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海带?于1927年引入我国,是我国人工栽培历史最长和产量最高的经济海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海带遗传育种、育苗及栽培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海带栽培相比,目前有关海带遗传多样性分析、经济性状遗传基础等研究还比较落后。因此迫切需要一套适用的分子标记,用来构建海带连锁图谱以促进海带遗传学研究,但是目前还没有密度适中、标记适用的连锁图谱构建。东方2号是通过海带(Laminaria japonica)的一个雌配子体克隆和长海带的一个雄配子体克隆杂交获得的,是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栽培的杂交海带,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东方2号是不是真正的种间杂交这个广泛关注的问题通过亲缘关系分析可以得到证明。研究内容包括:研制海带微卫星DNA标记并分析了海带(L. japonica)和长海带(L. longissima)配子体克隆的遗传多样性,组合使用微卫星DNA标记和AFLP标记构建了海带连锁图谱,另外,分别用AFLP标记、核糖体RNA间隔区序列(ITS)中的SNP及微卫星DNA标记对东方2号杂交海带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主要结果如下:利用FIASCO方法构建了海带(L. japonica) (AC)n的微卫星DNA富集文库,测序得到138个含微卫星DNA片段的序列,根据所得到的序列设计了65对引物,其中有22对引物在海带配子体克隆及幼孢子体中能得到特异的扩增产物。在36份海带配子体克隆中,微卫星DNA标记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量从2-7个不等,揭示的基因多样性在0.21到0.75之间,香农氏指数在0.37到1.55之间。长海带和海带(L. japonica)的平均等位基因数(1.5/3.3),平均基因多样性(0.12/0.45)和平均香农氏信息指数(0.20/0.81)显著不同。根据总样本确定的前两个最丰富等位基因中,绝大多数的频率在长海带和海带(L. japonica)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长海带和海带(L. japonica)之间在基因多样性和香农氏信息指数反应的遗传多样性上的平均遗传分化分别达35.6%和36.9%。海带(L. japonica)雄配子体和长海带雌配子体克隆杂交获得杂交海带孢子体,从成熟孢子体分离、培养获得配子体克隆,随机取40个配子体克隆与杂交海带配子体亲本作为作图群体,利用AFLP和微卫星DNA标记分别根据杂交海带雄配子体克隆亲本特异等位基因和杂交海带雌配子体克隆亲本特异等位基因构建了两张海带连锁图谱。我们将所有标记按显性标记处理,不追究其对应的隐性等位基因。如果全都用通用性较高的微卫星DNA标记可以构建统一的一张图谱。根据雌配子体克隆亲本特异等位基因构建的图谱包含27个连锁群共100个标记(94个AFLP和6个微卫星DNA标记),总图距为678.4cM,图谱覆盖率为56.4%。根据雄配子体克隆亲本特异等位基因构建的图谱包含30个连锁群共121个标记(115个AFLP和6个微卫星DNA标记),总图距为745.7cM,图谱覆盖率为53.6%。目前我们正在构建中等密度的微卫星DNA标记连锁图谱。AFLP分析发现东方2号杂交海带和海带(L. japonica)共有的条带有70条,和长海带共有55条带,而海带(L. japonica)和长海带仅有11条带是相同的。核糖体RNA间隔区序列分析发现,东方2号在847位核苷酸存在碱基替换(T-C转换),在海带中此位点全部为T,而在长海带中为C。东方2号在两个微卫星位点同时具有父本和母本的等位基因型。以上证据表明,东方2号是海带(L. japonica)和长海带的杂交后代。然而,根据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氧化酶基因间隔区序列并不能确定东方2号叶绿体的来源。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结直肠癌与微卫星不稳定的十个临床问题[J].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20(03)
- [2].免疫组织化学与聚合酶链反应在结肠癌微卫星状态筛选中的比较[J]. 肿瘤防治研究 2015(12)
- [3].枣转录组序列的微卫星特征分析[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15(06)
- [4].有尾噬菌体目中微卫星和复合型微卫星的发生及分析(英文)[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14(11)
- [5].黄花柳基因组微卫星分离及多态性位点检测[J]. 分子植物育种 2008(01)
- [6].克氏原螯虾微卫星文库构建及多态性分析[J]. 水产科学 2019(06)
- [7].微卫星与肺重复癌的研究进展[J].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4(05)
- [8].胃癌微卫星不稳定研究进展[J].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3(07)
- [9].杨树微卫星序列对基因表达频率的影响及表达序列中微卫星特征的分析[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1)
- [10].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基因与微卫星技术[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1(02)
- [11].微卫星不稳定状态在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9(10)
- [12].棉花叶绿体基因组全序列微卫星分布规律研究[J]. 棉花学报 2015(06)
- [13].食管癌微卫星不稳定的研究进展[J]. 实用癌症杂志 2011(04)
- [14].胸腺瘤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分析[J]. 肿瘤 2008(01)
- [15].大鼠基因组微卫星分布特征分析[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8(06)
- [16].微卫星不稳定大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与预后分析[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8(08)
- [17].肝母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微卫星变异特点意义分析[J].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6(11)
- [18].微卫星在酿酒酵母研究中的应用[J]. 食品科学 2013(05)
- [19].微卫星基因活性与大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8(06)
- [20].胆管癌中微卫星不稳定的变化[J]. 现代肿瘤医学 2012(08)
- [21].以色列公司为研制微卫星成像系统寻找合作者[J]. 上海航天 2011(06)
- [22].树鼩5个生化位点与11个微卫星标记位点的初步研究[J].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0(05)
- [23].微卫星DNA分型方法及比较[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0(05)
- [24].三角帆蚌微卫星富集文库的构建、鉴定及多态性分析[J]. 中国水产科学 2010(06)
- [25].利用微卫星遗传标记评价坛紫菜的种质[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09(04)
- [26].头颈部恶性肿瘤中微卫星的不稳定性与杂合性缺失[J]. 吉林医学 2008(07)
- [27].微卫星不稳定在结肠癌中的研究进展[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7(31)
- [28].猪全基因组中微卫星分布规律[J]. 畜牧与兽医 2014(08)
- [29].放疗后复发鼻咽癌微卫星不稳定和杂合性缺失改变的研究[J].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4(03)
- [30].细胞核和线粒体微卫星不稳在大肠癌发生中的作用及两者的关系[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