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影响下稻田生态系统环境来源氮解析

人为影响下稻田生态系统环境来源氮解析

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长江三角洲地区南京、常熟和杭州三地大气干湿沉降的全年性连续观测试验,估算了目前该地区大气干湿沉降氮的数量。通过河水氮污染状况调查和模拟稻田灌溉回填土柱淋洗试验,对当前太湖地表水氮污染源进行了评论,并估算了灌溉带入稻田的氮量。通过大型原状渗漏池试验,观测了稻—麦生长季农田淋洗氮损失、径流氮损失以及NH3挥发损失等进入环境的活化氮量。此外,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在小麦和水稻两种作物上采用大田试验和砂培试验(普通砂培和ITNI装置)两种方法研究了肥料—土壤—大气—植物之间氮的交换。主要研究结果表明: (1)通过降雨带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南京、常熟和杭州三地的湿沉降氮量分别为22.7kgNha-1yr-1、24.5kgNha-1yr-1和30.0kgNha-1yr-1,平均为25.7kgNha-1yr-1;可被2molL-1氯化钾(KCl)提取的大气颗粒中有农学意义的干沉降氮量为7.16kgNha-1yr-1。研究还发现,氮的大气干湿沉降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湿沉降氮水稻生长季高于小麦生长季;干沉降氮的季节性变化与湿沉降氮变化相反,小麦生长季高于水稻生长季。 (2)根据常熟、南京和杭州的三个大气沉降氮观测点的雨水NH4+/NO3-比率和δ15NH4+值结果,探讨了雨水中NH4+氮的起源。雨水NH4+/NO3-比率存在季节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降水中NH4+浓度的季节性变化引起的。NH4+/NO3-比值变化与氮肥施用时间、不同作物生长季、耕作制(农田和菜地)以及季节性气候变化紧密关联。研究还发现,降水中NH4+的15N自然丰度值也存在季节性变化,这种变化同样也与氮肥的施用时间,不同的稻麦生长季及气候的季节性变化紧密关联。因此,可以根据NH4+/NO3-比率和δ15NH4+值的季节性变化对大气湿沉降NH4+的来源和陆地NH3排放源强度进行指示。 (3)目前,长江三角洲地区在水稻季通过河水灌溉带入稻田的氮量约为56kgNha-1,相当于当季施氮量(300kgNha-1)的1/5左右。河水中高浓度的氮污染源主要来自农村人和动物排泄物、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农田氮的迁移。大气干湿沉降氮也是目前该地区地表水体重要的氮污染源之一。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人为活化氮及其环境后果
  • 1.1.1 自然活化氮和人为活化氮
  • 1.1.2 全球和区域人为活化氮数量及未来预测
  • 1.1.3 陆地氮通量
  • 1.1.4 人为活化氮增加,陆地氮通量增加导致全球三大环境问题进一步加剧
  • 1.1.4.1 温室效应
  • 1.1.4.2 水体富营养化
  • 1.1.4.3 酸雨
  • 1.1.5 人为活化氮增加引起的其它生态环境问题
  • 1.1.5.1 生物多样性减少
  • 2O破坏臭氧层及其生态环境后果'>1.1.5.2 N2O破坏臭氧层及其生态环境后果
  • 1.2 大气干湿沉降氮对农业的贡献及其环境影响
  • 1.2.1 国内外大气干湿沉降氮研究进展
  • 1.2.2 大气干湿沉降氮对农业和水环境的影响
  • 1.2.3 大气干湿沉降氮对森林的影响
  • 1.2.4 大气干湿沉降氮对土壤的影响
  • 1.2.5 大气干湿沉降氮对水体氮污染源的贡献
  • 1.3 水体氮污染
  • 1.4 研究环境氮对于农田氮平衡和水环境的意义
  • 第一部分 稻田生态系统环境来源氮(河水和大气干湿沉降)对稻、麦营养的贡献和水环境的影响
  • 第二章 大气干湿沉降氮研究
  • 第一节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干湿沉降氮的数量、地区变异及其历史变化
  • 2.1.1 引言
  • 2.1.2 研究地区与方法
  • 2.1.2.1 研究地点状况
  • 2.1.2.2 样品的采集处理
  • 4+、NO3-的测定和计算'>2.1.2.3 水样NH4+、NO3-的测定和计算
  • 2.1.3.结果与分析
  • 2.1.3.1 干湿沉降氮量和地区变异
  • 2.1.3.2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湿沉降氮的历史变化
  • 2.1.4 小结
  • 4+/NO3-比率和δ15N值的时空变异、大气沉降氮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湿沉降氮的NH4+/NO3-比率和δ15N值的时空变异、大气沉降氮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 2.2.1 引言
  • 2.2.2 研究地区与方法
  • 2.2.2.1 雨水观测点概况
  • 2.2.2.2 样品的采集
  • 4+,NO3-和δ15NH4+的分析'>2.2.2.3 雨水NH4+,NO3-和δ15NH4+的分析
  • 4+,NO3-平均浓度及δ15NH4+的计算'>2.2.2.4 雨水NH4+,NO3-平均浓度及δ15NH4+的计算
  • 2.2.3 结果与分析
  • 4+/NO3-比率的季节性变化'>2.2.3.1 雨水中NH4+/NO3-比率的季节性变化
  • 15NH4+值的季节性变化'>2.2.3.2 雨水中δ15NH4+值的季节性变化
  • 2.2.3.3 大气沉降氮的动态变化
  • 2.2.4 小结
  • 第三章 地表水体不同形态氮浓度状况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常熟地区河湖水体氮磷浓度调查
  • 3.1.2 模拟稻田灌溉回填土柱淋洗试验
  • 3.1.2.1 供试土壤
  • 3.1.2.2 淋洗柱结构及试验处理
  • 3.1.2.3 淋洗柱的准备、样品的收集及累积淋失氮磷量计算
  • 3.1.3 样品的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常熟地区河湖水体不同形态氮浓度的季节变异
  • 3.2.1.1 河水氮磷污染状况
  • 3.2.1.2 湖荡氮磷污染状况
  • 3.2.1.3 河、湖水不同形态氮磷浓度的季节性变化
  • 3.2.2 模拟稻田灌溉回填土柱淋洗试验结果
  • 3.2.2.1 模拟稻田灌溉不同氮组分淋洗特征
  • 3.2.2.2 土壤对灌溉水氮、磷的固持和转化
  • 3.2.2.3 灌溉水带入稻田的氮
  • 3.3 小结
  • 第四章 太湖地区地表水体氮污染源评论
  • 4.1 引言
  • 4.2 研究方法
  • 4.2.1 河水水样的采集
  • 4.2.2 试验设计和处理
  • 4.2.2.1 淋洗试验
  • 4.2.2.2 径流试验
  • 4.2.2.3 大气干湿沉降氮的观测
  • 4.2.3 样品的分析
  • 4.3 研究结果
  • 4.3.1 河水中不同形态氮浓度的季节性变化
  • 4.3.1.1 河水氮浓度丰水期高于枯水期
  • 4.3.1.2 河水氮浓度丰水期变异大于枯水期
  • 3-的淋洗'>4.3.2 农田NO3-的淋洗
  • 3-的淋出量高于水稻生长季'>4.3.2.1 小麦生长季NO3-的淋出量高于水稻生长季
  • 3-15N丰度高于水稻生长季'>4.3.2.2 小麦生长季淋出的NO3-15N丰度高于水稻生长季
  • 4.3.3 稻麦生长季农田径流氮
  • 4.3.4 大气干湿沉降氮
  • 4.4 讨论
  • 4.4.1 目前太湖地区地表水氮污染源并非主要来自农田氮
  • 4.4.2 太湖河网地区地表水氮污染源的解析
  • 3-的起源'>4.4.2.1 河水中NO3-的起源
  • 4+的起源'>4.4.2.2 河水中NH4+的起源
  • 4.4.2.3 河水中有机氮的起源
  • 4.4.3 不同季节河水氮浓度差异的可能性原因分析
  • 4.4.3.1 大气干湿沉降氮的季节性分配
  • 4.4.3.2 宅基及其附近地表含氮有机物的季节性积累和分配
  • 4.5 小结
  • 第二部分 稻—麦体系下当季农田氮淋洗、径流及氨挥发试验
  • 第五章 稻-麦体系下农田氮淋洗、径流及氨挥发损失研究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试验地点和供试土壤
  • 5.1.2 试验设计和处理
  • 5.1.3 样品收集及处理方法
  • 5.1.3.1 渗漏水和径流水样收集与测定
  • 3挥发收集与测定'>5.1.3.2 NH3挥发收集与测定
  • 5.1.4 结果计算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稻麦生长季农田淋洗损失氮量
  • 5.2.2 稻麦生长季农田径流损失氮量
  • 3挥发损失氮量'>5.2.3 稻麦生长季农田NH3挥发损失氮量
  • 5.3 小结
  • 第三部分 稻田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第六章 肥料—土壤—大气—植物之间氮的交换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氮素间交换试验
  • 6.1.2 植物直接吸收大气干湿沉降氮的试验处理与方法
  • 3排放试验'>6.1.3 植株NH3排放试验
  • 15N分析及包括植物直接吸收沉降氮的计算'>6.1.4 植株含氮量、15N分析及包括植物直接吸收沉降氮的计算
  • 6.2 研究结果
  • 6.2.1 肥料氮与土壤氮的交换
  • 6.2.2 植物直接吸收大气干湿沉降氮
  • 3排放'>6.2.3 植株NH3排放
  • 6.3 小结
  • 总结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论文与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稻虾连作共作稻田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经济效益初步探究[J]. 南方农业 2019(32)
    • [2].浅析浙中稻田生态系统保育和恢复的基本策略[J]. 上海农业科技 2018(05)
    • [3].上海市郊稻田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价[J]. 资源科学 2009(01)
    • [4].不同耕作模式对双季稻田生态系统净碳汇效应及收益的影响[J]. 生态环境学报 2020(02)
    • [5].鱼稻共作对稻田生态系统修复的研究[J]. 中国水产 2016(02)
    • [6].稻田生态系统汞的形态转化及同位素分馏[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0(01)
    • [7].“水稻+”加出了千斤粮万元钱绿色优质可持续[J]. 四川农业科技 2018(10)
    • [8].中国10类典型稻田生态系统服务评价(英文)[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1(04)
    • [9].“稻虾共生”与“鳜鱼共养”的稻田种养轮作技术研究和模式试验[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16)
    • [10].“水稻+”的主要技术模式[J]. 农村新技术 2020(09)
    • [11].以提高稻田生态系统稳定性为主旨的稻飞虱综合防治对策[J]. 北方水稻 2013(02)
    • [12].稻鸭共作技术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9(18)
    • [13].以降低稻田生态系统脆弱性为主旨的褐飞虱综防措施[J]. 环境昆虫学报 2011(02)
    • [14].稻田生态系统汞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J]. 生态学杂志 2018(05)
    • [15].稻田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价值评估方法体系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 2017(05)
    • [16].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方法与应用——以苏州市域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5(01)
    • [17].DNDC模型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J]. 上海农业学报 2019(01)
    • [18].丙草胺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残留分析方法[J]. 现代农药 2011(03)
    • [19].“稻田生态系统持续生产力与生态功能协调机制研究”取得重要成果[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02)
    • [20].不同耕作措施下双季稻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生态服务价值[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12)
    • [21].稻田生态补偿理论与模式研究[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9(01)
    • [22].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评价稻田生态系统稳定性[J]. 植物保护学报 2019(04)
    • [23].稻田生态系统对污水中无机态氮的消纳[J].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9)
    • [24].阿维菌素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残留分析及消解动态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9(04)
    • [25].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评价稻田生态系统稳定性[J]. 应用昆虫学报 2017(05)
    • [26].稻田生态系统中植硅体的产生与积累——以嘉兴稻田为例[J]. 生态学报 2013(22)
    • [27].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直播稻田生态系统中氮磷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 2016(04)
    • [28].元阳梯田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J]. 生态科学 2018(02)
    • [29].荆州市稻田部分公益功能的经济评价初探[J]. 湖北农业科学 2012(16)
    • [30].稻田有害生物生态控制技术与应用[J]. 农技服务 2008(01)

    标签:;  ;  ;  ;  ;  

    人为影响下稻田生态系统环境来源氮解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