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环境仿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离子推力器,叁栅极组件,空间在轨环境,栅极间距变化
空间环境仿真论文文献综述
孙明明,耿海,王亮,郑艺[1](2019)在《空间在轨环境下的30cm离子推力器叁栅极组件间距变化仿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有限元仿真(FEM)与地面热平衡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计算并模拟了30 cm离子推力器处于在轨环境时,有、无主动热控对叁栅极相对位移变化造成的影响,并对目前离子推力器设置的工作启动流程可能造成的打火风险进行了预估。结果显示:叁栅极组件的热形变方向均为法向方向,且栅极中心区域的间距最小;在-269℃在轨极限环境温度下,推力器在5 kW工作模式下温度平衡后的屏栅与加速栅最大热态间距为0.14 mm,加速栅和减速栅则已发生贴合;在受太阳辐照以及卫星帆板恒温边界的影响下,栅面最低初始温度为-102℃;当推力器主动热控保证温控点为20℃时,栅面最低启动温度为-25℃,且推力器工作8000 s后,屏栅与加速栅、加速栅与减速栅的最小间距分别稳定在0.25 mm和0.20 mm;当推力器主动热控保证温控点为50℃时,推力器工作9000 s后,屏栅与加速栅、加速栅和减速栅最小间距分别稳定在0.31 mm和0.30 mm,能够满足0.25 mm的栅极安全打火间距要求。(本文来源于《宇航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雒彩云,杨莉萍,陶冶,钟秋,李会东[2](2019)在《空间环境下纤维织物绝热材料隔热性能评价与仿真验证(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天宫二号空间材料炉多层隔热系统中纤维织物绝热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环境等效试验条件表征研究了织物有效导热系数随在轨温度和压强的变化,结合微观传热机理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根据表征结果对不同工况下炉内温度场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纤维织物有效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非线性增大,压强越低,增长越平缓;随压强降低以指数函数趋势衰减且存在临界压强;辐射与气相导热是影响空间环境下纤维织物传热性能的主要因素;炉内温场计算值与匹配实验实测温度整体趋势吻合良好,炉中心温度最大计算误差为实测温度的1.3%。该方法更合理地评价了多层纤维材料在使用工况下的绝热性能,从而有助于建立准确度更高的热仿真模型。(本文来源于《无机材料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蒋梦菲[3](2019)在《建筑室内环境空间结构特征多层次布局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建筑室内环境空间布局的功能区域存在能耗高和合理性低的问题。提出建筑室内环境空间结构特征多层次布局方法,基于海量室内布局方案,采用机器学习方法得到室内环境空间布局的规律,依据室内环境空间布局规律确定室内环境空间的几何特征和功能区域的布局属性,引入穿墙约束、能耗约束、同行约束和位置约束最小化建筑室内环境空间的能量消耗,在最小能量消耗的基础上结合室内环境空间的几何特征和功能区域的布局属性,构建建筑室内环境空间结构特征多层次布局模型,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求解建筑室内环境空间结构特征多层次布局模型,得到最优解,完成建筑室内环境空间结构特征多层次的布局。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能耗低、合理性高。为室内空间合理布局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9年09期)
余毅,张楠翔[4](2019)在《以情境体验为主导的环境设计专业虚拟仿真空间实践类课程设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虚拟现实技术具有独特的全沉浸式和交互性特点,为创建教学情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本文从环境设计专业的虚拟仿真技术运用研究出发,以情境体验为核心,构建情境重现、沉浸学习与体验学习的核心理论,帮助教学设置者更好地提升课程效率,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并结合环境设计专业空间实践类别课程,注重体验与反思,结合实际提出情境体验课程设置的构建方法与策略,希望对教育运用研究者有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9年12期)
侯晓凌[5](2019)在《集群环境下矢量空间数据长期存储方法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当前数据存储方法存在存储空间占用严重和实时性差的问题,提出基于粒子群算法和K均值的集群环境下矢量空间数据长期存储方法。依据矢量空间数据比例尺和格网层次之间的关系梳理,利用Hilbert填充曲线划分矢量空间数据。在得出划分结果的基础上,将数据要素Hilbert排列码、矢量空间数据要素多级格网编码、数据要素顺序码、数据要素标识码,完成矢量空间数据唯一标识操作。确定K均值聚类算法初始均值或中心位置之后,初始化粒子群算法运行参数,计算粒子群适应度值,并更新粒子移动速度与位置,以此得到最佳粒子位置,将其当作K均值聚类的最佳聚类中心。将具有唯一标识的矢量空间数据集代入聚类算法中,并将具有相似性的数据缓存至同一数据簇,实现矢量空间数据长期存储。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数据存储空间占用率较低,存储效率高,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9年05期)
许永辉,成行,程博,孙丽[6](2019)在《虚拟试验中临近空间大气环境仿真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临近空间作为空天过渡区域,对火箭等各种飞行器的安全和准确入轨有重大影响。为了完善临近空间的虚拟试验验证平台,提出一种基于美国TIMED卫星的SABER探测数据和参考大气模式的虚拟试验环境资源构建方法。该方法使用Matlab读取和预处理SABER探测数据,利用SABER探测数据的压强和密度参数计算大气风场,通过叁维离散点插值算法构造符合分辨率要求的大气环境模型,根据SE D RIS规范格式化大气环境数据,生成临近空间虚拟环境资源。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生成的临近空间虚拟大气环境资源能够为虚拟试验验证平台提供相应的环境支撑。(本文来源于《测控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赵元,齐锋,何俊,张坤[7](2019)在《分布式仿真环境下空空通信畅通区叁维空间数据生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在分布式仿真环境中,通信畅通区数据交互量大、实时性差的难题,文中深入剖析了通信畅通区的计算机理,对通信干扰方程进行了分解,提出了模型成员只负责计算水平面上的数据,叁维态势显示成员基于垂直面方向图进行全叁维空间数据生成的采样方法,大大降低了仿真成员之间的网络开销。结合空中作战仿真案例,采用上述方法进行可视化仿真,可实时快速生成通信畅通区叁维效果图,能够满足指挥员进行实时态势分析和作战决策的需求。(本文来源于《弹箭与制导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仲作阳,张海联,周建平[8](2017)在《空间站核心舱的全频域声振环境仿真预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站的设备功率大、噪声源数目多、声振环境特性复杂,为确保舱段噪声指标满足要求,基于声学有限元、统计能量分析以及FE-SEA混合方法,建立了整舱全频段的复杂声振耦合精细化噪声仿真模型。对环控、热控及推进分系统等多种噪声源单独工作或同时工作时密封舱内的噪声进行仿真,得到了舱内全频域噪声水平特性分布,并对现有吸声降噪措施进行了对比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目前设计状态下,叁个睡眠区、小柱段工作通道和大柱段工作通道总的声压级在个别频率点处略微偏高,是后续噪声控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载人航天》期刊2017年06期)
范凤花[9](2016)在《微重力状态下空间站舱室热环境数值仿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航天器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应使空间站舱内环境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热舒适性,以满足航天员生理和心理需求,提高人机工效。因此,要实现舱内空气中物质和能量的输送和交换、保证舱内环境的舒适性和人体需要的新鲜氧气输送及产生污染物排除,必须进行强迫通风循环,实现有组织气流通风。但微重力下的座舱只有强制对流,无自然对流来缓解流场的不均匀,从而造成气密舱内气体的温度、微量有害气体的浓度、空气的流动特性等在舱内空间分布的不均匀~([3])。因此需要准确的流场、温度场计算和设计分析来优化气密舱内的气流组织,尽量减少流场不均匀性,保证航天员的工作、生活安全及热舒适~([4])。因此载人航天器舱内的通风系统对空间站的正常运转非常重要,如何更为准确的对空间站舱内热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数值方法己成为一种与模型实验同样重要的研究手段,但由于数学模型的理想化及计算本身的误差,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辅以实验验证。而模型实验耗资大,周期长,且还存在测量误差,所以一般空间站舱内流动与换热的研究都是通过数值模拟和模型实验相结合来完成的。如何在有限的计算资源下,划分合适的网格,选择适合的湍流模型进行更为准确的数值模拟,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本课题主要针对如何更为准确的利用数值模拟研究微重力状态下舱内的速度场和温度场进行系统的阐述与论证。对真实实验舱室进行适当简化,保留实验舱的真实尺寸和进回风口形式,将热源集中在地面进行分析。通过搭建实验台进行PIV测试获取高质量实验测试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随后,经过对比得到网格独立解,并分别对两方程Standard k-ε和RNG k-ε湍流模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Standard k-ε湍流模型更适合微重力状态下的数值模拟研究。最后通过送回风形式、送风角度、送风口数量等方面对舱内气流组织进行优化,从而获得较为满意的舱内热环境。(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6-12-01)
马建军,刘海燕,成竹[10](2016)在《基于状态空间法的大型气候环境实验室热负荷仿真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可用于大型气候环境实验室初期设计热负荷计算的方法和模型,对实验室的热负荷进行计算,为制冷系统选型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分析实验室的组成结构和热负荷来源,基于状态空间法建立各部分的热负荷计算方法,在Simulink中搭建以制冷量为输入参数的实验室热负荷计算仿真模型,对实验室空载降温过程进行仿真。结果该仿真模型可以快速对实验室热负荷进行计算,并且可以方便地增减热负荷模块,实验室在降温过程中热负荷达3500 k W以上,地板结构的热负荷占到了总热负荷50%以上。结论热负荷计算结果可应用于空调系统和制冷系统的设计和选型,以及控制策略的优化。(本文来源于《装备环境工程》期刊2016年05期)
空间环境仿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天宫二号空间材料炉多层隔热系统中纤维织物绝热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环境等效试验条件表征研究了织物有效导热系数随在轨温度和压强的变化,结合微观传热机理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根据表征结果对不同工况下炉内温度场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纤维织物有效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非线性增大,压强越低,增长越平缓;随压强降低以指数函数趋势衰减且存在临界压强;辐射与气相导热是影响空间环境下纤维织物传热性能的主要因素;炉内温场计算值与匹配实验实测温度整体趋势吻合良好,炉中心温度最大计算误差为实测温度的1.3%。该方法更合理地评价了多层纤维材料在使用工况下的绝热性能,从而有助于建立准确度更高的热仿真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环境仿真论文参考文献
[1].孙明明,耿海,王亮,郑艺.空间在轨环境下的30cm离子推力器叁栅极组件间距变化仿真分析[J].宇航学报.2019
[2].雒彩云,杨莉萍,陶冶,钟秋,李会东.空间环境下纤维织物绝热材料隔热性能评价与仿真验证(英文)[J].无机材料学报.2019
[3].蒋梦菲.建筑室内环境空间结构特征多层次布局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9
[4].余毅,张楠翔.以情境体验为主导的环境设计专业虚拟仿真空间实践类课程设置研究[J].艺术科技.2019
[5].侯晓凌.集群环境下矢量空间数据长期存储方法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9
[6].许永辉,成行,程博,孙丽.虚拟试验中临近空间大气环境仿真技术研究[J].测控技术.2019
[7].赵元,齐锋,何俊,张坤.分布式仿真环境下空空通信畅通区叁维空间数据生成方法[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9
[8].仲作阳,张海联,周建平.空间站核心舱的全频域声振环境仿真预示研究[J].载人航天.2017
[9].范凤花.微重力状态下空间站舱室热环境数值仿真研究[D].天津大学.2016
[10].马建军,刘海燕,成竹.基于状态空间法的大型气候环境实验室热负荷仿真模型[J].装备环境工程.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