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分离与效应强度分析

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分离与效应强度分析

论文摘要

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研究是当前地学界、生态学界和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科学的判断、分析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区域生态环境演变机理和效应强度,对客观评价自然和人文因素各自在生态环境演变中的作用意义重大。本论文以江河源区为研究对象,通过2002年8月、2003年7月、2004年8月和2005年8月先后4次对江河源区海南州、果洛州、玉树州、黄南州、青海湖环湖区、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沿线等的畜牧业、农业、人口、宗教习俗等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水文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地形地貌、气候、土壤类型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生态状况的系统调查,结合遥感资料、树木年轮、孢粉、考古文献资料分析和模型构建等手段,对江河源区生态系统演变因素、演变过程、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程度、效应强度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因素分析通过查阅文献和相关的地质资料,利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根据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驱动机制,将自然因素分为外因和内因,即以地球表层系统以外的因素和地球表层系统内部的因素。通过对地球表层内气候、地形、土壤、水等自然因素和农业生产、战争、科技教育、宗教等社会因素的系统分析,建立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体系。2.区域生态环境演变过程分析根据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演变过程中有无人类干扰,将其演变过程划分为单一因素作用阶段和双重因素作用阶段;单因素阶段青藏高原区域生态环境演变划分为高原隆升过程和高原形成之后两个阶段。3.自然因素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机理以温度和降水为主的气候因素是江河源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主要驱动因子,本部分主要分析了气候因子对江河源区植被时空演变、土壤形成及演化、水文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演变的作用机理。4.人文因素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机理从历史和考古学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以战争和战争遏制手段的政治活动、以农作制度为主的农业生产活动、畜牧业生产活动、人类水事活动、公路建设等人类活动对该区土壤、植被、冰川冻土、水文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理。5.区域生态环境演变主导因素分离理论及分离模型的构建根据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对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作用机理,提出了区域生态环境演变主导因素分离的整体性、主导因子和易识别原则。系统介绍了波动理论、痕迹学和生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问题提出
  • 1.2 国内外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研究热点问题以及热点地区
  • 1.3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研究历程
  • 1.4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研究的进展
  • 1.5 存在问题及展望
  • 1.6 研究主要内容
  • 1.7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及创新点
  • 1.8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
  • 2.1 自然资源概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2.3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存在主要问题
  • 第三章 江河源区区域界定及生态地理区划
  • 3.1 江河源区区域界定
  • 3.2 江河源区生态地理区划
  • 3.3 小结
  • 第四章 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因素分析
  • 4.1 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自然因素
  • 4.2 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人为因素
  • 4.3 结论
  • 第五章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及主导因素分析
  • 5.1 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分析
  • 5.2 区域生态环境演变阶段性划分
  • 5.3 阶段划分
  • 5.4 结论
  • 第六章 自然因素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作用机理
  • 6.1 自然因素江河源区植被区系演变作用机理
  • 6.2 自然因素对江河源区水文系统演变作用机理
  • 6.3 自然因素对江河源区土壤演变作用机理
  • 6.4 自然因素对江河源区生物多样性演变机理
  • 6.5 结论
  • 第七章 人文因素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过程分析
  • 7.1 江河源区人类活动历史追溯
  • 7.2 政治因素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
  • 7.3 农业生产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
  • 7.4 牧业生产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
  • 7.5 道路建设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影响
  • 7.6 水事活动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影响
  • 7.7 宗教文化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影响
  • 7.8 结论
  • 第八章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演变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分离模型构建
  • 8.1 分离原则
  • 8.2 分离的理论
  • 8.3 分离理论选择
  • 8.4 分离方法及分离模型
  • 8.5 分离指标体系
  • 8.6 分离模型建立
  • 8.7 结论
  • 第九章 江河源区草地生态系统作用的效应强度分析
  • 9.1 自然因素对江河源区草地生态系统演变效应强度分析
  • 9.2 结果分析
  • 9.3 人文因素对江河源区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效应强度分析
  • 9.4 结果分析
  • 9.5 江河源区草地生态系统生态压力分析
  • 9.6 结论
  • 结论与讨论
  •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相关论文文献

    • [1].江河源区的湿地退化现状与驱动力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04)
    • [2].江河源区沙漠化研究进展与展望[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07)
    • [3].三江源记之四 高原之上[J]. 森林与人类 2020(04)
    • [4].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序列土壤粒径分布及其分形维数[J]. 应用生态学报 2014(03)
    • [5].近50年江河源区云量特征分析[J]. 青海科技 2011(06)
    • [6].长江黄河源区牧民收入与交通发展水平的关联性研究[J]. 干旱区地理 2014(06)
    • [7].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序列上“秃斑”连通效应的元胞自动机模拟[J]. 生态学报 2012(09)
    • [8].江河源区休牧育草与生态畜牧业系统偶合初探[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0(03)
    • [9].江河源区高寒草甸退化序列秃斑热岛效应研究[J]. 中国草地学报 2015(01)
    • [10].江河源区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受损原因、特征及机理研究[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9(18)
    • [11].川西北江河源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动态演变[J]. 地理空间信息 2017(05)
    • [12].荒门(节选)[J]. 绿叶 2014(10)
    • [13].江河源区人工草地植物群落和土壤酶活性变化[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0(05)
    • [14].川西北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J]. 湖北农业科学 2018(09)
    • [15].青藏高原江河源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J]. 山地学报 2012(04)
    • [16].江河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征研究[J]. 土壤通报 2010(02)
    • [17].江河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秃斑与鼠洞的分形特征[J]. 草地学报 2010(04)
    • [18].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变化及植被生产力特征[J]. 山地学报 2008(06)
    • [19].川西北江河源区草地退化遥感监测研究[J]. 测绘科学 2015(07)
    • [20].基于环境变化的江河源区人口重心转移研究——以果洛州为例[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4)
    • [21].基于MODIS的川西北江河源区草地退化状况时空分析[J].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18(02)
    • [22].气候变化对长江黄河源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水文效应[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09(04)
    • [23].江河源区高寒草地畜牧业生态效率及影响因素[J]. 中国环境科学 2017(01)
    • [24].基于云模型的江河源区降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4(08)
    • [25].青藏高原江河源区干湿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 水电能源科学 2017(02)
    • [26].源远流长(上)[J]. 绿叶 2018(06)
    • [27].刈割对江河源区混播草地牧草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草业科学 2010(01)
    • [28].基于RUE与NDVI的人类活动对牧区植被变化干扰强度的研究——以川西北江河源区为例[J]. 湖北农业科学 2018(23)
    • [29].长江黄河源区湿地分布的时空变化及成因[J]. 生态学报 2015(18)
    • [30].生态学[J]. 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 2010(04)

    标签:;  ;  ;  ;  ;  ;  

    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分离与效应强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