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抽吸技术发展历史回顾及各种并发症的防治

脂肪抽吸技术发展历史回顾及各种并发症的防治

论文摘要

目的阐明脂肪抽吸塑形技术的形成、发展历史以及该技术形成以来在基础研究、肿胀麻醉技术、辅助吸脂器械、手术安全性、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最新发展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复习脂肪抽吸技术发展的历史及检索近十余年来国内、外有关脂肪抽吸塑形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文献报道,在基础研究、肿胀麻醉技术、辅助吸脂器械、手术安全性、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最新发展现状等方面,获取了大量有益的科学信息和数据。结果①基础研究:传统的脂肪抽吸术一直避免触及真皮及真皮下脂肪,只去除深部脂肪,保留浅层脂肪特别是真皮下脂肪,因而手术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很好的治疗皮下脂肪层较薄的部位,无法触及造成皮肤“波浪”畸形的浅层脂肪,术后皮肤回缩能力有限,导致术区皮肤“奶酪样”畸形长期存在,对于年龄较大伴皮肤松弛者治疗效果差。朱桂英等的动物实验表明注射器与肿胀技术的结合可以很好的进行浅层脂肪抽吸。术后组织切片证实抽吸后保留真皮下较薄的脂肪,浅层脂肪表层内的汗腺部分受到破坏,表皮与真皮无损伤,但有效地刺激了真皮及皮下脂肪组织内的成纤维细胞增生及其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的能力,导致真皮、皮下脂肪细胞间以及毛细血管周围纤维均增生,并且排列有序,走向与皮肤一致,从而促进了皮肤弹性活力的恢复。浅层脂肪抽吸保留了皮下脂肪间的网状纤维隔结构,保护了其中的血管神经束,对真皮的刺激促进了毛细血管的增生,故有利于改善皮肤真皮的血运。脂肪抽吸时所形成的皮下隧道纤维瘢痕增生,形成新的真皮下纤维结缔组织网,配合术后加压包扎固定,将松弛的皮肤通过“悬吊”作用重新恢复固定到正常位置,同时由于瘢痕的收缩导致皮肤回缩,有效的防止了皮肤松弛。术后观察皮肤回缩在术后4个月达到最大程度。②肿胀麻醉技术:赵国涛等为减少利多卡因用量,同时考虑盐酸布比卡因麻醉镇痛时间长的特点,将盐酸利多卡因与盐酸布比卡因结合应用,充分发挥该两种局麻药的特点。周卫兵等将常用的肿胀麻醉液进行改进,将单用利多卡因改为利多卡因、普鲁卡因及布比卡因联合应用,可增强麻醉效力,提高镇痛麻醉作用,起到协同增效作用且毒性不相叠加的效果。③辅助吸脂系统:随着肿胀吸脂技术的产生,辅助吸脂器械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常用的电子、超声、共振等多种辅助吸脂系统各有优势,共同特点是有效的降低了术者的劳动强度和利于浅层脂肪抽吸。但手术时间相对较长,机器及耗材价格相对较高,以及脂肪细胞遭破坏无法再次利用等也是妨碍其推广使用的不足之处。④安全性及并发症: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脂肪抽吸塑形术是一种安全、成熟的形体雕塑手术,但这是相对而言,仍不可忽视其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脂肪栓塞、利多卡因中毒、严重感染等。强调适应症的选择和术前严格的查体制度,加强重视并发症的预防,如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后切实加压包扎和早期适量活动。⑤最新进展:在现代美容医学无创和微创医疗技术的发展中,中胚层疗法(Mesotherapy)倍受世界同行瞩目,并受到求美者的追捧。其中,注射溶脂治疗局部脂肪堆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整形美容医师的关注。结论肿胀吸脂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地人体塑形技术;肿胀麻醉技术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了吸脂塑形技术的发展,但并非绝对安全,仍需引起重视;辅助吸脂系统优势显著,组织损伤小,但成本相对较高;并发症仍不容忽视;吸脂术配合脂肪移植应用前景广阔;注射溶脂治疗技术尚需临床验证。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前言
  • 2. 脂肪抽吸术适应症
  • 3. 脂肪抽吸技术的发展历程
  • 3.1 初期探索
  • 3.2 干性脂肪抽吸术
  • 3.3 肿胀脂肪抽吸术
  • 3.4 超声辅助脂肪抽吸术
  • 3.5 电子辅助脂肪抽吸术
  • 3.6 激光辅助脂肪抽吸术
  • 3.7 共振辅助脂肪抽吸术
  • 4. 各种脂肪抽吸技术的比较
  • 5. 术后并发症及其预防与治疗
  • 5.1 出血及淤血
  • 5.2 血清肿
  • 5.3 感染
  • 5.4 皮肤凹凸不平
  • 5.5 皮肤坏死
  • 5.6 感觉迟钝
  • 5.7 热损伤
  • 5.8 脂肪栓塞综合征
  • 5.9 体液平衡
  • 5.10 利多卡因中毒
  • 5.11 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
  • 5.12 脏器穿孔
  • 5.13 头痛
  • 5.14 其他罕见并发症
  • 6. 脂肪抽吸联合腹壁整形术在临床上的应用
  • 7. 脂肪抽吸联合脂肪移植在临床上的应用
  • 7.1 提取脂肪的供区选择
  • 7.2 提取脂肪细胞的方法
  • 7.3 脂肪组织的处理
  • 7.4 脂肪移植前的药物处理
  • 7.5 脂肪细胞的体外保存方法
  • 7.6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的适应证及井发症的防治
  • 8. 展望:局部注射溶脂术
  • 8.1 局部注射溶脂术
  • 8.2 静脉注射溶脂术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脂肪抽吸减肥全接触[J]. 健康博览 2009(07)
    • [2].脂肪抽吸联合腹壁成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 中国医疗美容 2016(11)
    • [3].脂肪抽吸腹壁成形的术后处理及护理体会[J].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13(02)
    • [4].脂肪抽吸联合腹壁整形术的围术期护理[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06)
    • [5].52例大容量脂肪抽吸美容术的麻醉处理[J]. 重庆医学 2011(32)
    • [6].68例脂肪抽吸减肥术病人的围术期护理[J]. 全科护理 2009(16)
    • [7].新型前置式脂肪抽吸针对移植脂肪成活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8(03)
    • [8].脂肪抽吸腹壁整形术的临床进展[J].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6(01)
    • [9].全层脂肪抽吸治疗腋臭800例临床分析[J]. 中国美容医学 2008(09)
    • [10].肿胀麻醉下脂肪抽吸联合微创腺体切除术治疗男性乳房肥大症[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2(15)
    • [11].女性腹部脂肪抽吸手术前后焦虑抑郁状态调查[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11)
    • [12].脂肪抽吸物中纤维结缔组织的成分分析[J].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20(01)
    • [13].脂肪抽吸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探究[J]. 中国医疗美容 2014(03)
    • [14].脂肪抽吸技术的发展[J]. 中国美容医学 2011(09)
    • [15].脂肪抽吸术中切口保护的探讨[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9(20)
    • [16].脂肪抽吸治疗Madelung综合征的探讨[J]. 中国美容医学 2014(10)
    • [17].背部脂肪抽吸148例[J]. 中国美容医学 2008(03)
    • [18].面部脂肪抽吸手术42例治疗体会[J]. 海军医学杂志 2009(02)
    • [19].脂肪抽吸联合腹壁成形术改善腹部形态临床应用[J]. 临床外科杂志 2015(05)
    • [20].脂肪抽吸法副乳腺矫治术的护理效果观察[J]. 中国医疗美容 2016(12)
    • [21].肿胀技术脂肪抽吸术后并发症的预防[J]. 中国美容医学 2009(11)
    • [22].局麻下脂肪抽吸联合麦默通治疗中重度男性乳房发育症的临床研究[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21)
    • [23].小切口抽吸术加搔刮术治疗腋臭14例[J]. 中国厂矿医学 2009(06)
    • [24].反复脂肪抽吸结合乳晕小切口治疗男性乳房肥大的效果观察[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9(18)
    • [25].两种腺体切除术式辅助脂肪抽吸治疗中重度男性乳房发育的比较[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6(17)
    • [26].脂肪抽吸联合腹壁整形术42例临床分析[J].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27].你真的了解抽脂手术吗[J]. 家庭医学 2011(06)
    • [28].热解抽脂新技术[J]. 家庭医学 2011(07)
    • [29].16例鼻唇沟治疗临床体会[J]. 中外医疗 2008(28)
    • [30].脂肪抽吸和脂肪移植在臀部塑形的应用及经验[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9(08)

    标签:;  ;  ;  ;  

    脂肪抽吸技术发展历史回顾及各种并发症的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