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鉴定和分离大丽轮枝菌外泌毒素中的致萎活性因子

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鉴定和分离大丽轮枝菌外泌毒素中的致萎活性因子

论文题目: 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鉴定和分离大丽轮枝菌外泌毒素中的致萎活性因子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植物学

作者: 刘实忠

导师: 武维华

关键词: 拟南芥,大丽轮枝菌,毒素,致萎,超敏反应,色谱

文献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黄萎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其寄主范围广,作用机理复杂,致病途径多样,难于防治,已成为严重影响以棉花为主的多种重要经济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的重要真菌性病害。由于棉花等作物遗传背景复杂。很难在分子水平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另外黄萎病菌(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小种分化变异性强等原因也为抗病遗传育种带来重重困难。建立拟南芥与大丽轮枝菌互作的模型,可以充分利用拟南芥这一模式植物的各种优势,促进病原菌与寄主植物互作的信号转导分子机制研究。已有的研究表明,黄萎病菌分泌的致萎毒素是导致寄主植物萎蔫的主要原因,而且毒素成分极为复杂。研究黄萎病菌分泌的致萎毒素的有效成分,获得拟南芥与病原微生物互作信号转导的详细信息,对全面了解抗病和感病反应机理、从而控制黄萎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论文研究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拟南芥和大丽轮枝菌互作研究系统鉴定和分离病原菌分泌毒素中的活性致萎因子,以期为进一步鉴定克隆与活性致萎因子互作的寄主基因。论文实验工作主要是利用液相色谱和质谱等技术对黄萎病菌培养物外泌毒素进行分步深度纯化,通过接种拟南芥进行性状观察而检测各分离组分致萎活性。黄萎病菌液体培养的粗毒素经凝胶柱层析,得到2个有紫外吸收(OD280)的组分(P1和P2)。对这2个组分以及峰间无紫外吸收部分的致萎活性分析表明,其中P2组分具有明显的致萎活性。利用P2组分针刺成苗叶片或加入培养基对幼苗处理,结果均诱发与粗毒素处理一致的症状,使成苗叶片产生过敏性坏死斑点或抑制幼苗生长、使幼苗白化。针刺叶片实验还表明,P2组分处理诱导拟南芥病程相关蛋白PRl基因的表达,作为水杨酸信号途径的标记基因,PRI表达量在处理48小时达到最大。这说明P2具有外源激发子的作用。诱导拟南芥产生抗性。根据层析保留时间初步判定P2组分是小分子物质的混合物。利用离子交换色谱(IEX)对P2组分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5个组分(D1~D5),其中D1组分的致萎活性明显强于其它组分。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D1分析,得到一个有致萎活性的组分H112,对H112组分的质谱分析结果表明其小分子物质,化学分析表明可能含有糖基或类似物。对H112组分进行离子色谱(IC)分析获得6个活性组分,将这些组分进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得到保留时间相似的活性组分。离子阱质谱分析表明其中一个活性组分IC4-1的主要成分是m/z520.7的片段。 本论文工作结合液相色谱、离子色谱和质谱分析及生物活性鉴定最终获得有致萎活性的小分子组分,为深入研究黄萎病病原与寄主植物互作的分子机理奠定了基础。

论文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植物与病原菌互作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1.1.1.植物与病原菌相互作用的遗传学基础

1.1.2.激发子

1.1.3.植物的激发子受体

1.1.4.激发子受体在植物与病原菌互作过程中的作用

1.2.黄萎病及其致病机理研究进展

1.2.1.病菌对维管束的侵害

1.2.2.病菌外泌物的毒性

1.2.3.黄萎病菌毒素的分离纯化

1.2.4.黄萎病菌毒素致萎的可能机制

1.2.5.棉花黄萎病的抗病育种

1.3.本研究的立论依据和意义

第二章 大丽轮枝菌毒素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

2.1.引言

2.2.材料与方法

2.2.1.植物材料的培养

2.2.2.大丽轮枝菌的培养及粗提毒素的制备

2.2.3.毒素活性检测方法

2.2.4.活性成分的纯化与定性

2.3.结果与分析

2.3.1.前期工作

2.3.2.FPLC

2.3.3.HPLC

2.3.4.离子色谱

2.3.5.质谱分析

讨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6-04-05

参考文献

  • [1].钙依赖蛋白激酶和腺苷酸环化酶参与拟南芥响应大丽轮枝菌毒素诱导信号转导过程的实验证据[D]. 李群.中国农业大学2005
  • [2].利用寄主诱导的基因沉默进行大丽轮枝菌致病力相关基因的研究[D]. 苏晓峰.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
  • [3].植物抗大丽轮枝菌受体类蛋白基因及甘露糖结合型凝集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 柴友荣.西南农业大学2003
  • [4].大丽轮枝菌原生质体转化体系及FreB基因功能分析[D]. Latifur Rehman.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 [5].棉花黄萎病菌高效基因敲除体系的建立与Thit功能的研究[D]. 齐希梁.石河子大学2016
  • [6].土壤中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定量流行学研究[D]. 魏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 [7].高毒力大丽轮枝菌特异分泌蛋白基因功能研究[D]. 徐明.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
  • [8].大丽轮枝菌基因敲除体系的建立及分泌蛋白初步分析[D]. 田李.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
  • [9].大丽轮枝菌蛋白激发子PevD1诱导烟草过敏反应和抗病性功能域的研究[D]. 刘文献.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
  • [10].大丽轮枝菌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分析[D]. Ahmed ABD ELALEEM.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

相关论文

  • [1].与拟南芥突变体lpt1、lks1性状相关蛋白质的分离、鉴定与功能分析[D]. 王西瑶.中国农业大学2005
  • [2].拟南芥保卫细胞特异表达的F-box蛋白DOR负向调节耐旱性[D]. 张玉娥.中国农业大学2005
  • [3].钙依赖蛋白激酶和腺苷酸环化酶参与拟南芥响应大丽轮枝菌毒素诱导信号转导过程的实验证据[D]. 李群.中国农业大学2005
  • [4].棉花黄萎病菌致萎毒素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D]. 陈旭升.南京农业大学1998
  • [5].棉花遗传多样性研究及抗黄萎病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分析[D]. 朱龙付.华中农业大学2005
  • [6].拟南芥钾营养突变体的筛选和低钾敏感基因LKS1的功能与分子调控机制研究[D]. 李皓东.中国农业大学2005
  • [7].蚕豆保卫细胞质膜钙通透性通道渗透调节机制研究及拟南芥TPC1基因的克隆与鉴定[D]. 张伟.中国农业大学2005
  • [8].拟南芥OSR家族基因的表达模式分析及OSR2参与干旱胁迫反应的实验证据[D]. 李虹.中国农业大学2005
  • [9].棉花黄萎病抗性表现及其基因表达的研究[D]. 张桂寅.河北农业大学2005
  • [10].拟南芥与核盘菌互作及与核盘菌、水稻白叶枯病菌相关的拟南芥突变体筛选[D]. 戴富明.浙江大学2006

标签:;  ;  ;  ;  ;  ;  

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鉴定和分离大丽轮枝菌外泌毒素中的致萎活性因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