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专门研究广西作家鬼子的小说,分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分析鬼子小说所营造的“瓦城世界”。“瓦”是“瓦城”区别于其它城市的标志,它凸显了边缘身份和底层意味。“瓦城世界”的城市边缘人“身”居城市“份”归乡村,有着强烈的身份焦虑和生存欲望。但基本的生存欲望却导致更深的苦难,成了苦难的代名词,人物的生命在欲望和苦难的斗争中展现了强大的张力。第二章研究小说里的苦难主题及其表达方式。苦难是生活的本质,鬼子写作的就是苦难本身。苦难可以分为两种,生存苦难和心灵苦难,两种苦难视写作需要或突出写作一种,或两种交织运用。他的苦难叙事是运用抗争意识来扼住人物滑入苦难的泥潭,体现野草般的生命力,用人物偏执的性格不依不饶寻求解决来推进苦难,再用偶然事件加快叙事节奏。第三章剖析小说里的死亡叙事及其审美效果。传统的死亡叙事是大叙事下的产物,死亡是出于立德、立功、立言的政治伦理目的。鬼子小说中人物的死亡是个体的自我选择,是压抑下的瞬时冲动。由鬼子的死亡叙事,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小说中有一种冷峻和鬼魅的特殊审美效果。他写作死亡场景时冷静、克制,几乎是零度写作,但是人物的感情冲突却表达得很清晰、激烈。鬼魅的审美效果主要受到广西神秘巫术文化传统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中“魔幻”的影响。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行走着的文学——读任怀强的诗集《去瓦城的路上》[J]. 星星 2018(29)
- [2].小猫佳佳搬新家[J]. 少年文艺(中旬版) 2017(03)
- [3].瓦城泰统集团,复制东方料理成功方程式[J]. 餐饮世界 2012(10)
- [4].海峡两岸社会转型叙事比较——以《金水婶》和《瓦城上空的麦田》为例[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3)
- [5].恋城与罪城的悖反——以鬼子的“瓦城三部曲”为中心[J].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9(02)
- [6].《瓦城三部曲》之“方性”人格研究[J]. 武夷学院学报 2015(07)
- [7].生命意识的探询——关于鬼子《瓦城上空的麦田》[J]. 青年文学家 2016(26)
- [8].道德审判后的坚守与呼唤——解读鬼子小说《瓦城上空的麦田》[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7)
- [9].挣扎于城市之中的乡里人——评鬼子的《瓦城上空的麦田》[J]. 河池学院学报 2008(03)
- [10].现代文明中的精神苦难——试论《瓦城上空的麦田》的悲剧实质和审美意义[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 2009(07)
- [11].去瓦城的路上(外一首)[J]. 山东文学 2013(08)
- [12].灵魂孤独的异乡客——简论《瓦城上空的麦田》中有关城市边缘人的身份问题[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 [13].假髮[J]. 清明 2018(05)
- [14].生活[J]. 人民文摘 2008(08)
- [15].专访《再见瓦城》导演赵德胤:我偏爱野马脱缰的美学[J]. 电影世界 2016(10)
- [16].神奇的埃及锡瓦沙漠医疗[J]. 连环画报 2009(07)
- [17].夜色迷茫[J]. 啄木鸟 2016(08)
- [18].在“瓦城”“麦田”之间奔逐的“精魂”——鬼子小说的思想[J]. 青年文学家 2009(19)
- [19].亚细亚孩子[J]. 山花 2013(13)
- [20].“孝场”中的家庭暴力与权力游戏[J]. 德州学院学报 2017(03)
- [21].《再见瓦城》:个体身份与欲望原罪的迷思[J]. 当代电影 2017(11)
- [22].水与火[J]. 芙蓉 2019(04)
- [23].“南方”与“瓦城”的现代和后现代叙述——东西、鬼子小说的地域审美文化探微[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5)
- [24].瓦——献给扶桑[J]. 山东文学 2015(10)
- [25].假发[J].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8(11)
- [26].纳默达河岸的王子[J]. 科学大观园 2014(12)
- [27].直面人民在当下的苦难——与鬼子对话[J]. 文学教育(中) 2011(10)
- [28].消费视域下的多重身份焦虑——论电影《再见瓦城》的身份求证与告别[J]. 电影评介 2018(02)
- [29].写鸟界,更是写人类——光盘《傍晚的告别》及其南方写作[J]. 民族文学 2020(06)
- [30].柳先生和小黑[J]. 鸭绿江(上半月) 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