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偏头痛是一种慢性神经血管紊乱性疾病,是以弥漫性或单侧发作,疼痛剧烈、反复发作为特征的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国外资料显示,偏头痛的发病率女性为12.9%~17.6%,男性为3.4%~6.1%。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偏头痛的患病率为9 85.2/10万,年发病率为79.7/10万。本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历来被医家视为疑难病。因此,对偏头痛发病机理及其治疗药物的研究已成为医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偏头痛的治疗方法可分为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两种。药物治疗又可分为两种,其一是无论偏头痛发作与否每天都服用以减少发作频率和减轻疼痛程度的预防性治疗。其二是偏头痛发作时的治疗。后一种治疗药物可进一步分为偏头痛特异性和非特异性药物。非特异性药物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酸、非皮质类固醇抗炎药、阿片制剂和联合止痛剂等被用来治疗多种疼痛性疾病。特异性药物包括麦角胺、双氢麦角胺和曲坦类,它们能够有效地治疗偏头痛和丛集性头痛,但不同于治疗其它类型的疼痛。头痛首载于《内经》,阳亢、风动、痰阻、瘀滞为偏头痛的主要病理因素。在本病的发作过程中既可单独出现,又可以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因痰阻气滞则血络易瘀,瘀滞气血则痰浊易留,风邪每多兼挟痰浊、瘀血上扰,痰瘀每易借风动为患。偏头痛的病因虽有种种不同,但其发病机理确有共同之处,即所谓“不通则痛”,但其程度及性质上又各有其特征和差异,这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了依据。中医药历经几千年的发展,通过辨证论治对难证的治疗多可获较好的效果。本课题旨在通过临床观察,研究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效的川芎嗪丹参注射液治疗偏头痛之瘀血阻络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病例均选自2006年1月至2007年3月在湖北省中医院门诊和病房就诊的60例偏头痛之瘀血阻络型病人,采用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治疗组与对照组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川芎嗪丹参注射液治疗组和注射用甲磺酸二氢麦角碱冻干粉对照组,每组30例,按序号依次给药,连续用药15天为一个疗程,用药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治疗方法:治疗组药物为川芎嗪丹参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用药十五天。对照组药物为注射用甲磺酸二氢麦角碱冻干粉0.3mg+5%GS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用药十五天。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头痛的药物。两组治疗前停用一切止痛药。2、安全性检验项目在治疗前后印初诊首日和用药后第15天各做一次实验室检查,以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作为安全性指标,以确定川芎嗪丹参注射液是否有毒、副作用。1.治疗前后即初治首日和用药后试验后第1天、第7天、第15天各观察记录一次偏头痛临床症状疗效积分、中医症候评分,并做统计学处理,比较川芎嗪丹参注射液和注射用甲磺酸二氢麦角碱冻干粉两药的临床疗效。结果:1偏头痛临床症状疗效判定分析: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治愈人数为4例,显效人数15例,有效人数为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临床治愈人数为3例,显效人数14例,有效人数为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3%。经Ridit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改善偏头痛临床症状疗效,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川芎嗪丹参注射液对偏头痛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2中医症候疗效评定分析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治愈人数为8例,显效人数为13例,有效人数为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临床治愈人数为8例,显效人数14例,有效人数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3%。经Ridit检验,经Ridit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改善中医症候,两组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用芎嗪丹参注射液对中医症候有明显改善作用。3安全性检测:经安全性检测,观察患者血、尿、粪常规、粪潜血检查、心电图、肝肾功能,显示川芎嗪丹参注射液无毒、副作用,使用安全,疗效可靠。结论:川芎嗪丹参注射液与注射用甲磺酸二氢麦角碱冻干粉治疗偏头痛中医症候记分、偏头痛临床症状综合评分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经安全性检测,显示该药无毒、副作用。结果表明,川芎嗪丹参注射液无毒、副作用,安全可靠。以上说明川芎嗪丹参注射液对偏头痛患者的中医症候、偏头痛临床症状有明显疗效,且使用安全,无毒、副作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偏头痛论文; 中医药治疗论文; 临床试验论文; 川芎嗪丹参注射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