机制的构建[J]. 中国商论 2017(28)
- [5].城市群区域治理的“边界排斥”困境及跨界联动机制研究[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19(01)
- [6].城市群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 经济纵横 2015(12)
- [7].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提升(2008-2020)[J]. 城市规划通讯 2009(09)
- [8].城市群区域城市职能结构特征与类别分析——以长株潭城市群区域为例[J]. 城市学刊 2017(02)
- [9].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差异化分析[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6(08)
- [10].长株潭城市群区域旅游整合模式研究[J]. 怀化学院学报 2010(06)
- [11].城市群区域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 2010(02)
- [12].生态美学与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2)
- [13].旅游同质化背景下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差异化研究[J]. 营销界 2020(20)
- [14].中原城市群区域旅游品牌形象建设与传播研究[J]. 决策探索(下) 2018(02)
- [15].我国城市群区域城际交通发展思路[J]. 综合运输 2010(12)
- [16].基于景观生态学的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特征研究[J]. 国土资源导刊 2008(05)
- [17].小城镇在城市群中的大作用[J]. 人民论坛 2017(11)
- [18].大庆市建设哈长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问题研究[J]. 大庆社会科学 2017(01)
- [19].中国城市群区域城际轨道交通布局模式[J]. 地理科学进展 2010(02)
- [20].城市群区域规划中水资源承载力立方米/(人·年)研究——以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区域规划为例[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07)
- [21].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管治体制的建立与创新研究[J].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9(04)
- [22].大庆市建设哈长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的优势及对策研究[J]. 中国商论 2018(05)
- [23].长株潭城市群景观生态环境优化研究——基于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角度的思考[J]. 城市建筑 2013(20)
- [24].长株潭城市群区域金融发展现状与对策[J]. 金融经济 2009(22)
- [25].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区域治理机制的架构思考:从政府治理权出发[J].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2020(02)
- [26].江淮城市群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分析[J]. 中国名城 2018(10)
- [27].《株洲市落实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条例的实施细则》发布[J]. 城市规划通讯 2014(16)
- [28].世界著名城市群区域创新中心城市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15)
- [29].长株潭城市群区域公路网事故频率研究[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6(05)
- [30].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2008-2020)(2013年调整)[J]. 城市规划通讯 2015(20)
标签:城市群论文; 区域规划论文; 政策研究论文; 网络状主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