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紫色丘陵区坡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优化利用(论文文献综述)
高青[1](2020)在《基于地质环境的天府新区土地利用及生态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质环境直接影响着区域的土地利用和生态承载力,快速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承载力变化剧烈,在这个过程中地质影响及主要驱动力研究是应用第四纪地质学的重要内容。四川天府新区是党中央、国务院确立的国家级新区,近年来保持快速发展的强劲态势,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城市功能加快完善,人地过程强烈耦合。从地质环境、国土空间规划等角度研究天府新区土地利用及生态承载力情况,有助于查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不同系统的作用机制。本文基于多源多期遥感数据,应用Arc GIS和e Congnition等软件平台,提取天府新区1988、1997、2003、2009、2014、2016年共六期土地利用和地质环境信息,建立了土地利用动态和地质环境数据库;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景观格局变迁、变化驱动力等因素基础上,借助马尔可夫模型预测天府新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运用SPSS采用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分别对天府新区2011-2016年和1998-2016年的生态承载力及其生态服务功能水平进行时空动态研究;探讨了地质环境对土地利用时空演化与生态承载力变化的影响,针对天府新区国土空间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调整的建议。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查明了地质环境对土地利用及生态承载力演化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评价区域内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评价地质环境对土地利用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前地质环境对天府新区土地利用及生态承载力的影响,主要是控制了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和植被类型的空间分布。其中,工程地质环境和地貌因素对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具有强控制作用,而水文地质环境和工程地质环境对研究区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承载力具有间接约束作用。天府新区地质环境较为复杂,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地质环境对生态承载力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对拥有类似特征地区的国土空间规划和开发工作具有独特参考意义。(2)天府新区1988-2016年间土地利用变化显着。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整体变化率达52.35%,变化总面积为826 km2。其中,城镇村建设用地由成都市周边东升街办、西航港街办、华阳街办和龙泉驿区等向外延伸至黄甲镇、永安镇、正兴镇、兴隆镇、柏合镇范围,该区域内耕地面积减少明显,受控地层主要为第四纪地层;东部及南部林地资源受耕地扩张影响出现面积减少,由于侏罗系和白垩系地层不宜耕种,人类活动相对较少,林地受耕地侵蚀有限。综上,城镇村建设用地和耕地变化较大,其中原有耕地面积中约38%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城镇村建设用地和交通用地扩展迅速,其面积扩展程度指数分别为35.5和10.1。景观格局研究显示,城镇村建设用地最大斑块所占景观面积的比例由0.29%增加至8.67%,成为研究区扩张最为剧烈的景观类型。林地占比由67.36%下降至37.46%,萎缩较为明显。景观蔓延度指数由1988年的75.68%呈逐年下降态势,在2009年后保持在62.35%左右,表明新区景观格局变化速度正在由快变缓。景观斑块个数由2253上升至3179,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正在变得更加多样;而香农均匀度指数由0.8上升至1.26,表明景观分布变得更均匀化。结合地质环境、土地利用类型及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可以得知,地质因素为天府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基本控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也对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具有推动作用。依据土地利用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使用马尔可夫模型预测未来天府新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新区内城镇村建设用地将成为最主要的用地类型,湿地、景观用地面积将上升,耕地和林地等将退化。这也符合天府新区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的目标定位。(3)构建了天府新区生态承载力评价体系。选取生态支撑力、生态压力和生态弹性力三个子目标层来评价新区生态承载力水平,选取生物多样性及生物产出两个指标来评价生态服务功能。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研究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内生态用地面积逐步减少,部分开发区植被退化,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逐步提升,生态服务功能空间分布出现明显地貌分异。但同时,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和成都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要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秉持建设“公园城市”理念,认真落实退耕还林各项政策,加快城市湿地、绿道和滨水空间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新区城市绿地面积不断增加,植被覆盖率有所上升,生态用地面积趋于稳定,生态承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保持在较高水平。最终本研究得出结论,当前天府新区地质环境相对稳定,对区域内生态承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制约作用较弱,生态承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演化的主要驱动力是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人类活动。(4)天府新区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环境对土地利用和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发挥着明显约束作用。从地质环境条件看,区内龙泉山断裂带和黄龙溪-正兴镇断裂带均为北东向分布,是研究区构造和地貌的主体格架。其中,龙泉山断裂带影响研究区东部地区,构造活动行迹明显,影响范围内多分布林地和草地,生态承载力水平较好。地层组成以第四系为主,分布于研究区东西部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城镇村建设用地和耕地;白垩纪及侏罗纪地层次之,与地质构造空间分布基本吻合,白垩纪地层中以林地为主。除地质构造及地层岩性对土地利用类型与生态承载力空间分布有较强约束外,地形因素发挥着明显的限制作用。低海拔平原地区多为城镇村建设用地、耕地等,生态承载力水平一般;高海拔山地多为林地草地,生态承载力较高。
黄浩[2](2019)在《基于3S技术的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以成都市新津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大小能相对直接的反映出湿地的健康状况以及能给人类带来多少价值。本研究以成都市新津县的湿地资源作为研究对象,借助多源遥感数据并利用GPS技术对新津县的湿地进行定位、识别与分类,再利用GIS技术对新津县1996年、2006年与2016年3个时期的湿地数据进行整理后对其进行时空变化分析。随后根据新津县湿地的特点针对性的建立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体系,体系中先计算各项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价指标权重,再利用一系列货币价值估算方法估算各类湿地在3个时期的各项服务功能的货币价值,然后结合各项功能的货币价值与其对应的权重来综合评价各类湿地的各项功能在不同时期的情况并分析其变化情况及原因。最后利用CA-Markov模型对2026年新津县的各类湿地分布与规模进行了预测,在结合了预测结果与之前计算出的3个时期的功能评价结果后对2026年新津县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可能产生的变化进行预测,还对新津县的湿地利用现状与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保护利用建议。主要研究结论:(1)新津县1996-2016年间的湿地总面积呈逐渐缩减的趋势,其中稻田湿地的面积缩减规模最大,永久性河流与洪泛湿地的面积缩减规模也相对较大,由于人为活动的干扰,不同类型湿地的面积变化情况在不同时期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2)新津县1996-2016年间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货币价值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这其中1996-2006年间的下降幅度最大,且在该10年间稻田湿地的物质生产功能与永久性河流湿地的雨洪调蓄功能对应的货币价值下降幅度较大;(3)1996-2016年新津县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综合评价指数也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永久性河流与稻田这两类湿地的综合评价指数下降幅度较大,而灌溉用沟渠、人工水面、农用/养殖池塘等人工湿地的综合评价指数由于人工建设更完善与人为利用加强等原因在1996-2016年间逐渐上升;(4)2026年新津县的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总体上可能会小幅度上升,原因是灌溉用沟渠、人工水面、农用/养殖池塘这三类人工湿地的多项功能可能会上升,同时新津县的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工作也会日见成效。
唐寅[3](2012)在《紫色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及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C值是评价植被因素抵抗土壤侵蚀能力及准确估算土壤侵蚀模数的重要参数,本文利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及天然降雨径流小区径流泥沙观测资料和文献数据,对紫色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C值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降雨历时、降雨强度、坡长、坡度下紫色丘陵区坡耕地的产流量、产沙量、输沙率、坡面剥蚀率不同。在持续降雨过程中,坡面径流过程和侵蚀量存在明显差异。不同初始含水量条件下地表径流大小及过程均有所不同;降雨历时、坡长、坡度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当初始土壤含水量较低时,地表产流量较小;当初始土壤含水量较高时,地表产流量较大,二者表现为一定的线性关系。(2)在降雨历时、降雨强度等条件一致的情况下,随着降雨的进行,不同坡长坡耕地产沙量不同。在坡度为15。时,4m坡长小区侵蚀量远大于2m坡长小区的侵蚀量,前者约为后者的的1.3倍。研究表明,紫色土坡面产流量不是随着坡长的增加呈线性增长的。坡长增加导致的侵蚀量的增加存在较大的波动性,但坡长增加一般的趋势是明显增加了坡面小区的土壤流失量。(3)不同雨强条件下,紫色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对坡度的响应特征不同。在中雨强条件下,当坡度<20。时,坡度增加,产流率和径流系数均增大;当坡度等于20。时,产流率和径流系数达到最大,分别为0.97(L/m2/min)、0.70;当坡度>20。时,坡度增加,产流率和径流系数反而减小。在大雨强条件下,坡度增加,产流率和径流系数总体上呈减小趋势。当坡度<15。时,径流系数随雨强的增大而增大;当坡度>15。时,径流系数随雨强的增大反而减小。研究表明:紫色丘陵区坡耕地产流临界值为22.83。,产沙临界值为24.7。。(4)紫色丘陵区坡耕地产流产沙量、含沙率与雨强之间则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径流系数与雨强之间则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平均雨强是反映紫色土坡耕地产流产沙量、含沙率最好的降雨特征参数。研究表明:在显着水平P=0.01时,平均雨强与产沙量、含沙率和径流系数之间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30,-0.9990和0.9913;I3。能更好的反映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特征,与径流量、泥沙量、径流系数和径流泥沙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79*,0.9992**,-0.9923”和0.9778*。(5)在相同降雨侵蚀力条件下,紫色丘陵区不同耕作模式坡耕地的水土保持效应差异很大,表现为:横坡植物篱耕地>横坡耕地>顺坡耕地>清耕休闲地。横坡植物篱耕地年均径流量(1266.7L)仅次于清耕休闲地,分别是顺坡耕地、横坡耕地的1.21倍、2.14倍,而年均侵蚀量(691.8g)却最小,仅为顺坡耕地、横坡耕地的048倍、0.71倍,起到了“保土排水”的作用。坡耕地表层植被盖度最差且降雨侵蚀力较大的时段为土壤侵蚀危险期,在该时段内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6)基于实测侵蚀量的C值估算方法最为适宜紫色丘陵区坡耕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C值计算;通过对紫色丘陵区主要农作物种植类型(小麦、甘薯、小麦/甘薯)C值的试验研究,紫色丘陵区小麦年C值为0.4345,甘薯年C值为0.3864,小麦/甘薯年C值为0.4037;C值不同表明不同农作物对坡耕地土壤的防护作用不同,C值的年内变化特征表明农作物对坡耕地土壤的防护作用是随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而逐渐改变,合理选择农作物种类对水土保持有明显的作用。(7)紫色丘陵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应从提高坡耕地植被覆盖度出发,优化种植模式,兼顾水土保持措施布置,实现坡耕地可持续利用。合理建造坡坎生态系统对改善立地条件、减少水土流失、维持农业生态平衡有着显着效益,是水土保持的战略基础;而优化利用坡坎生态系统则实现了土地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具有广阔前景,对改善和保护紫色丘陵区坡耕地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孙芬[4](2010)在《基于GIS的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以丰都县沿江地区为例》文中提出生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生态安全是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随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日益严重,土地生态安全逐渐成为当前生态学、地学以及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沿任务和重要领域。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生态十分脆弱和敏感的三峡库区,开展土地生态安全研究对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显得尤为重要。处于三峡库区的研究区其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哪些?土地生态系统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采取什么措施抑制、缓解生态安全警情?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对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以三峡库区丰都县沿江地区为例,结合丰都县三峡工程后续规划的土地生态功能规划,针对区域土地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利用GIS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地形地貌、地质灾害、植被覆盖和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反映了单因素影响下的土地生态风险状况。在此基础上,选取对土地生态安全有密切影响的自然、经济等多种因素,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析。最后,结合评价结果和研究区土地利用特征,将研究区划分为不同的生态功能区,并提出了基于土地生态风险防范的土地优化模式和探讨了土地生态恢复和保护的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概述如下:(1)土地利用状况对土地生态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1996-2005年间,丰都县沿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未利用地的减少,园地、建设用地的增加。其中园地增加面积最多。由于经济重心从长江北岸转向长江南岸,造成了长江南岸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快于长江北岸。生态屏障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为主,森林覆盖率较低,土地生态系统出现退化的趋势,生态环境极为脆弱。(2)地形地貌与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密切相关,研究显示了人类对该区域的干扰最主要的体现在长江生态屏障区域,而海拔较高的区域主要为林地,土地生态状况相对较好。虽然随着坡度的增加,重力作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侵蚀增强,但伴随着坡度的增加,研究区林地的主导地位逐渐增强,林地减少了陡坡地的土地生态风险。研究区>25。的坡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9.21%,15°~25°之间的坡耕地也占相当的比例,坡耕地的水土流失问题不容忽视。(3)地质灾害严重影响着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研究表明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除了与地层岩性、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密切相关外,还与人类经济活动等外因息息相关。根据图层叠加统计显示,研究区地质灾害主要集中长江两岸、龙河流域以及公路周边,这一区域场镇较为集中,人口密度较大,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居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4)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主要分布在20%-40%之间,从整体水平来说,植被覆盖水平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运用景观指数软件Fragstats 3.3对研究区景观格局的分析显示,长江北岸耕地的优势度较大,长江南岸的林地优势度较大的特点。从整体景观特征上看,长江南岸破碎化程度低于长江北岸,生态屏障区的多样性指数、破碎化程度指数等高于整个沿江地区。(5)参照P-S-R框架,选取了22个指标构建了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GIS实现了以栅格为分析单元的土地生态安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状态以较安全状态和预警状态为主,重警、中警状态区域主要分布在生态屏障区内。通过对土地生态安全等级状况的分析,明确了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格局和形成原因。(6)以土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为基础,将研究区划分为三个生态功能区:沿江城镇生态恢复区、丘陵农业生态区和低山林木保护区。结合各区域资源特征和存在生态问题,提出了不同的土地利用模式和生态风险防范的策略,以期为研究区土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钟祥浩[5](2002)在《20年来我国山地研究回顾与新世纪展望——纪念《山地学报》(原《山地研究》)创刊20周年》文中研究指明《山地学报》(原《山地研究》于1983年正式创刊。20年来,遵循办刊方针与宗旨及时地报道了我国山地研究方面的成果,为推动我国山地事业和山地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对20年来我国在山地资源、山地环境、山地生态系统、山地自然灾害、山地开发和山地学科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粗略的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应加强研究的领域为:山地资源综合研究,山地地域系统与山地学科的发展,全球变化与全球化格局下的山地环境以及山地可持续发展与安全性研究。
廖晓勇,张先婉,彭奎[6](2001)在《紫色丘陵区坡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优化利用》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紫色丘陵区坡坎生态系统分布面积大 ,生物组合类型多样 ;合理建造坡坎生态系统是改善和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生态功能显着 ;优化利用坡坎生态系统是提高土地持续生产力、增加农业收入的有效途径。
杨勤科[7](2001)在《小流域土壤侵蚀评价与水土保持规划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根据小流域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以景观生态学、土地资源学、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学等理论为基础,在GIS支持下利用全数字化方式对土地资源和土壤侵蚀定量评价,土地利用规划方法等进行系统研究。 1.提出土壤侵蚀评价与水土保持规划研究中多源数据信息集成和多维数据库建立的方法。包括:基本信息元划分制图,数据层和数据项的组织、数据集成、数据文件组织、元数据标准等。 2.根据当前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和特点,引入生态保护用地概念,对黄土丘陵区土地适宜性及其与发展环境建设和发展商品生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分析,认为:(1)用于生态保护的土地则是必须的,商品性农产品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2)黄土丘陵区的商品农业发展模式是一种生态保护条件下的、地域规模有限的商品生产。 3.将坡面土壤侵蚀预报模型与GIS集成,提出了从地块到小流域的尺度转换和小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定量分析方法。研究表明:(1)纸坊沟流域最大土壤侵蚀强度接近50,000 t/km2.a,从1958年到1999年,年均递减率为5%。各年度间,轻度/强度侵蚀增加/减少明显而中度侵蚀变化相对较小。(2)在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缺少必要水土保持措施情况下,土壤侵蚀发生的主要地貌部位是梁峁坡地。在土地利用合理、或水土保持措施完好情况下,土壤侵蚀发生的主要地貌部位是沟坡地。 4.对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时空动态特征,小流域土地合理利用和水土保持规划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黄土丘陵区,南部次生林区和中北部旱耕地区的交界地带,土地利用变化最为剧烈,是今后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2)在小流域,沟沿线附近(15—30米)和25度左右坡耕地,是生态环境演化的敏感部位也是水土保持的重要部位。(3)实施规划方案以后,流域土壤侵蚀平均强度有望下降到938—1725t/m2.a,基本上达到了允许流失量水平。
二、紫色丘陵区坡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优化利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紫色丘陵区坡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优化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地质环境的天府新区土地利用及生态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生态地质环境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影响 |
1.2.2 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方法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 |
第2章 天府新区地质环境 |
2.1 气象水文 |
2.2 地形地貌 |
2.3 地层岩性 |
2.4 地质构造 |
2.4.1 构造分布及组合特点 |
2.4.2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
2.5 工程地质 |
2.6 水文地质条件 |
2.7 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
第3章 土地利用时空演化研究 |
3.1 土地利用数据获取 |
3.1.1 遥感数据获取与预处理 |
3.1.2 影像解译标志建立 |
3.1.3 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
3.2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
3.2.1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空间涵义 |
3.2.2 主要研究内容 |
3.2.3 研究方法与模型 |
3.2.4 1988 年-2016 年研究区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总体分析 |
3.2.5 1988 年-2016 年研究区城市土地利用时空结构分异分析 |
3.2.6 1988 年-2016 年研究区城市土地利用时空转化分析 |
3.3 城市土地利用预测分析 |
3.3.1 马尔科夫方法基本原理 |
3.3.2 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城市土地利用模拟与预测 |
3.4 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
3.4.1 景观格局指数选取 |
3.4.2 景观格局指数计算结果与分析 |
3.5 土地利用驱动力研究 |
3.5.1 地质驱动力 |
3.5.2 社会经济驱动力 |
第4章 生态承载力与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
4.1 生态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
4.1.1 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 |
4.1.2 生态承载力评价流程 |
4.1.3 生态承载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
4.2 生态服务功能时空动态研究 |
4.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2.2 生态服务功能动态过程 |
4.2.3 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
第5章 地质环境对土地利用与生态承载力的影响 |
5.1 地质环境分区 |
5.1.1 地质环境评价 |
5.1.2 地质环境分区 |
5.2 地质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
5.3 地质环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5.4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5.5 国土空间规划及土地利用建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2)基于3S技术的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以成都市新津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质构造 |
2.1.3 地貌形态 |
2.1.4 气候特征 |
2.1.5 水文特征 |
2.1.6 土壤特征 |
2.2 湿地资源概况 |
2.2.1 自然湿地 |
2.2.2 人工湿地 |
2.2.3 湿地公园 |
2.2.4 湿地生物多样性 |
第3章 湿地遥感影像分类与时空变化分析 |
3.1 湿地分类标准 |
3.2 遥感影像处理与分类 |
3.2.1 数据来源 |
3.2.2 数据预处理 |
3.2.3 监督分类与解译标志 |
3.2.4 分类后处理 |
3.3 分类精度评价 |
3.4 湿地分类结果 |
3.4.1 1996年湿地资源 |
3.4.2 2006年湿地资源 |
3.4.3 2016年湿地资源 |
3.5 湿地时空变化分析 |
3.5.1 1996-2006 年时空变化分析 |
3.5.2 2006-2016 年时空变化分析 |
第4章 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价体系 |
4.1 评价体系建立依据 |
4.2 功能分类与权重计算 |
4.2.1 功能类型划分 |
4.2.2 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4.3 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货币价值评价 |
4.3.1 评价方法选取 |
4.3.2 评价过程 |
4.3.3 评价结果 |
4.4 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综合评价指数 |
4.4.1 计算方法 |
4.4.2 计算结果 |
第5章 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变化分析 |
5.1 货币价值变化分析 |
5.1.1 1996 -2006 年货币价值变化分析 |
5.1.2 2006 -2016 年货币价值变化分析 |
5.2 综合评价指数变化分析 |
5.2.1 按功能划分的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
5.2.2 按湿地类型划分的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
第6章 功能变化预测与面临问题分析 |
6.1 预测分析 |
6.1.1 模型选取 |
6.1.2 模型评价与预测结果 |
6.1.3 功能变化预测分析 |
6.2 利用现状与面临问题分析 |
6.2.1 湿地资源利用现状 |
6.2.2 湿地所面临的问题 |
6.3 保护与利用建议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3)紫色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及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坡耕地土壤侵蚀研究概况 |
1.4 国内外C因子研究概况 |
1.5 C因子研究方法 |
1.6 存在问题及研究展望 |
第2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2.2 研究区概况 |
2.3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第3章 人工模拟降雨下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
3.1 人工模拟降雨下坡耕地产流产沙特征分析 |
3.2 土壤含水量对紫色土坡耕地地表产流过程的影响 |
3.3 坡度、坡长对紫色土坡耕地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 |
3.4 雨强对紫色土坡耕地产流产沙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4章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C因子计算与分析 |
4.1 天然降雨条件下的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
4.2 坡耕地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C值计算 |
4.3 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C值评价及应用分析 |
4.4 基于C因子的紫色丘陵区坡耕地利用评价 |
4.5 小结 |
第5章 紫色丘陵区坡耕地坡坎综合分析 |
5.1 重庆市坡耕地分布及特点 |
5.2 坡坎的形成过程和结构特征 |
5.3 坡坎资源开发利用分析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区及实验、调查附图 |
致谢 |
参加科研课题及论文发表 |
(4)基于GIS的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以丰都县沿江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3 国外研究综述 |
1.4 国内研究综述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数据 |
2.1 研究区概况 |
2.2 研究数据 |
第3章 主要影响因素的生态风险分析 |
3.1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
3.2 基于DEM的土地生态安全状态分析 |
3.3 基于地质灾害的土地生态状况分析 |
3.4 植被覆盖度分析 |
3.5 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
第4章 研究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
4.1 丰都沿江地区土地生态安全的影响因素 |
4.2 指标体系建立的概念模型 |
4.3 评价单元的选取 |
4.4 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5 指标获取及其标准化、分级 |
4.6 指标因子权重值和方法确定 |
4.7 评价结果 |
4.8 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分析 |
第5章 土地生态风险防范 |
5.1 土地生态风险防范模式 |
5.2 土地生态风险防范策略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有待讨论的内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 |
发表论文 |
参与课题 |
(6)紫色丘陵区坡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优化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坡坎生态系统结构 |
1.1 数量结构 |
1.2 生物组合结构 |
2 坡坎生态系统功能 |
2.1 固土护埂、减少水土流失 |
2.2 改良土壤 |
3 坡坎生态系统优化利用 |
4 结论 |
(7)小流域土壤侵蚀评价与水土保持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中文、英文) |
第一章 引言 |
1. 选题依据及其意义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内容 |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水土保持规划的空间数据库建立方法 |
1 数据库的设计 |
2 研究区域的时空网格化 |
3 数据输入 |
4 数据集成与管理 |
5 小节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时空间特征分析 |
1 土地资源评价 |
2 土地利用动态分析 |
3 土地资源与利用的空间格局分析 |
4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小流域土壤侵蚀评价与时空特征分析 |
1 土壤侵蚀评价方法 |
2 土壤侵蚀评价、制图与分析 |
3 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分析 |
4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小流域土地利用与水土保持规划研究方法 |
1 规划方法概述 |
2 规划方案示例 |
3 规划方案的分析论证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语 |
1 主要研究结论 |
2 几个问题 |
附件1: 总参考文献 |
附件2: 在学期间参加课题和发表论着情况 |
四、紫色丘陵区坡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优化利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地质环境的天府新区土地利用及生态承载力研究[D]. 高青.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2]基于3S技术的湿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价 ——以成都市新津县为例[D]. 黄浩.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3]紫色丘陵区坡耕地土壤侵蚀特征及植被覆盖与管理因子研究[D]. 唐寅. 西南大学, 2012(03)
- [4]基于GIS的三峡库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 ——以丰都县沿江地区为例[D]. 孙芬. 西南大学, 2010(02)
- [5]20年来我国山地研究回顾与新世纪展望——纪念《山地学报》(原《山地研究》)创刊20周年[J]. 钟祥浩. 山地学报, 2002(06)
- [6]紫色丘陵区坡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优化利用[J]. 廖晓勇,张先婉,彭奎. 山地学报, 2001(S1)
- [7]小流域土壤侵蚀评价与水土保持规划研究[D]. 杨勤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