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压缩波论文-郭易,单东日,郭迪龙,杨国伟,杜健

初始压缩波论文-郭易,单东日,郭迪龙,杨国伟,杜健

导读:本文包含了初始压缩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速列车,动模型实验,隧道,初始压缩波

初始压缩波论文文献综述

郭易,单东日,郭迪龙,杨国伟,杜健[1](2018)在《高速列车隧道初始压缩波的动模型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动模型实验方法,主要研究列车头型横截面变化对初始压缩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列车最大横截面积和流线型部分长度相同的情况下,列车头部流线型部分的平均横截面积和截面变化率均会对初始压缩波的压力峰值产生影响,平均横截面积决定了初始压缩波形成时的强度大小,截面变化率则通过影响初始压缩波的压力梯度,决定在隧道传播过程中初始压缩波压力峰值的衰减程度。(本文来源于《力学与实践》期刊2018年05期)

梅元贵,王瑞丽,许建林,贾永兴,周朝晖[2](2016)在《高速列车进入隧道诱发初始压缩波效应的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列车进入隧道产生初始压缩波,该压缩波以当地声速向隧道出口传播并产生脉冲波,脉冲波足够大时,会产生音爆响声。采用有限体积方法和任意滑移界面动网格技术方法,基于PISO算法和SSTk-ω高雷诺数湍流模型求解了高速列车通过隧道引起的三维可压缩非定常的空气湍流流动,数值模拟研究了我国高速列车和隧道条件下初始压缩波的基本特性。研究表明,初始压缩波是由于列车头部进入隧道瞬间洞内空气流动空间受到限制所形成的,形成初期具有叁维特性,在传播一定距离后变成一维平面波。此外,在相同高度下,离车体越近初始压缩波变化越明显;靠近车体一侧离地面越近初始压缩波变化越大,而远离车体一侧初始压缩波变化基本一致;初始压缩波的压力时间变化率峰值与车速的叁次方近似成正比。(本文来源于《计算力学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贾永兴,罗禄林,梅元贵,吴明[3](2015)在《瞬态摩擦对高速铁路隧道初始压缩波传播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高速列车车头驶入隧道产生初始压缩波,其传播到隧道出口向外辐射引起微压波现象,危害周围环境。而隧道壁面摩擦是影响初始压缩波洞内传播的重要因素,从而影响微压波的强度。采用考虑瞬态摩擦的一维可压缩非定常不等熵流动模型研究初始压缩波洞内的传播过程。研究瞬态摩擦对CRH380A驶入隧道引起的初始压缩波传播的影响,给出了不同传播距离处瞬态摩擦的影响特性,获得了不同阻塞比及不同速度等级下瞬态摩擦对压缩波压力变化和压力梯度的影响特性。得出的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正确考虑一维流动模型中的瞬态摩擦项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周朝晖,陈晓丽,梅元贵,钱凌君[4](2015)在《浅支坑对高速铁路隧道初始压缩波传播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当高速列车车头驶入隧道瞬间产生压缩波,此压缩波沿着隧道传播到隧道出口会以脉冲波的形式辐射到周围环境,当能量足够大就会形成"微气压波",其大小与传播到隧道出口的压缩波变化率成正比。基于一维可压缩不等熵非定常流动的黎曼变量特征线法和基于声学传播原理浅支坑前后压力的关系式,进一步发展了设置有浅支坑的高速铁路板式轨道隧道洞内压缩波传播计算方法与程序,与国外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该方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日本新干线隧道初始压缩波波形,在列车速度为200~400km/h、隧道长度为0~24km范围内,研究了隧道内设置浅支坑对初始压缩波传播特性的影响,得出浅支坑数目、布置位置和布置间距对出口压缩波的压力和压力变化率的影响特征,获得沿隧道长度方向上非线性和摩擦对压缩波传播的影响特点,确定不同车速对应的最不利隧道长度范围。(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梅元贵,周朝晖,耿烽,许建林,李刚[5](2006)在《高速铁路隧道初始压缩波一维流动模型的数值分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隧道内空气流通截面是时间和距离的二元函数条件与一维流动理论,提出了高速列车驶入设有缓冲结构隧道端口时产生初始压缩波的数值分析方法。一维流动理论采用考虑摩擦、传热以及空气质交换等因素的一维可压缩非定常不等熵流动模型。数值分析方法采用广义黎曼变量特征线法。与国外有关未设缓冲结构、开孔型与未开孔型缓冲结构的隧道端口叁种情况的现车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表明本文所建方法正确、合理,能够模拟计算多种类型缓冲结构条件下的压缩波波动规律。(本文来源于《空气动力学学报》期刊2006年04期)

吴炜,梅元贵[6](2004)在《隧道内浅支坑对初始压缩波波形变形影响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当高速列车进入隧道时,在列车的前部形成压缩波.压缩波以接近音速的速度在隧道内传播,并在隧道出口处部分向外释放出一种脉冲压力波,造成了新的环境问题.这种脉冲压力波的大小取决于到达隧道出口的压缩波的波前形状,作为降低脉冲压力波的减缓方法,研究了隧道内浅支坑对压缩波波前的减缓效果,建立了在设置有浅支坑的板式轨道隧道内传播的压缩波波前变形的基本方程,并与国外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能较好的吻合.(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学报》期刊2004年04期)

初始压缩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速列车进入隧道产生初始压缩波,该压缩波以当地声速向隧道出口传播并产生脉冲波,脉冲波足够大时,会产生音爆响声。采用有限体积方法和任意滑移界面动网格技术方法,基于PISO算法和SSTk-ω高雷诺数湍流模型求解了高速列车通过隧道引起的三维可压缩非定常的空气湍流流动,数值模拟研究了我国高速列车和隧道条件下初始压缩波的基本特性。研究表明,初始压缩波是由于列车头部进入隧道瞬间洞内空气流动空间受到限制所形成的,形成初期具有叁维特性,在传播一定距离后变成一维平面波。此外,在相同高度下,离车体越近初始压缩波变化越明显;靠近车体一侧离地面越近初始压缩波变化越大,而远离车体一侧初始压缩波变化基本一致;初始压缩波的压力时间变化率峰值与车速的叁次方近似成正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初始压缩波论文参考文献

[1].郭易,单东日,郭迪龙,杨国伟,杜健.高速列车隧道初始压缩波的动模型实验研究[J].力学与实践.2018

[2].梅元贵,王瑞丽,许建林,贾永兴,周朝晖.高速列车进入隧道诱发初始压缩波效应的数值模拟[J].计算力学学报.2016

[3].贾永兴,罗禄林,梅元贵,吴明.瞬态摩擦对高速铁路隧道初始压缩波传播的影响[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15

[4].周朝晖,陈晓丽,梅元贵,钱凌君.浅支坑对高速铁路隧道初始压缩波传播特性的影响[J].土木工程学报.2015

[5].梅元贵,周朝晖,耿烽,许建林,李刚.高速铁路隧道初始压缩波一维流动模型的数值分析方法[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6

[6].吴炜,梅元贵.隧道内浅支坑对初始压缩波波形变形影响初探[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

标签:;  ;  ;  ;  

初始压缩波论文-郭易,单东日,郭迪龙,杨国伟,杜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