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磷酸盐论文-陈红成,黄玉明,奉萍

金属磷酸盐论文-陈红成,黄玉明,奉萍

导读:本文包含了金属磷酸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属有机框架,吸附,磷酸盐,除磷吸附剂

金属磷酸盐论文文献综述

陈红成,黄玉明,奉萍[1](2019)在《Fe-Zr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吸附去除水中磷酸盐》一文中研究指出用溶剂热法合成Fe-Zr双金属有机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 MOF)材料并研究了其吸附水中磷酸盐的性能,考察了溶液pH值和吸附剂用量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 pH值为中性时Fe-Zr MOF吸附磷的效果最佳; Fe-Zr MOF对磷酸盐的吸附在24 h时达到平衡,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曲线可用Langmuir方程描述,最大吸附量为285.7 mg/g; Fe-Zr MOF材料重复利用10次后,对磷酸盐的吸附量为最初吸附量的80.6%,显示出良好的重复利用性能.(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晶[2](2019)在《碱土金属溴磷酸盐荧光粉的合成及其缺陷调控发光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机固体发光材料(俗称荧光粉)是固态照明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征点缺陷调控的自激活荧光粉是一类重要的无机发光材料。本征缺陷相关的发光用于改性荧光粉最近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兴趣。然而,缺陷形成和晶体结构之间的关系尚未详细研究过。因此,深入了解本征点缺陷的形成过程与缺陷晶胞的电子结构,对发展新型自激活荧光粉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将稀土离子或过渡金属离子掺入无光学活性的基质中实现发光的策略是得到各种发光颜色的无机荧光粉最常见的途径。那么,如果将稀土离子掺入自激活发光的基质中,改变掺杂浓度,就很可能会得到一系列光谱可调的荧光粉。这为我们探索新型荧光粉提供了新思路。1.(Ca,Sr,Ba)_5(PO_4)_3Br的自激活发光与缺陷发光机理在没有杂质激活剂,还原气氛条件下,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的磷灰石型化合物M_5(PO_4)_3Br(M=Ca,Sr或Ba)可以根据M的含量变化发出从蓝紫色到橙色的连续可调的颜色。为了更好的理解原因,详细分析了Ba_(5-m)Sr_m(PO_4)_3Br(BSPOB;m=0-5)固溶体。结合实验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自激活发光对气氛条件和固溶体组成的依赖性。通过X射线衍射图以及Rietveld精修来验证这些固溶体的晶体结构。根据缺陷形成能和电子顺磁共振信号,我们提出:这种自激活发光特有的超宽带发射的主要原因是形成了氧空位(V_O)。固溶体晶体结构变形增强,使V_O浓度增加,从而导致固溶体中的发光强度高于端点化合物。此外,还研究了随着Sr/Ba比率改变,BSPOB基质的电子结构的变化。研究发现,在带隙内引入V_O缺陷能级导致形成了供体和受体,因此可以在整个光谱的可见部分中调制光致发光。结果表明,一系列连续磷灰石型固溶体中的本征缺陷能级导致在宽波长范围内可以精细调控发光。由此说明,可以通过控制条件定制缺陷化学和非计量比化学组成的缺陷体系,从而设计荧光粉的性质。2.基于缺陷调控的(Ba,Sr)_5(PO_4)_3Br:Eu~(2+)多显色荧光粉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掺杂不同浓度Eu~(2+)的碱土金属溴磷酸盐荧光粉。代表样品的X射线衍射图可以证明合成了纯相。探究了BSPOB端点化合物以及中间固溶体掺杂不同浓度Eu~(2+)的发光情况。根据光致发光光谱、变温光谱以及衰减曲线进一步分析Eu~(2+)在磷灰石结构中的格位占据情况。此外,基于BSPOB(m=3)基质的自激活本征缺陷发光以及Eu~(2+)在其中的优先格位占据,在掺入一系列低浓度Eu~(2+)时,随着Eu~(2+)浓度的变化,可实现光谱从黄绿光到白光再到蓝光的可调控发射。结合荧光衰减曲线,合理推断出,发光分别来源于基质的自激活发光以及Eu~(2+)的发光。(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刘小宁,贾博宇,申锋,漆新华[3](2018)在《金属元素改性生物质炭应用于磷酸盐吸附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磷含量过高是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以及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控制农业径流以及河流湖泊中的磷酸盐浓度,对农业面源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防控具有重要意义。在众多磷酸盐固持方法中,生物质炭吸附法得到相关研究领域的广泛关注。未经改性的生物质炭对磷酸盐的吸附效率不佳,而通过金属元素改性能够显着提高该材料的磷酸盐吸附性能。本综述着重介绍不同金属元素(镁、钙、铁、镧及双金属)改性生物质炭应用于磷酸盐吸附领域中的主要制备方法和研究思路,并总结出该类材料在磷酸盐吸附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为农业面源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黄俊,彭红梅,胡斌,韩锐[4](2018)在《叁聚氰胺聚磷酸盐与金属氧化物协效阻燃聚丙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改善叁聚氰胺聚磷酸盐阻燃聚丙烯的阻燃性能,在膨胀阻燃聚丙烯体系中引入金属氧化物协效催化剂,制备叁聚氰胺聚磷酸盐/金属氧化物复合阻燃材料,通过极限氧指数、热重分析、锥形量热等测试方法研究多元协效阻燃体系对聚丙烯材料热分解行为和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金属氧化物类协效催化剂可使聚丙烯极限氧指数(LOI)从17. 4%提高到31. 5%,UL94等级达到V-0级;在锥形量热测试中,复合阻燃材料热释放速率、有毒烟气释放有明显下降。表明金属氧化物在材料燃烧时有效降低热量和有毒烟气释放。TG表明金属氧化物协效剂催化了聚丙烯材料热分解,使其成为膨胀阻燃剂的碳源,在受热过程中与MPP作用,在表面形成发泡碳层,阻隔热量向内部传递,延缓了材料的热降解。(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8年09期)

于波[5](2018)在《金属磷酸盐的可控制备及其催化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生物质替代化石能源合成大宗化学品和精细化学品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传统生物质转化使用无机酸作为催化剂,不符合绿色化学的发展趋势。金属磷酸盐固体酸是替代传统液体酸的理想催化材料,但常规制备方法得到的金属磷酸盐存在着酸性弱、酸量低、热稳定性不佳等缺点,限制了其工业化应用。因此,在生物质高效催化转化合成高附加值化学品领域,制备兼具强酸性、高比表面积、规则孔道结构以及高热稳定性的新型金属磷酸盐固体酸催化剂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论文通过对金属磷酸盐的可控制备,合成出具有介孔结构的磷酸锆和磷酸铌催化剂,考察了其催化纤维素水解(液相介质中固-固反应)及山梨醇脱水(液相介质中液-固反应)反应性能,进而探讨了反应体系中的反应路径和反应机理。首先,采用溶胶-凝胶法实现了金属磷酸盐的可控制备。通过优化合成参数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探讨了凝胶形成的必要条件,通过投料摩尔比、模板剂成分及比例、金属元素的调变等参数变化实现了金属磷酸盐的可控制备,利用XRD、SEM、TEM、BET、NH3-TPD、py-FTIR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以纤维素水解制备葡萄糖为探针反应揭示了催化剂结构与催化活性之间的内在规律,制备出具有介孔结构、催化性能优良的金属磷酸盐催化材料,催化剂在多次使用过程中没有出现活性组分流失现象,催化活性下降缓慢,热稳定性良好。其次,探讨了磷酸锆和磷酸铌催化纤维素水解制备葡萄糖反应体系中催化剂结构性质和水解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反应传质、催化剂与反应物比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动力学特征参数对水解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改变动力学特征参数有助于发挥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显着提高纤维素的转化率和葡萄糖的选择性,较为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160℃、反应时间4h、纯水投加量15mL、催化剂/反应物质量比1:3。此外,进一步考察了催化剂在多次使用过程中的累积转化率,五次反应后催化剂的累积转化率达到80%,有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再次,以纯山梨醇为模型化合物,开发了无溶剂山梨醇脱水制备异山梨醇的液-固反应体系,探讨了磷酸锆和磷酸铌催化剂结构性质与脱水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催化剂与反应物比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动力学参数对脱水性能的影响,较为优化的动力学参数有助于发挥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两种催化剂较为适宜的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210℃、反应时间1-2h、催化剂/反应物质量比1:10。随后开发了脱水产物粗异山梨醇的提纯工艺,由于该反应采用无溶剂山梨醇脱水,有助于减少脱水产物的含水率,提高异山梨醇的纯度,进而简化脱水产物的提纯工艺,降低了异山梨醇的分离成本。将金属磷酸盐与其他传统催化剂进行了催化活性对比,所制备的催化剂具有完全的山梨醇转化率及超过70%以上的异山梨醇选择性,催化性能优于其他同类商业催化剂,有良好的商业化应用前景。最后,探讨了纤维素水解和山梨醇脱水反应体系的反应机理及反应路径。提出了液相中固体酸催化剂的双电层结构模型作用机制,并通过纤维素制葡萄糖反应体系中总H+离子浓度与催化性能之间的线性关系得以验证。通过空间结构模拟对山梨醇各个原子的电荷进行了量化计算,发现C4羟基氧电负性最强,最易被B酸活化,提出了山梨醇一次脱水生成1,4-山梨坦为主反应的脱水路径,并据此推导出了固体酸催化山梨醇脱水的催化转化机制。(本文来源于《大连交通大学》期刊2018-06-19)

廖喻星[6](2018)在《金属有机框架及其衍生磷酸盐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有机框架(MOFs)材料是一种具有良好结晶度、由金属中心和有机配体构成的多孔材料。近年来,MOFs材料以其可控多变的结构、丰富的电化学活性位点以及离子扩散通道大等突出特点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电容器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在电池方面,目前锂离子电池的实际性能远远达不到人们的要求和期望,因此,探究高性能的锂电池电极材料已成为科研工作者们关注的热点。本文将两种MOF材料引入锂离子电池中,分别开发了两种具有发展潜力的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并验证了其优越的电化学性能。本文的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内容:(1)我们通过一种改进的溶剂热法,合成了具有良好结晶度的菱柱状Co_2(DOBDC)MOF材料。将其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时,Co_2(DOBDC)MOF电极在100 mA g~(-1)电流密度下,循环100圈之后仍能保持878.5 mA g~(-1)的可逆容量,并且在500 m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200圈后达到526.1 mAh g~(-1)的容量。此外,Co_2(DOBDC)MOF保持了优异的倍率性能(即使在2 A g~(-1)的倍率下,仍可保留408.2 mAh g~(-1)的可逆容量)。非原位软X射线吸收光谱(sXAS)和电子顺磁共振波谱(EPR)研究表明,初始态中的高自旋Co~(2+)(S=3/2)在放电后会逐渐转化为离域传导电子。研究还发现,Co_2(DOBDC)MOF材料的高倍率性能主要归因于锂离子快速扩散的表面赝电容过程。(2)我们利用钒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IL-101(V))为反应的钒源和碳源,通过高温固相法合成了层状结构的碳包覆Li_3V_2(PO_4)_3材料,即LVP@M-101。与用V_2O_5合成的LVP相比,LVP@M-101碳包覆材料显示了优越的电化学稳定性和容量性能。在0.5C和1C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0圈之后,LVP@M-101材料仍能保留113.1和105.8 mAh g~(-1)的可逆容量。此外,我们还首次尝试用非原位EPR和PXRD相结合的方法来解释LVP@M-101电极的充放电过程,这给研究电池正极材料充放电机理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6)

李超[7](2018)在《金属有机框架负极和氟磷酸盐正极的充放电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以固体核磁共振(SSNMR)、电子顺磁共振(EPR)和同步辐射叁种重要技术为手段,研究一系列金属有机框架(MOFs)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的充放电机理,以及Na3V2(PO4)2F3-2y O2y(y=1.0,0.8,0.6)氟磷酸盐作为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时的充放电机理。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巧妙地调节溶剂热反应溶剂,制备了叁种不同形貌和尺寸的Co BTC MOFs(BTC=1,3,5-benzenetricarboxylate)材料。其中性能最优化的Co BTC-Et OH用作锂电池负极时,在100 m A g-1下循环100次可以保留856m Ah g-1的可逆容量。即便是在2 A g-1的高电流密度下,它也可以循环500次并保持473 m Ah g-1的可逆容量。此外,我们利用软X射线吸收谱技术发现,Co BTC-Et OH在充放电过程中Co金属中心的价态始终维持在二价。因此,在这一体系中,Li+是插入到有机基团上(包括羧基官能团和苯环),Co金属离子并不直接参与电化学反应。最后,我们也利用1H MAS NMR间接证实了这一观点。(2)通过表面活性剂辅助的溶剂热法制备了一种微米级的层状Co2(OH)2BDC(BDC=1,4-benzenedicarboxylate)MOF材料,并结合软X射线吸收谱(Co L-edge、O K-edge)、硬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谱(Co K-edge)、13C MAS NMR以及EPR技术系统研究了Co2(OH)2BDC用作锂电池负极时的充放电机制。结果证实:a)Co2+和金属钴在充放电过程中会相互转化;b)锂离子在低电压范围(<0.5 V vs.Li+/Li)会与羧基官能团和π电子离域的苯环可逆结合。当用作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时,Co2(OH)2BDC在100 m A g-1的电流密度下可以循环200圈并维持高达1021 m Ah g-1的可逆容量。更让人惊讶的是,在1 A g-1的高电流密度下它可以循环超过1000次,并保持高达435 m Ah g-1的可逆容量,是目前循环寿命最长的MOFs材料之一。I(3)通过巧妙的超声法制备了Mn2(OH)2BDC和Ni2(OH)2BDC两种超薄MOF纳米片(简称为Mn-UMOFNs和Ni-UMOFNs),并研究了它们用作锂电池负极的性能。在这二者中具备一定结构优势(更薄的纳米片结构、更高的比表面积)的Mn-UMOFNs表现出比Ni-UMOFNs更好的电化学性能。它可以提供快速的锂离子扩散(2.48×10-9 cm2 s-1)、超高的可逆容量(1187m Ah g-1),并保持优异的倍率性能(2 A g-1电流密度下容量依然高达701m Ah g-1)。更为重要的是,Mn-UMOFNs在放电过程中具有较低的平均操作电压,有助于其用于全电池时实现高能量密度。此外,对苯二甲酸有机配体和锰金属都价格低廉、环境友好,因此Mn-UMOFNs有前景成为替代商用石墨和Li4Ti5O12负极的一种低成本、高能量密度的负极材料。进一步的,我们还通过磁性测量、EPR和软X射线吸收谱(O K-edge、Mn/Ni L-edges)技术系统研究了Mn-UMOFNs和Ni-UMOFNs的锂化/脱锂机制。主要结论如下:a)磁性测量分析证明Li+嵌入过程会有Mn0/Ni0的出现;b)Mn-UMOFNs的EPR研究证明高自旋Mn2+离子(S=3/2)和纳米级Mn0在充放电过程会相互转化,而Ni-UMOFNs的EPR研究发现循环过程中出现了离域传导电子;c)O K-edge s XAS的研究证明放电过程中O 2p和Mn3d轨道会重新杂化,并伴随着键共价性的减弱,充电过程中配位氧周围的局部环境可逐渐恢复。此外,Mn/Ni L-edges s XAS研究证实八面体配位的Mn2+/Ni2+在循环过程中可逆。因此,在Mn-UMOFNs和Ni-UMOFNs体系中,金属中心和有机配体均能参与电化学反应,从而分别提供1392和1359m Ah g-1的理论容量。(4)通过微波辅助的低温(120℃)溶剂热法快速制备了Na3V2(PO4)2O2F、Na3V2(PO4)2O1.6F1.4和Na3V2(PO4)2O1.4F1.6叁种纳米粒子(简称为NVOPF、NV3.8OPF和NV3.6OPF)。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NV3.8OPF的倍率性能和长循环性能相比NVOPF有了大幅度的改善。在5C(1C代表130 m Ah g-1)下循环1000次之后,NV3.8OPF的可逆容量可维持在81 m Ah g-1。即便是在10C下,NV3.8OPF电极循环1000次也能输出61 m Ah g-1的可逆容量,显示了其出众的电化学稳定性和结构稳定性。进一步降低钒金属中心的平均价态(NV3.6OPF)不会进一步提升性能。更令人惊讶的是,NV3.8OPF的功率表现好过绝大多数现有报道的钠电池正极(11123 W kg-1功率密度下保留306 Wh kg-1的能量密度),其实际能量密度可达到518 Wh kg-1,这个值高于尖晶石型Li Mn2O4(450 Wh kg-1 vs.Li),甚至媲美橄榄石型的Li Fe PO4(530 Wh kg-1 vs.Li)。此外,我们结合23Na/51V MAS NMR、EPR和XRD技术系统研究了NV3.8OPF的充放电机制。主要结论如下:a)NV3.8OPF具备两种独立的氧化还原对,即V3+/V4+和V4+/V5+,每分子可提供2个电子转移,对应的理论容量为129.6 m Ah g-1;b)NV3.8OPF的钠离子插入/脱出过程主要是一个固溶体机理,其充放电过程中的晶胞体积变化大约只有2.06%,展现出极小的晶格应变。(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崔江涛[8](2018)在《金属离子掺杂磷酸盐玻璃的光谱及能量传递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采用传统的熔融-淬火法在空气氛围下,以磷酸二氢铵、二氧化硅、叁氧化二铝、氧化锌、碳酸钠和碳酸锂等为主要原料制备了四个不同系列的磷酸盐玻璃。以光学碱度对可变价过渡金属离子价态的影响为指导,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对样品的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样品的荧光特性则是通过激发光谱及发射光谱等手段进行了检测,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研究了部分系列样品的热性能。研究了3d过渡金属在不同光学碱度磷酸盐玻璃中的价态变化、荧光特性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3d过渡金属的引入对磷酸盐玻璃微观结构的影响。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几点研究结果:1)制备了名义摩尔组成为P2O5-Zn O-z Na2O-0.02Mn O(z=0、0.1、0.2、0.3、0.4、0.5、0.6、0.7或0.9)的磷酸盐玻璃。发现当z值增加到一定程度时,磷酸盐玻璃样品的形成能力急剧下降;随z值增加,玻璃体系的光学碱度增加,磷酸盐玻璃中锰离子逐渐以高价态的形式存在,样品的荧光特性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2)制备了名义摩尔组成为56P2O5-10SiO2-5GeO2-10Li2O-20Al2O3-0.5TM(TM为3d过渡金属化合物)和56P2O5-10Si O2-5Ge O2-10Li2O-20Al2O3的低光学碱度磷酸盐玻璃。研究发现基质的热稳定性良好;可变价3d过渡金属离子均有以低价形式存在的趋势(铜离子除外);整个3d过渡金属系列中只有Sc、Cr、Mn、Cu这几种金属离子掺杂磷酸盐玻璃具有荧光特性,其中Sc掺杂磷酸盐玻璃具有较罕见的荧光特性,Cr掺杂磷酸盐玻璃在980 nm激光激发下发射出839 nm荧光。3)制备了名义摩尔组成为x Mn O-25Na2O-50Zn O-50P2O5(x=1,4,7,10,13,16或20)和56P2O5-10Si O2-5Ge O2-15Li2O-15Al2O3-y Mn O(y=1,4,7,10或13)磷酸盐玻璃。通过对比具有不同光学碱度的两个系列磷酸盐玻璃,发现玻璃基质的光学碱度对Mn2+荧光的量子效率,Mn2+的荧光发射峰的位置,Mn2+的存在浓度都有影响。另外,磷酸盐玻璃的光学碱度对体系与掺杂进入体系的Mn O的相互作用也有影响。4)制备了Mn/Cu掺杂56P2O5-15Si O2-10Zn F2-20Al2O3的磷酸盐玻璃,研究发现,与Mn2+掺杂相比,Cu+的引入对基质自身的荧光具有强烈的淬灭作用;在此磷酸盐中存在着从Cu+到Mn2+的能量传递过程。(本文来源于《广东工业大学》期刊2018-05-01)

龚吉祥[9](2018)在《Ⅱ类外尔半金属WTe_2与过渡金属硫化亚磷酸盐材料MPS_3的输运以及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关于拓扑材料的研究十分广泛。拓扑材料是指具有非平庸拓扑能带结构的一类材料。对于拓扑半金属的研究,现在已经成为了凝聚态物理的一个热门领域。近年来,人们在拓扑半金属中发现了许多奇异的物理现象,如手性反常诱导的负磁阻、极大的磁阻效应、超高的迁移率以及反常霍尔效应等。诸多奇异的性质使拓扑半金属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以层状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WTe_2和层状过渡金属硫代亚磷酸盐MPS_3(M = Mn,Ni,Fe)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它们的输运性质以及磁性。其中层状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WTe_2被预言为Ⅱ类外尔半金属。我们通过对WTe_2单晶的输运性质进行测量,试图寻找其极大的磁阻效应的来源。同时,我们首次在WTe_2中通过平面霍尔效应的测量,从输运上给出了其拓扑性的证据。另外,理论计算显示单层的层状过渡金属硫代亚磷酸盐MPS_3可能在半满的eg轨道的电子结构中具有多个狄拉克锥,因此也吸引了我们的研究兴趣。我们对一系列MPS_3磁性方面的测量结果显示其在低温下均为反铁磁材料。本论文一共分为以下几章:第一章对拓扑材料做了一个简单的概述,从拓扑绝缘体到拓扑半金属。然后介绍了一些低温下材料的一些磁输运性质,为后文讨论Ⅱ类外尔半金属WTe_2的不饱和极大的磁阻提供了研究背景。第二章着重对于Ⅱ类外尔半金属WTe_2的研究进展做。主要包括关于其不饱和极大的磁阻等磁输运、高压相变以及拓扑非平庸态方面的最近的研究进展。第叁章针对Ⅱ类外尔半金属WTe_2不饱和极大磁阻效应,研究了非化学计量比效应对Ⅱ类外尔半金属WTe_2磁阻的影响。自然生长样品的碲缺位只有很少的差别,而退火会导致碲的缺位增加。在测量它们的磁阻和霍尔电阻率,并通过两载流子模型分析之后,我们从拟合结果看到巨磁阻效应对剩余电阻率也就是偏离化学计量比的程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电子型掺杂不仅会打破电子空穴载流子的平衡,同时也会降低平均迁移率。因此,补偿效应以及超高的迁移率可能就是WTe_2不饱和巨大磁阻的主要原因。第四章介绍了我们首次在Ⅱ类外尔半金属WTe_2中观测到了平面霍尔效应。通过对分析实验数据,我们认为测量到的平面霍尔效应就是来源于外尔费米子带来的手性反常。外尔半金属中负磁阻难以测量,但是平面霍尔效应却很明显并且很容易就被探测到。因此我们认为平面霍尔效应是一个探测拓扑半金属拓扑性的一个有效的输运手段,尤其是对于Ⅱ类外尔半金属。第五章中,我们介绍了采用化学气相输运的方法生长了一系列的MPS_3(M=Mn,Fe,Ni)单晶样品的磁性测量结果。MPS_3单晶样品在低温下均为反铁磁性。当磁场平行于面内时,磁化率—温度曲线在奈尔点以上存在一个较宽的峰值,可能与准二维磁交换导致的短程序有关。此前理论与实验结果显示该体系具有宽带隙,电阻率也很大。这些现象表明MPS_3体系是一个很好的研究二维材料磁性和介电性质的平台。在论文的最后,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总结,并对未来的工作做出了进一步的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4-20)

龚吉祥,严秀,杨军,葛敏,皮雳[10](2018)在《层状过渡金属硫代亚磷酸盐材料的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化学气相输运的方法生长了一系列的MPS_3(M=Mn,Fe,Ni)单晶样品.X射线衍射和电子能谱测试结果表明生长出来的样品是纯相并且单晶质量较好.MPS_3单晶样品在低温下均为反铁磁性.当磁场平行于面内时,磁化率—温度曲线在奈尔点以上存在一个较宽的峰值,可能与准二维磁交换导致的短程序有关.这些现象表明MPS_3体系是一个很好的研究二维材料磁性的平台.此前理论与实验结果显示该体系具有宽带隙,电阻率也很大.因此,MPS_3体系在二维层状材料介电方面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低温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金属磷酸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无机固体发光材料(俗称荧光粉)是固态照明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征点缺陷调控的自激活荧光粉是一类重要的无机发光材料。本征缺陷相关的发光用于改性荧光粉最近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兴趣。然而,缺陷形成和晶体结构之间的关系尚未详细研究过。因此,深入了解本征点缺陷的形成过程与缺陷晶胞的电子结构,对发展新型自激活荧光粉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将稀土离子或过渡金属离子掺入无光学活性的基质中实现发光的策略是得到各种发光颜色的无机荧光粉最常见的途径。那么,如果将稀土离子掺入自激活发光的基质中,改变掺杂浓度,就很可能会得到一系列光谱可调的荧光粉。这为我们探索新型荧光粉提供了新思路。1.(Ca,Sr,Ba)_5(PO_4)_3Br的自激活发光与缺陷发光机理在没有杂质激活剂,还原气氛条件下,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的磷灰石型化合物M_5(PO_4)_3Br(M=Ca,Sr或Ba)可以根据M的含量变化发出从蓝紫色到橙色的连续可调的颜色。为了更好的理解原因,详细分析了Ba_(5-m)Sr_m(PO_4)_3Br(BSPOB;m=0-5)固溶体。结合实验表征和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研究了自激活发光对气氛条件和固溶体组成的依赖性。通过X射线衍射图以及Rietveld精修来验证这些固溶体的晶体结构。根据缺陷形成能和电子顺磁共振信号,我们提出:这种自激活发光特有的超宽带发射的主要原因是形成了氧空位(V_O)。固溶体晶体结构变形增强,使V_O浓度增加,从而导致固溶体中的发光强度高于端点化合物。此外,还研究了随着Sr/Ba比率改变,BSPOB基质的电子结构的变化。研究发现,在带隙内引入V_O缺陷能级导致形成了供体和受体,因此可以在整个光谱的可见部分中调制光致发光。结果表明,一系列连续磷灰石型固溶体中的本征缺陷能级导致在宽波长范围内可以精细调控发光。由此说明,可以通过控制条件定制缺陷化学和非计量比化学组成的缺陷体系,从而设计荧光粉的性质。2.基于缺陷调控的(Ba,Sr)_5(PO_4)_3Br:Eu~(2+)多显色荧光粉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掺杂不同浓度Eu~(2+)的碱土金属溴磷酸盐荧光粉。代表样品的X射线衍射图可以证明合成了纯相。探究了BSPOB端点化合物以及中间固溶体掺杂不同浓度Eu~(2+)的发光情况。根据光致发光光谱、变温光谱以及衰减曲线进一步分析Eu~(2+)在磷灰石结构中的格位占据情况。此外,基于BSPOB(m=3)基质的自激活本征缺陷发光以及Eu~(2+)在其中的优先格位占据,在掺入一系列低浓度Eu~(2+)时,随着Eu~(2+)浓度的变化,可实现光谱从黄绿光到白光再到蓝光的可调控发射。结合荧光衰减曲线,合理推断出,发光分别来源于基质的自激活发光以及Eu~(2+)的发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属磷酸盐论文参考文献

[1].陈红成,黄玉明,奉萍.Fe-Zr双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吸附去除水中磷酸盐[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张晶.碱土金属溴磷酸盐荧光粉的合成及其缺陷调控发光的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3].刘小宁,贾博宇,申锋,漆新华.金属元素改性生物质炭应用于磷酸盐吸附的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8

[4].黄俊,彭红梅,胡斌,韩锐.叁聚氰胺聚磷酸盐与金属氧化物协效阻燃聚丙烯研究[J].塑料工业.2018

[5].于波.金属磷酸盐的可控制备及其催化应用[D].大连交通大学.2018

[6].廖喻星.金属有机框架及其衍生磷酸盐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8

[7].李超.金属有机框架负极和氟磷酸盐正极的充放电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8].崔江涛.金属离子掺杂磷酸盐玻璃的光谱及能量传递性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8

[9].龚吉祥.Ⅱ类外尔半金属WTe_2与过渡金属硫化亚磷酸盐材料MPS_3的输运以及磁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10].龚吉祥,严秀,杨军,葛敏,皮雳.层状过渡金属硫代亚磷酸盐材料的磁性研究[J].低温物理学报.2018

标签:;  ;  ;  ;  

金属磷酸盐论文-陈红成,黄玉明,奉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