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流域径流、汇流、防洪软件简介

中小流域径流、汇流、防洪软件简介

一、中小流域产汇流及洪水调度软件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张大伟,向立云,李娜,刘舒,姜晓明,姚秋玲[1](2022)在《防洪减灾理论及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减灾中心)成立于2002年,长期致力于防洪抗旱减灾方面的研究工作,为我国防洪减灾领域一支举足轻重的科研力量。总结了减灾中心在防洪减灾国家战略、洪水运动及致灾机理、洪水预测预报、洪水调度、洪水损失评估、防汛决策支持、工程抢险技术等方面理论及技术取得的学术成果,有效支撑了行业防洪减灾业务的开展。

刘刚[2](2021)在《秦巴山区中小河流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研究 ——以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施工区为例》文中认为复杂的地形地质条件和特殊气候降雨特征,导致我国洪水灾害频发。特别是广大中小河流地区,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观测资料缺乏、监测手段有限、下垫面复杂多变,洪水灾害造成的基础设施破坏、人员财产损失更为严重。围绕资料缺乏秦巴山区中小河流,开发合适的洪水预警预报系统,为进一步提高洪水风险管理水平、减轻或降低洪水影响损害具有重要意义。引汉济渭工程三河口水利枢纽及秦岭隧洞施工区所在区域的椒溪河、蒲河、汶水河及其支流,地处秦巴中高山区,暴雨洪水频发。研究开发洪水预警预报系统,在灾害性洪水出现前1~3小时以上,向工程建设、施工单位及相关防汛指挥机构提供洪水预警预报信息,为科学有序地实施防洪预案提供可靠依据。此外,根据洪水预警预报结果,及时组织施工期人员实施防洪措施,避免或者减轻洪水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设施设备损失,保证各施工区的防洪安全的同时,并为三河口枢纽运行的科学调度管理奠定基础。本文以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施工区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历史水位、流量、降雨量监测数据,分析研究河流产汇流规律,合理确定施工区致灾洪水预警阈值;选定适合流域特性的洪水预警预报模型,引入数字高程(DEM)等技术研制引汉济渭工程洪水预报系统,对确保汛期引汉济渭工程安全施工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分析了研究区的降雨洪水特性和产汇流特性规律。采用历史降雨和径流资料,分析研究区降雨、径流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特性,年径流量与流域面平均年降水量相关性关系较好(R2=0.87)。径流深预报图结果表明径流深(R)与计算平均雨量、前期影响雨量(P+Pa)相关性较好(R2=0.80)。推求得到的降雨中心在椒溪河、汶水河和全流域均匀降水三种情况的大河坝站1h单位线,可用于实时洪水预警预报作业。(2)建立了研究区洪水致灾洪水预警指标,确定了临界预警阈值。结合现场实际踏勘,筛选确定了越岭隧洞岭南施工区蒲河0#、1#、3#施工点和三河口水利枢纽坝址进行预警指标研究。综合汇流时间、站网分布、信息收集等因素,确定了关键预警河道断面和临界雨量或水位(流量)及相应的预警响应时间。结合建设进度和防汛要求,确定三河口水利枢纽坝址2016-2017年临界流量为2640 m3/s(P=10%),2018年临界流量为5240 m3/s(P=1%)。(3)优选了洪水预报模型,确定了合适的模型参数。结合研究区研究区位置、地形、水文和资料完整等实际因素和模型应用效果,选择新安江、TOPMODEL、API三种水文模型编制模型方案。选用雨洪资料及流域蒸散发资料开展模型参数率定,通过大河坝水文站2010~2015年实测13场典型洪水过程模拟,进行了精度评定与误差分析。结果表明合格率和预报精度均满足需求,确定以新安江模型为基础、多模型集成形式开展预警预报。(4)构建了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施工区实时洪水预报系统。根据实时水雨情和对未来一段时间内降雨量的预测,准确快速预报三河口枢纽坝址洪水过程、最大流量及出现时间,及蒲河沿岸秦岭输水隧洞相应支洞断面预警流量(雨量),为工程管理和施工决策者提供了多层次、多方位准确的信息服务和多种支持手段。应用检验结果表明,构建的洪水预警模型提高了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施工区防洪决策的科学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增强了防洪调度分析、综合决策能力。

苏盼珠[3](2021)在《基于HEC-HMS模型和特征雨型的山洪灾害预警雨量研究》文中指出针对研究区仅采用水文手册中规定的唯一降雨模式是不符合实际中多元化的降雨过程的问题,本文深入探讨了小理河流域降雨时程分配特点,构建了基于雨型特征参数联合控制的6种特征雨型集,建立了小理河流域HEC-HMS模型用于小流域预警雨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分析了小理河流域的次降雨时程分配特点,基于雨型特征参数联合控制构建了靠前集中型、靠前分散型、居中集中型、居中分散型、靠后集中型、靠后分散型共6种雨型,并得出了小理河流域发生几率最高雨型为靠后分散型,其次是靠后集中型。(2)建立了小理河流域的HEC-HMS模型,在土壤含水量干旱、一般、湿润情况下,定期与验证期的次洪模拟Nash效率系数分别大于0.8、0.7,合格率分别为95%、100%,达到了乙级预报精度,表明该模型可用于小理河流域次洪模拟。运用Morris筛选法对模型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可知主要敏感性参数为CN、蓄量常数K、流域滞时LLag以及退水拐点比率,其中CN是最敏感的参数,对洪峰和洪量的影响较大;流域滞时LLag对峰现时间十分敏感,其余参数对峰现时间无影响。(3)基于水文模型法,深入研究了考虑土壤含水量、雨型特征、预警时段对规划预警雨量和应急预警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随着预警时段的增加,规划预警雨量逐渐增大,而应急预警雨量逐渐减小;②各预警时段的规划预警雨量随前期土壤含水量的增大而减小,而应急预警雨量相反;③雨峰越靠前,得到的规划预警雨量和应急预警雨量越大;④在同一土壤含水量和相同预警时段条件下,流域集水面积越大,预警雨量越大。⑤随着预警时段越长,形状特征与雨峰位置对规划预警雨量和应急预警雨量的综合影响越严重,远大于前期土壤含水量对预警雨量的影响程度。

严正宵[4](2020)在《基于HEC-HMS模型的黄土高原区岔巴沟流域山洪模拟与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洪灾害被定义为在暴雨开始后的数小时内,山区流域水位暴涨导致的洪水灾害事件。由于山区内中小流域地形陡峭,形成山洪时间较短,且山洪破坏性严重,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对山区居民的生命构成了威胁,所以山洪灾害一直是自然灾害防治中亟需解决的重点问题。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由于独特的下垫面条件极易发生山洪,如2017年发生的“7·26”特大洪涝灾害导致子洲县损失惨重,其所属的黄土高原区岔巴沟流域因其产汇流机制十分复杂,且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影响,致使山洪灾害频率升高,所以如何较为精确模拟山洪过程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因此本论文针对岔巴沟流域,进行山洪灾害模拟与山洪灾害预警指标构建研究。本研究采用Arc GIS技术,应用HEC-geo HMS水文扩展模块,通过数字高程模型对岔巴沟流域进行建模,将岔巴沟流域分割为15个子流域,应用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分类等有关数据对模型参数初始值进行估算。考虑到岔巴沟流域产汇流机制的复杂程度,应用HEC-HMS水文模型,选取不同的产汇流计算方法,其中:洪水演进模型和基流模型分别采用马斯京根法和指数衰减法,而产流模型采用SCS径流曲线法及初损稳渗法;直接径流模型采用SCS单位线法及斯奈德单位线法。基于此,建立了SCS径流曲线法+SCS单位线法+马斯京根法+指数衰减法的方案一和初损稳渗法+斯奈德单位线法+马斯京根法+指数衰减法的方案二两种不同的方法体系,从而对岔巴沟流域山洪过程进行模拟研究。通过收集2006-2015年共八场降雨径流事件数据,选择2006-2012年为率定期,2013-2015年为验证期,对两种方案中的相关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方案一中率定期合格率为100%,达《水文情报预报规范》甲等精度,平均Nash系数为0.85,达乙等精度;验证期合格率为100%,达甲等精度,平均Nash系数为0.72,达乙等精度。方案二中率定期合格率为80%,达乙等精度,平均Nash系数为0.71,达乙等精度;验证期合格率为66.7%,达丙等精度,平均Nash系数为0.58,达丙等精度。且方案一中平均峰现时差、平均洪峰相对误差、平均径流深相对误差和平均Nash系数都优于方案二,由此可见,基于方案一的HEC-HMS模型在岔巴沟流域山洪模拟中的适用性更好。与此同时,应用MATLAB神经网络时间序列模型对曹坪水文站的水位-流量数据进行拟合建立函数关系,基于调查获得的预警水位数据,计算对应的山洪临界流量。此外,结合《陕西省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图集》,采用榆林市暴雨强度公式,并借鉴芝加哥雨型模型,对“7·26”特大洪涝灾害发生地-岔巴沟下游榆林市子洲县曹坪村进行暴雨设计研究。通过不断改变暴雨频率,将降雨量输入模型模拟计算洪水流量,最终确定模拟径流量接近山洪临界流量所需的临界雨量值,从而将此临界雨量数据作为该研究区的山洪预警指标。综上所述,HEC-HMS模型在黄土高原区岔巴沟流域有较好的适用性,能为黄土高原典型流域山洪灾害水文模拟提供理论指导意义,为黄土高原区中小流域山洪灾害的预报预警与综合防治提供重要的参考应用价值。

杨兴[5](2020)在《华南强降雨地区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参数计算与综合》文中研究指明气候变化背景下,山洪灾害已成为当前防洪减灾的重点问题。中小流域由于缺乏足够的水文测站和水文数据,成为洪水灾害的多发区域。产汇流计算是一切设计暴雨洪水问题的基础,水文计算中常用实测暴雨洪水资料反求瞬时单位线和推理公式参数,通过参数综合对汇流模型进行非线性校正。本文以广东省中小流域曹江流域为典型研究区,根据实测1967~2013年的径流、降雨数据,在分析流域暴雨洪水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曹江流域降雨径流变化特点,讨论其内在变化规律,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根据曹江流域1957-2013年实测降雨径流资料,结合小波分析和Mann-Kendall趋势性分析方法对流域趋势性、周期性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多年降水序列的趋势性变化不明显,并存在显着的周期振荡。采用P-Ⅲ型分布和广义极值分布两种概率分布方法,并对洪水分布函数的不同参数估计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广义极值分布参数估计法极大似然估计法估算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为曹江流域及相同特性中小流域设计洪水制定提供参考。(2)选择曹江流域久旱未雨后降雨较大且产生径流的场次暴雨洪水,分别推求每场的推理公式参数m和综合单位线参数m1;建立推理公式参数m值与净雨深hR、洪峰流量Qm关系曲线;建立瞬时单位线参数m1与雨强i的关系曲线。(3)进行了野外人工控制条件下降水径流实验51场,结合流域实测场次洪水资料,识别了小区坡度、植被覆盖、前期土壤含水量和雨强的影响,统计分析得到雨强、坡度和前期土壤含水量对降水下渗量的贡献量。结果表明,地形和雨强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土壤前期含水量和坡度,而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相对较小。图24表15参108

李威[6](2020)在《江西省无资料地区暴雨山洪灾害识别与风险预警》文中指出山洪灾害是由于短历时、强暴雨所产生,其使溪河水位暴涨,道路、桥梁、农田、村庄洪水泛滥,不仅严重损毁基础设施及和自然坏境,而且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江西省属山洪频发区域,每年因山洪死亡人数达到数十人甚至数百人,经济损失不计其数。本文基于FLOW 3D洪水模型法提出了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的方法,并以靖安县中源乡火石岭-毛公洞小流域为典型研究对象,研究了江西省无资料区暴雨山洪灾害识别与风险预警。得到以下结论:(1)江西省山洪灾害特点主要有:随机性强;区域性明显;发生频率高;成灾快,反应时间短;破坏性强,危害严重;主要以山溪洪水和山体滑坡为主;灾害的分布规律广。(2)本文结合雨量资料推求设计洪水,提出了成灾流量确定现状防洪能力的方法以及以房屋和人口为研究对象的风险区划的方法。(3)提出了用FLOW 3D洪水模型法计算预警指标的新方法,模拟计算流域的产汇流、洪峰流量以及洪水过程。(4)采用瞬时单位线法、推理公式法以及FLOW 3D洪水模型法对小流域的设计洪水进行计算,结果表明三种计算方法成果相近,进一步验证了 FLOW 3D洪水模型法进行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的可行性及适用性。(5)提出FLOW 3D洪水模型计算临界雨量预警指标的方法,通过改变模型的透水层厚度及孔隙率,来计算土壤含水量及前期雨量影响。假定雨量值并进行时程分配,导入FLOW 3D中进行设计洪峰流量的试算,当设计洪峰流量与成灾流量接近,则假定的雨量就是临界雨量,也是山洪灾害的关键预警指标。(6)考虑前期雨量和土壤含水率的影响,选取Pa=0.5 Wm和Pa=0.8 Wm两个临界值,模拟三种计算工况土壤湿润(Pa>0.8Wm)、土壤一般(0.5Wm≤Pa≤0.8Wm)、土壤干旱(Pa<0.5Wm)。计算结果显示,前期雨量和土壤含水率对设计洪水的影响不容忽视。FLOW 3D洪水模型法模拟效果好且精度高,可为江西省无资料区山洪灾害的应急除险提供技术支撑。

陈伟毅[7](2020)在《基于MIKE FLOOD的海岛地区小流域洪水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在洪涝灾害方面发生的频率、强度以及由此造成的国民经济损失不断增加。相对于大江大河流域较为完整的防洪规划建设,中小流域较为薄弱,常遇的洪水就可造成较为严重的洪涝灾害。为探究朱家尖海岛地区流域防洪现状,运用MIKE 11一维河网模型、MIKE 21二维水动力模型和MIKE FLOOD耦合模型,对海岛地区小流域洪水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成果可为洪涝灾害治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等提供技术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分析了研究区即海岛地区小流域的产汇流特点。从海岛研究区暴雨特性、产汇流特点、潮汐影响以及洪涝特征等多个方面,对海岛洪涝灾害特点作了探讨分析。(2)根据研究区的基础数据,建立了海岛小流域研究区的MIKE 11、MIKE21和MIKE FLOOD耦合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3)模拟比较了不同边界条件下朱家尖岛洪涝灾害情形。根据设计降雨、设计和校核潮位、河流入海口处闸门调度方案以及河道初始水位条件,设计了十种方案,对十种方案的代表性河道断面水位随时间变化情况、相对高水位时刻研究区域积水面积与积水深度以及重点区域的洪水演进过程进行了模拟与分析,并根据模拟结果对不同方案下的研究区域受灾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十种方案中,积水总面积均在19%以上,重点区域最大积水深度均在0.6m以上。(4)在降水量一定的条件下,外海潮位、闸门调度规则、河道初始水位均对一维河道行洪和二维漫滩均有影响,其中外海潮位和闸门调度规则影响显着。

王达桦[8](2020)在《小流域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的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水灾害、水生态、水资源等河湖问题多发的背景之下,由当地政府首先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性河湖管理制度—河长制,打破了现有的九龙治水的局面,把河湖治理的任务统一并化解相关河湖问题,在河长制的九大主要任务之中,河道薄弱环节问题被视为河道防洪管理任务的重要因素之一。河道洪水数值模拟是河道防洪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当前河道洪水过程模拟主要分为以水量平衡和槽蓄方程为基础的水文学方法为主和以圣维南方程为基础的水动力学方法为主两大类,前者难以模拟河道地表淹没过程,后者对河道洪水淹没过程的水文机制考虑不足。为了在研究河道洪水的水文过程和水动力的过程机理,采用水文与水动力过程及一二维的水动力耦合机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来计算河道洪水演进过程,以模拟结果了解现有河道过流情况的同时,分析现有河道的防洪能力,以此预测洪水灾害范围,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为河长制建立洪水预测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技术基础。本次研究运用MIKE系列软件,以河南省**市里湾河为例,基于水文与水动力过程及一二维的水动力耦合,构建MIKE FLOOD耦合数值模型进行洪水数值模拟,开展小流域河道洪水的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的数值研究。此次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从Google earth地图提取出流域的地形高程数据,制作出MIKE地形高程文件,对无人机采集的地形资料进行局部河道断面的提取,结合地形高程数据制作出构建水文模型及一、二维水动力模型的地形数据,并结合相关资料对河道的糙率及模型其他参数进行选取。2、阐述了MIKE水文模型与水动力模型的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模块间的结构和过程的耦合机制。运用基础数据,构建出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在模型的耦合过程中,首先对MIKE SHE水文模型与MIKE 11一维水动力模型进行单向的松散耦合,再对MIKE 11一维水动力模型与MIKE 21 FM二维水动力模型进行紧密耦合,最终构建出符合山丘、平原复合型河道特性的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3、采用划分山丘、平原区域这种新方法来计算设计洪水过程线,应用HEC-RAS软件对河道进行洪水的水面线模拟计算,并将HEC-RAS的计算结果与收集到的实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判断HEC-RAS模型结果的合理性。再将其结果与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的模拟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终得到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比HEC-RAS模型精度更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4、结合洪水模拟成果对河道过流情况进行分析,并制作成10年一遇洪水淹没分析图,为河长制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张红萍[9](2020)在《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模型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城市洪涝灾害呈现出南北齐发的特点,部分城市甚至陷入“年年看海、逢雨必涝”的困境。从城市水文学角度来看,城市化带来不透水面比率持续增加的现象,是导致城市产生消极水文效应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未来中国部分地区发生城市洪涝灾害等极端事件的可能性将会增加、增强。面对城市洪涝灾害的严峻形势,尽可能地消除城市建设带来的不利水文效应,是减少“城市看海”的基础途径。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研究属于城市洪涝灾害风险研究的范畴。城市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研究重点关注“洪涝”风险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采用统计分析法、指标体系法、数值模拟法、遥感与GIS技术相结合等方法,开展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区划分布研究、城市涝灾害淹没情景研究。然而,结合具有一定现势性的城市下垫面的水文特征,从城市物理空间环境承载洪涝灾害能力的角度,评估城市抵御洪涝灾害能力的研究比较少。参考“承载力”在物理学中的“度量指标”以及生物学中的“安全保障标准”的定义,本文将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定义为:“以城市地理空间环境中的基础设施及功能设施的运行秩序、居民及工商业实体等的社会活动秩序不受影响为前提,城市承载洪涝灾害的能力”。本文综合利用遥感与空间信息技术,在研究城市水文响应空间异质性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出评估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的模型;并将其应用到武汉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研究中。本文主要完成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本文在广泛应用于生态学、环境学、资源学以及城市规划等领域的“承载力”概述的基础上,定义了“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的基本概念与一般形式,并分析了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内涵与研究方法。(2)提出了一种基于VIS-W下垫面模型的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方法针对广泛应用在生态水量交换研究的城市下垫面VIS(Vegetation,Impervious surface,Soil)模型,其组分“V”和“S”可以反映城市渗透、滞留特征,组分“I”可以反映城市汇流特征的情况,本文将反映城市蓄滞特征的水体“W”扩展到VIS模型中,形成VIS-W(Vegetation,Impervious surface,Soil and Water)下垫面模型;然后基于此模型并结合城市下垫面地形特征、产汇流特征、不利排水地区分布特征,构建出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模型。(3)提出了一种基于滑动窗口阈值检测实现邻近水体的阴影再分类方法针对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的水体与阴影比较容易误分的问题,本文以典型的邻近同质性像素搜索算法区域生长法为基础,根据误分为阴影的水体与真实水体在空间上存在邻近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滑动窗口阈值检测实现邻近水体的阴影再分类方法。本文在极大似然法(Maximum Likehood Classification,MLC)分类出的植被、不透水面、裸土、水体、阴影结果基础上,采用该方法对阴影进行再分类,提高了原分类结果中的水体分类精度。(4)提出了一种兼顾地形连通性与降雨量的汇水区划分方法针对采用DEM填洼方式获得洼地水流的汇水区划分方法不能较好地反映下垫面库容特征的问题,本文基于多流向算法以及“有源淹没”思想,提出一种以不填洼的DEM数据为基础,顾及地形连通性与降雨量的汇水区划分方法。通过与洪涝灾害事件中的典型渍涝点对比,验证了采用本文方法划分的汇水区划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下垫面的汇流特征以及渍涝风险分布情况。(5)以武汉市为例,评估了城市洪涝灾害承载能力并探讨其改进空间本文将提出的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模型应用在武汉市洪涝灾害承载能力评估研究中,得出武汉市主城区范围内的洪涝灾害承载力分布情况为:1)北湖、后官湖、盘龙湖等地区的承载力较弱;2)东湖、南湖等地区的承载力一般;3)长江、汉江等江域覆盖地区的承载力最强。然后,本文结合武汉市主要运行的16处雨水泵站以及2017至2018年新建11项排水防涝工程部署情况,探讨并分析了武汉市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的改进空间。得出:在武汉市主城区范围内,1)新建的黄埔路泵站等五个泵站,可以缓解现分布在承载力为“强”包含长江、汉江江域的汇水区域内的渍涝情况;2)充分利用新建的21号公路明渠、后湖四期泵站、东湖低排水泵站在各地区新增的出江能力,可以提升洪涝承载力为“差”的北湖、后官湖、盘龙湖地区汇水区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3)充分利用新建的港西泵站、江南泵站的出江排水能力,有望提升承载能力为“一般”的东湖、南湖和青菱湖地区汇水区域承载洪涝灾害能力。

李广凯[10](2019)在《极端降雨下抽水蓄能电站防洪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抽水蓄能电站在电网中的填谷削峰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等单位加大了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抽水蓄能电站的工作特性决定了其选址绝大多数处于山区,其遭遇的洪水灾害为山洪灾害,极端降雨发生时,山区地形的放大作用将加剧山洪的破坏作用,地处山丘地区的抽水蓄能电站对防灾极端降雨带来的山洪减灾能力加强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本文主要致力于抽水蓄能电站在遭受极端降雨时的防洪研究,重点开展了以下研究:(1)构架以泰山抽水蓄能电站为中心点的雨情预警数据,以TIGGE数据为基础,选取合适的预报时长和适当大小的网格分辨率,得TIGGE数据预报的降雨量值,用来进行泰山抽水蓄能电站厂区雨情预警,2016年的实际雨情预警效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满足泰安雨情预警的精度要求。(2)收集、整理泰山电站历史水文资料,计算了不同历时下不同频率的设计降雨和设计洪水,并对泰山抽水蓄能电站所可能遭遇的极端降雨的洪水来源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认为泰山抽水蓄能电站可能遭受的极端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主要为汛期6-8月份的降雨。(3)在洪水分险理论的基础上,分析造成泰山抽水蓄能电站山洪灾害的因素,选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泰山抽水蓄能电站关键区域水淹分险评价模型并对其进行水淹风险评价。成果主要创新点为:(1)首次在抽水蓄能电站采用无人机技术获取研究区域地理信息,制作了实时的、较高精度的研究区域影像和数字流域。(2)基于实时高精度的数字流域得到了较精确的厂区关键风险点集水面积和洪水流量。(3)构建了关键风险点的水淹风险评价模型,应用模型进行了风险点的水淹风险评价,明确了各风险点在不同历时和频率下的水淹风险状况。(4)形成了关键风险点的水淹应对方案。(5)引入数值天气预报增加了雨情预警时间。

二、中小流域产汇流及洪水调度软件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小流域产汇流及洪水调度软件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防洪减灾理论及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防洪减灾理论研究进展
    1.1 防洪减灾管理理念
    1.2 洪水运动机理
        1.2.1 堤防致溃机理研究
        1.2.2 溃坝机理研究
        1.2.3 城市地表与地下水流交互机理研究
    1.3 洪水致灾机理
2 防洪减灾技术研究进展
    2.1 多源降雨信息融合技术
    2.2 水文过程模拟技术
    2.3 洪水数值模拟技术
    2.4 水工程调度技术
    2.5 洪水损失评估技术
    2.6 防汛决策支持技术
    2.7 工程抢险技术
3 结语

(2)秦巴山区中小河流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研究 ——以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施工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洪水组合预测技术
        1.2.2 中小河流洪水预报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问题的提出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流域概况
        2.1.2 流域水文站网
        2.1.3 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概况
    2.2 水文资料选用及分析处理
        2.2.1 资料的可靠性分析
        2.2.2 资料的一致性分析
        2.2.3 资料的代表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降雨径流规律分析
    3.1 降雨径流分析
        3.1.1 年降雨量及特征
        3.1.2 径流年际变化及月分配特性
        3.1.3 年降雨径流关系分析
    3.2 产流特性分析
        3.2.1 暴雨洪水特性
        3.2.2 下渗与蒸发
        3.2.3 产流计算
        3.2.4 产流特性分析
    3.3 汇流特性分析
        3.3.1 单位线推求
        3.3.2 汇流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致灾洪水预警指标研究
    4.1 预警指标的研究方法
        4.1.1 雨量预警指标
        4.1.2 流量预警指标
    4.2 预警断面确定及预警指标选择
        4.2.1 施工区概述
        4.2.2 预警断面确定
        4.2.3 预警指标选择
    4.3 预警指标的确定
        4.3.1 代表站确定及资料选用
        4.3.2 秦岭隧洞0#支洞施工区预警流量确定
        4.3.3 秦岭隧洞1#支洞施工区临界雨量确定
        4.3.4 秦岭隧洞3#支洞施工区临界雨量确定
        4.3.5 三河口水利枢纽临界流量确定
    4.4 本章小结
5 洪水预报模型
    5.1 水文模型选择
    5.2 模型原理简介
        5.2.1 新安江模型
        5.2.2 TOPMODEL模型
        5.2.3 API模型
    5.3 模型参数与模拟环境设定
        5.3.1 数字高程模型应用
        5.3.2 模型方案编制
        5.3.3 精度评定方法
    5.4 本章小结
6 预报模型方案的比较
    6.1 新安江模型
        6.1.1 流域单元划分
        6.1.2 模型参数率定
        6.1.3 精度评定与误差分析
    6.2 TOPMODEL模型
        6.2.1 模型主要参数
        6.2.2 模型参数计算
        6.2.3 精度评定与误差分析
    6.3 API模型
        6.3.1 主要参数分析
        6.3.2 模型参数计算
        6.3.3 精度评定与误差分析
    6.4 结果对比分析
        6.4.1 洪峰流量、峰现时间预报结果对比
        6.4.2 洪水过程预报结果对比
    6.5 本章小结
7 洪水预报及预警系统开发
    7.1 系统设计目标及技术要求
        7.1.1 设计目标
        7.1.2 技术要求指标
        7.1.3 运行环境
    7.2 系统结构及流程
        7.2.1 系统结构
        7.2.2 系统流程
        7.2.3 系统的数据流程
    7.3 界面设计
    7.4 数据库设计
        7.4.1 洪水预报方案数据库
        7.4.2 系统内部数据库
    7.5 系统功能
        7.5.1 预报模型及方法管理
        7.5.2 模型参数率定
        7.5.3 洪水预报功能
        7.5.4 数据管理模块
        7.5.5 预报成果综合分析
        7.5.6 成果显示与发布
    7.6 应用分析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的主要科研课题

(3)基于HEC-HMS模型和特征雨型的山洪灾害预警雨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预警雨量
        1.2.2 水文模型
        1.2.3 暴雨雨型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1.4 本章小结
2.研究区概况与资料来源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河流水系
    2.4 水文气象
    2.5 资料来源
    2.7 本章小结
3.基于特征参数的多样性雨型研究
    3.1 多样性雨型特征参数
        3.1.1 雨峰位置系数(r)
        3.1.2 降雨集中趋势度(CTI)
        3.1.3 形变距离(d)
    3.2 多样性雨型设计方法
        3.2.1 雨型确定方法
        3.2.2 分布函数构建与优选
    3.3 研究区多样性雨型设计成果
    3.4 本章小结
4.HEC-HMS水文模型构建研究
    4.1 模型介绍
        4.1.1 模型模块
        4.1.2 参数优化
        4.1.3 模拟结果误差分析与精度评定
    4.2 模型建模
    4.3 模型适用性分析
        4.3.1 模型方案选择
        4.3.2 研究洪水场次确定
        4.3.3 模型参数初值确定
        4.3.4 参数敏感性分析
    4.4 模拟结果分析
    4.5 参数合理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5.防灾对象预警雨量研究
    5.1 防灾对象
    5.2 预警雨量分析计算
        5.2.1 方法介绍
        5.2.2 成灾流量计算
        5.2.3 预警时段分析
        5.2.4 土壤含水量分析
        5.2.5 规划预警雨量
        5.2.6 应急预警雨量
    5.3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基于HEC-HMS模型的黄土高原区岔巴沟流域山洪模拟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文模型研究现状
        1.2.1 水文模型类别
        1.2.2 水文模型发展历程
    1.3 HEC-HMS模型研究现状
    1.4 山洪预报预警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岔巴沟流域研究区概况
    2.1 子洲县岔巴沟流域基本情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与土壤植被情况
        2.1.3 水文气候条件
        2.1.4 水文站雨量站分布
    2.2 历史山洪及防治措施
第三章 岔巴沟流域HEC-HMS模型构建
    3.1 HEC-HMS模型简介
        3.1.1 HMS模型应用范围及发展历史
        3.1.2 HMS模型结构
        3.1.3 HMS模型计算模块及计算方法
        3.1.4 HEC-geo HMS简介
        3.1.5 HEC-DSSVue简介
    3.2 HMS模型计算模块应用于岔巴沟流域的研究方案选择
        3.2.1 产流模块模型选择及原理
        3.2.2 直接径流模块模型选择及原理
        3.2.3 洪水演进模块模型选择及原理
        3.2.4 基流模型模块选择及原理
        3.2.5 模拟研究方案选择
    3.3 基于HEC-geo HMS的岔巴沟数字流域构建
        3.3.1 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处理
        3.3.2 土壤类型数据和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处理
    3.4 岔巴沟流域HMS模型建立
        3.4.1 流域模块模型建立
        3.4.2 气象模块模型建立
第四章 HEC-HMS模型参数率定验证及适用性分析
    4.1 HEC-HMS模型参数率定方法及结果
        4.1.1 参数优化率定原理及HEC-HMS模型参数优化方法介绍
        4.1.2 不同研究方案模拟参数率定结果
    4.2 不同研究方案模拟结果及适用性分析
        4.2.1 方案一率定期与验证期模拟结果
        4.2.2 方案二率定期与验证期模拟结果
        4.2.3 模型方案适用性分析
第五章 岔巴沟流域典型村落山洪预警指标确定
    5.1 山洪预警时段确定
    5.2 岔巴沟流域土壤含水率分析
    5.3 山洪临界流量计算与确定
    5.4 典型村落曹坪村的临界雨量计算
        5.4.1 临界雨量计算方法
        5.4.2 岔巴沟流域雨型设计和临界雨量计算结果及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5)华南强降雨地区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参数计算与综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产流理论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汇流理论研究进展
        1.2.3 产汇流参数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流域概况
    2.2 地形地貌
    2.3 水文气象及水文地质条件
    2.4 水系特征
    2.5 历史洪水灾害情况
3 流域水文要素变化特征
    3.1 趋势性分析
        3.1.1 Mann-Kendall分析法
        3.1.2 水文要素趋势性
    3.2 周期性分析
        3.2.1 降水序列周期
        3.2.2 径流序列周期
    3.3 洪水频率分布参数估计方法
        3.3.1 研究方法
        3.3.2 结果分析
4 中小流域产汇流计算
    4.1 中小流域特点及选样原则
        4.1.1 中小流域产汇流计算特点
        4.1.2 暴雨洪水选样原则
    4.2 设计暴雨计算
    4.3 曹江流域产汇流计算
        4.3.1 产流计算
        4.3.2 汇流计算
5 中小流域参数综合
    5.1 产流参数综合
    5.2 汇流参数综合
        5.2.1 单位线参数综合
        5.2.2 推理公式参数综合
    5.3 曹江流域产汇流参数综合
        5.3.1 产流参数综合
        5.3.2 单位线法m_1参数综合
        5.3.3 推理公式法m参数综合
    5.4 本章小结
6 产汇流参数化影响因子分析
    6.1 试验流域概况
    6.2 试验器材与试验方案设计
        6.2.1 试验器材
        6.2.2 试验方案设计
    6.3 试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江西省无资料地区暴雨山洪灾害识别与风险预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国外山洪灾害研究进展
        1.3.2 国内山洪灾害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江西省山洪灾害特征与成因
    2.1 江西省历史山洪灾害
    2.2 暴雨特征分析
    2.3 山洪灾害特征
    2.4 山洪灾害成因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资料区暴雨山洪计算方法及风险预警
    3.1 FLOW 3D模型简介
    3.2 边界条件
        3.2.1 边界条件分类
        3.2.2 边界条件设置
    3.3 建模流程
    3.4 设计暴雨计算
        3.4.1 暴雨历时和暴雨频率计算
        3.4.2 设计暴雨参数计算
        3.4.3 计算方法
        3.4.4 时段设计雨量计算
        3.4.5 设计暴雨时程分配
        3.4.6 方法的对比分析
    3.5 风险区划识别
        3.5.1 临界雨量推求
        3.5.2 防洪现状分析
        3.5.3 山洪灾害评估
        3.5.4 转移路线
    3.6 预警指标分析
        3.6.1 预警指标的分类
        3.6.2 预警指标分级
        3.6.3 预警时段
        3.6.4 土壤含水量
        3.6.5 预警指标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程实例分析
    4.1 典型小流域
        4.1.1 典型小流域基本概况
        4.1.2 水文气象
        4.1.3 地形地貌
        4.1.4 防灾对象信息
        4.1.5 控制断面情况
    4.2 设计暴雨计算
        4.2.1 设计暴雨参数计算
        4.2.2 设计频率暴雨
        4.2.3 暴雨时程分配
    4.3 净雨分析
    4.4 设计洪水计算
        4.4.1 推理公式法推求设计洪水
        4.4.2 瞬时单位线法推求设计洪水
        4.4.3 FLOW3D模型推求设计洪水
        4.4.4 结果对比性分析
    4.5 风险区划识别
        4.5.1 确定临界流量
        4.5.2 防洪现状分析
        4.5.3 山洪灾害损失评估
        4.5.4 山洪灾害的防洪评价成果
        4.5.5 区划图及转移路线
    4.6 预警指标分析
        4.6.1 雨量预警指标分析
        4.6.2 预警时段
        4.6.3 土壤含水量计算
        4.6.4 雨量及雨型分析
        4.6.5 确定预警指标
        4.6.6 成果合理性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基于MIKE FLOOD的海岛地区小流域洪水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城市雨洪模型分类
        1.2.2 代表性雨洪模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水文气象
    2.4 流域概况
    2.5 研究区域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IKE水动力学模型基本原理
    3.1 MIKE11水动力学模型
        3.1.1 一维非恒定流控制方程
        3.1.2 方程组的离散
    3.2 MIKE21二维地表漫流模型
        3.2.1 控制方程
        3.2.2 数值解法
    3.3 MIKE FLOOD耦合模型
        3.3.1 MIKE FLOOD简介
        3.3.2 模型连接方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洪水数值模型构建
    4.1 基础数据
    4.2 一维水动力(HD)模型构建
        4.2.1 河网文件
        4.2.2 断面文件
        4.2.3 边界文件
        4.2.4 参数文件
        4.2.5 时间序列文件
        4.2.6 模拟文件
    4.3 二维地表漫流模型构建
        4.3.1 地形数据处理
        4.3.2 网格剖分
        4.3.3 模型基本参数
    4.4 模型验证
        4.4.1 一维水动力模型验证
        4.4.2 耦合模型地表漫流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朱家尖岛洪涝灾害模拟与分析
    5.1 方案设计
    5.2 一维河道结果分析
        5.2.1 主要河道代表性断面水位随时间变化情况
        5.2.2 闸门调度规则对河道断面水位的影响
        5.2.3 潮位条件对河道断面水位的影响
        5.2.4 河道初始水位条件对断面水位的影响
    5.3 二维地表漫溢结果分析
        5.3.1 不同方案下研究区域积水情况在时间上的分布
        5.3.2 不同方案下研究区域积水情况在空间上的分布
        5.3.3 重点区域洪水演进过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介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小流域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水文模型的研究现状
        1.2.2 水动力模型的研究现状
        1.2.3 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性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2 MIKE SHE水文模型构建
    2.1 MIKE SHE水文模型基本原理
        2.1.1 水流运动模拟原理
    2.2 MIKE SHE模型构建
        2.2.1 模型范围与网格设置
        2.2.2 地形输入
        2.2.3 气候输入
        2.2.4 坡面流
        2.2.5 河道流
    2.3 本章小结
3 MIKE水动力模型的构建
    3.1 MIKE11一维水动力模型模拟基本原理
        3.1.1 连续方程
        3.1.2 动量方程
        3.1.3 MIKE11模型构建
    3.2 MIKE21 FM二维水动力模型模拟基本原理
        3.2.1 数值解法
        3.2.2 边界处理条件
        3.2.3 模型稳定处理
        3.2.4 MIKE21FM模型的构建
    3.3 本章小结
4 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
    4.1 模型耦合的目的
    4.2 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的基本机制
        4.2.1 耦合机制
        4.2.2 过程耦合机制
    4.3 耦合模型的构建
        4.3.1 MIKE FLOOD
    4.4 本章小结
5 HEC-RAS对比分析模型
    5.1 HEC-RAS模型
        5.1.1 HEC-RAS简介
        5.1.2 模型算法原理
        5.1.3 模型建立过程
    5.2 洪水设计流量计算过程
        5.2.1 设计暴雨计算
        5.2.2 设计洪水计算
    5.3 计算分析
    5.4 计算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模拟应用—里湾河
    6.1 河道基本情况
        6.1.1 研究河道挑选原因
        6.1.2 地理条件概况
        6.1.3 气候概况
        6.1.4 河道现状
    6.2 里湾河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
        6.2.1 模型研究范围建立
        6.2.2 耦合模型的主要参数
        6.2.3 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6.2.4 洪水演进淹没范围分析
        6.2.5 河道淹没情况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模型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洪涝灾害研究现状
        1.2.2 相近承载力研究现状
        1.2.3 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总体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论文研究区域
        1.3.4 论文研究依据的数据资料
    1.4 论文结构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研究基本理论及研究框架
    2.1 承载力研究相关理论
        2.1.1 承载力研究起源
        2.1.2 承载力研究概念与内涵
        2.1.3 承载力研究基本方法
    2.2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研究基本理论
        2.2.1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概念
        2.2.2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形式定义
        2.2.3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研究内涵
    2.3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研究框架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城市下垫面分类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依据的数据资料
        3.2.2 研究方法
    3.3 城市下垫面用地分类研究
        3.3.1 遥感影像预处理
        3.3.2 基于极大似然法的下垫面分类
        3.3.3 基于滑动窗口的阴影再分类
        3.3.4 分类结果精度评价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顾及地形连通性与降雨量的汇水区划分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依据的数据资料
        4.2.2 研究方法
    4.3 汇水区划分方法研究
        4.3.1 基于降雨量的基本汇单元分类
        4.3.2 结合汇流累积量分析地表径流特征
        4.3.3 基于降雨与地形连通性的子汇水区划分方案
        4.3.4 结合洪涝事件分析汇水区划方案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武汉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实例研究
    5.1 武汉市洪涝灾害研究概述
        5.1.1 武汉市地理概况
        5.1.2 武汉市降雨渍涝灾害概况
        5.1.3 武汉市防汛治涝相关工程
        5.1.4 武汉市洪涝灾害承载力研究方法
    5.2 基于VIS-W城市下垫面模型的基准库容量分析
    5.3 基于DEM的汇水区汇流能力分析
    5.4 城市洪涝渍涝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5.4.1 武汉市典型洪涝灾害渍涝点分布情况
        5.4.2 渍涝点与基本因素之间的关系
        5.4.3 渍涝点与下垫面库容盈余量之间的关系
    5.5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模型构建研究
        5.5.1 基本评估图件及专业评估指标构建
        5.5.2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研究方法
    5.6 武汉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与分析研究
        5.6.1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图件及指标
        5.6.2 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研究结果
        5.6.3 武汉市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结果分析
        5.6.4 武汉市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改进空间探讨
    5.7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极端降雨下抽水蓄能电站防洪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山洪定义及成因研究
        1.3.2 洪水风险评价
        1.3.3 洪水预报预警技术
        1.3.4 无人机航测技术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厂区雨情实时监测
    2.1 数值天气预报简介
    2.2 TIGGE数据获取及处理
    2.3 基于数值天气预报的雨情分析
        2.3.1 等雨量线绘制
        2.3.2 雨情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设计暴雨及设计洪水计算
    3.1 工程概况及降雨特性分析
        3.1.1 概况
        3.1.2 降雨特性分析
    3.2 设计暴雨计算
        3.2.1 暴雨统计参数
        3.2.2 设计暴雨成果
        3.2.3 净雨计算
    3.3 设计洪水计算
        3.3.1 计算方法
        3.3.2 计算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无人机的厂区数字流域构建
    4.1 数字流域相关概念
    4.2 无人机测绘及DEM制作
        4.2.1 无人机测绘过程
        4.2.2 测绘数据处理过程
        4.2.3 DEM数据制作
    4.3 基于DEM的水系提取与算法
        4.3.1 DEM数据预处理算法
        4.3.2 流向与路径确定算法
        4.3.3 基于DEM的河网分析软件
    4.4 厂区数字流域生成
        4.4.1 厂区DEM的制作
        4.4.2 DEM精度分析
        4.4.3 DEM处理过程
        4.4.4 基于DEM的厂区坡度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关键风险点水淹风险分析
    5.1 评价区域概况
    5.2 风险评价基本理论
        5.2.1 灾害系统的构成
        5.2.2 洪水风险性评价方法
        5.2.3 水淹风险评价过程
    5.3 水淹风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5.3.1 指标选取原则
        5.3.2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筛选
        5.3.3 指标体系的量化
    5.4 水淹风险性评价模型
        5.4.1 建立评价单元和指标数据集
        5.4.2 建立评价集
        5.4.3 隶属函数及隶属关系矩阵的计算
        5.4.4 确定权重向量
        5.4.5 综合评价模型
    5.5 水淹风险评价
        5.5.1 资料获取
        5.5.2 指标数据集和评价集
        5.5.3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因子
        5.5.4 模糊评价及结果分析
    5.6 风险评价结果合理性分析
    5.7 水淹风险应对建议
        5.7.1 厂区整体工程措施建议
        5.7.2 关键风险点应对措施建议
    5.8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项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中小流域产汇流及洪水调度软件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防洪减灾理论及技术研究进展[J]. 张大伟,向立云,李娜,刘舒,姜晓明,姚秋玲. 中国防汛抗旱, 2022(01)
  • [2]秦巴山区中小河流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研究 ——以引汉济渭调水工程施工区为例[D]. 刘刚.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HEC-HMS模型和特征雨型的山洪灾害预警雨量研究[D]. 苏盼珠.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4]基于HEC-HMS模型的黄土高原区岔巴沟流域山洪模拟与预警研究[D]. 严正宵. 西北大学, 2020(02)
  • [5]华南强降雨地区中小流域设计暴雨洪水参数计算与综合[D]. 杨兴.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6]江西省无资料地区暴雨山洪灾害识别与风险预警[D]. 李威. 南昌大学, 2020(01)
  • [7]基于MIKE FLOOD的海岛地区小流域洪水数值模拟研究[D]. 陈伟毅.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8]小流域水文水动力耦合模型的研究及应用[D]. 王达桦.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9]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洪涝灾害承载力评估模型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D]. 张红萍.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10]极端降雨下抽水蓄能电站防洪技术研究[D]. 李广凯. 山东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中小流域径流、汇流、防洪软件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