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动力学论文-刘聪,马芳芳,付自豪,谢宏彬,陈景文

转化动力学论文-刘聪,马芳芳,付自豪,谢宏彬,陈景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化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含有NHx结构有机化合物,量子化学,转化机制,动力学

转化动力学论文文献综述

刘聪,马芳芳,付自豪,谢宏彬,陈景文[1](2019)在《·Cl引发3种环状含有NH结构有机化合物的大气转化机制及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氯自由基(·Cl)的高氧化性及其内陆来源的新发现使得·Cl在评估有机污染物的大气归趋方面起着比以往更为重要的作用。含有NH_x(x=1,2)结构的有机化合物不仅是大气中一类潜在的有机污染物,也是大气中致癌性亚硝胺的前驱体—N中心自由基的重要来源。前人研究发现,·Cl与含有NH_x(x=1,2)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具有独特的相互作用且其反应具有结构依赖性。目前,大多数研究只关注链状含有NH_x(x=1,2)结构有机化合物的反应,而对于环状含有NH结构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研究却很少。本研究使用量子化学和动力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Cl引发3种环状含有NH结构有机化合物(吗啉(MOR)、哌啶(PIP)和吡咯烷(PYR))的大气转化机制及动力学。结果发现,·Cl夺取3种环状含有NH结构有机化合物中N—H的H原子形成N中心自由基是最可行的反应路径。在298 K和1 atm下,计算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5.0!10-10(MOR)、5.1!10-10(PIP)和4.9!10-10(PYR) cm~3·molecule-1·s-1,且具有正的温度依附性。结合可获得的·OH引发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评估·Cl对MOR和PIP转化的贡献分别为·OH的2.6%~26%和6.9%~69%。上述研究结果为将来建立·Cl引发含有NH_x(x=1,2)结构有机化合物反应的结构-活性关系、全面评估含有NH_x(x=1,2)结构有机化合物的大气归趋和环境风险提供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生态毒理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湘辉,钟玉馨,汪灵,廖广志,王如燕[2](2019)在《基于等转化法及多元非线性拟合的高岭石非等温脱羟基动力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Netzsch STA409PC同步热分析仪研究了苏州高岭石(KW125)在30℃~1 200℃间的热分解过程。采用"Netzsch Thermokinetics software"软件对其脱羟基机理进行了非等温动力学研究。基于等转化法评价了反应活化能及反应进程的依存关系。基于多元非线性拟合确定了最可能反应机理及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苏州高岭石在30℃~1 200℃温度范围的热分解为脱羟基与相转变等两个阶段。其脱羟基(30℃~800℃)过程中活化能呈现叁个变化:197.68 kJ/mol±12.95 kJ/mol→181.04 kJ/mol±18.98 kJ/mol→269.7 kJ/mol±14.64 kJ/mol。脱羟基反应遵循叁步连续反应模型t:f,f;(D_3-F_n-F_n),一个叁维扩散(D_3)反应,然后是两个n序列(F_n)反应。第一步,f(α)=3(1-α)~(2/3)/(2(1-(1-α)~(1/3)),E_1=185.27 kJ/mol,logA=10.83 s~(-1);第二步,f(α)=(1-α)~n,n=1.75,E_2=187.81 kJ/mol,logA=10.32 s~(-1);第叁步,f(α)=(1-α)~n,n=4.4,E_3=262.70 kJ/mol,logA=13.26 s~(-1)。(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期刊2019年02期)

Mert,ZORAGA,Cem,KAHRUMAN,Ibrahim,YUSUFOGLU[3](2019)在《草酸水溶液中天青石转化为酸性草酸锶水合物的动力学(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H_2C_2O_4水溶液中SrSO_4转化为酸性草酸锶水合物(H[Sr(C_2O_4)_(1.5)(H_2O)])的反应为连串反应。在连串反应的第一步, SrSO_4与H_2C_2O_4反应,转化为赝晶SrC2O4·H2O。第二步, SrC2O4·H2O与H_2C_2O_4反应,生成H[Sr(C_2O_4)_(1.5)(H_2O)]。如果溶液达到H[Sr(C_2O_4)_(1.5)(H_2O)]的饱和浓度,当反应混合物冷却至室温时,Sr(HC_2O_4)(C_2O_4)_(0.5)·H_2O发生结晶。根据溶解的S和Sr的量计算SrSO_4的转化率发现,对于H_2C_2O_4浓度大致相同的溶液,反应初始阶段的反应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低H_2C_2O_4浓度溶液中,一定时间之后反应进行缓慢,并且由于固体颗粒表面形成SrC_2O_4·H_2O保护层而停止;在一定温度下,SrSO_4的转化率随着H_2C_2O_4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利用收缩核模型得到每一步骤的动力学方程。(本文来源于《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期刊2019年06期)

李克成,何桂雄,刘铠诚,唐艳梅,杨硕[4](2019)在《?传递和转化的普遍化动力学方程》一文中研究指出能量在传递和转化过程中是守恒的,但不同形式的?在传递和转化过程中有不同程度的损耗,对该过程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合理而又高效地利用能源。任何形式的能和?都可以被表示为一对基本强度量和基本广延量的乘积。利用基本强度量乘以与其共轭的基本广延量的平衡方程,导出了?传递和转化的普遍化动力学方程。该普遍化动力学方程表示出了任意形式的?在传递过程中与其它形式的?之间的转化关系,由此导出了在工程领域常见的动?、化学?、压?、电?和热?的传递和转化动力学关系式,并给出了系统总?的表述式。这些动力学关系式不仅清楚地反映了系统内部不同形式?之间存在的相互转化关系,而且还定量地反映了各种转化过程的不可逆性。(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姜守军,钱百成,张振铎,徐晓妍[5](2019)在《针刺结合尼莫地平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_1、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尼莫地平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8年1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保守治疗。回顾性分析其治疗方案并分为对照组(n=47)和针刺组(n=43):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同时加入尼莫地平治疗;针刺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入针刺治疗。治疗前后监测2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计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值并检测血清中神经功能相关指标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水平,炎性反应递质TNF-α、TGF-β_1、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V_m、RI、PI水平,NIHSS评分值及血清神经功能指标NSE、BDNF水平,血清中炎性反应递质TNF-α、TGF-β_1、ICAM-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 054、0. 236、-0. 632、0. 455、0. 204、0. 542、0. 111、-0. 371、0. 189,P> 0. 05)。治疗1个疗程后,针刺组V_m、PI的水平高于对照组,RI的水平低于对照组; NIHSS评分值及NSE水平低于对照组,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中TNF-α、TGF-β_1、ICAM-1水平低于对照组(t=2. 025、2. 372、-3. 318、-14. 538、-18. 922、11. 969、-10. 234、-5. 166、-8. 439,P均<0. 05)。结论:针刺治疗可进一步优化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并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抑制机体过度炎性反应,是一种可靠的中医治疗手段。(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期刊2019年05期)

姬强,马媛媛,刘永刚,王锐,孙权[6](2019)在《秸秆生物质炭对土壤结构体与活性碳分布、转化酶动力学参数及小麦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生物质炭输入土壤后与水稳性团聚体的作用机理,及对土壤活性碳库、微生物活性、作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以生物质炭和秸秆碳为外源碳材料,两者等碳量添加条件下,在小麦不同生育期采用湿筛法、电镜扫描、酶动力学方程等方法,测定土壤结构、酶活性、活性有机碳、及小麦产量等指标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生物质炭添加下,土壤>0.25 mm大颗粒团聚体显着增加了16.9%—45.8%;土壤结构体分布以土壤大颗粒团聚体为主,含量约为小颗粒团聚体的2倍。生物质炭少量或适量添加(0.8%或2.4%),土壤微生物量碳增加了9.7%—33.6%,溶解性有机碳降低了12.6%—27.5%;而过量添加下(8%),则呈现正好相反的规律。生物质炭输入下,转化酶动力学参数Km、Vmax、k分别下降了17.3%、17.0%、16.1%。生物质炭适量添加下,小麦产量增加了14.9%—19.1%;秸秆3%和10%添加水平下,小麦产量则下降了37.3%和90.1%。整体而言,生物质炭通过增加>0.25 mm大颗粒团聚体的形成及土壤转化酶的活性来促进土壤结构和作物的生长的改善,且生物质炭在2.4%水平下的生物质炭添加改善作用最为突出,有助于研究区域过剩秸秆资源的资源化利用。(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宋佩东,曹天宇,史翊翔,蔡宁生[7](2019)在《银基复合碳转化电极反应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直接碳燃料电池是一种清洁高效的发电设备,液态银电极作为碳转化的关键部件,其电化学性能将直接影响直接碳燃料电池的发电性能。本文通过实验研究了液态银电极的优势及不足,并向电极内引入叁氧化钼(MoO_3)以构成复合碳转化电极。实验结果表明,MoO_3能够在阳极内部形成氧离子输运通道,这种通道提升了氧离子在阳极内部的输运速率,使得电池的最大功率密度达到168.7 W·m~(-2),较液态银电极的最大功率密度提升了76.1%,同时电池的稳定性得到提升。(本文来源于《工程热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许辰宇[8](2018)在《光热协同催化分解H_2O和CO_2制备燃料反应动力学及能量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是天然的巨型核反应堆,也是人类目前可以有效利用的总量最大、最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利用是第四次科技革命中清洁能源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太阳能燃料的出发点在于将能流密度低的、不稳定的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下来,能够良好匹配现代能源消费体系,而且以水和二氧化碳为原料的完全太阳能燃料蕴含着物质循环的思想,是一种可持续的能量转化与利用方式。两步式热化学循环是利用热能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一氧化碳、氢气和氧气,进而将合成气合成甲醇等碳氢燃料,相较于直接热解二氧化碳和水,降低了反应温度,容易与核能及太阳能配合使用,具有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但是所需要的温度依然很高,高温带来的一系列难点使其进一步发展存在着巨大的挑战。基于半导体材料的光化学制备太阳能燃料建立在对材料的光响应特性基础上,通过太阳光激发光生电子空穴对直接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或形成电流后再用电流进行电解反应。光化学在室温下就可以进行,但存在着对太阳能光谱能量利用率较低或者电极成本较高的问题。越来越多研究者开始探索实行光热协同的新方法,耦合太阳能中光与热实现光谱能量的充分利用。本文基于光热协同的思想提出了光热化学循环(Photo-Thermochemical Cycle,PTC)分解水和二氧化碳新方法,利用太阳光谱中高品质的紫外可见光部分在室温下产生光致氧空位代替两步式热化学循环中需要高温才能产生的热致氧空位,在第二步中利用具有热效应的可见红外部分光产生热量,在一定温度下让光致氧空位还原二氧化碳或水从而得到一氧化碳或氢气,兼具太阳能全光谱利用的性质,其主要反应过程如下:M_xO_y→M_xO_(y-1)+1/2O_2(g)(photochemistry,room temperature)M_xO_(y-1)+CO_2(g)→M_xO_y+CO(g)(thermochemistry,>373K)M_xO_(y-1)+H_2O(g)→M_xO_y+H2(g)(thermochemistry,>373K)本文中,利用TiO_2作为循环材料实现PTC分解二氧化碳,并提出初步的循环反应机理。为了进一步揭示PTC中水和二氧化碳的分解机理,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得到TiO_2和0.5wt%Fe-TiO_2实验样品。光反应过程中由于Fe~(3+)成为电子俘获中心而使得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率大大降低,提高了光反应的活性。0.5wt%Fe-TiO_2的红移现象和更窄的能带间隙表明它可以吸收更宽范围的光谱,这将产生更多的光生电子和空穴。在实验的基础上,根据第一性原理方法,进行模拟计算,深入探索PTC机理。Fe掺杂表面的氧空位形成能比未掺杂的Clean表面更低,这表明Fe-TiO_2表面更容易产生更多的氧空位。通过TiO_2(101)表面对CO_2、H_2O吸附构型的优化模拟计算,在Fe掺杂的(101)表面,吸附放热量更大,优化构型稳定,更容易形成夺氧吸附。模拟计算的结果能与实验结果相吻合,最终得到了更深入的PTC分解水和二氧化碳机理模型。理论计算不仅可以辅助实验进行机理研究,还可以指导材料设计。为了提供纳米结构设计指导,将具有相似半径的叁种过渡金属元素(M:Zn、Ni和Cu)掺杂到TiO_2中作为DFT计算和实验验证的代表元素。DFT计算和实验验证之间的良好一致性为纳米结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指导,表明双氧空位形成能和光学性质是PTC中用于CO_2转化纳米结构的两个关键因素。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掺入TiO_2中的M起到电子俘获剂的作用,因此形成了更低复合率的光生电子空穴对。XRD和ESR结果支持Cu掺杂TiO_2表面存在Ti-OCu-O-Ti键。Ti-O-Cu-O-Ti键的形成被认为是增强PTC中CO_2还原的关键。最后,通过DFT计算指导的Cu掺杂表面性能比其他掺杂的TiO_2表面性能更好,由此提出了一种有效提高PTC转化CO_2的纳米结构设计和增强机制。PTC既有光反应步骤也有热反应步骤,从光热耦合的角度出发,利用Pd纳米颗粒负载的二氧化钛材料实现了兼具光热响应。其反应机理得到了较为深入的研究,PNT样品由于其独特的LSPR性质使其在紫外可见波段均有较为良好的光响应性能,这一点在模拟以及多种表征手段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同时,在热反应阶段,原位红外光谱及理论计算均表明CO_2在PNT上更容易形成具有活性的中间活性基团CO_2-,并且在PN附近会形成特殊的Pd-CO_2--VO结构,光热协同的耦合因子极大的促进了反应的进行,使其最大的CO产量相对P25有近9倍的提升。这表明了光热协同具有进一步提升PTC燃料产率的可能性,同时可以对PTC分解CO_2和H_2O合成碳氢燃料的研究提供帮助。从太阳能向化学能转化效率的大前提思考,从能量载流子的角度对能量转化过程进行讨论,厘清能量品质中的概念与问题。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出发,尝试将热物理中能量品质的思想引入,对能量转化过程中光能、热能及化学能叁种能量进行处理。在借鉴光与热的两种处理方式的基础上,由于PTC的特殊模式,利用基于能带理论的光催化原理处理光反应过程(电子层面),利用活化能理论对热反应过程进行处理(分子层面)。并将电子-分子两个层面用化学反应连接起来,最终得到了PTC的半经验理论效率计算模型。(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12-01)

劳心宇,原杰,刘瑜,Khan,M.G.Mostofa[9](2019)在《思林水库荧光溶解性有机质的特征、来源及其转化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叁维荧光光谱(EEM)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研究了思林水库冬季(1月)、春季(4月)、夏季(6月)和秋季(10月)上游入库水体、库区表层水(0 m)、库区深层水(20 m)、出库水体的荧光溶解性有机质(FDOM)不同组分的特征、来源及其转化动力学.结果表明,思林水库的溶解性有机质由3种荧光组分组成,分别是:陆源类腐殖质(C类,C1)、浮游植物源的微生物类腐殖质(M类,C2)和浮游植物源的类蛋白或类色氨酸或类酪氨酸(C3).其中陆源类腐殖质的荧光强度随着入库水、库区表层水、库区深层水和出库水逐渐减少,这表明由于光化学作用、微生物作用、大坝拦截效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类腐殖质随着水体由入库向出库的流动而逐渐降解.相反,微生物类腐殖质(M类)的荧光强度结果表明,在入库-出库过程中,微生物类腐殖质处于产生及部分或完全降解的波动中,这表明微生物类腐殖质是浮游植物的原生产物,并且对于光化学作用、微生物作用和大坝拦截效应有很强的不稳定性.类蛋白或类色氨酸或类酪氨酸主要新产生于夏季和秋季的表层水体中,在冬季和春季表层和深层水体中也有产生;并在出库过程中逐渐减少.这表明类蛋白或类色氨酸或类酪氨酸是浮游植物的原生产物;并且它们受到光化学作用、微生物作用和大坝拦截效应的共同影响,在表层和深层水中生成和降解.因此,这些结果意味着通过平行因子分析确定的荧光溶解性有机质组分的方法,对于更好地理解溶解性有机质在水库水体的转化动力学机制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陈文晶,王志刚,徐伟慧,刘泽平,吕智航[10](2018)在《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对黑土转化酶与脲酶反应动力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室内模拟法,以东北黑土为供试土壤,以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和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为代表,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和靛酚蓝比色法测定土壤转化酶和脲酶的活性,研究邻苯二甲酸酯(PAEs)污染对黑土转化酶和脲酶活性及其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PAEs抑制了黑土中转化酶和脲酶的活性。基于土壤酶活性和PAEs浓度作线性回归,求得黑土轻微污染的临界指标(ED10):DMP污染黑土中转化酶和脲酶的ED10分别为24.352和5.015 mg·kg-1;DBP污染黑土中转化酶和脲酶的ED10分别为16.911和8.677 mg·kg-1。根据ED10值越小越敏感的原则,判定黑土中脲酶对PAEs污染比较敏感,可将脲酶活性作为反映PAEs污染黑土的生化指标。DMP和DBP使黑土中转化酶和脲酶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降低,属于反竞争抑制机制。PAEs可能改变黑土的碳氮循环及其生态系统功能,进而影响黑土的可持续利用。(本文来源于《浙江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转化动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Netzsch STA409PC同步热分析仪研究了苏州高岭石(KW125)在30℃~1 200℃间的热分解过程。采用"Netzsch Thermokinetics software"软件对其脱羟基机理进行了非等温动力学研究。基于等转化法评价了反应活化能及反应进程的依存关系。基于多元非线性拟合确定了最可能反应机理及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苏州高岭石在30℃~1 200℃温度范围的热分解为脱羟基与相转变等两个阶段。其脱羟基(30℃~800℃)过程中活化能呈现叁个变化:197.68 kJ/mol±12.95 kJ/mol→181.04 kJ/mol±18.98 kJ/mol→269.7 kJ/mol±14.64 kJ/mol。脱羟基反应遵循叁步连续反应模型t:f,f;(D_3-F_n-F_n),一个叁维扩散(D_3)反应,然后是两个n序列(F_n)反应。第一步,f(α)=3(1-α)~(2/3)/(2(1-(1-α)~(1/3)),E_1=185.27 kJ/mol,logA=10.83 s~(-1);第二步,f(α)=(1-α)~n,n=1.75,E_2=187.81 kJ/mol,logA=10.32 s~(-1);第叁步,f(α)=(1-α)~n,n=4.4,E_3=262.70 kJ/mol,logA=13.26 s~(-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化动力学论文参考文献

[1].刘聪,马芳芳,付自豪,谢宏彬,陈景文.·Cl引发3种环状含有NH结构有机化合物的大气转化机制及动力学[J].生态毒理学报.2019

[2].张湘辉,钟玉馨,汪灵,廖广志,王如燕.基于等转化法及多元非线性拟合的高岭石非等温脱羟基动力学分析[J].矿物岩石.2019

[3].Mert,ZORAGA,Cem,KAHRUMAN,Ibrahim,YUSUFOGLU.草酸水溶液中天青石转化为酸性草酸锶水合物的动力学(英文)[J].TransactionsofNonferrousMetalsSocietyofChina.2019

[4].李克成,何桂雄,刘铠诚,唐艳梅,杨硕.?传递和转化的普遍化动力学方程[J].化学工程.2019

[5].姜守军,钱百成,张振铎,徐晓妍.针刺结合尼莫地平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转化生长因子-β_1、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的影响[J].世界中医药.2019

[6].姬强,马媛媛,刘永刚,王锐,孙权.秸秆生物质炭对土壤结构体与活性碳分布、转化酶动力学参数及小麦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9

[7].宋佩东,曹天宇,史翊翔,蔡宁生.银基复合碳转化电极反应动力学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9

[8].许辰宇.光热协同催化分解H_2O和CO_2制备燃料反应动力学及能量转化[D].浙江大学.2018

[9].劳心宇,原杰,刘瑜,Khan,M.G.Mostofa.思林水库荧光溶解性有机质的特征、来源及其转化动力学[J].环境科学.2019

[10].陈文晶,王志刚,徐伟慧,刘泽平,吕智航.邻苯二甲酸酯污染对黑土转化酶与脲酶反应动力学的影响[J].浙江农业学报.2018

标签:;  ;  ;  ;  

转化动力学论文-刘聪,马芳芳,付自豪,谢宏彬,陈景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