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亦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s,OELDs),与无机发光二极管(LED)或液晶显示器件(LCD)、等离子体显示器件(PDP)相比,具有自发光、响应快、全固态、制备工艺简单、高效率、宽视角、超薄、耐高低温、成本低、柔性等优点,被誉为最理想和最有潜力的下一代显示技术和高效光源。但是,目前高的制造成本、有待于提高的发光效率、对发光和衰减机理认识的不足,大大影响了OLEDs器件的产业化进程。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在蓝光器件的制备工艺和高效白光有机发光器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应用基础性性的工作,具体包括:1.首先,简述了有关OLEDs的研究背景、发展历史和现状等,并介绍了有机电致发光的相关原理,以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2.利用2,9-dimethyl-4,7-diphenyl-1,10-phenanthroline(BCP)的电子传输能力,制备了indium-tin-oxide(ITO)/N,N’-bis-(1-naphthyl)-N,N’-biphenyl-1,1’-biphenyl-4,4’-diamine(NPB)/BCP/Mg:Ag结构简化的OLED器件。结果表明,由于BCP良好的电子传输性能,器件的启亮电压为3.8 V,最大亮度为11,500 cd/cm2(电压为15 V),最大流明效率和电流效率分别达到1.2 lm/W和2.7 cd/A,器件CommissionsInternationale De L’Eclairage(CIE)色坐标为(0.18,0.17),光谱位于433 nm处,为NPB的本征发光光谱,器件发出的蓝光不随电压的改变而变化。同时,为蓝光加黄光工艺制备白光器件作了铺垫。3.通过对已有文献的调研,确定了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展趋势和不足,并且根据得出的结论,从以下三个方面研究了白光器件:(a)基于磷光材料的单重掺杂发光层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WOLED)、(b)基于荧光材料的基激复合物和基激缔合物发光层的WOLED器件、(c)基于荧光材料的超薄发光层WOLED器件。(a)利用Ir配合物bis[2-(4-tert-butylphenyl)benzothiazolato-N,C2′]iridium(acetylacetonate)[(t-bt)2Ir(acac)]作为磷光发光材料,结合掺杂工艺制备了白光电致发光器件。器件在3 V左右启亮,在16.5 V时,器件的最高亮度达到15,460 cd/m2;在4 V时,器件达到最大流明效率为7.5 lm/W,器件启亮后所发出的白光光谱在低电压时随电压变化有稍微的移动,但是都在白光范围内。在电压达到8 V后CIE色坐标为(0.33,0.32),并且光谱及色坐标稳定,不随电压变化而改变,与最佳的白光坐标(0.33,033)几乎重合。(b)利用基激复合物发光的特点,优化了复合功能层中poly(N-vinylcarbazole)(PVK)和NPB的质量比,在PVK:NPB为1:1时,器件的电致光谱图中,除了NPB的本征电致发光外,还观察到了一个位于640 nm处的由PVK和NPB产生的电致激基复合物发光的谱峰。随着电压的增加,电致激基复合物的发光强度增强。(c)使用了超薄发光层代替掺杂工艺的方法,制备了基于荧光材料5,6,11,12-tetraphenylnaphthacene(rubrene)的白光发光器件,在15 V的驱动电压下,器件达到最大的亮度为21,500 cd/m2。亮度为1000和10,000 cd/m2时,器件的流明效率分别高达2.5和1.6 lm/W。器件的发光谱峰分别位于429和560 nm,对应的CIE坐标为(0.32,0.33),且不随外加偏压的改变而变化。本论文为白光OLEDs在信息显示和高效光源领域的应用,在制备工艺和器件结构设计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我国在有机发光二极管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J]. 中国照明电器 2018(11)
- [2].有机发光二极管[J]. 电世界 2012(02)
- [3].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研究[J]. 科学家 2017(14)
- [4].全球最薄可弯曲有机发光二极管问世[J]. 功能材料信息 2013(04)
- [5].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及其应用[J]. 大众用电 2015(02)
- [6].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白光实现及其色坐标计算[J]. 红外技术 2020(10)
- [7].高亮度金字塔形的有机发光二极管[J]. 中国光学 2014(04)
- [8].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照明材料及其产业化前景[J]. 新材料产业 2014(09)
- [9].全球最薄可弯曲有机发光二极管问世[J].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 2013(04)
- [10].全球最薄可弯曲有机发光二极管问世[J]. 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 2013(04)
- [11].全球最薄可弯曲有机发光二极管问世[J]. 真空电子技术 2013(04)
- [12].有机发光二极管研究获新突破[J]. 光机电信息 2010(04)
- [13].有机发光二极管制造技术取得突破[J]. 企业技术开发 2008(04)
- [14].有机发光二极管制造技术取得突破[J]. 稀土信息 2008(04)
- [15].蓝光OLED薄膜成功刺激神经元可望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J]. 中国照明电器 2020(09)
- [16].长春应化所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基础研究获进展[J]. 功能材料信息 2012(06)
- [17].采用复合母体的高效高显色指数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J]. 发光学报 2012(03)
- [18].一步法合成螺双芴及螺氧杂蒽衍生物及其在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性能增强及相关的光学现象(英文)[J]. 物理化学学报 2016(06)
- [19].基于蓝光共振增强的白光顶发射有机发光二极管[J].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 [20].高效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J].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08(04)
- [21].无间隔层结构的高效率荧光/磷光混合型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J]. 应用化学 2015(10)
- [22].最薄可弯曲有机发光二极管问世[J]. 发明与创新(B) 2013(11)
- [23].高效、色度稳定的顶发射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4(09)
- [24].新一代显示器和有机发光二极管[J]. 光源与照明 2009(01)
- [25].有机发光二极管制造技术取得突破平面照明时代来临[J].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 2008(04)
- [26].顶发射型有机发光二极管微腔效应的研究[J]. 科技与企业 2015(24)
- [27].激基复合物作为黄绿光发射的高显色指数双色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2017(04)
- [28].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相关专利简介[J]. 中国照明电器 2013(10)
- [29].有机半导体异质结电荷产生层及其在叠层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J]. 科学通报 2011(24)
- [30].有机发光二极管制造技术取得突破平面照明时代即将来临[J]. 光学仪器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