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组织的产生、演变及协调互动机制研究 ——理论解释与比较分析

中国农业组织的产生、演变及协调互动机制研究 ——理论解释与比较分析

论文摘要

农业组织的发展问题,是当前中国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来,农户就成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这种制度安排充分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使中国亿万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然而,这种制度安排同时也带来了一个负面的效应,使“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凸现出来,由此而导致了“卖粮难”、增产不增收等问题。如果不能将这些独立生产、分散经营的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那么刚刚走出贫困深渊的中国农民就难以走上致富的道路,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也就只能是一句口号而已。历史正赋予中国农业组织一个艰巨而神圣的使命。中国的农业组织问题,也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问题。近20年来,中国农村出现了一大批农业组织,其发展速度之快,组织形式之多,是世界历史舞台上所罕见的。如何来解释这些组织现象?如何来指导这些组织的发展实践?现实对理论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如果理论能揭示出这些组织发展的内在机理,如果理论能够归结出这些组织的发展规律,那么它对世界的社会科学将是一个巨大的贡献。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研究课题。这些年,我国理论界在农业组织的研究方面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些具有重要理论价值的研究文献正在不断涌现。然而,有两个学术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一是学者们多数只侧重于某一类农业组织的研究,不少研究者则在极力寻找最佳的农业组织形式。那么,现实中究竟有没有最理想的组织形式?或者说,现实中出现的许多不同形式的农业组织之间,究竟是相互孤立还是互为联系的?二是多数学者都仅从经济学视角来研究农业组织的有关问题。是不是农业组织问题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农业组织都只有一个效率目标呢?理论工作者需要对这些问题作出判断,因为它将决定理论界今后的研究取向。作者认为,任何一种组织的功能都有其局限性,在制度方面每种组织形式必将存在某些缺陷。只有通过不同组织之间的制度和功能的相互交叉、相互补充,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组织的综合效应,才能切实有效地解决中国农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有关问题。因此,作者认为,当前农业组织问题的研究核心,应该从单一组织的研究转向不同组织之间的协调互动机制,或者是组织体系的合理构建和组织功能的有效分工等研究上来,而不是最佳组织形式的选择。同时,农业组织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法律、心理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在研究中也要突破单一的经济学视角的分析方法。当然,不同学科的理论都有自身的假设前提,具有不同的分析逻辑。这就是说,要把各种不同学科的理论进行完全地整合是不可能的。不过,我们可以把不同的理论放到同一个历史事实上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就可以对哪种理论更适用于解释哪些组织现象作出判断,并且可以从中找出影响组织产生和演变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可以再进一步提出一些适合解释和分析中国农业组织现象的新理论。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作者在论文中主要是采用理论解释和比较研究的分析方法。在论文的第2章《组织理论的历史回顾:三个视角理论的比较分析》中,作者对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三个视角的组织理论进行了简要地梳理。通过纵向的回顾和横向的比较,目的是为了分析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同时探讨它们之间进行交叉融合的可能性。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给后面的研究提供一个简明的理论“图谱”。论文的第3章《中国农业组织的产生原因:基于效率机制的四种解释逻辑的比较分析》,作者首先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组织的发展历程及其现状,目的是以之作为一个历史经验,对效率机制和制度视角(第4章)的有关组织理论进行经验验证。接着,作者把基于效率机制的四种解释组织产生原因的分析逻辑(规模经济分析逻辑、交易成本分析逻辑、分工经济分析逻辑和信息处理分析逻辑)放在中国农业组织发展的现实平台上进行比较和验证,看看它们各自究竟有多大的解释力。虽然分析发现,没有一个分析逻辑能完美地解释我国农业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但是从中我们可以进一步地了解到哪些是影响农业组织产生的重要因素,并且这些因素又是通过什么机理发生作用的。论文的第4章《中国农业组织演进原因的解释:基于制度环境的四种分析方法的比较分析》,作者进一步引入制度视角的四个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的变迁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以及组织生态学和演化经济学两个演化理论)。通过对前两个理论的比较,以及对中国农业组织历史变迁的解释力的分析得出:中国农民具有更多的“社会人”特征,农业组织的变迁主体是生产关系,而绩效标准是交易成本。同时也发现,由于制度与组织是有区别的,所以用制度理论来解释组织变迁问题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此我们需要真正的组织变迁理论。为此,作者提出,要分析组织的变迁规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突破经济学的静态分析方法,构建一个动态的分析模型。而在这个方面,两个演化理论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思路。研究组织演变及其相互关系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对各种农业组织形式作出科学、合理的分类和定位。在第5章的《中国农业组织的分类与定位研究》中,作者比较了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几种主要分类方法,并分析了目前我国政府对社会组织的分类管理办法,以及我国理论界对农业组织的各种分类方法。针对当前理论界普遍将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混为一谈的现象,作者从多个层面比较了两者之间的差别,并着重讨论了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定位问题(包括角色定位、功能定位和目标定位)。在以上3、4、5三章的研究基础上,第6章《中国农业组织协调互动机制研究:一个新的交易成本分析理论框架》将进入农业组织演变和相互关系的具体研究。在此,作者以交易成本作为研究的分析工具。本章首先对交易成本理论的代表人物威廉姆森的几个主要文献进行了回顾、比较和总结,指出了这一理论的五个假设前提(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小数交易、资产专用性和环境不确定性)及其分析框架存在缺陷和不足,无法解释中国的农业组织现象。基此,作者综合利用前面几章的研究成果,并对组织内外部的重要影响因素作出了深入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个动态的新的理论分析框架。为了检验该理论的有效性,作者又根据这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建立了一个农业组织协调互动的分析模型,并运用该模型来分析中国农业组织的发展现实。经验验证表明,新的理论分析框架,至少在农业组织的分析上,比威廉姆森的分析框架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基础研究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组织的本质和运行,而理论最终还是需要回到现实,以解决特定的现实问题。组织生态学理论指出,在组织发展初期,合法性是组织能否取得快速发展的一个最重要因素。因此,第7章《中国农业组织面临的合法性危机及有关规制政策研究:一个基于社会学合法性视角的分析》,作者从社会学的合法性视角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组织所面临的制度环境。分析表明,近20年我国农业组织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迅速的发展,主要是因为具有较强的行政合法性和政府合法性。然而,抑制它们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则在于缺乏社会合法性和法律合法性。基此,作者提出应加快农业组织的规则冲突救济机制建设,以及农业组织监督体系的有效构建。第8章《发达国家农业组织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作者深入分析和比较了美国、德国和日本这三个典型发达国家的农业组织发展模式。该研究不仅为理论研究提供大量的实证经验,同时也为中国农业组织的发展带来了若干有益的启示。最后一章即第9章《总体结论与不足之处》,作者归纳和总结了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观点,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同时也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我国农业组织研究的理论回顾及其评述
  • 1.2.1 研究文献的简要回顾
  • 1.2.2 对现有理论文献的几点评述
  • 1.3 主要观点与研究内容
  • 1.3.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 1.3.2 本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1.4 主要研究方法:一种比较理论分析方法
  •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1.6.1 本研究的特色
  • 1.6.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组织理论的历史回顾:三个视角理论的比较分析
  • 2.1 经济学视角组织理论的发展演变
  • 2.1.1 新古典经济学对组织问题研究的偏离及原因
  • 2.1.2 代理理论对组织问题的分析思路
  • 2.1.3 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发展渊源及其理论构架
  • 2.1.4 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对组织研究的贡献
  • 2.1.5 对组织经济学的简要总结
  • 2.2 社会学视角组织理论的发展回顾
  • 2.2.1 组织社会学研究的序曲
  • 2.2.2 组织研究的两个黄金时期
  • 2.2.3 组织社会学研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
  • 2.3 管理学视角组织理论的历史沿革
  • 2.3.1 从古典管理理论到组织行为理论
  • 2.3.2 从管理科学理论到决策行为理论
  • 2.3.3 现代组织管理理论丛林的产生
  • 2.4 三个视角组织理论的比较分析
  • 2.4.1 不同视角组织理论的区别
  • 2.4.2 三个视角组织理论的相互交融
  • 3 中国农业组织的产生原因:基于效率机制的四种解释逻辑的比较分析
  • 3.1 中国农业组织制度的发展回顾
  • 3.1.1 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
  • 3.1.2 从高级合作社到人民公社
  • 3.1.3 从家庭经济的确立到农业组织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 3.2 四种解释逻辑及其对中国农业组织的解释力
  • 3.2.1 基于规模经济的一种解释逻辑
  • 3.2.2 基于交易成本的一种解释逻辑
  • 3.2.3 基于分工经济的一种解释逻辑
  • 3.2.4 基于信息处理效率的一种解释逻辑
  • 3.3 四种解释逻辑比较验证带来的启示
  • 4 中国农业组织演进原因的解释:基于制度环境的四种分析方法的比较分析
  • 4.1 两种制度变迁理论及其比较
  • 4.1.1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回顾
  • 4.1.2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的制度变迁理论
  • 4.1.3 两种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
  • 4.2 两种制度变迁理论的实证分析
  • 4.2.1 中国农民:经济人还是社会人?
  • 4.2.2 变迁主体:生产关系还是企业家?
  • 4.2.3 绩效标准:生产力还是交易成本?
  • 4.2.4 本节小结
  • 4.3 一个值得关注的理论研究动态:组织演化理论的发展
  • 4.3.1 演化经济学: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范式
  • 4.3.2 组织生态学:一个跨越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分析方法
  • 4.3.3 两个组织演化理论的比较分析
  • 4.4 四种制度环境分析方法比较所带来的启示
  • 5 中国农业组织的分类与定位研究
  • 5.1 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组织分类方法比较
  • 5.1.1 组织经济学的分类方法
  • 5.1.2 组织社会学的分类方法
  • 5.1.3 总结与比较
  • 5.2 我国农业组织的现有分类方法及比较
  • 5.2.1 我国社会组织的管理分类
  • 5.2.2 我国农业组织的理论分类
  • 5.2.3 现有分类方法存在的问题
  • 5.3 农业合作组织与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比较
  • 5.3.1 农业专业合作社与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组织特性比较
  • 5.3.2 区分农业合作组织与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5.4 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组织定位
  • 5.4.1 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角色定位
  • 5.4.2 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功能定位
  • 5.4.3 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目标定位
  • 6 中国农业组织协调互动机制研究:一个新的交易成本分析理论框架的构建及应用
  • 6.1 威廉姆森组织理论的主要贡献及其所面临的质疑
  • 6.1.1 基于信息阻滞下的市场与企业转化研究
  • 6.1.2 基于不同行为假设下的组织制度选择
  • 6.1.3 基于契约视角下的组织治理成本比较
  • 6.1.4 威廉姆森组织理论面临的质疑
  • 6.2 一个新的交易成本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 6.2.1 重新审视威廉姆森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
  • 6.2.2 一个交易成本分析的新思路
  • 6.2.3 交易成本主要分析维度的确定及新的分析框架的构建
  • 6.3 应用:中国农业组织演进及协调互动机制分析
  • 6.3.1 五种基本治理模式的比较
  • 6.3.2 四种基本农业组织的交易成本分析
  • 6.3.3 模型的建立及其意义
  • 7 中国农业组织的环境分析与政策研究:一个基于社会学合法性视角的分析
  • 7.1 新制度社会学的合法性理论
  • 7.1.1 问题的提出:组织趋同现象
  • 7.1.2 新制度主义的分析思路
  • 7.1.3 合法性机制的解释逻辑
  • 7.2 我国农业组织所处的制度环境及其合法性问题
  • 7.2.1 我国公民社会制度环境的主要特征
  • 7.2.2 我国社团组织管理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
  • 7.2.3 我国农业组织面临的合法性危机
  • 7.3 农业组织的规则冲突解决机制:以农产品行业协会为例
  • 7.3.1 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法律关系分析
  • 7.3.2 农产品行业协会规则冲突救济机制
  • 7.4 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监督体系构建
  • 7.4.1 农产品行业协会监督机制的调整对象
  • 7.4.2 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三个监督机制
  • 7.5 本章小结
  • 8 国外农业组织发展模式的比较及其启示
  • 8.1 美国农业组织的发展模式
  • 8.1.1 美国农业组织的发展历史
  • 8.1.2 美国农业组织的发展特点及其经验
  • 8.1.3 美国政府对农业组织的监管
  • 8.2 德国农业组织的发展模式
  • 8.2.1 德国农业组织的发展状况
  • 8.2.2 德国农业的组织形式及其体系
  • 8.2.3 德国政府对农业组织的立法与监管
  • 8.3 日本农业组织的发展模式
  • 8.3.1 日本农协发展的历史贡献
  • 8.3.2 日本农协的组织体系及其结构
  • 8.3.3 日本农协的特点及改革趋势
  • 8.3.4 日本政府对农协的监管
  • 8.4 三种农业组织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 8.4.1 农业组织发展路径的比较
  • 8.4.2 农业组织形式和功能的比较
  • 8.4.3 农业组织体系的比较
  • 8.5 国外农业组织发展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 8.5.1 组织创新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 8.5.2 组织形式多元化是我国农业组织创新的必然选择
  • 8.5.3 制度和政策引导是农业组织健康发展的关键
  • 8.5.4 各类组织形式协调互动是有效发挥农业组织功能的重点
  • 9 总体结论与不足之处
  • 9.1 简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9.2 不足与有待改进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状况的社会学研究——以浙江福建为例
  • 附录二: 建立我国农业行业协会的思路与方案研究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佳木斯大米抱团闯市场[J]. 东北之窗 2016(23)
    • [2].论农产品行业协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4(03)
    • [3].环境壁垒的发展及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有效应对[J]. 知识经济 2013(07)
    • [4].我省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现状与思考[J]. 政策瞭望 2012(09)
    • [5].加快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思考[J]. 农村工作通讯 2008(13)
    • [6].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模式比较[J]. 经营与管理 2008(07)
    • [7].行业协会对提升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J]. 经济导刊 2010(06)
    • [8].美国大豆协会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J].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8(06)
    • [9].推进农产品团体标准发展的对策研究[J].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17(06)
    • [10].美国农产品行业协会成功的治理经验及启示[J]. 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4(05)
    • [11].发挥农产品行业协会在突破TBT中的作用[J]. 江苏农村经济 2009(01)
    • [12].国际[J]. 营销界(农资与市场) 2013(03)
    • [13].行业协会在农产品法律保护中的作用[J]. 人民论坛 2010(11)
    • [14].我国农产品反倾销主体缺位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 2011(08)
    • [15].谈农村专业化合作组织的形成过程[J]. 农民致富之友 2016(04)
    • [16].浙江省蚕茧产业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杭州召开[J]. 蚕桑通报 2018(03)
    • [17].甘肃省2015年第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J]. 甘肃农业 2015(07)
    • [18].农产品行业协会研究评述商榷及其发展建议[J]. 兰州学刊 2008(07)
    • [19].浅析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意义和方法[J]. 商业经济 2011(20)
    • [20].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法规的通知[J]. 山东政报 2011(15)
    • [21].农产品供应链中农户风险及防范机制研究[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 [22].浙江林业大事记(2012年10月)[J]. 浙江林业 2012(11)
    • [23].农产品行业协会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以安吉白茶产业为案例[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9(03)
    • [24].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金融现状及对策研究[J]. 科技信息 2012(36)
    • [25].2019亚洲优质水果产业链(云南)峰会落幕[J]. 云南农业 2019(08)
    • [26].声音[J]. 中国农资 2012(28)
    • [27].浙江省食用菌协会六届二次会长会议在杭州召开[J]. 食药用菌 2014(01)
    • [28].浅谈农产品协会在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J]. 经济师 2013(02)
    • [29].甘肃省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学卷 2008(03)
    • [30].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路径研究[J]. 湖南农业科学 2017(01)

    标签:;  ;  ;  ;  ;  ;  

    中国农业组织的产生、演变及协调互动机制研究 ——理论解释与比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