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黄土高原地区地形支离破碎,土壤质量退化、水土流失等状况日益严重,为此国家大举开展对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在此过程中人工林解决现存环境问题的作用凸显。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在黄土高原人工林种植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人工林在黄土高原分布现虽不及刺槐人工林广泛,但以其生长快、成才早、产量高等优点,越来越受到黄土高原地区营造人工林的青睐。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但长期的人工林粗放型经营方式,使得人工林地力衰退,并面临明显的健康问题。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刺槐(8a)、毛白杨(8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等距土壤样品采集方法采集土样,每层土样取土深度为10cm,取样深度为60cm,研究共获取土壤分析样品324个,并分别测定了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计算不同层次、不同位置的测定指标,探讨人工林土壤养分空间分布规律,比较和评价不同人工林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期为该地区科学有效地进行丰产人工林管理,防止人工林地力衰退,恢复其特有的生态系统功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土壤养分含量分布规律在水平方向上分布特征因树种不同有所差异,距刺槐树干基部不同距离对钾素含量影响效应显著(P﹤0.05),距毛白杨林树干基部不同水平距离对有机碳、全氮含量影响效应显著(P﹤0.05),但是两林种有机碳、全氮含量均表现出距树干基部70cm土壤含量最大,距离30cm处全磷含量最小,距树干基部30cm处对全钾、速效氮总体影响效应较大;刺槐林距树干基部30cm速效磷消耗利用最多,速效钾净存含量最多,而毛白杨林刚好相反。认为刺槐、毛白杨对有机碳、全氮含量的影响为距离70cm处效应最大,其它的养分含量为距林木生长点越近影响越强烈,在距生长点110cm远距离对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强度始终较小。2.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钾含量距树干基部各个距离均为刺槐林>毛白杨林,其中距离30cm处刺槐、毛白杨人工林对上述几种土壤养分含量影响差异性最大,并在表层表现得最明显;而距离70cm处两树种对全钾、速效磷含量影响差异性较大,且与其它水平距离作用方式不太一致或相反,表现为对养分含量分布重组性较强。3.对刺槐、毛白杨人工幼林研究发现,与造林前荒地相比,荒地与刺槐林在土壤有机碳、全钾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土壤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荒地与毛白杨林在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造林前荒地相比,两林种土壤有机碳、速效磷含量均较造林前降低,均提高了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刺槐林提高了土壤中速效氮、速效钾含量,而毛白杨林降低了其含量。各种土壤养分在垂直剖面中的含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土壤深度与土壤养分含量回归均拟合为三次曲线,除全钾、速效磷含量表现为表层(0~10cm)含量最低,向下层逐渐增加外,其余元素都表现为由表层向下含量逐渐降低。研究区土壤养分含量为“很低”级别。根据土壤质量退化指数,刺槐林表现为对土壤质量改善的趋势,而毛白杨林表现出轻微退化的趋势。4.林木生长点不同水平距离对于土壤容重的影响较小,而对含水率影响较大,并且为距离树干基部越近含水率越大。距树干基部相同距离刺槐林、毛白杨林土壤容重和含水率比较表明,两林种在各个水平距离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差异均显著(P﹤0.05),平均土壤容重均为刺槐林﹥毛白杨林且距离30cm处差异性最大,平均土壤含水率均为刺槐林﹤毛白杨林且距离70cm处差异性最大。营造两种人工林后均使土壤容重有所降低,且刺槐林比毛白杨林作用效果明显;与荒地比刺槐林含水率降低,毛白杨林含水率增加,刺槐林表层以下消耗土壤水分较多,毛白杨林0~30cm深度具有良好的保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