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20世纪60年代以来,资本全球流动与区域、城市发展成为日益密切相关的空间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发展动力机制的多元化转变正是这种空间相关过程的典型例证。但随着间接投资诱导因素对投资区位影响的日益明显,外商投资空间区位也开始发生变化,并对区域与城市发展产生了相应的影响。本文选取闽东南为典型区域,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闽东南外资的发展特征,并利用计量方法探讨外资在闽东南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对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虽然福建省的外资大部分集中分布在闽东南,但其比重却在降低,且外资在闽东南地区表现出日益明显的小城镇倾向,并趋于均匀分布在各地级市;与此相对应的是,小城镇的经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转变以及土地利用景观转变速度日益突出;主成分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外资已经成为推动小城镇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而对大中等城市的推动作用则较弱。根据定量分析的结果,选择福清、福州为案例,实证分析了外资及其空间变化对小城市、大城市的影响。整体上来说,作为重要推动力之一的外资空间分布变化,闽东南城市发展特征更明显表现为①小城镇快速发展,大量外地劳动力流入小城镇甚至乡村地区;②大片土地集中开发推动土地利用景观的转变,促进异于“Desakota”模式的乡村—城市就地转型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而在这其中,中央政府的“逐级放权”与“土地市场”的建立,与此相适应的地方政府的政策性适应与地方文化优势的利用均对外资的空间变化和空间效应的发挥起到了重要作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西安东大街商业衰退与其空间变化研究[J]. 城市地理 2017(06)
- [2].浅谈空间变化在舞蹈中的运用[J]. 艺术品鉴 2017(08)
- [3].基于ArcGIS的城镇基准地价空间变化分析的新方法——以2011年某县城镇基准地价更新和调整成果为例[J]. 科技传播 2013(09)
- [4].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设计[J]. 经贸实践 2016(18)
- [5].探触高中地理翻转课堂中“活动单”的设计与操作——以“人口的空间变化”一节为例[J]. 地理教学 2015(24)
- [6].基于ArcGIS城镇土地级别和基准地价空间变化分析[J]. 中国农业信息 2015(21)
- [7].演员如何掌握舞台的空间变化[J]. 北方音乐 2014(01)
- [8].《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反思[J]. 新课程(中学) 2016(02)
- [9].雅安市大兴电站库区水质空间变化[J]. 江西建材 2018(04)
- [10].人口的空间变化[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中学版 2016(01)
- [11].非平稳空间变化地震作用下的大跨斜拉桥响应分析[J]. 燕山大学学报 2017(05)
- [12].最大似然空间变化图像恢复算法[J].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12(07)
- [13].近50年来我国降雨带空间变化及其影响分析[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5(05)
- [14].《要求繁多的餐馆》中的空间变化[J]. 读天下 2016(10)
- [15].近十年福州市人口空间变化分析[J]. 福建建筑 2008(02)
- [16].地震动的空间变化——模型和工程应用[J]. 国际地震动态 2009(08)
- [17].北京市绿色空间变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21)
- [18].甘肃省近30a来耕地空间动态变化与驱动力分析[J]. 干旱区地理 2010(02)
- [19].潍坊市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及变化特征研究[J]. 环境保护科学 2019(04)
- [20].乌鲁木齐市大气湿沉降离子空间分布特征研究[J]. 环境工程 2016(05)
- [21].日本城市经济转型下的空间变化与启示[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11)
- [22].基于GIS的新疆降水空间变化分析[J]. 吉林水利 2020(06)
- [23].夏季南海西北部海域由外海至近岸表层海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化(英文)[J]. 热带地理 2016(01)
- [24].乡村旅游驱动下村民生活空间变化及满意度研究[J]. 乡村科技 2020(01)
- [25].淀山湖日本沼虾、秀丽白虾资源量的周年动态变化研究[J].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2017(01)
- [26].地表水水质时空动态变化研究[J].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3(06)
- [27].乌鲁木齐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空间格局变化[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2(01)
- [28].城市扩张对大城市周边基本农田的影响——以西安市长安区为例[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7(08)
- [29].字体形态的空间变化[J]. 艺术科技 2016(04)
- [30].吉林西部查干湖湖泊沉积物中元素的空间变化及其环境意义[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