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刑事再审程序在我国又称审判监督程序,是在发现生效的裁判在认定事实或适用法律上存在错误时而适用的一种诉讼程序。相对于上诉审而言,再审的对象是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因此,再审被视为非常救济程序或特别救济程序。刑事再审程序作为一种特殊的救济程序和维护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其提起和运行状态直接关系着法院生效裁判的既判力、权威性和国家刑罚权实施的公正性,同时也关系到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障。但是当原审生效的裁判发生错误,需要提起再审时,法的既判力和公正性就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刑事再审提起程序是包含着一系列诉讼价值的选择和实现过程,而不是一种单纯的认识活动。为了维护生效裁判的安定性,实现案件的实体公正,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就必须不断完善刑事再审程序提起的相关规定。具体来说就是在提起刑事再审程序时要遵循一定的诉讼价值理念和基本原则,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各项价值冲突之间的平衡。从世界两大法系来看,英美法系并没有完整和系统的刑事再审制度,但是规定了一些纠错制度,这些制度具有和再审程序类似的纠错功能。如调卷令、人身保护令、禁审令、训令等。大陆法系虽然重视生效裁判的既判力,但是在价值取向上更偏重对实体真实的发现,规定了详尽的再审制度。可见,两大法系都非常重视刑事再审程序。通过仔细研究发现,两大法系很多国家的再审制度或是与再审制度相类似的其他制度都有两个规律性的特点,其一是救济性,其二是为谋求与既判力的平衡而严格控制提起此项程序。大陆法系国家规定的一事不再理原则和既判力原则对完善我国现行的刑事再审提起程序意义重大。一事不再理原则和既判力原则的价值在于能够维护被告人的合法利益,维护法院裁判的终局性和安定性,防止无止境的争议,给人们一种程序上的正义感,让人们更加能够接受法院的司法裁判并相信法院的司法裁判。这两项原则在我国刑事再审程序中是处于缺失的状态。我国现行的刑事再审程序的提起存在多方面的缺陷,主要包括:所遵循的价值理念存在偏失、提起主体不全面和不合理、提起的理由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提起的时效和次数没有限制、申诉审查程序不公开等。这些缺陷不利于发挥刑事再审程序作为一项特殊救济程序的价值。据此,我国目前的刑事再审程序的提起亟待合理规制。为此,我在本文中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我认为要完善我国现行的刑事再审程序就必须分析此项程序存在的缺陷及存在缺陷的原因。在明确缺陷的基础上,我指出了完善我国刑事再审程序提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明确了合理规制我国刑事再审程序提起应遵循的价值理念和基本原则。最后,我提出了合理规制我国刑事再审程序提起的具体措施。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借鉴国外两大法系国家的立法经验;更新刑事再审程序提起的主体;明确刑事再审程序提起的理由;确立刑事再审程序提起的时效和次数;明确刑事再审程序提起的管辖主体;制定具体的刑事再审审查程序;明确刑事再审程序提起的效力。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论民事诉讼中抵销抗辩的既判力及其程序保障[J].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15(03)
- [2].我国民事诉讼中既判力时间范围的理论构建[J].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20(02)
- [3].既判力理论的本土化路径[J]. 清华法学 2019(04)
- [4].刑事既判力制度在中国的适用[J]. 法制与社会 2018(15)
- [5].论既判力之禁止重复起诉效果[J].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8(03)
- [6].“重复诉讼”与“既判力”的混同及其规制[J]. 法律适用(司法案例) 2018(16)
- [7].判决的既判力与司法公信力[J]. 法学论坛 2016(04)
- [8].刑事既判力理论及其中国化[J]. 法学研究 2014(01)
- [9].论民事诉讼中抵销抗辩的既判力客观范围[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02)
- [10].论环境公益诉讼中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J].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3)
- [11].既判力作用范围的相对性:法理依据与制度现状[J]. 民事程序法研究 2015(02)
- [12].既判力:司法之必需[J]. 清华法治论衡 2015(02)
- [13].国际法协会2004年柏林大会国际商事仲裁委员会关于既判力原则与仲裁的中期报告[J]. 商事仲裁 2015(01)
- [14].既判力时间范围制度适用的类型化分析[J].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16(04)
- [15].国际投资仲裁中既判力原则的适用标准——从形式主义走向实质主义[J]. 比较法研究 2016(04)
- [16].辅助参加与法院职权通知之效力——以既判力与参加效之区辨为中心[J]. 民事程序法研究 2015(02)
- [17].法院对抵销抗辩的认定具有既判力[J]. 人民司法 2014(02)
- [18].我国既判力主观范围制度的立法构建初探——以德、日理论与立法为参照[J]. 法制博览(中旬刊) 2014(08)
- [19].论美国既判力援引程序及其借鉴[J]. 政治与法律 2014(10)
- [20].论民事既判力效力对司法公信力的影响[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5)
- [21].中国既判力理论的建构基础——从历史发展与嬗变的比较法视角分析[J].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 [22].浅谈舆论监督与司法既判力[J]. 知识经济 2012(06)
- [23].论既判力理论在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的适用[J]. 河北法学 2012(06)
- [24].民事既判力客观范围扩张的理论及评析——兼论我国解决民事既判力客观范围扩张之路径[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 [25].关于既判力[J]. 人民司法 2011(08)
- [26].民事判决既判力主观范围研究[J]. 法学家 2010(02)
- [27].我国诉讼担当制度中既判力主观范围的扩张[J]. 司法改革论评 2009(00)
- [28].刑事既判力相关范畴之比较[J]. 比较法研究 2008(03)
- [29].我国生效民事裁判既判力主观范围的解释学分析[J]. 当代法学 2018(03)
- [30].论司法确认裁定的既判力范围与程序保障[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