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初步机制研究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初步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并通过对妊娠结局的分析寻找最佳适应症进行初步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临床研究:将接受IVF/ICSI-ET的患者600例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对照组、假HANS假穴组、假HANS真穴组、HANS 1次治疗组、HANS 2次治疗组,每组120例,分别对各组患者在移植后30min行穴位刺激,时间为30min:假HANS组采用“安慰”型韩氏经皮穴位电刺激仪(假HANS)进行穴位刺激,选取穴位为:上脘、中脘及丰隆,强度为5mA;假HANS真穴组用假HANS刺激穴位为:足三里、太溪、肾俞、关元,强度为5mA;、HANS 1次治疗组用真HANS刺激穴位同假HANS真穴组:, HANS 2次治疗组在胚胎移植后一次治疗的基础上在移植前24小时用HANS额外治疗30min,选穴为:地机、血海、子宫、归来,观察各组妊娠率的不同。2.机制研究:以临床妊娠率为基础选择符合条件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即空白组、HANS2次治疗组,每组20例,在非移植及药物调理周期进行机制研究,所有患者进行B超监测排卵,排卵日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及类型,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HANS 2次治疗组在排卵后2、3天非别以移植前后HANS刺激方案进行穴位刺激,两组患者都在排卵后68天刮取子宫内膜,比较两组子宫内膜表面饱饮突的发育情况,整合素α1β1、α4β1、ανβ3水平,进行初步的机制探讨。结果:临床研究: (1)空白组、假HANS假穴组、假HANS真穴组三组之间妊娠结局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都大于0.05,说明假HANS并无治疗作用;(2)HANS 1次治疗组与假HANS真穴组比较,临床妊娠率(47% vs 29%,p<0.05)、活产率(41% vs 21%,p<0.05)都具有统计学差异,胚胎着床率(25.7% vs 15.0%,p<0.01)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3)HANS 2次治疗组假HANS真穴组比较,生化妊娠率(54% vs 34%, p<0.01)、临床妊娠率(50% vs 29%,p<0.01)、胚胎着床率(25.9% vs 15.0%,p<0.01),活产率(42% vs 21%,p<0.01)都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4)HANS 1次治疗组与HANS 2次治疗组之间比较,虽然2次治疗组在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着床率及活产率都要略高于1次治疗组,但p值都大于0.05,无统计学差异。机制研究:(1)饱饮突:两组患者胞饮突发育良好例数无差别(p=0.429);发育中等例数相比较,p=0.022<0.05,发育差例数相比p=0.004<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总体差异比较,z=-2.431,p=0.015,治疗组胞饮突发育要好于空白组。(2)整合素:治疗组整合素α1β1、α4β1、αvβ3水平在n=10和n=20时都要高于空白组,虽经统计分析,并无统计学意义,但经两次不同样本量的检测证实,治疗组子宫内膜整合素家族含量有高于空白组的趋势。结论:(1)在胚胎移植当日进行低频(2Hz)、低电流强度经皮电刺激补肾健脾穴位治疗可以提高IVF/ICSI-ET患者妊娠率,改善患者妊娠结局。(2)经皮穴位电刺激可以诱导子宫内膜种植窗期胞饮突的开放,可能使胚胎着床相关因子整合素α1β1、α4β1、ανβ3升高,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

论文目录

  •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概述
  • 1 目前国内外对于该题目的研究
  • 2 本课题的立题出发点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入组标准
  • 1.4 IVF-ET 周期前病人准备
  • 2 研究方法
  • 2.1 患者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各组患者基本情况
  • 3.2 各组患者取卵、受精及胚胎移植情况
  • 4 疗效判定标准
  • 5. 统计学处理
  • 6. 研究结果
  • 6.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6.2 各组HCG 日激素水平、获卵、受精及胚胎移植情况
  • 6.3 各组患者妊娠结局
  • 机制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入组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患者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3 标本采集及检测
  • 3.1 标本采集
  • 3.2 标本检测
  • 4 数据处理
  • 5 研究结果
  • 5.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5.2 两组患者胞饮突发育情况对比
  • 5.3 两组患者子宫内膜整合素表达
  • 讨论
  • 1 临床疗效分析
  • 1.1 选穴依据
  • 1.2 穴位刺激频率与时间选择
  • 1.3 时机选择
  • 2 机理探讨
  • 2.1 饱饮突与胚胎着床关系
  • 2.2 整合素与胚胎着床的关系
  • 2.3 机制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相关论文文献

    • [1].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化疗所致病理性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8(04)
    • [2].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6(11)
    • [3].浅谈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围麻醉期的多种作用[J]. 中国针灸 2015(03)
    • [4].耳穴治疗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预防乳腺区段切除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J]. 实用医学杂志 2015(11)
    • [5].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康复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21)
    • [6].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开颅手术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影响[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20(05)
    • [7].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J]. 中国医药导报 2019(13)
    • [8].经皮穴位电刺激缓解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疼痛的疗效研究[J]. 护士进修杂志 2019(15)
    • [9].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妇科千金片治疗慢性盆腔痛92例临床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15(18)
    • [10].经皮穴位电刺激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3(05)
    • [11].一种标准化的经皮穴位电刺激方法用于解除吸烟者的烟瘾[J]. 生理科学进展 2009(02)
    • [12].经皮穴位电刺激对乳腺癌术后患者早期恢复的影响[J]. 江苏医药 2019(01)
    • [13].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手术患者胃排空的影响[J]. 中国针灸 2017(12)
    • [14].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J]. 中国针灸 2018(03)
    • [15].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可行性分析[J]. 辽宁中医杂志 2015(05)
    • [16].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癌性疼痛[J]. 浙江中医杂志 2011(12)
    • [17].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提肛运动治疗慢性Ⅲ型前列腺炎60例[J]. 陕西中医 2009(01)
    • [18].经皮穴位电刺激法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J]. 中国疗养医学 2020(03)
    • [19].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术后疼痛的研究进展[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8(23)
    • [20].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腹腔镜单侧肾切除术术后康复的影响[J]. 临床外科杂志 2019(06)
    • [21].经皮穴位电刺激改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临床研究[J]. 世界中医药 2019(06)
    • [22].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咪达唑仑致意识消失半数有效靶浓度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9(04)
    • [23].经皮穴位电刺激法治疗老年胃肠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临床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 2018(26)
    • [24].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相关因子的影响[J]. 上海针灸杂志 2018(09)
    • [25].经皮穴位电刺激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观察[J]. 陕西中医 2017(07)
    • [26].经皮穴位电刺激提高机体有氧耐力的作用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2)
    • [27].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J]. 新中医 2018(02)
    • [28].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地塞米松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28)
    • [29].半刺配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小儿面瘫疗效观察(英文)[J]. 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 2015(03)
    • [30].经皮穴位电刺激法对乳腺癌患者术前焦虑的护理干预[J]. 广东医学 2009(08)

    标签:;  ;  ;  ;  ;  ;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初步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