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立医院
摘要:目的:探析连续性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心绞痛发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出院后连续性护理措施。经护理干预后,对两组患者依从性、心绞痛发作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出院后依从性及西雅图心绞痛生存质量评分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心肌梗死患者开展连续性护理措施,可提高患者出院后对医护措施的依从性,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心绞痛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疗效显著,预后效果较好。
关键词:连续性护理;心肌梗死;心绞痛;生活质量
心肌梗死后出现的心绞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出院后由于缺乏自护能力,服药和定期复查的依从性较差,生活质量得不到保障[1]。因此,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运动、饮食、药物等方面的护理干预对控制诱病危险因素十分重要。我院对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实施连续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排除标准:①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晚期恶性肿瘤等严重全身疾病患者;②脑出血、急性感染、免疫性疾病、甲状腺疾病及脑血管意外等患者。纳入标准:①均为初次发病,符合西医相关诊断标准;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③不伴有其他严重性疾病及精神障碍等;④认知能力正常,能完成量表调查;⑤有自理能力及1名照料者。
80例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38例,年龄41~77岁,平均(57.2±5.3)岁。梗死部位:前间壁及广泛前壁32例,下后壁24例,高侧壁24例。文化程度:小学26例,初中40例,高中10例,大学及以上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时的治疗及护理方法均相同,对照组院内采用常规护理,出院后不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患者出院后进行连续性护理,每周进行一次干预,通过电话或者入户随访的方式进行2个月的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心理指导
告知患者不良情绪对自身病情的影响,辅导患者进行自我的心身调养,规律作息,保证休息时间,保证一个较为平和的心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正面心理疏导,指导患者如何面对应激和自我心理的调节,消除忧郁、悲观情绪,增强康复信心[2]。
1.2.2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改善饮食结构,控制体重。日常进食时,控制能量和胆固醇的摄入,戒烟、限酒或少量饮酒,鼓励患者多进食含纤维素高的粗粮、新鲜蔬菜和水果,主食粗细搭配食用,保持大便通畅,多做腹部顺时针按摩,必要时口服缓泻剂或低压灌肠排便,防止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肌耗氧量,诱发心绞痛。
1.2.3运动指导
鼓励科学的增加日常活动量,规律化运动,循序渐进,以轻体力有氧运动为主,避免过分剧烈的和竞争性运动[3]。指导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帮助患者制定运动方案,严格规定运动的量、强度和频率。
1.2.4用药指导
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治疗冠心病的常用药物、服用目的、方法、如何观察药物的疗效、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告知患者硝酸甘油或消心痛等急救药物外出应随身携带。强调遵医嘱规范服药、不滥用药的重要性。可帮助患者使用手机的定时闹钟功能提醒自己服药,嘱患者不可随意增减药量。指导特殊药物的用法与监测方法,教会患者及其家属如何测量脉搏和血压,对于服用地高辛患者,用药前要测脉搏,脉搏<60次/min以下,应立即停药。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出院3个月后依从性、心绞痛发作情况以及生活质量情况。其中依从性包括患者对饮食、服务、体育锻炼以及日常生活行为4方面,每个方面分为不依从、基本依从和较为依从3个等级,依从率为基本依从率+较为依从率。心绞痛发作和生活质量采用西雅图心绞痛生存质量测量量表(SAQ)来评价,得分范围0~100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的机体功能和生存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数据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结果,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出院后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出院后3个月在饮食、服药、体育锻炼以及日常生活方面的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心肌梗死是冠心病中一种严重类型,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栓形成阻塞冠脉而导致心肌缺血坏死[4]。随着我国老龄化部分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康复和预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提高心肌梗死患者自我监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巩固和提高治疗效果是护理工作者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5]。有研究显示,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进行周到的护理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回归正常的生活,并减少疾病的再次发生[6]。因此,患者出院后进行必要的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连续性护理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护理的连续性和合作性,即把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的护理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对患者的护理从临床延续至家庭,进而提高护理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连续护理有效提高心肌梗死患者的依从性和生活质量,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连续性护理将护理人员的被动询问改为对患者进行主动教育,调动了患者自我护理的主动性,建立了患者积极参与配合的新型护患关系,使其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有效提高了依从性,确保了治疗、护理计划的有效实施[7]。连续性护理通过对患者的用药、饮食、心理以及运动方面进行2个月的连续干预,保证了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提高了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而减少了心绞痛的发作,有效提高了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针对心肌梗死患者开展连续性护理措施,可提高患者出院后对医护措施的依从性,改善临床症状,降低心绞痛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疗效显著,预后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胡霖.连续性护理对心肌梗死患者出院后心绞痛发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10(11):2565-2566.
[2]吕会杰.探讨连续性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6(6):80-81.
[3]蒋素荣.系统性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心绞痛发生率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61(11):1707-1708.
[4]刘芙蓉.心理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绞痛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6):2259-2260.
[5]沈菲,杨芳.连续性护理干预对出院后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4,26(19):87-90.
[6]张志芳.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负性情绪及心绞痛发生率的影响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1):383.
[7]周丽,张青娟,董丽格.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8):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