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新疆库车盆地新近系碎屑岩地层中发育众多的砂岩型铜矿化,而拜城滴水铜矿自清朝末年就已开采。滴水铜矿床位于库车盆地的北缘,铜矿山背斜北翼,整体地势西高东低,该矿床是典型的砂岩型铜矿床。本文以新近系康村组的碎屑沉积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岩相古地理学和碎屑岩石学理论为指导,结合野外露头剖面、岩芯和古生物等资料,采用多种分析测试手段,对矿区内沉积物展开细致和深入的研究,对研究区新近系地层进行了划分,并对沉积物粒度特征及沉积体系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其沉积环境和岩相古地理特征。根据各种沉积相标志,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将研究区的沉积体系类型划分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探讨了各沉积体系沉积相、亚相和微相的特征,建立了研究区新近系沉积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沉积体系演化特征。新近系吉迪克期沉积期湖盆水体总体较浅,分布范围很大,几乎整个库车盆地皆接受了湖泊沉积,以发育巨厚的膏盐沉积为特征。康村期基本上继承了吉迪克期的沉积格局,物源供给主要来自北部的南天山和西部的温宿凸起,从山前到盆地中心,依次发育扇三角洲和湖泊沉积。从研究区沉积体系和沉积相研究来看,含矿层位主要产于上覆湖泊相(泥灰岩)的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的中、细粒砂岩是铜矿富集段。扇三角洲前缘是扇三角洲的水下部分,也是扇三角洲沉积作用相当活跃的部分,是一个弱氧化—弱还原环境。在该沉积环境中,利于搬运来的铜物质沉积。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的中粗粒砂岩及细砂岩中的原生孔隙具有良好的贯通性,有利于后期成矿流体的运移。上覆的泥灰岩为良好的隔水层,有效的保障了在成岩过程中铜物质在其下部的砂岩中富集。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1章 绪论1.1 选题来源、背景及目的1.1.1 论文选题来源1.1.2 选题背景及目的1.2 研究区概况1.2.1 研究区位置及交通1.2.2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经济状况1.3 研究现状1.3.1 沉积体系研究现状1.3.2 研究区研究现状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4.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1.4.2 研究手段和技术路线1.5 完成的工作量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2.1 库车盆地地质概况2.2 库车盆地地层特征1-2k)'>2.2.1 库姆格列木群(E1-2k)2-3s)'>2.2.2 苏维依组(E2-3s)1j)'>2.2.3 吉迪克组(N1j)1-2k)'>2.2.4 康村组(N1-2k)2k)'>2.2.5 库车组(N2k)2.2.6 第四系(Q)2.3 库车盆地构造单元划分2.3.1 北部单斜带2.3.2 克拉苏—依奇克里克构造带2.3.3 拜城—阳霞凹陷带2.3.4 秋里塔格构造带2.3.5 前缘隆起带2.3.6 乌什凹陷2.4 生物群特征2.4.1 库姆格列木群2.4.2 苏维依组2.4.3 吉迪克组2.4.4 康村组2.4.5 库车组第3章 矿区地层特征3.1 矿区地层综述3.1.1 康村组第四段3.1.2 库车组第一段3.1.3 第四系3.2 地层剖面描述3.2.1 吉迪克组(中上部)剖面3.2.2 康村组剖面3.3 矿层地层描述3.3.1 矿体特征3.3.2 A层矿体3.3.3 B层矿体3.3.4 C层矿体第4章 含矿层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4.1 粒度分析方法4.1.1 粒度分析标准4.1.2 抽样方法与统计计算4.2 粒度参数和粒度资料图解4.2.1 粒度资料图解4.2.2 粒度参数特征4.3 沉积环境粒度分析方法4.3.1 环境判别分析4.3.2 C-M图解分析4.3.3 粒度参数散点图分析4.4 含铜砂岩粒度分析4.4.1 概率累积曲线分析4.4.2 粒度参数及意义4.4.3 粒度参数散点图分析4.4.4 C-M图分析4.4.5 环境判别分析4.5 粒度分析的综合解释第5章 沉积体系研究5.1 沉积背景分析5.1.1 物源条件分析5.1.2 古气候分析5.1.3 古水介质分析5.2 沉积相标志5.2.1 岩性标志5.2.2 沉积构造5.3 古生物标志5.4 沉积体系划分及特征5.4.1 冲积扇相5.4.2 扇三角洲相5.4.3 湖泊相5.5 矿层沉积体系划分5.5.1 A矿层沉积体系5.5.2 B矿层沉积体系5.5.3 C矿层沉积体系5.6 沉积相模式及演化第6章 结论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库车盆地论文; 砂岩型铜矿论文; 沉积体系论文; 沉积相论文; 新近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