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新电视频道的夹缝生存(论文文献综述)
范丽敏[1](2020)在《邯郸广播电视台电视广告整合营销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体的产业形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户的心理和习惯也在随之变化,新闻的生产与风格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局面。媒体之间的界限逐渐淡化,“人人都是媒体”,生产主体多样化,传播渠道多元化,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加复杂。近年来,市县级电视台在“四级覆盖”的夹缝中生存日益艰难。为了提高电视媒体的引导力、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不少电视台纷纷开始转型融合。本文从整合营销传播角度切入,目的在于探索研究地方电视台的电视广告在整合营销传播方面的实施策略。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是说邯郸广播电视台在电视广告方面实施整合营销传播研究的相关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是从理论方面概述整合营销传播理论的概念和沟通过程。第三章是分析目前邯郸广播电视台的电视广告现状。第四章主要分析整合营销传播可以在电视台推广应用的环境条件以及电视广告本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及威胁。第五章是结合电视广告的行业特点和整合营销传播的特点制定一些相应的营销策略。
陈权[2](2020)在《省级对农电视频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江西广播电视台公共·农业频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总体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农信息的传播。传统的电视媒介在对农信息传播中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全国3000多家电视频道中,省级对农电视频道作为专业对农的细分领域,直接受众就是省级区域内广大农民群体。从2001年第一家省级对农电视频道开播至今,大约20年的时间,发展至今已经趋于成熟。但是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如同大多数电视频道一样,省级对农频道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再加上城乡结构的变化,对农电视频道的受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受众、传播渠道、传播内容等等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省级对农电视该怎么发展,如何定位受众?如何精准高效传播?如何构建传播渠道,拥抱新媒体的发展趋势?这些都是本文研究的问题。本文将省级对农电视频道这一特定的对象,主要研究对农电视的发展脉络、内外部环境分析,指出当前省级对农电视的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节目资源匮乏、节目内容失当、传播视角、受众定位不准、营收不足、融媒体建设方面滞后等问题。通过江西广播电视台公共·农业频道进行个案分析,通过分析该频道的发展历程、节目内容分析、特色编排、新媒体端发力、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优势,剖析其在开播后两年左右,迅速在对农频道中脱颖而出的原因。最后一章,通过前面提出的省级农业频道的困惑以及案例分析,初步探索当前环境下,省级对农频道如何在内容传播、受众定位、多渠道发展、多产业经营以及政策支持方面提出相应对策,打造农业传媒产业链。
吴莺音[3](2020)在《D卫视广告营销策略优化研究 ——基于双边市场理论》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是中国电视广告诞生第40个年头。电视作为大众文化娱乐消费的重要媒介和渠道,生产、播出节目的发展过程经历了从早期进行纯艺术创作,到后来大量商业广告元素介入,近年来甚至一度因为综艺选秀节目同质化倾向严重、电视剧中插硬广告过分冗长等问题层出不穷,诱发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相应的政策监管,电视市场一度受挫。当前科技手段不断革新升级,媒体融合趋势的增强,移动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加速壮大,使得传统电视媒体的市场份额不断收缩,生存空间被严重挤压。作为电视媒体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广告创收的高低是考核其商业化运营是否成功的晴雨计,优化和改善电视广告的营销策略无疑是个重要且艰巨的课题。中国电视市场诸多频道里,目前仍然具备增长空间和潜质的主要集中在央视频道组以及以江苏、北京、浙江、东方、湖南这五个省级卫视组成的一线卫视频道组。技术变革、产业升级随之而来对受众(消费者)的收视习惯,以及广告主的电视预算分配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一线卫视阵营的D卫视为例,研究并探讨其广告营销的优化策略。依托双边市场理论,剖析和论述了电视广告营销策略中作为双边对象的受众(消费者)以及广告主的行为特征,及两者内在的相互影响关系;研究媒体环境不断变幻中,用户和广告主行为习惯产生的作用;根据D卫视所面临的竞争环境和存在的营销问题,为其制定出能适应当下科技发展潮流,切实有效的优化方案,以达到广告营销策略整体提升优化的目标。作为国内省级卫视一线阵营的成员,D卫视广告营销策略的优化研究不仅是在深刻剖析、解决其自身平台遇到的瓶颈,也可以为国内其他电视频道的广告经营提供借鉴和思路,共同探索传统媒介的求生之路。此外,本文的研究也为双边市场理论的商业运用场景提供了一个检验的范本和参考依据,是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结合体。
刘秀珍[4](2019)在《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文中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社会多元文化语境的发展赋予了文学创作较为包容的论述空间。在西方文化思潮的深刻影响与全球化时代消费浪潮的冲击下,和社会及个人联系最为紧密的散文创作出现了异于前代的较大变化与革新。散文创作主体性意识日益凸显,主题与题材趋向多元化,在散文艺术的经营上也呈现了鲜明的创新姿态。台湾散文近三十年的发展既展现了作为文学创作最大宗的散文如何被商品化浪潮裹挟并消费化的历程,也在代际更替中反映了创作主体既呼应传统、又努力开辟新的艺术表现路径的尝试。本论文一方面力图概括其近三十年台湾散文在社会及文学思潮变化影响下的主要特征及变迁走向,另一面则选择代表性作品与创作现象展开论述,以点面结合的方式组构全文框架,企望形成具有史论意义的研究结论。本论文分五章展开论述。绪论部分回顾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现状,厘清研究对象的概念及研究内容和思路。第一章“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从“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本土化运动下的文化建构”“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三方面来分析90年代以来散文的生成语境,着眼于占据主流话语地位的文化与文学思潮影响辨析,梳理散文创作的外部环境特征。第二章“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则力图提炼90年代至今台湾散文创作彰显的主体精神特质与个性风貌,从女性主体性构建、边缘族群主体建构、乡土意识及原乡情怀等方面来探析散文创作主体的文化心理与文化选择,追索贯穿文本的主体精神,缀连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多元文化性格构图。第三章“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梳理90年代以来散文创作主题与题材的多样化特征,选取有代表性的散文创作现象加以解读,凸显散文创作进程中的继承与革新,并以“都市散文”“家族散文”“怀旧散文”为重点展开讨论。第四章主要论述散文的艺术新变。第一节讨论散文文体意识的“出位”与虚构议题,梳理台湾文坛有关散文文体内涵、散文跨界、散文虚构的主要观点,评述散文出位现象及由于散文虚构产生的论争,并就文学奖对散文创作的影响进行辨析;第二节则以作品为例,讨论散文艺术革新的具体表现,包括散文创作的“出位”现象分析、散文意象的刻意经营以及散文情感叙述方式对传统的颠覆。第三节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空间书写置于后现代主义视野加以讨论,以凸显后现代文化思潮对散文创作的影响。第五章则撷取了部分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以加强前述论证,以个案呈现散文发展进程中的历史脉络与流变轨迹。结语部分总结了台湾散文的发展阶段与创作队伍的代际构成,立足散文创作内外视角评述了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创作的整体特征及文学史价值,肯定其对散文艺术创新的探索,并提出对台湾散文创作未来走向的思考,认为台湾散文未来在注重个体生命意义探究的同时,创作主体需要更深层次的自省与积淀,重建人文关怀及坚守理想主义的立场,应当纳入更广泛的现实社会关怀。
燕江涛[5](2019)在《地方体育电视媒体的经营管理与节目策划 ——以广东广电体育频道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今是一个媒体多元化传播发展的时代。体育媒体作为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样如此。在电视媒体方面,除了央视第五频道一家独大,各个地方的体育地面频道同样面临困境,江苏,湖北体育频道在2012年左右也纷纷改头换面为“体育休闲频道”,经营不善导致管理者更多主打休闲牌,而非竞技体育或者大众健身的体育板块。在新媒体方面,腾讯体育,苏宁PP体育,阿里体育,包括曾经的乐视体育纷纷强势出击,利用资金优势,在体育赛事版权,优秀人才引进等方面抢走了传统媒体不少份额。2018年,苏宁PP体育还成立了华南记者站,直接对广东本地的体育媒体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广东广电体育频道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地面体育专业频道。其体育节目的制作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且还拥有目前国内外诸多赛事的广东地区独家版权。但目前在央视第五频道的扩张以及新媒体平台诸如腾讯、PP体育等的冲击下,其在经营管理方面也承受更加巨大的压力,本文将从目前中国体育电视媒体的现状分析做起,阐述它如何在这种内外夹击的大环境中,在资本运作,成本核算,产品营销,广告经营等方面做出改变和新的尝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在外部环境方面,本文将涉及苏宁PP体育的具体案例,以及乐视体育,阿里体育成立伊始如何渗透进入体育领域的具体内容;在内部环境(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比较而言)方面,将会讲述央视第五频道和广东体育频道的微妙共生关系以及双方的竞合生态表现。本文共分五个篇章,首先从绪论开始,先提出了本篇论题的缘起,以及在当今研究地方体育电视媒体生存现状的意义。第一章,媒介经营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从媒介的概念开始,进而到媒介管理的功能,这一部分重点论述了ESPN体育电视网在媒介管理方面的经验以及对中国体育电视的启示。第二章,讲述了地方体育电视媒体的现状和问题。主要阐述了外界的生态环境,以及和央视体育的共生竞合关系,从而得出地方体育电视媒体的生存危机和问题所在。第三章,地方体育电视媒体经营管理的对策和出路,文中列举了包括CPSN(全国体育联播平台)和上海五星体育探索的办法和案例经验,以及广东广电体育频道自我探索的思路,从中总结出得失利弊。在结论一章,文中进一步得出了对地方体育电视媒体生存发展的四点建议,希望这些建议和尝试可以为处在困境中的广东广电体育频道等媒体找到一些思路和方向。最后,也指出了本篇论文中尚未研究的不足和研究空间,以供后续研究的完善。
吴圆圆[6](2019)在《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视对农服务一直是我国电视事业发展历史进程中高度关注且付诸实践的重要范畴之一。本论文史论结合,富有独到见解地把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理论框架,全面系统深入的从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数字电视时代为电视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广播电视政策对推进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等多重维度,揭示了我国对农电视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作为两个核心要素,共同形成合力,推动对农电视事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全方位构建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对农节目发展的基本特色和基本格局。同时,对融合媒体时代,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优化发展予以了若干建设性思考。本论文首先从媒体科技史的研究视角,将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史划分为传统电视时代(即模拟技术时代)和数字电视时代两个部分,通过对传播科技与传播内容相互关系的把握,梳理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与发展。阐明了传统电视时代的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对农节目从无到有,经历了栏目化、频道化的升级发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数字技术进入电视实操领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采编播各环节走向数字化、网络化、高效化,电视服务应用空间有力拓展,使传统电视对农节目从形式、内容到服务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尤其是传输系统的升级与新媒体传输渠道的拓展使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得到突破。论文继而从政策推动的研究视角,系统论述了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和政府如何通过惠农政策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供有效的保驾护航。“三农问题”主导了我国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在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方面,政府都有特殊考量和优惠政策。在具体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建构和生产体系上,惠农政策直接推动对农节目生产完整体系的建立,形成从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全方位全体系的对农服务平台。从原来节目的生产,节目中包含一部分对农服务要素,再到专门对农服务栏目再到专业对农频道,再到央视即将把原军事·农业频道分离,单独成立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这都是基于更好的从层级上显示出对农服务政策优惠的国家考量。现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一步实行电视惠农,从县级平台到省级乃至全国平台,来发挥拓展基层第一线的传播影响,通过移动手机终端服务农民的新需求,以融媒体中心平台作为依托将基层的、个体的需求放大到更大的层面,从而为点上的农村和农民服务。正是在科技创新引领和惠农政策推动两个核心要素的合力推动下,我国对农电视从四级覆盖、村村通、户户通、再到落实到人的电视扶贫产业政策,逐步形成当下我国对农传播的基础设施格局,同时,又在对农节目生产方面,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专业对农服务频道到栏目再到节目的一个完整的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体系。论文进而在上述论述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媒体融合环境下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面临的挑战及应对举措。笔者结合电视媒介的供求理论和传播学受众理论指导,基于东中西信息传播的“数字鸿沟”、四级广电媒体网络的平台差异的遴选原则和调研的可行性分析,遴选典型地区、典型节目展开实证调查研究。遴选了国家级专业对农频道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富有代表性的《致富经》、《乡约》栏目(国家级对农频道典型)、安徽亳州电视台(市级专业对农频道)及亳州姜屯村(传统村庄)、浙江磐安电视台(县级频道)及磐安管头村等(特色乡村旅游村)进行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获得第一手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新变化的认知。在深入阐释调研发现的对农服务节目供求新变化的基础上,对依托科技创新更好地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移动优先理念下传统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更大面积地实现基层的对农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若干建议。
何胤强[7](2019)在《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背景下四川省县级广电媒体的转型策略研究 ——基于对苍溪、江油、青川、剑阁的调研》文中研究说明新兴媒介技术与形态的演变,正在重构甚至颠覆整个信息社会的产业逻辑、认知渠道、消费场景和价值维度。媒介生态正从移动化向着智能化演进,在传媒行业的大变局中,传统媒体进行融合转型已经成为在信息市场中求生的主要路径。县级广电媒体作为传统媒体系统的基层环节,长期积贫积弱,在媒体融合转型中动力不足。2018年,中央作出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重大部署,县级广电媒体终于迎来历史发展机遇。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进程中,由于广电行业长期处于“东强西弱”的区域失衡状态,西部地区的融合改革进程稍显落后。四川省作为西部地区的代表省,经济总量大,人口多,多民族聚居,舆论形势复杂,如何通过本轮改革把握机遇,传递四川声音,讲好四川故事,探索四川模式,顺利完成转型,是本研究关注的重心。本文梳理了县级广电40年的历史发展脉络,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结合四川省广电媒体的发展现状,探索四川县级广电媒体的融合转型策略。通过对四个县区的实地调研与个案研究,结合媒介管理学、媒介营销学等相关理论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四川县级广电媒体有必要在体制上放权与赋权,激发内生性源动力;重构生产流程,建设移动化的平台型媒体;做好基层行政体系的配套改革,让市政工程与媒体协同发展;打破行业壁垒,加强渠道合作;革除线性传播思维,构建互联网产品意识;在技术上要促进云端互联与资源共享。本文还从竞争、市场、组织、内容、传播和技术七个层面展望了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未来进路。
陈玺[8](2017)在《全媒体时代省级地面频道的生存与发展对策探究 ——以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在人们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传统电视媒体,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也变得不再重要,传统电视台收视率大幅下滑,广告收入急速下跌。这种影响不仅存在于央视、省级卫视等大型上星平台,在各个省份的省级地面频道,也显得尤为突出。在这种现状下,部分省级卫视及时调整自己的整体策略,在这次互联网大潮中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多数省级电视台的地面频道,由于自身的基础、平台、体制、机制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制约,惨遭新媒体的重创,其生存和发展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和挑战。在此,笔者以广东地面频道的代表——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为例,运用案例分析、文献分析和访谈等方法,对在全媒体环境下省级电视台地面频道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进行了剖析。通过对比不同省级电视台地面频道的发展现状及共性的问题,初步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制度根源和社会根源。以此为基础,文章对全媒体背景下省级地面频道如何找准定位、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和媒体环境的变化,充分发挥自身的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拥抱互联网,拓展面向新媒体的传播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为省级地面频道生存和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为当下传统媒体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难题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田忠卿[9](2017)在《论我国电视对外传播观念的嬗变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电视对外传播自1990年前后开始迅速发展,至今已有二十余年。期间对外传播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更加适应国际舆论的基本规则,另一方面也还保留着一些中国固有观念的印记。在当下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上升的环境下,对外传播中话语权的建构也被提上日程,中国的对外传播即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因此,很有必要对过去二十多年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历史,尤其是对外传播观念的演变,进行一个梳理。由于中央电视台正是中国电视对外传播最重要的媒介,以央视对外传播为例的考察能够揭示中国电视对外传播观念嬗变的全过程。本文从冷战史的视野出发,首先对新中国对外宣传史进行了鸟瞰式的梳理,将新中国的对外宣传历程以1990年前后为界划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前一阶段的外宣实践中形成较为强劲的“斗争”观念,且形成的话语体系与主流世界的舆论体系也是完全不同的,这是1990年代中国电视外宣开始迅速发展时所面临的局面。20世纪80、90年代之交是对外传播的重心转移到电视媒体上的时段,这一过程到1992年基本完成。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开办和海外节目中心建立为标志,中国的电视对外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2年以后的电视对外传播在不同层面存在不同的观念演进线索,但在每个时期都有一个主要的变化趋势,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92年-2002年,对外传播观念变化的主线是从“以我为主”到“受众为重”。从1992年到1997年前后,中国的电视外宣基本是针对国外关于中国报道的“回击”,以一种斗争的姿态进行对外宣传,这种传播方式是基于中国方面自身需求的,在节目的制作、编排上以中方能够迅速有力地回应西方有关报道为目的,而非为了吸引受众;1997年前后,由于认识到中国对外电视节目制作水平和技术水准相较于西方主流电视媒体的严重不足,开始逐渐淡化“回击”式的对外传播,而是开始关注自身“专业化”程度,注重节目内容质量和制播水平的提高,虽然开始重视受众的感受,但追求“专业化”的主要原因是认识到与西方主流电视媒体的差距,这在客观上也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到2001、2002年,中国的外部舆论压力稍有缓和,对外宣传开始注重“说明中国”,抛开了对西方媒体的单纯回击或竞争,逐步成体系地对国外受众介绍和说明真实的中国,这是有意识地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2003年-2012年,对外传播观念变化的主线是从“被动宣传”到“主动传播”。“说明中国”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对传播体系进行自主规划的意识,但仍然建立在颠覆西方建构中国形象的基本思路上,仍然是一种回应,属于“被动宣传”。从2003年开始,国际传播能力的建设开始成为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关注点,提高国际新闻直播能力、搭建海外电视播出平台、建立海外记者站、提高海外家庭和酒店的频道入户率、开设多语种对外频道等,都在有计划、成体系地开展并取得巨大成果。在具有了一定的海外传播能力后,开始重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以中国文化吸引海外受众、主动拓展海外市场,这已经变成“主动传播”。2013年以后,对外传播观念发展的主线是全面建构话语权。在中国国力增强的情况下,必然寻求与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舆论话语权。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央电视台在本土化和国际深度合作方面有了诸多有益的尝试,海外认可度大大提升。全面建构话语权的进程方兴未艾,也是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方向。在未来进一步建构话语权的时代,最关键的一点是处理好中国话语与西方话语之间的关系,既不能让西方受众感到疏离,也不能完全融入西方的话语体系之中。中国在国际舆论平台上建构自己的话语权时面临着三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对内传播规则束缚对外传播规则、海外受众心中的“中国形象”早已定形、中国民间异化的民族主义思潮大行其道。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外宣工作者要在具体工作中独立思考、理性分析之外,还要吸取国外媒体的成功经验,尤其是“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的经验。在外宣决策层面应当确立建立起内外有别的对外宣传机制,中央电视台应该进一步明确在对外传播格局中的定位、以非常手段打开局面、疏导对外传播领域内的民族主义情绪。
张娣[10](2017)在《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1958年至2015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讨论了近30年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电视环境下中国少儿文化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在中国电视体制和规制下,中国少儿电视与中国少儿文化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后的繁荣与危机,讨论了产业化和新媒体为少儿电视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童年的绽放"为标题,在认真汲取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这一"儿童电视文化史"的经典之作的学术素养的同时,也依据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童年消逝"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讨论和修正。依据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文化环境而言,还是就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承载的中国儿童的话语权、选择权而言,中国少儿电视文化在近30年中都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童年的"绽放"是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史的主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除绪论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梳理了中外少儿电视的历史。其基本材料和节点虽然来自《美国电视史》、《中外广播电视史》、《童年的消逝》等前人的着作,但在综合叙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尽可能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对不同时期少儿电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其中,中国少儿电视"节目时代"、"频道时代"、"新媒体时代"三个阶段的划分等,是前人所未曾明确言及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外电视体制、媒介产权、电视规制的对比,讨论并肯定了了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与道路优势。同时,依据学术界的分类研究和个人的理解,对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等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特征、制作方式、运营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第三章,讨论了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的背景、历程及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少儿电视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阐释了"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中国少儿电视对中国少儿文化的曲折重构及贡献。认为与西方电视语境中的"童年消逝"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中国儿童的影响、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失的"儿童本位",包括儿童的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等等,都因电视这一媒介平台而渐次建构。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机遇与困境,探讨其所处的政策规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互联网冲击,以及人才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少儿电视的节目化、少儿电视频道以及少儿电视频道产业化,是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也为中国少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绽放"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同时以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化为案例,讨论了中国少儿频道产业化之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少儿频道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策略:内部架构的重建、节目品牌化的运作、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以及新媒体挑战下的媒体融合。下篇为《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年表》以"条目纪年"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复现"近60年(1958-2016年)中国少儿电视绽放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年表》中除了极少量的内容直接采自《1955-198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外,其余的条目均来自网络主题检索和近百种《年鉴》、《年报》类纸质资料的逐页翻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始资料的首次辑录。这份《年表》也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少儿电视史》,多少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二、一个新电视频道的夹缝生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个新电视频道的夹缝生存(论文提纲范文)
(1)邯郸广播电视台电视广告整合营销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重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重点 |
1.3.3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概述 |
2.1 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界定 |
2.2 整合营销传播的沟通过程 |
第3章 电视广告营销现状分析 |
3.1 常见电视广告优劣 |
3.2 广告成本高昂 |
3.3 电视观众流失 |
3.4 观众严重分散 |
3.5 栏目缺乏核心竞争力 |
第4章 电视广告开展整合营销传播的条件分析 |
4.1 电视广告开展整合营销传播PEST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POLITICAL) |
4.1.2 经济环境分析(ECONOMIC) |
4.1.3 社会环境分析(SOCIAL) |
4.1.4 技术环境分析(TECHNOLOGICAL) |
4.2 电视广告开展整合营销传播SWOT分析 |
4.2.1 优势分析(STRENGTH) |
4.2.2 劣势分析(WEAKNESS) |
4.2.3 机会分析(OPPOTUNITY) |
4.2.4 威胁分析(THREAT) |
第5章 电视广告开展整合营销传播的策略 |
5.1 回顾营销计划 |
5.1.1 竞争分析 |
5.1.2 顾客数据库分析 |
5.2 分析营销方案形势 |
5.2.1 部门执行分析 |
5.2.2 消费者行为分析 |
5.2.3 目标市场定位分析 |
5.3 制定整合营销传播方案 |
5.3.1 广告策略 |
5.3.2 媒体策略 |
5.3.3 品牌建设策略 |
5.3.4 直销策略 |
5.3.5 公关策略 |
5.4 电视广告整合营销传播的执行 |
5.4.1 制定合理的媒体排期 |
5.4.2 掌握充足的顾客数据 |
5.4.3 组建强大的营销团队 |
5.4.4 知晓多样的收视偏好 |
第6章 结论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邯郸广播电视台整合营销传播受众问卷调查 |
(2)省级对农电视频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江西广播电视台公共·农业频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分析 |
1.3.2 国外研究分析 |
1.4 创新之处及研究方法 |
1.4.1 创新之处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省级对农电视频道发展概况 |
2.1 省级对农电视频道的概念界定 |
2.2 省级对农电视频道的环境分析 |
2.2.1 外部环境: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动 |
2.2.2 内部环境:对农信息的迫切需求 |
2.3 省级对农电视的发展历程 |
2.2.1 萌芽期(1980年-1990年) |
2.2.2 上升期(1990年-2001年) |
2.2.3 繁荣期(2001年-2009年) |
2.2.4 成熟期(2009年-至今) |
2.4 省级对农频道的社会功能 |
2.4.1 经济功能:激活农村电视市场潜能 |
2.4.2 文化功能:促进城乡文化生态平衡 |
2.4.3 社会功能:提升“三农场域”社会影响力 |
第3章 省级对农电视频道主要类型 |
3.1 市场化运作型 |
3.1.1 市场化运作型频道的特点 |
3.1.2 湖北垄上频道 |
3.1.3 陕西农林卫视 |
3.2 市场与公益兼具型 |
3.2.1 兼具型对农电视频道的特点 |
3.2.2 吉林电视台乡村频道 |
3.2.3 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 |
3.2.4 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 |
3.3 政策支持型 |
3.3.1 政策支持型频道的特点 |
3.3.2 江西公共·农业频道 |
第4章 案例分析:江西公共·农业频道 |
4.1 江西公共·农业频道发展演变 |
1. 初创期(1999年-2004年) |
2. 品牌塑造期(2004年-2016年) |
3. 转型探索期(2016年——至今) |
4.2 传播的基本特征 |
4.2.1 传播内容覆盖面广 |
4.2.2 表达方式贴近受众 |
4.2.3 节目编排科学合理 |
4.3 传播的影响外延 |
4.3.1 全媒体矩阵传播 |
4.3.2 搭建农产品电商平台 |
4.3.3 塑造线下品牌活动 |
第5章 省级对农电视频道问题分析 |
5.1 节目资源匾乏播出时长不足 |
5.2 传播内容失当传播效果削弱 |
5.2.1 受众需求错位 |
5.2.2 节目形式老化 |
5.3 受众定位模糊营收持续走低 |
5.3.1 受众定位模糊 |
5.3.2 广告冲击较大 |
5.4 融媒体建设薄弱 |
第6章 省级对农电视频道发展对策 |
6.1 精准传播城乡差异定位 |
6.1.1 满足农民多样化信息需求 |
6.1.2 为农民提供发声渠道 |
6.1.3 抓住城里人的眼球 |
6.2 贴近受众输出优质内容 |
6.2.1 做活内容——形式活泼贴近受众 |
6.2.2 盘活内容——广告融合隐性植入 |
6.2.3 激活内容——培植原创发力版权营销 |
6.3 多屏互动发力短视频营销 |
6.3.1 联合MCN头部机构打造农业IP |
6.3.2 聚焦“新农人”短视频农产品营销 |
6.3.3 打通“线上、线下”构建全产业链 |
6.4 激活体制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
6.4.1 争取政策扶持 |
6.4.2 寻找市场化路线 |
6.4.3 打造对农电视联盟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D卫视广告营销策略优化研究 ——基于双边市场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电视媒体发展回顾与现状 |
1.1.2 省级卫视广告营销现状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国内外电视广告研究现状 |
1.4.1 媒体发展趋势综述 |
1.4.2 国外电视广告研究现状 |
1.4.3 国内电视广告研究现状 |
1.4.4 电视广告营销面临的挑战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双边市场理论相关研究 |
2.1 双边市场理论 |
2.1.1 双边市场理论的概念与特性 |
2.1.2 双边市场理论的现实价值 |
2.2 电视广告营销适用的双边市场理论 |
2.2.1 电视媒体的平台角色 |
2.2.2 受众(消费者)的角色 |
2.2.3 广告主的角色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D卫视外部环境分析 |
3.1 D卫视平台简介 |
3.1.1 D卫视受众定位 |
3.1.2 D卫视广告主定位 |
3.2 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产业变革 |
3.2.1 受众的行为变革 |
3.2.2 广告主受到的政策变革 |
3.3 D卫视广告业务生存环境概述 |
3.3.1 供应商议价能力 |
3.3.2 客户议价能力 |
3.3.3 替代品的威胁 |
3.3.4 新进者的威胁 |
3.3.5 同行业内现有的竞争 |
3.4 D卫视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4.1 湖南卫视 |
3.4.2 北京卫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D卫视广告营销现状 |
4.1 D卫视广告营销部门概况 |
4.1.1 营销部门简介 |
4.1.2 内部组织架构 |
4.1.3 主营业务介绍 |
4.2 D卫视广告营销现状 |
4.2.1 受众收视现状 |
4.2.2 广告营销现状 |
4.3 D卫视广告营销问题的发现与解析 |
4.3.1 D卫视广告营销的问题发现 |
4.3.2 平台的问题解析 |
4.3.3 受众的问题解析 |
4.3.4 广告主的问题解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D卫视广告营销优化策略制定 |
5.1 提升平台营销团队竞争力的策略制定 |
5.2 提升受众关注度的策略制定 |
5.2.1 受众定位重塑 |
5.2.2 受众收视效果优化策略 |
5.3 增强广告主对平台粘性的策略制定 |
5.3.1 广告主定位重塑 |
5.3.2 广告产品优化策略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D卫视广告营销策略优化的实施保障 |
6.1 营销策略的优化实施 |
6.2 优化策略的实施保障 |
6.2.1 人力的保障 |
6.2.2 资金的保障 |
6.2.3 制度的保障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索引 |
(4)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问题提出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一章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的生成场域 |
第一节 后解严时代的多元文化语境 |
第二节 本土化运动下的乡土文化语境建构 |
第三节 消费文化机制与散文生产 |
第二章 散文主体精神的多维呈现 |
第一节 女性主体性的凸显与建构 |
第二节 边缘族群的主体意识建构 |
第三节 乡土意识与在地情怀的展现 |
第三章 散文主题的多元取向 |
第一节 创作主题的多向拓展与融合 |
第二节 都市散文:后现代语境下的多向书写 |
第三节 家族散文:生命救赎与记忆书写中的反叛传统 |
第四节 怀旧散文:斑驳记忆的多样化呈现 |
第四章 散文的艺术特色及流变 |
第一节 散文的“出位”与虚构思考 |
第二节 散文艺术的创新与变化 |
第三节 后现代视域下的散文空间书写 |
第五章 散文作家个案研究 |
第一节 “晃荡”的生活美学:舒国治散文论 |
第二节 由“纯美”到“怪咖”:周芬伶散文的另类书写 |
第三节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微物书写与时尚拆解—张小虹散文论 |
第四节 简媜创作中的中华文化认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本论文述及主要作家简介 |
附录二 台湾地区关于散文研究博硕士学位论文统计(1990-2016) |
附录三 九歌年度散文选目录(1981-2017)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5)地方体育电视媒体的经营管理与节目策划 ——以广东广电体育频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一)选题的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评述 |
三、本项研究的框架及方法 |
(一)研究的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四、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 |
(一)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媒介经营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 |
第一节 媒介经营管理的基本概念 |
一、媒介的概念 |
二、媒介管理的概念 |
三、媒介管理的职能 |
第二节 媒介经营管理的历史溯源和发展 |
一、媒介经营管理研究的历史发展 |
二、ESPN体育电视网的经营管理分析 |
第二章 地方体育电视媒体的现状和问题 |
第一节 地方体育电视媒体的媒介生态外部环境 |
一、新媒体的资本运作模式让传统媒体缺乏竞争力 |
二、新媒体的节目生产较之传统媒体更具创新性 |
第二节 地方体育电视媒体与央视体育的竞合生态 |
一、央视体育在资源、覆盖、行政调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
二、央视体育与地方体育电视媒体的合作关系 |
第三节 地方体育电视媒体自身经营管理问题的产生 |
一、广东广电体育频道的资本运作模式 |
二、广东广电体育频道的成本和绩效核算 |
三、广东广电体育频道的广告经营 |
第三章 地方体育电视媒体经营管理的对策与出路 |
第一节 地方体育电视媒体经营管理对策案例分析 |
一、CSPN跨地区合作模式之尝试 |
(一)CSPN创建的目的 |
(二)对CSPN模式的思考 |
二、上海五星体育频道与久事体育合作探索 |
第二节 广东广电体育频道经营管理创新思路分析 |
一、广东广电体育频道的多元化经营 |
二、广东广电体育频道节目策划的新思路 |
结论 |
一、转变经营思路进行多元化拓展 |
二、促进媒介融合进一步开发“大小屏”互动的新产品 |
三、节目制作方式、内容题材必须进一步创新 |
四、处理好与央视体育频道的竞合关系 |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价值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价值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 |
第二章 传统电视时代(模拟技术时代)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发轫 |
第一节 广播科技开创我国广播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河 |
一、广播对农服务的滥觞 |
二、广播对农节目的社会效应 |
第二节 电视科技促进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产生 |
一、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的先导作用 |
二、电视问世催生对农节目多彩新形态——从节目到栏目化、频道化 |
第三章 数字时代为电视对农服务节目传播创造新的可能 |
第一节 节目制作环境的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 |
一、电视节目采编制作的便捷高效 |
二、数字电视服务的应用空间拓展 |
第二节 数字电视技术促进对农电视新格局的产生 |
一、节目内容生产的多样化与节目形态的变迁 |
二、传输系统的升级拓展有力突破地方媒体对农传播的区域性局限 |
三、对农传播新格局的形成 |
第四章 互联网思维与环境对电视对农服务节目提出的挑战 |
第一节 互联网思维引发重新认识电视及其对农服务节目的传播理念与模式 |
一、“互联网思维”及其在传播业的核心理念 |
二、互联网思维对整个电视传播理念的颠覆与重塑 |
三、互联网思维对传统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及传播理念与模式的突破 |
第二节 互联网环境引发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内容生产的变化 |
一、受众的变化:受众构成、需求和审美趣味 |
二、传播环境的变化:从传统电视到三网合一的传输格局 |
三、节目的变化:节目形态、传播渠道与盈利模式 |
第五章 我国广播电视政策对推动对农节目发展的特殊价值 |
第一节 由“三农问题”主导的农村广电事业发展布局 |
一、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与政策深化 |
二、党和政府对农村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政策安排 |
第二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生产的惠农政策 |
一、传媒产业化的双重效益目标及其关系 |
二、“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在对农节目生产供给中的特殊考量 |
第六章 从典型案例调研看对农服务节目供求关系的新变化 |
第一节 典型案例的遴选 |
一、典型案例的遴选依据 |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设计 |
第二节 传统农民信息需求升级——安徽亳州调研发现 |
一、亳州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
二、具体调研的实施 |
三、调研发现:基层农民对信息需求走向更高层次 |
第三节 “走进来”:基于新型农村产业发展的新需求——浙江磐安调研发现 |
一、磐安及其电视事业的基本现况 |
二、调研的具体实施 |
三、调研发现:农村新兴产业推动农民对农需求的多样化 |
第四节 国家级对农节目的创新实践——央视《致富经》、《乡约》调研发现 |
一、《致富经》、《乡约》基本情况 |
二、《致富经》的创新探索 |
三、《乡约》的创新探索 |
第七章 总论:对农传播优化发展的思考 |
第一节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对信息传播的需求变化 |
一、电视对农服务须适应农民不断增长的信息需求 |
二、新兴产业形态下的农民:主动传播需求有待满足 |
第二节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县级对农服务节目发展提供新指南 |
一、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解决县级电视媒体发展困境的迫切需要 |
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发展经验 |
三、县级融媒体建设对对农服务持续优化的思考 |
第三节 移动优先理念下对农电视服务节目的优化 |
一、“内容为王”升级,大小屏差异化的战略布局 |
二、传统优势对农节目走向移动终端的实现路径 |
三、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实现对农服务节目分级扶持政策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致谢 |
(7)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背景下四川省县级广电媒体的转型策略研究 ——基于对苍溪、江油、青川、剑阁的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县级融媒体中心 |
1.2.2 县级广电媒体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关于县级广电媒体 |
1.3.2 关于县级融媒体 |
1.3.3 综述小结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创新点 |
第二章 县级广电媒体的历史沿革与生存现状 |
2.1 县级广电媒体的历史沿革 |
2.1.1 前期铺垫时期(1978——1982 年) |
2.1.2 诞生发展时期(1983 年——1996 年) |
2.1.3 转型调整时期(1997 年——2013 年) |
2.1.4 融合创新时期(2014 至今) |
2.2 县级广电媒体的生存现状 |
2.2.1 基本特征 |
2.2.2 主要问题 |
第三章 县级广电媒体的历史发展新机遇:县级融媒体中心 |
3.1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概念 |
3.1.1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定义 |
3.1.2 县级融媒体中心与县级广电媒体的关系 |
3.2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义 |
3.2.1 党和国家:文化供给侧改革渗透到基层环节 |
3.2.2 地方政府:加强基层舆论引导力,提升县域治理能力 |
3.2.3 基层媒体:革除积弊的历史机遇,融合改革有了政策引擎 |
3.3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全国总体进展 |
3.4 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基本模式 |
3.4.1 合作共建模式 |
3.4.2 独立扩散模式 |
3.4.3 平台共享模式 |
第四章 四川省县级广电媒体融合发展情况 |
4.1 四川省县域发展情况 |
4.1.1 四川省简述 |
4.1.2 四川省县域发展的重要性 |
4.1.3 四川省县域地区的划分 |
4.1.4 四川省县域发展的问题 |
4.1.5 四川省县域发展与县级广电媒体的关系 |
4.2 四川省媒体融合发展概况 |
4.2.1 全省总体情况 |
4.2.2 四川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总体进展 |
4.3 四川省县级融媒体改革现状——以苍溪、江油、青川、剑阁为例 |
4.3.1 苍溪广播电视台的调研情况 |
4.3.2 江油广播电视台的调研情况 |
4.3.3 青川广播电视台的调研情况 |
4.3.4 剑阁广播电视台的调研情况 |
第五章 四川省县级广电媒体在融合转型中的主要问题 |
5.1 行政力量主导:市场操作能力薄弱 |
5.2 体制机制固化:沉疴难破,经营效益决定制度效力 |
5.3 区域发展失衡:川西北民族县边缘化生存 |
5.4 媒体人才稀缺:新媒体人力资源配比不足 |
5.5 产品逻辑落后:重视技术架构,忽略用户体验 |
5.6 行政配套改革欠缺:融媒体平台功能难以实现 |
5.7 网络行业壁垒:封闭化竞争导致基层媒体利益损伤 |
5.8 建设格局分化:传媒集团抢滩圈地,多元云端体系初步形成 |
第六章 四川省县级广电媒体的融合转型策略 |
6.1 转型概述 |
6.2 四川省县级广电媒体融合转型策略 |
6.2.1 体制策略:放权与赋权,激发内生性源动力 |
6.2.2 生产策略:重构生产流程,建设移动化的平台型媒体 |
6.2.3 行政策略:基层行政体系配套改革,市政工程与媒体协同发展.. |
6.2.4 行业策略:打破行业壁垒,加强渠道合作 |
6.2.5 产品策略:革除线性传播思维,构建互联网产品意识 |
6.2.6 技术策略:促进云端互联与资源共享 |
第七章 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未来进路 |
7.1 竞争层面:伞型竞争与长尾化生存 |
7.2 市场层面:选择性专业化布局,差异化营销 |
7.3 组织层面:打破科层制,建立泛合伙人生态 |
7.4 内容层面:挖掘在地化IP资源,从PGC到 UGC |
7.5 传播层面:打通节点与关系链 |
7.6 技术层面:应用5G网络,嵌套智慧城市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8)全媒体时代省级地面频道的生存与发展对策探究 ——以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文献综述 |
2 全媒体时代省级地面频道的现状及挑战 |
2.1 全媒体时代的媒介生态迭变 |
2.2 夹缝中求生存的省级地面频道 |
2.3 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的发展及全媒体探索 |
3 全媒体时代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存在的问题 |
3.1 全媒体竞争下的收视瓶颈 |
3.2 市场价值下降的媒介资源 |
3.3 渠道单一的信息发布平台 |
3.4 严重滞后的内容生产过程 |
4 省级地面频道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
4.1 对全媒体时代的认知缺失 |
4.2 新媒体发展下的体制桎梏 |
4.3 多元文化下媒体的定位缺失 |
4.4 播出内容上的同质化倾向 |
4.5 受众市场中的营销乏力 |
5 省级地面频道困局的解决之道 |
5.1 突破媒介形式树立全媒体意识 |
5.2 利用全媒体平台实现台网合一 |
5.3 确保节目质量的核心竞争力 |
5.4 完善管理机制优化资源配置 |
5.5 实现以用户为主导的全媒体营销 |
6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关于对广东新闻频道收视率下降问题的访谈记录 |
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9)论我国电视对外传播观念的嬗变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1.1.1 学术价值 |
1.1.2 现实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研究现状 |
1.2.2 现有研究状况的不足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 |
2 我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历史与背景 |
2.1 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基本状况 |
2.1.1 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定义 |
2.1.2 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发展脉络 |
2.2 新中国对外宣传历史概述 |
2.2.1 新中国对外宣传史的阶段划分 |
2.2.2 新中国前四十年对外宣传的主线与媒介 |
2.2.3 1949年-1989年中国外宣史概览 |
3 电视成为对外传播的重要战场(1989-1992) |
3.1 1989 年以后中国的国际舆论环境 |
3.2 中国对外宣传反思与调整 |
3.2.1 中国对外宣传暴露出的问题 |
3.2.2 1990年前后中西电视传播能力对比 |
3.2.3 1989年后中国对外宣传观念的进步 |
3.3 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创办 |
3.4 小结 |
4 从“以我为主”到“受众为重”(1992-2002) |
4.1 1992 年-2002年国际形势的变化 |
4.1.1 冷战结束后的国际秩序 |
4.1.2 1992年之后中国的国际环境 |
4.2 变化的形势下外宣观念的不断调整 |
4.2.1 1992-1997:“回击”——针对国外媒体舆论攻势进行反击 |
4.2.2 1998-2000:“专业化”——节目制作精良化 |
4.2.3 2000-2002:“说明”——介绍真实的中国 |
4.3 小结 |
5 从“被动宣传”到“主动传播”(2003-2012) |
5.1 2003-2012 年对外宣传的背景 |
5.1.1 中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 |
5.1.2 中国的民族文化自觉 |
5.3 新形势下的对外传播方式转变 |
5.3.1 从“被动宣传”到“主动传播” |
5.3.2 “主动传播”的两条线索 |
5.4 中央电视台对外传播的实践 |
5.4.1 “传播力”:建设具有强大传播能力的对外媒体 |
5.4.2 “软实力”:重视中国文化对外传播 |
5.5 小结 |
6 建构全新话语体系的尝试(2013年至今) |
6.1 政治形势与政治需求的变化 |
6.1.1 当下国际政治环境 |
6.1.2 中国全球经济地位的变化 |
6.1.3 中国对旧体系的“突围” |
6.2 对外传播新需求 |
6.2.1 西方话语体系下中国对外传播的窘境 |
6.2.2 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改善 |
6.2.3 建立与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相匹配的话语体系 |
6.3 建构全新话语体系的尝试 |
6.3.1 建构话语体系的理论规划 |
6.3.2 话语权建构在对外传播实践中的体现 |
6.4 小结 |
7 对外传播观念与实践的展望 |
7.1 何为话语权建构 |
7.2 如何进行话语权建构—我者与他者之间 |
7.2.1 “我者”—融入抑或同化? |
7.2.2 “他者”—妖魔抑或彼岸 |
7.2.3 “我者”与“他者”之间 |
7.3 当下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面临的问题 |
7.3.1 对内传播规则约束对外传播 |
7.3.2 海外受众心中的“中国形象”早已定形 |
7.3.3 最大的障碍:异化的民族主义思潮 |
7.4 “今日俄罗斯”崛起的经验与启示 |
7.5 未来电视对外传播的展望 |
8 结语 |
附录: 当事人口述资料七则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二、相关概念阐释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研究资料、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与不足 |
上篇 |
第一章 国内外儿童电视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国外少儿电视发展史 |
一、"节目时代"的国外少儿电视 |
二、"频道时代"国外少儿电视发展 |
第二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一个时期:节目时代(1958-1999) |
一、中国少儿电视分期的界定依据 |
二、"节目时代"少儿电视发展脉络 |
三、丰富、突破与交流: "节目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特征 |
第三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二个时期:频道时代(1999-2008) |
一、国内少儿频道成立之必然 |
二、中国少儿电视"频道时代"的开启 |
三、少儿电视频道的"绽放" |
四、精品节目与产业化: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特征 |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三个时期:新媒体时代(2008年至今) |
一、新媒体时代的少儿电视 |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 |
第二章 阳光与净土: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分类研究 |
第一节 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发展的道路自信 |
一、世界三大电视体制概述 |
二、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体制的文化选择与自信 |
三、关于中国电视体制优劣的争议与结论 |
第二节 不能污染的净土: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 |
一、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法律保护 |
二、中国少儿电视保护规制的实践 |
三、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地位与作用 |
四、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分类 |
第三节 少儿新闻类节目研究 |
一、少儿新闻面面观 |
二、少儿新闻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锵锵校园行》节目为例 |
三、《锵锵校园行》与《新闻袋袋裤》节目比较研究 |
第四节 少儿娱乐类节目研究及功能研究 |
一、少儿娱乐类节目的发展与作用 |
二、少儿娱乐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非常小孩》节目为例 |
三、《非常小孩》与《快乐大巴》节目比较研究 |
第五节 少儿教育类节目研究 |
一、少儿教育类节目发展探究 |
二、少儿教育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成长关注》节目为例 |
三、《成长关注》与《幼儿缘》节目比较研究 |
第六节 少儿服务类节目研究 |
一、少儿服务类电视节目兴起与发展 |
二、少儿服务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辣妈驾到》节目为例 |
三、《辣妈驾到》与《非童小可》节目比较研究 |
第三章 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绽放与中国少儿文化的重构 |
第一节 少儿频道的建立与"频道时代"的到来 |
一、余培侠与中国少儿频道的建立 |
二、"频道时代"建立的政策因素与各地少儿频道的建立 |
第二节 少儿频道的时代特征 |
一、少儿频道的"公益性" |
二、"四级少儿频道"体制 |
三、动漫播出平台与动漫产业 |
四、传播平台更是教育平台 |
第三节 频道时代中国儿童文化的重构 |
一、儿童的缺失与"儿童本位"的艰难初现 |
二、电视媒介实践中儿童权利的初步体现与成人权威的瓦解 |
三、电视是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助推器,赋予儿童更丰富的娱乐权与参与权 |
四、频道时代电视媒介对儿童本位的确认 |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困境、机遇与未来 |
第一节 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困境的深度分析:外部困境与内部因素 |
一、政策环境:扶持与限制 |
二、受众限制与发展道路的迷失 |
三、来自内部的制约因素 |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少儿电视的危机与机遇 |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
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
三、新媒体发展对少儿的隐忧 |
第三节 产业化——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被动与主动 |
一、中国电视产业化概述 |
二、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曲折历程:理念的分歧与政策、体制的波动 |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四个维度 |
一、产业化的基石:少儿频道内部架构的重建 |
二、产业化途径:少儿频道的品牌化发展 |
三、产业化创新:少儿频道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 |
四、产业化前沿:少儿频道的媒体融合 |
第五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案例讨论:山东少儿频道 |
一、山东少儿频道的产业化概况 |
二、山东少儿频道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
三、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与创新之一"品牌活动与儿童剧" |
四、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二:儿童教育产业 |
五、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三:亲子服务产业 |
六、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四:云端上的产业战略 |
七、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五:全面的电子商务产业 |
下篇 |
1. 《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
2. 《山东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一个新电视频道的夹缝生存(论文参考文献)
- [1]邯郸广播电视台电视广告整合营销传播研究[D]. 范丽敏.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5)
- [2]省级对农电视频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江西广播电视台公共·农业频道为例[D]. 陈权. 南昌大学, 2020(01)
- [3]D卫视广告营销策略优化研究 ——基于双边市场理论[D]. 吴莺音.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2)
- [4]多元与新变 ——1990年代以来台湾散文研究[D]. 刘秀珍. 山东师范大学, 2019(02)
- [5]地方体育电视媒体的经营管理与节目策划 ——以广东广电体育频道为例[D]. 燕江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6]我国电视对农服务节目发展研究[D]. 吴圆圆. 上海大学, 2019(02)
- [7]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背景下四川省县级广电媒体的转型策略研究 ——基于对苍溪、江油、青川、剑阁的调研[D]. 何胤强.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8]全媒体时代省级地面频道的生存与发展对策探究 ——以广东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为例[D]. 陈玺. 暨南大学, 2017(05)
- [9]论我国电视对外传播观念的嬗变 ——以中央电视台为例[D]. 田忠卿. 武汉大学, 2017(06)
- [10]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D]. 张娣. 山东大学, 2017(08)
标签:整合营销传播理论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中国广电论文; 媒介策略论文; 少儿节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