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论文通过两大部分研究了黄芩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以及试验研究了黄芩多糖对肉仔鸡日粮营养物质代谢率、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部分如下所述:第一部分:提取试验利用回流提取的方法水提黄芩多糖,寻找其最佳提取工艺,按照最佳提取工艺水煮醇沉提取黄芩粉制备了试验用的黄芩多糖,并测定了其中多糖含量。依据单因素试验结果,运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考察液固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三因素对黄芩多糖提取率的交互影响,优化提取工艺,得出黄芩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液固比35:1,温度85℃,浸提时间100 min;在此条件下可得最大理论提取率为4.92 %,实际提取的粗多糖提取率为4.76 %。第二部分:动物试验试验一:选择120只1日龄的AA肉仔鸡,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处理1饲喂基础日粮,其它处理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按100 mg/kg、200 mg/kg和400 mg/kg饲粮添加黄芩多糖,研究黄芩多糖对肉仔鸡养分利用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添加量范围内,黄芩多糖对肉仔鸡养分代谢率具有降低作用,且对0~3周龄肉仔鸡的影响要大于3~7周龄的。在3~7周龄,粗蛋白代谢率最高的是200 mg/kg黄芩多糖添加组,比对照组高24.04 %,差异显著(P<0.05)。试验二:将饲养试验的鸡在7日龄、14日龄、21日龄、35日龄和49日龄以组为单位称重称余料,计算耗料量、日增重和料重比。分别于21日龄、35日龄和49日龄每组随机取3只体重接近平均体重的鸡进行屠宰,采血,制备血清。研究黄芩多糖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黄芩多糖的添加对血清总蛋白、血糖、血钙和血磷的影响不显著(P>0.05)。而200 mg/kg黄芩多糖添加组对肉仔鸡体重、日增重和料肉比影响较显著。试验三:将饲养试验的鸡在21日龄、35日龄和49日龄时每组随机取3只体重接近平均体重的鸡进行屠宰,研究黄芩多糖对肉仔鸡免疫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黄芩多糖的添加对免疫器官有影响。总体上看,200 mg/kg添加组的影响最明显。100 mg/kg添加组对21日龄的法氏囊指数影响最显著(P<0.05);对肉仔鸡全期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也较显著(P<0.05)。本试验结果得出:适宜添加量的黄芩多糖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肉鸡的生长性能,促进免疫器官的发育和免疫性能的提高。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黄芩多糖对肉鸡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江西饲料 2018(03)
- [2].黄芩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J].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2(03)
- [3].我国不同种质黄芩多糖含量的比较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0(01)
- [4].黄芩多糖体外抗新城疫病毒活性试验[J]. 中国兽医杂志 2011(10)
- [5].黄芩多糖的体内抗氧化活性[J]. 中国食品学报 2016(07)
- [6].超声提取黄芩多糖工艺研究[J]. 内蒙古中医药 2010(06)
- [7].黄芩多糖提取方法的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 2011(20)
- [8].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芩多糖的含量[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6(05)
- [9].黄芩多糖的超声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活性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4(16)
- [10].不同产地黄芩中多糖的测定[J].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2008(05)
- [11].黄芩多糖的研究进展[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7(02)
- [12].黄芩多糖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 动物营养学报 2010(04)
- [13].黄芪多糖合丹参酮对40例中晚期乳腺癌化疗的影响[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3(05)
- [14].黄芩多糖对肉仔鸡血液生化指标及免疫指标的影响[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4(07)
- [15].黄芪多糖与苦参碱不同配比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J].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18(05)
- [16].黄芩多糖对肉仔鸡营养物质消化率、生长性能的影响[J]. 中兽医医药杂志 2010(06)
- [17].黄芩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J]. 中国食品学报 2017(02)
- [18].黄芩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 中外医疗 2013(04)
- [19].黄芩多糖提取条件优化方法及其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疗效研究[J]. 山东中医杂志 2020(09)
- [20].黄芩生品和炮制品中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J]. 河北农业科学 2011(05)
- [21].黄芩解热抗炎作用有效组分筛选的研究[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5)
- [22].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黄芩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J]. 食品科学 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