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李润田[1](2022)在《论声乐教学中学生情感与审美能力的培养》文中提出声乐是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演唱者可以通过对声乐的演唱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情感表达对于声乐的演唱具有重要意义。在声乐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情感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声乐作品的内涵表现出来。本文对目前声乐教学中情感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现状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
牛亚莉[2](2021)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文中研究说明在音乐专业中,声乐属于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能够提高其审美能力。同时,声乐教学还属于艺术类教学,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在学习过程中能为其带来全新的感受。声乐教学指导,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而且有助于培养其审美能力。鉴于此,本文从声乐审美能力角度出发,明确声乐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希望能提高声乐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郭鸿[3](2021)在《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文中研究说明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为了有效实施德艺双修、以美育人,培养出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幼教人才,改变当前声乐教师思政意识薄弱、思政元素挖掘不足等现状,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建设提出了基于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即声乐教师应明确声乐课程思政核心要义;声乐教材以及配套课程资源库建设应凸显思想性、学前性、审美性;声乐教法应突出"寓教于理、寓教于乐"。
郭佳音[4](2021)在《声乐教学中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的关系研究》文中认为钢琴伴奏是钢琴演奏的主要形式之一,在钢琴艺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钢琴伴奏与其他艺术间的联系日趋紧密。钢琴伴奏与伴奏对象间具有很强的协同性,不仅可以弥补伴奏对象的不足,更能以钢琴伴奏来强化伴奏对象的审美效果。文章以声乐教学中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的关系为研究对象,首先界定了二者的关系,继而阐释了准确把握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关系的意义,并从二者关系出发,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对策。
牛艺添[5](2021)在《从咏叹调《他也许是我渴望见到的人》谈声乐审美意识》文中研究指明咏叹调《他也许是我渴望见到的人》生动又细腻地描绘出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是很能展现一个人的声乐功底的。本文从声乐审美意义的理论内容、对《他也许是我渴望见到的人》的分析以及《他也许是我渴望见到的人》对声乐审美意识的意义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目的在于表现声乐审美的指导作用。
李建华[6](2021)在《高校声乐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激发学生感悟艺术的积极性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笔者根据近年来工作中总结的教学经验,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入手,阐述了声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审美能力的主要内容,培养审美能力的途径与培养审美能力需要注重的几种能力。
刘琦[7](2021)在《新媒体背景下微课在高校声乐美育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教育制度的不断变革和网络新媒体技术的不断优化,教育模式在信息化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随着教师在教学方式上的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方式应运而生,而微课作为目前应用最多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教学中必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在高校声乐美育中也渐渐被使用。微课不但可使声乐美育授课的内容更加多样化,还对教学环节进行精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帮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的同时做到温故知新。本文主要从微课的概念出发,对高校声乐美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微课教学方式的应用优势进行详细分析,以此为基础探索出在新媒体背景下加强微课在高校声乐美育中的应用。
邹振群[8](2021)在《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策略分析》文中认为声乐教育作为美育中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它能够利用审美教育表现出来,同时能够以审美教育的形式体现出来。在审美教育中,能够通过声乐教学中部分关键性的规律和技巧从而使审美教育能够渗透于整体的声乐教学中。现阶段,
肖赛玥[9](2021)在《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文中提出考察典型单位制元素的生成与发展历程是单位制变迁研究持续关注的核心议题。在传统单位制社会,职工群众以“单位人”的身份工作、生活在各个单位组织之中。单位组织开展的文艺活动是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加之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需要借助文艺形式向职工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宣传和生产动员,“单位文艺”成为单位组织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要素。在社会结构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时代背景下,单位制面临着转型或消解的趋势,与单位组织相依存的“单位文艺”同样面临命运抉择。单位制变迁的总体趋向是为适应社会发展逐步褪去单位组织的社会服务属性,回归以生产为主的企业属性,学界称之为“单位去社会化”。依据这一演变逻辑,文艺作为非生产、管理属性的元素,似乎难以摆脱被剔除的命运。然而,笔者通过实证考察发现文艺在当下的单位组织中仍有其发挥价值的空间。据此,本研究以在单位制变迁进程中依旧保留传统单位制组织形态的大型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将“单位文艺”作为单位制变迁历程中,单位组织内部的保留性元素加以考察。通过不同历史时期“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功能变迁历程的探究,解析单位制变迁背景下单位组织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受研究对象的历时性和复杂性因素影响,本研究主要采取质性研究方法,以S市112厂为研究个案,对112厂“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历程展开实证考察。研究对“单位文艺”价值的考量是围绕“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展开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首先是从历史维度对“单位文艺”的缘起与生成进行溯源,为“单位文艺”工具化属性的形成探寻历史源流;其次以“单位文艺”生成的历史轨迹作为逻辑主线展开研究。遵循结构功能主义分析范式,依据“单位文艺”的生成历程与功能预设、功能实现、功能延展和功能转向的对应关系,将“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嵌入到“单位文艺”的生成与发展的时间序列之中。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单位文艺”的艺术图景中探究“单位文艺”如何助力单位组织实现动员机制的有效实施;再次是结合“单位人”对“单位文艺”的记忆表达和功能认知,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基于文艺是潜移默化地产生影响的特性,笔者引入时间维度从即时性、阶段性和积累性三个层次探讨“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并着重从积累性实效层面考察“单位文艺”对“单位意识”形塑起到的正向作用。研究结尾,笔者尝试运用本土实践经验与经典理论进行对话。借鉴布尔迪厄的文艺生成理论对“单位文艺”的生成结构中“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的结构关系进行分析。依据文艺生成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探究“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时代推动因素。本研究将“单位文艺人”视为“文艺生产场”中的行动者,通过分析“单位文艺人”的“习性”的产生,以及“习性”对“单位文艺人”的行动的影响,探讨“单位文艺人”作为行动者在“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将“单位文艺”定位为单位体系中,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的协作要素。研究发现:(1)“单位文艺”的功能定位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文艺的价值禀赋一脉相承。在历次朝代更迭、社会变革的进程中,文艺在思想启蒙、教化民众方面发挥的功能促使中国政治精英、文化精英形成了一种价值认同与文化自觉。一方面是对文艺的工具属性的价值认同。能够发挥政治服务、社会服务功能的文艺形态往往比纯粹的审美性的文艺形态更被推崇。政治精英把文教当作统治中不可或缺的治理工具,文化精英则将文教当作一种应然的使命。另一方面是形成文化自觉。中国的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善于汲取国内外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情境中的文艺工作经验,逐步构建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艺生成结构和运行逻辑。上述两点共识不仅是推进“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的历史动因,也是中国文艺价值史观中亘古未变的核心命题。(2)从“文艺生产场”的场域结构来看,“文艺场域”与“权力场域”之间的结构依附关系促使“单位文艺”从生成伊始便走向组织化、制度化的文艺运行轨道。对资源与秩序具有绝对支配和管理权的权力主体从官方角度对“单位文艺”的功能建构过程进行把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单位文艺”的思想宣传、文化教育、生产动员等诸项功能的有效实施。“文艺场域”中“单位文艺人”作为能动的行动者,一方面通过意识形态导向的内化与再生产促进“单位文艺”的功能识别,另一方面则通过对意识形态导向的“过滤”和“化解”,形成“去功能化”的“单位文艺”记忆表达。(3)“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是随着时间的累积而逐渐呈现的。依据“单位文艺”发挥实效的时间长短可分为即时性实效、阶段性实效和积累性实效三个层次。研究发现,“单位文艺”对形塑“单位意识”中的积极要素具有正向作用。随着时间的积淀,以“单位意识”形塑为典型实效的积累性实效是单位制变迁进程中,“单位文艺”能够成为从传统单位制时期过渡到后单位制时期的保留元素的核心价值所在。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的调整促使以组织空间为单位共同体依存形式的共同体格局趋向松动或瓦解,而思想意识层面的精神共同体依旧存在,集体主义荣辱观与使命感等积极“单位意识”不仅是传统单位制时期的宝贵财富,在新时期同样具有重塑国企单位组织社会价值的现实意义。
马晓波[10](2021)在《探究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文中认为声乐本身就是一门具有悠久发展历史,并且极具艺术感染力的表演性艺术门类。所以,声乐本身也是极具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在声乐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强调的是对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并且审美意识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意识形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情感表达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首先针对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培养的意义进行简要阐述。其次提出了声乐教学过程中审美意识的主要表现,体现在语言、旋律和形态三个方面。最后,分析得出未来声乐教学过程中审美意识的培养策略,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加强声乐练习过程中学生审美意识能力的提升以及加强学生在生活中审美能力的体现。通过全面的分析,希望可以切实为高校声乐教学工作开展提供帮助,同时也为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二、浅议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论声乐教学中学生情感与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声乐审美特征以及教学现状 |
(一)声乐审美特征 |
(二)审美能力教学现状 |
二、声乐情感特征以及教学现状 |
(一)声乐情感特征 |
(二)情感能力培养教学现状 |
三、培养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 |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
(二)加强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学习 |
(三)加强学生控制情感能力 |
四、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
(一)培养学生对声音美的感知力 |
(二)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寻找美的本质 |
(三)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 |
(四)在声乐练习中,培养审美能力 |
五、结束语 |
(2)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声乐教学审美能力概述 |
二、声乐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的价值 |
(一)提高学习效率 |
(二)教学和审美关联 |
(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
三、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
(一)指导学生理解声乐作品 |
(二)抓住审美意识培养要点 |
1.美感产生的条件 |
2.明确审美实质 |
3.美感产生要素 |
(三)转变教育观念 |
(四)创新教学方法 |
四、结语 |
(3)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
(一)重艺轻德,声乐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明 |
(二)一知半解,声乐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足 |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
(一)秉轴持均,声乐教师应准确把握声乐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 |
(二)兼收并蓄,声乐教材以及配套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应凸显思想性、学前性和审美性 |
1.声乐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框架的构建明确了声乐课程思政的教育思想 |
2.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声乐教材的编写深化了声乐课程思政的学前教育内容 |
3.声乐课程资源库的建设提升了声乐课程思政的审美教育效果 |
(三)和而不同,声乐教法应突出“寓教于理、寓教于乐” |
(4)声乐教学中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声乐教学中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的关系界定 |
(一)相互依存 |
(二)对立统一 |
(三)相得益彰 |
二、声乐教学中准确把握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关系的意义 |
(一)丰富声乐教学内容 |
(二)推动声乐教学创新 |
(三)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
三、基于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关系的声乐教学对策 |
(一)以深化音乐体验为前提 |
(二)以夯实基础教学为关键 |
(三)以增强配合意识为重点 |
(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 |
结语 |
(5)从咏叹调《他也许是我渴望见到的人》谈声乐审美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一、声乐审美意识的理论内涵 |
(一)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的组成 |
(二)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的重要性 |
(三)在声乐教育中培养审美意识 |
1.树立审美意识的正确观念 |
2.重视声乐作品中的音符 |
3.深层分析声乐作品,品析歌词内涵 |
4.声乐作品的实践意义 |
二、《他也许是我渴望见到的人》分析 |
(一)故事简介 |
(二)声乐审美意识的分析 |
三、《他也许是我渴望见到的人》对声乐审美意识的意义 |
(一)声乐教学和审美意识相辅相成 |
(二)审美意识有助于提高声乐的学习效率 |
(三)用审美意识的正确性指导声乐教学 |
结 语 |
(6)高校声乐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 |
(一)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 |
(二)培养学生的大美情怀 |
(三)传播优秀文化 |
二、教学过程中培养审美能力的主要内容 |
(一)音乐史、艺术史 |
(二)音乐基本理论 |
(三)声乐演唱技巧 |
(四)音乐鉴赏能力 |
三、培养审美能力的途径 |
(一)教学中渗透 |
(二)实践锻炼中引导 |
(三)艺术作品赏析中体会 |
(四)不断积累中创新 |
四、培养审美能力需要注重的几种能力 |
(一)艺术感知力 |
(二)审美想象力 |
(三)情感共鸣力 |
(四)审美创造力 |
五、结论 |
(7)新媒体背景下微课在高校声乐美育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微课的概念 |
二、高校声乐美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内容过于孤立 |
(二)对教学素质重视度不高 |
(三)信息交流较为缺乏 |
(四)审美教育不到位 |
三、在高校声乐美育中采用微课教学的意义 |
(一)借助微课教学,丰富教学资源 |
(二)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
(三)提高教学场景的灵活性 |
(四)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 |
四、在新媒体背景下加强微课在高校声乐美育中的应用策略 |
(一)善于利用新媒体,制作符合学生喜好的微课视频 |
(二)借助新媒体设备,加强微课情境模式教学 |
(三)微课与教学内容有效结合,激发学生的声乐学习兴趣 |
(四)加强教学评价,提高教学效果 |
结语 |
(8)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在学前教育中对声乐教学进行美育贯彻的重要意义 |
■在学前教育的声乐教学中进行美育贯彻时对学前教师的要求 |
■学前教育的声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在学前教育的声乐教学中进行美育贯彻的注意内容 |
■小结 |
(9)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缘起 |
1.1.2 问题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述评 |
1.3 概念界定 |
1.3.1 单位文艺 |
1.3.2 单位文艺组织 |
1.3.3 单位文艺人 |
1.4 理论基础 |
1.4.1 结构功能主义 |
1.4.2 艺术场域理论与文艺生成理论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5.3 田野过程介绍 |
1.6 研究框架与篇章结构 |
1.6.1 研究框架 |
1.6.2 篇章结构 |
1.6.3 阶段划分依据 |
1.7 研究意义 |
1.7.1 理论意义 |
1.7.2 现实意义 |
第2章 “单位文艺”溯源 |
2.1 中国传统文教思想与文艺社会功能说 |
2.1.1 为治世而兴诗教 |
2.1.2 “文以载道”理念的形成与沿用 |
2.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教思想的传承与文艺使命的延展 |
2.2.1 从“文以载道”到“文以化人” |
2.2.2 文艺跃升为革命战斗的武器 |
2.3 苏联模式中的文艺工作经验 |
2.3.1 文艺是革命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 |
2.3.2 开辟工人阶级的学校和乐园 |
2.3.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本土化探索 |
小结 |
第3 章 生成期:“单位文艺”的早期萌生 |
3.1 “单位文艺”早期生成的历史语境 |
3.1.1 “单位文艺”形成的宏观社会语境 |
3.1.2 “单位文艺”形成的地域环境 |
3.2 “单位文艺”的生成动因与功能预期 |
3.2.1 国家层面:价值理念的形塑与传播工具 |
3.2.2 单位层面:助力单位组织动员机制有效实施 |
3.2.3 个人层面:满足多元精神文化诉求的主要路径 |
3.3 “单位文艺”的早期文艺景观与功能实现 |
3.3.1 爱国主义教育与爱国情感抒发 |
3.3.2 弘扬集体主义劳动精神 |
3.4 “单位文艺组织”的早期雏形 |
3.4.1 “自发原生型”业余文艺团体 |
3.4.2 “路径依赖型”业余文艺团体 |
3.4.3 “模式借鉴型”文艺活动阵地 |
3.4.4 “辅助拓展型”文艺活动空间 |
小结 |
第4 章 过渡期:“单位文艺”的震荡式过渡 |
4.1 过渡期的“别样文艺景观” |
4.1.1 “大跃进”时期的“文艺跃进” |
4.1.2 “文革”时期的“模式化”文艺生产 |
4.1.3 绑缚“政治胞衣”的“单位文艺” |
4.2 过渡期的常态化“单位文艺”实践 |
4.2.1 “单位文艺”的检阅与提升 |
4.2.2 文化主管部门与权威大众媒体联合树立舆论导向 |
4.2.3 单位组织自有媒体助力“单位文艺”的传播与推广 |
4.3 功能预设与功能实效的偏差 |
4.3.1 不同利益主体对“单位文艺”的功能预期的博弈 |
4.3.2 个体对功能实效的感知与内化的偏差 |
小结 |
第5 章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蓬勃发展盛景 |
5.1 改革开放初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新契机 |
5.1.1 文艺政策制度调整 |
5.1.2 单位组织体制变革 |
5.2 成长期:“单位文艺”的发展态势 |
5.2.1 文艺活动常态化与文艺形态多样化 |
5.2.2 文艺活动组织规模日趋扩大 |
5.2.3 发挥“典型单位制”区域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
5.3 “单位文艺”的功能延展:单位组织文化的系统构筑 |
5.3.1 自制影视剧——单位组织文化的影像呈现 |
5.3.2 厂歌、厂旗和厂徽——单位组织文化的识别符号 |
5.3.3 厂庆文艺活动——单位组织历史的文艺呈现 |
5.3.4 文艺公关——维系单位组织公共关系的纽带 |
小结 |
第6章 转型与发展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挑战与自我调适 |
6.1 转型期“单位文艺”发展中的现实挑战 |
6.1.1 国企单位组织的角色转换 |
6.1.2 代际更迭导致“单位文艺组织”的凝聚力下降 |
6.1.3 文化多元化与“单位文艺”的效用困境 |
6.2 多元功能诉求促成“单位文艺”的功能转向 |
6.2.1 国家层面:重塑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 |
6.2.2 单位层面:“内聚外展”双向驱利力下的功能延展 |
6.2.3 个人层面:搭建情感融入与情感记忆的桥梁 |
6.3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与功能的演变进路 |
6.3.1 “单位文艺”的自我调适 |
6.3.2 “单位文艺”功能的演变进路 |
小结 |
第7章 “单位文艺”的评价 |
7.1 “单位文艺”的民间记忆与功能解读 |
7.1.1 “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
7.1.2 “非单位文艺人”对“单位文艺”的功能解读 |
7.2 引入时间维度解析“单位文艺”的功能实效 |
7.2.1 即时性实效 |
7.2.2 阶段性实效 |
7.2.3 积累性实效 |
7.3 “单位文艺”与“单位意识”的形塑 |
7.3.1 “单位意识”的内涵与形塑过程 |
7.3.2 “单位文艺”的运行特质 |
7.3.3 “单位文艺”的形塑策略 |
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8.1 “文艺生产场”的运行逻辑与“单位文艺”的功能变迁 |
8.1.1 结构的附属:“权力场域”中的“单位文艺” |
8.1.2 “文艺场域”的内部结构 |
8.1.3 作为行动者的“单位文艺人” |
8.2 “单位文艺”的未来发展趋向 |
8.2.1 “单位文艺”的“回潮”现象 |
8.2.2 “单位文艺”发展的合理性与持续性 |
8.2.3 “单位文艺”发展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
8.3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单位文艺爱好者访谈提纲 |
附录2:单位文艺管理人员的访谈提纲 |
附录3:受访者基本信息表 |
在读博士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探究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审美意识的意义 |
(一)有利于推进教学改革 |
(二)有利于提高声乐学科教学质量与效果 |
二、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的主要体现 |
(一)声乐教学中的语言美体现 |
(二)声乐教学中的旋律美体现 |
(三)声乐教学中的形态美体现 |
三、未来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策略 |
(一)尽可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
(二)注重在声乐练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审美意识和能力 |
(三)加强在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
(四)充分注重声乐教师审美能力的提升 |
四、结语 |
四、浅议声乐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论声乐教学中学生情感与审美能力的培养[J]. 李润田. 戏剧之家, 2022(04)
- [2]高校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 牛亚莉. 戏剧之家, 2021(36)
- [3]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J]. 郭鸿.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4)
- [4]声乐教学中钢琴伴奏与声乐演唱的关系研究[J]. 郭佳音. 艺术教育, 2021(12)
- [5]从咏叹调《他也许是我渴望见到的人》谈声乐审美意识[J]. 牛艺添. 当代音乐, 2021(12)
- [6]高校声乐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 李建华. 戏剧之家, 2021(32)
- [7]新媒体背景下微课在高校声乐美育中的运用研究[J]. 刘琦. 数据, 2021(11)
- [8]学前教育声乐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策略分析[J]. 邹振群. 民族音乐, 2021(05)
- [9]国企“单位文艺”的生成及功能变迁研究 ——以S市112厂为例[D]. 肖赛玥. 吉林大学, 2021(01)
- [10]探究声乐教学中审美意识的培养[J]. 马晓波. 中国民族博览, 20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