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条纹花叶病毒论文-王佳莹,徐瑛,李文,崔俊霞,张吉红

大麦条纹花叶病毒论文-王佳莹,徐瑛,李文,崔俊霞,张吉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麦条纹花叶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麦条纹花叶病毒,实时荧光RT-PCR,灵敏度,特异性

大麦条纹花叶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王佳莹,徐瑛,李文,崔俊霞,张吉红[1](2019)在《大麦条纹花叶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麦条纹花叶病毒为禾本科作物上一种重要的病原,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为种传,因此对种子进行检疫监管是控制病害传播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依据病毒保守序列RNA2beta C蛋白设计引物,研发了一种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经特异性与灵敏度评价,仅对大麦条纹花叶病毒有效,无法对小麦线条花叶病毒、甘蔗花叶病毒及玉米褪绿斑驳病毒的阳性样品进行鉴定;且扩增灵敏度与普通RT-PCR相当,处于0.02 ng/μL水平。该方法相较于已有的检测方法,操作更简便快速,不易污染,灵敏度高,特异性优。此外,本研究结合实时荧光RT-PCR与普通RT-PCR两种检测方法,对未知谷物粉进行大麦条纹花叶病毒的检测鉴定,证实了新方法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植物检疫》期刊2019年01期)

张璇[2](2018)在《大麦条纹花叶病毒γb蛋白的磷酸化及其与寄主激酶STY46互作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磷酸化是一种常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植物病毒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病毒的复制酶、运动蛋白、外壳蛋白和病毒编码的RNA沉默抑制子(viral suppressor of RNA silencing,VSR)被磷酸化后都可以调节病毒的侵染和致病性。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arly striosaic virus,BSMV)是一种ss(+)RNA病毒,它编码的γb蛋白在植物防御和病毒反防御的军备竞赛中具有多重功能,但γb蛋白是否存在磷酸化修饰及其对病毒侵染和寄主响应的影响并不清楚。本研究分析了γb蛋白磷酸化的生物学功能,并对本生烟激酶STY46通过与γb蛋白互作负调控BSMV侵染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本研究首先利用丝氨酸磷酸化特异抗体(anti-phosphoserine)检测到BSMVI γb蛋白在受侵染的植物体内存在磷酸化修饰,经体外磷酸化实验和质谱分析,证明γb蛋白可以被本生烟中类PKA蛋白激酶磷酸化,Ser-96是其主要的磷酸化位点。γb蛋白非磷酸化突变体病毒(BSMVS96A和BSMVS96R)诱导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产生细胞坏死反应,病株中的病毒积累量减少,而模拟磷酸化突变体病毒BSMVS96D的致病症状与野生型病毒一致,说明γb的磷酸化状态影响了 BSMV的致病性和病毒积累量。γb蛋白非磷酸化突变体S96A的VSR活性显着减弱,而模拟磷酸化突变体S96D的VSR活性与野生型γb相当。γb蛋白的磷酸化状态不影响其自身互作和多聚化能力,但磷酸化化后可增强其结合21 nt siRNA的能力。这些结果表明,γb蛋白被PKA磷酸化是其发挥VSR活性进而抑制寄主RNA沉默所必需的。除抑制植物RNA沉默外,γb蛋白被PKA磷酸化还能够抑制寄主的细胞坏死反应。利用瞬时表达、转基因植株组成型表达和通过γb缺陷型病毒(BSMV△γb)侵染表达等实验,证明来源于其它病毒的RNA沉默抑制子均不能抑制BSMVS96A引起的细胞坏死反应,只有回补正常功能的Yb蛋白才能有抑制作用。证明磷酸化的γb蛋白对植物细胞坏死反应的抑制独立于其VSR活性,这两种抑制作用在功能上是相互独立的。因此,γb在Ser-96被PKA磷酸化对于维持病毒持续侵染和寄主适度反应的平衡至关重要。除此之外,还发现BSMV yb蛋白与本生烟激酶NbSTY46在体内和体外直接互作,γb的BM结构域(aa 19-47)和STY46激酶家族的保守氨基酸Thr-436分别是互作的关键区和关键氨基酸。NbSTY46的Thr-436突变为A(T436A)后,不仅其自磷酸化活性丧失,而且既不能与γb互作也不能将γb磷酸化。BSMV侵染不影响NbSTY46表达水平,也不改变其亚细胞定位。瞬时表达和转基因组成型超表达NbSYT46激酶均抑制病毒的侵染和复制,而通过转基因下调本生烟NbSYT46的表达可加重BSMV的症状,增加病毒积累量,且NbSTY46对病毒侵染的负调节依赖其激酶活性。超表达NbSTY46不影响γb的VSR活性,但竞争性BiFC的初步结果暗示NbSTY46有可能抑制γb蛋白与复制酶αa的互作。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自磷酸化的本生烟激酶NbSYT46通过与γb直接互作并将其磷酸化负调节BSMV的复制,进而抑制BSMV的侵染。这些研究结果为阐明病毒蛋白磷酸化如何平衡病毒的持续侵染和寄主的适度反应,以及植物激酶蛋白在病毒与寄主互作中的防御功能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杨萌[3](2018)在《γb蛋白抑制细胞自噬和活性氧迸发促进大麦条纹花叶病毒侵染的分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噬(autophagy)是一种保守的细胞内物质(蛋白质、细胞器等)降解通路,在动物病毒和植物DNA病毒侵染过程中通常具有防御功能,与此同时,许多动物病毒也进化出一些逃避降解或者干扰自噬活性的反防御策略以利于病毒自身的侵染。植物RNA病毒是否也存在类似的干扰自噬的反防御策略目前尚不明确。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迸发通常会抑制病原物的入侵,但其与病毒侵染之间的关系尚不十分清楚。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arleystripemosaicvirus,BSMV)是一种ss(+)RNA病毒,它编码的γb蛋白在病毒侵染过程中有多种重要的功能。因此,本研究拟在确认Yb与寄主蛋白(ATG7和GOX)直接互作的基础上,阐明γb蛋白通过抑制自噬途径和活性氧迸发促进BSMV侵染的分子机制,明确γb蛋白的更多未知新功能。根据BSMV侵染的本生烟(Nicotiana benthamiana)中自噬相关基因的转录水平和自噬小泡的数量均显着降低、而自噬流指示蛋白(NBR1)的积累量却显着上升等实验结果,首次发现植物RNA病毒(BSMV)的侵染抑制了自噬的发生,γb蛋白是BSMV抑制自噬的关键因子,其抑制自噬和抑制RNA沉默的功能是相互独立的。γb与自噬通路的关键蛋白ATG7在体内和体外均可直接互作,其中γb蛋白的Y29是互作的关键氨基酸。通过体内Co-IP、体外竞争性pull-down实验和对ATG8/ATG8-PE的检测,证明γb-ATG7的互作比ATG8-ATG7更强。因此,当BSMV侵染时,γb竞争性地干扰了 ATG7和ATG8的相互作用并影响了 ATG8与PE分子的结合,γb是通过抑制自噬来促进BSMV的侵染。沉默ATG5和ATG7基因可增加BSMV的积累并加重症状、瞬时表达的ATG7蛋白抑制病毒侵染,这些结果证明自噬在BSMV的侵染过程中同样具有抗病毒作用。不与ATG7互作的γbY29A突变体丧失了抑制自噬的功能,突变体病毒BSMVY29A的症状减弱、病毒积累量降低,表明在植物防御和病毒反防御的军备竞赛中ATG7是新发现的一个病原物效应子的靶标。利用DAB和NBT染色的方法分别对叶片中过氧化氢(H202)和超氧化物(O2-)进行检测,首次发现BSMV侵染本生烟时抑制了 ROS的迸发,通过瞬时表达BSMV不同蛋白,证明γb蛋白是抑制ROS的关键因子。利用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免疫共沉淀(Co-IP)、GST pull-down和分子筛凝胶过滤等方法,证明过氧化物酶体乙醇酸氧化酶(glycolate oxidase,GOX)与γb在体内和体外直接互作。酶活检测结果显示,γb蛋白在体内和体外均能抑制GOX的酶活,进而破坏了过氧化物酶体的氧化还原状态,抑制了过氧化物酶体中ROS的迸发。沉默GOX基因会导致寄主的ROS代谢发生紊乱,BSMV的侵染也会受到明显的抑制。当BSMV侵染时,γb蛋白通过与GOX的互作直接抑制GOX的酶活,调控过氧化物酶体中产生的ROS到适宜的水平,既促进病毒侵染又维持受侵染植株能正常生长。综上所述,γb蛋白抑制细胞自噬和活性氧迸发以促进BSMV病毒侵染,该现象的发现及其分子机制的阐明,为深入理解病毒的侵染机制、及多功能γb蛋白在寄主防御和病毒反防御的博弈过程中的新功能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靳雪娇[4](2017)在《大麦条纹花叶病毒侵染的本生烟叶绿体的叁维结构解析及其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正义RNA病毒复制通常会利用宿主的内膜系统来建立一个相对封闭的微环境以完成自身的复制,这个相对封闭的微环境称为病毒的复制场所(viralreplicationfactories)。早期的研究发现叶绿体是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arley stripe mosaic virus, BSMV)的一个主要复制位点,在BSMV侵染时,叶绿体的形态结构及功能受到严重的影响。而叶绿体作为植物细胞中一个重要的细胞器,在各种生物及非生物胁迫下的叁维结构变化还未有报道,因此本研究对BSMV侵染本生烟后的叶绿体形态结构变化尤其是叁维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这种变化对其功能的影响进行了初步探究。首先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了 BSMV侵染本生烟及自然寄主大麦后的细胞病理学变化,BSMV侵染后叶绿体上能够形成大的胞质内含体(Cytoplasmic invagination, CI)结构,在叶绿体膜周边形成很多凹陷结构,形变的叶绿体中还能观察到基质片层重排及退化的现象,同时,BSMV的侵染也能抑制叶绿体基质小管(stromule)的形成。为了明确这些病理结构是否是由病毒引起以及与病毒侵染之间的关系,通过免疫电镜观察到,病毒的复制中间体双链RNA(dsRNA)及复制酶蛋白αa均能够特异地定位于叶绿体膜周边及CI周边的凹陷结构内,揭示了这些凹陷结构就是BSMV的复制场所。为了进一步得到BSMV复制场所的结构信息,利用电子断层成像技术(Electron tomography)对BSMV引起的叶绿体膜形变进行了叁维重构及渲染。叁维重构的结果显示,BSMV侵染后叶绿体膜周边的凹陷结构是由叶绿体内膜向内凹陷形成,在叶绿体内膜凹陷形成的大的口袋状结构内包裹着不同数量的由叶绿体外膜凹陷形成的小泡结构(spherules),这些小泡结构的直径为50 nm左右,并均具有一个小的开口与外部胞质相连通。通过对不同结构的大小统计分析,这些由外膜凹陷形成的小泡结构更符合之前文献报道的病毒复制场所的典型特征,因此叁维重构的结果明确了这些直径为50 nm的小泡才是BSMV真正的复制场所,首次揭示了病毒在叶绿体上建立的复制场所的精细叁维结构。此外,利用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ocused ion bea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FIB/SEM)及叁维重构技术对BSMV侵染本生烟后的叶绿体整体结构进行了叁维解析,揭示了 CI结构在BSMV侵染的细胞中形态的多样性,并明确了 CI其实是位于叶绿体表面类似于“洞穴” 一样的结构,FIIB/SEM的分析结果首次展示了在病毒胁迫下叶绿体的整体形态结构变化。通过对瞬时表达BSMV不同蛋白及注射接种不同RNA组分的细胞进行电镜观察,证实复制酶蛋白αa是BSMV诱导叶绿体膜形变的关键病毒组分。通过酶保护实验及与叶绿体内外膜marker蛋白的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实验,证明了 αa蛋白定位于叶绿体外膜表面,αa蛋白叶绿体定位的关键区域为其N端的甲基化转移酶结构域。共聚焦荧光显微镜(CLSM)及TEM分析结果显示,αa定位于叶绿体是其诱导叶绿体膜形变所必需的。同时,还对BSMV侵染后的本生烟叶片进行了转录组和叶绿体蛋白组分析,结果表明BSMV侵染后影响叶绿体多个通路及代谢过程,包括碳固定、光合作用系统、叶绿素生成、叶绿体核糖体生成和脂质代谢等,说明BSMV诱导叶绿体形态的变化与叶绿体相关基因或蛋白表达量的变化相关联,这些差异表达的基因或蛋白可能参与BSMV复制工厂的建成以及后续的症状发生。综上所述,这些研究结果明确了 BSMV复制场所的精细结构,揭示了 BSMV在叶绿体上复制对叶绿体形态结构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深入研究病毒侵染过程中病毒与叶绿体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重要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7-12-01)

李正刚[5](2017)在《大麦条纹花叶病毒TGB1蛋白的核质穿梭及其劫持核仁蛋白fibrillarin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arleystripemosaic virus, BSMV)是一种正义单链RNA病毒,由3条RNA链组成。RNAα链编码病毒的复制酶大亚基αa,RNAβ链编码外壳蛋白和三联体运动蛋白TGB1、TGB2和TGB3, RNAγ链编码复制酶γa和多功能蛋白γb。TGB1是一个多功能蛋白,具有结合ssRNA和dsRNA、ATPase、RNA helicase等功能,其N末端包含2个富含碱性氨基酸的区域,功能未知。在瞬时表达的情况下,TGB1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在病毒侵染的条件下定位到胞间连丝(PD)上。但关于TGB1的核质分布及其生物学功能、与TGB1互作并参与形成病毒核糖核蛋白(vRNP)运动复合物的寄主蛋白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对TGB1蛋白的核质穿梭及劫持核仁纤维蛋白fibrillarin (Fib2)的功能进行了分析,也初步探索了 TGB1与BSMV从复制向运动转换的关系。在前期研究TGB1被蛋白激酶CK2α磷酸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TGB1可以和CK2α共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为验证TGB1的核定位及分析核定位对BSMV侵染的影响,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免疫胶体金和核质分离等实验,确认了 TGB1是一种核质分布蛋白,既可以定位于细胞质,也可以定位到细胞核和核仁中,且通过经典的importinα/β途径进核。TGB1的核质穿梭对BSMV胞间运动是必需的,强制TGB1进核影响了 BSMV的胞间运动,强制TGB1进核或出核均扰乱了 BSMV的系统运动。TGB1 N末端2个富含碱性氨基酸的区域的功能有所不同,aa 95-104 是其核仁定位信号(nucleolar localization signal, NoLS),而 aa 227-238 是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 NLS)。NoLS和NLS突变显着影响了 BSMV在本生烟上的胞间和长距离运动,但是NoLS的突变不影响BSMV在大麦上的系统侵染,体现出了本生烟和大麦作为BSMV寄主的差异性。通过BiFC、免疫共沉淀(Co-IP)和Pull-down实验,证明TGB1可以和核仁纤维蛋白fibrillarin(Fib2)的GAR结构域直接互作,TGB1的NoLS和NLS突变都会影响TGB1与Fib2的互作,说明进入核仁很可能是TGB1和Fib2互作的前提。BSMV侵染会诱导Fib2表达量上调,超表达Fib2对BSMV侵染没有影响,而通过转基因下调fib2的表达则降低了 BSMV的积累量和胞间运动能力。此外,在病毒侵染条件下,TGB1可以和Fib2共定位在PD上,Fib2还可以与TGB1、BSMV RNA在靠近细胞壁的地方共定位,说明TGB1很可能是劫持了 Fib2,使其重定位到胞间连丝并成为vRNP的一个组分,从而促进了 BSMV的胞间运动。本研究首次报道了 Fib2参与了 RNA病毒的胞间运动。TGB1是vRNP的核心成分,结合病毒RNA并进行胞间和长距离运动,但是TGB1在什么场所结合病毒RNA却并不清楚。通过IP实验发现,TGB1可能和BSMV复制系统有联系,在病毒侵染或者仅复制条件下,TGB1可以定位到叶绿体周围,并且这种定位可能是由病毒RNA介导的,而与复制酶αa、γb以及RNAβ链编码的CP、TGB2、TGB3无关。通过构建TGB1不表达的突变体,发现TGB1不表达促进了 BSMV的复制。推测TGB1可能通过定位到叶绿体周围偶联了病毒的复制和运动,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促进了病毒从复制向运动的转换。TGB1的核质穿梭及其在病毒的胞间和系统运动中新功能的发现、核仁纤维蛋白Fib2通过Fib2-TGB1的互作被TGB1劫持到vRNP复合物中并使其重定位到胞间连丝以促进病毒的胞间移动,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RNA病毒蛋白核质穿梭的生物学功能,也将增加我们对核仁纤维蛋白Fib2在病毒运动过程中的作用,以及BSMV TGB1多功能性的新认识。(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7-11-01)

王国鑫[6](2016)在《二穗短柄草抗大麦条纹花叶病毒基因Bsr1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病毒病是作物重要病害,造成严重的产量损失。发掘和克隆抗病毒基因是进行农作物抗病毒分子育种以及研究寄主与病毒互作的基础。目前已克隆的植物显性抗病毒基因主要来源于双子叶植物。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arley stripe mosaic virus, BSMV)分布广泛,一般侵染大麦、小麦和燕麦等。BSMV有多个分离物和株系,被用于研究病毒致病性和运动机制。二穗短柄草是新兴的温带禾本科模式植物,广泛应用于大麦和小麦等禾本科植物的比较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以及寄主-病原物互作等研究。本实验室利用二穗短柄草自交系Bd3-1和Bd21对BSMV ND18株系的不同反应,从Bd3-1中图位克隆了一个抗BSMV的候选基因Bsr1,是典型的CC-NB-LRR抗病基因。同时,从Bd21中克隆到感病等位基因bsr1。对Bsrl基因功能的验证和研究有助于了解单子叶植物抗病毒基因的功能特点及单子叶植物尤其是禾本科植物和病毒互作机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将短柄草Bsrl基因转化对ND18感病的小麦和大麦品种,研究Bsrl基因在麦类作物是否具有抗BSMV的功能,探索Bsrl在麦类作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可行性。此外,还利用本生烟瞬时表达体系分析了Bsrl和bsrl各结构域和片段对基因功能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短柄草抗BSMV基因Bsrl过表达载体pMBsr1和基因组互补载体pCBsr1,转化对BSMVND18株系感病的短柄草品系Bd21-3。转基因结果表明过表达Bsrl基因的短柄草获得了对ND18的抗性。这些结果证实Bsrl基因是控制短柄草Bd3-1对BSMV ND 18株系抗性的基因。2.将Bsrl基因的互补载体转化对BSMV ND18株系感病的大麦品种Golden Promise和小麦品种科农199,分子检测表明获得了转Bsrl基因的大麦和小麦植株。接种BSMV ND18株系的鉴定结果表明转Bsrl基因的大麦获得了对ND18的抗性,说明来源于短柄草的Bsrl基因在大麦中可以表达对ND18的抗性,为利用外源抗病基因进行大麦抗病毒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3.利用抗BSMV ND18株系基因Bsrl和感BSMV ND18株系等位基因bsrl分别与BSMVND18株系共注射本生烟,结果表明Bsrl可引起本生烟叶片的过敏性坏死,而bsrl不能引起叶片坏死反应,证实Bsrl可诱导本生烟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抗病毒功能。根据Bsrl与bsrl氨基酸序列及结构差异,构建一系列结构域/片段互换的重组体。将重组体与ND18在本生烟叶片中瞬时表达,研究Bsrl各结构域对其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仅重组体bNBLT和Bsrl一样能够诱导本生烟叶片的过敏性坏死,表明Bsrl的LRR结构域及C末端在Bsrl与bsrl抗病毒功能差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4.对分别接种ND18(无毒株系)和ND18 mutant (ND18的TGB1双突变体TGB1R390K,T392K,有毒株系)的短柄草自交系Bd3-1进行RNA-seq,分析其中与水杨酸(Salicylic acid, SA)和茉莉酸(Jasmonic acid, JA)/乙烯(Ethylene, ET)信号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Bd3-1对ND18的防御反应中,SA通路的大多数基因未表达或者下调表达,仅AOX1B和2个WRKY转录因子在14dpi表达水平提高。而1 dpi时少数JA/ET信号途径的基因表达水平有所提高,14 dpi时主要是4个乙烯响应因子表达上调。Bd3-1与ND18 mutant的非亲和互作中前期SA和JA/ET信号途径的大多数基因未表达或者下调表达。后期大多数SA信号途径中的基因上调表达,而JA/ET信号途径中的基因下调表达。表明:在Bd3-1与BSMV ND18株系的亲和互作中SA信号途径可能被抑制,部分JA/ET信号通路的基因参与了Bsrl对ND18的防御反应。在Bd3-1与ND18mutant的非亲和互作中,SA信号途径被激活而JA/ET通路被抑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6-11-01)

胡悦[7](2015)在《大麦条纹花叶病毒TGB1蛋白磷酸化修饰在病毒侵染和运动中的功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arley stripe mosaic virus, BSMV)是大麦病毒属(Hordeivirus)的典型成员,其编码的TGB1是一个多功能运动蛋白,具有RNA结合、RNA解旋酶和自身互作等功能。TGB1通过与TGB3蛋白的直接互作、与TGB2蛋白的间接作用来实现病毒的胞间运动。同时,TGB1蛋白还是BSMV对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的致病决定因子,ND18株系(NDBSMV)编码的NDTGB1蛋白可被短柄草的R基因Bsrl识别并诱发抗性反应。然而,关于BSMV TGB1蛋白的磷酸化修饰尚未见报道。以BSMV新疆株系(XJBSMV)为研究对象,利用磷酸化特异抗体检测XJBSMV侵染的本生烟叶片、原核表达纯化的xjTGB1蛋白为底物的体外磷酸化等方法确定了XJTGB1蛋白在体内和体外均能被激酶CK2磷酸化。通过软件预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LC-MS/MS)、XJTGB1及其突变体蛋白的体外磷酸化实验,证明了其主要磷酸化位点为第401位的苏氨酸(Thr-401),并首次揭示第395位的苏氨酸(Thr-395)是CK2激酶的磷酸化锚定位点(docking site)。以XJBSMV的侵染性克隆为骨架,将Thr-395和Thr-401位点进行不同的点突变并接种大麦、小麦和本生烟,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病毒相比,各突变体病毒的致病性和侵染效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通过观察和比较各突变体病毒的胞间运动情况,证明了部分突变体系统侵染能力的丧失主要是由于病毒的胞间运动受到明显抑制所致。GST pull-down的实验结果表明,磷酸化是通过影响TGB1和TGB3蛋白的互作来调节TGB1运动蛋白的功能,进而影响病毒的侵染性。XJBSMV能系统侵染玉米自交系B73,而NDBSMV则不能,为了确定BSMV不同株系对B73的致病关键因子,通过NDBSMV和XJBSMV不同RNA组分的重配和RNAβ的片段重组,并对玉米进行摩擦接种实验,证实XJBSMV对B73的致病关键因子为RNAp编码的XJTGB1蛋白,通过定点突变进一步将致病关键氨基酸定位到403位的谷氨酸(Glu-403)。鉴于TGB1蛋白的磷酸化修饰对病毒运动的调控作用,在探究TGB1作为玉米致病关键因子机制的过程中,利用原核表达纯化了NDTGB1和XJTGB1蛋白在Glu-403位点以及磷酸化位点的各种突变体蛋白,比较并分析这些蛋白被玉米CK2激酶的磷酸化程度。同时,以NDBSMV和XJBSMV的侵染性克隆为骨架,构建相应的突变体并对玉米进行接种实验,结果表明,突变体蛋白的磷酸化水平与相应突变体病毒的侵染性之间并未呈现严格的正相关,说明TGB1蛋白的磷酸化修饰与XJBSMV对玉米的致病性没有直接的关联,可能有其它寄主因子的参与。为了进一步研究BSMV的致病性分化,构建了BSMV部分株系的侵染性克隆。同时,以本实验室收集和保存的BSMV六种株系为毒源,通过汁液摩擦或农杆菌浸润的方法分别接种玉米、谷子、高粱、普通烟和本生烟。结果显示,BSMV不同株系对不同寄主上的致病性差异较大,BSMV对本生烟的致病力可能是由RNAβ和RNAγ共同决定的。这些结果为分析BSMV在不同寄主上的致病性分化以及病毒侵染机制提供了新的参考数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5-06-01)

胡悦,李正刚,袁诚,靳雪娇,闫丽洁[8](2014)在《CK2激酶通过磷酸化TGBp1蛋白调控大麦条纹花叶病毒在单子叶和双子叶寄主体内的胞间移动和长距离运输》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arley mosaic stripe virus,BSMV)是大麦病毒属(Hordeivirus)的典型成员,其编码的TGBp1是一个多功能运动蛋白,并具有RNA结合、RNA解旋酶和自身互作等功能。TGBp1通过与TGBp3的直接互作、与TGBp2的间接作用来实现病毒的细胞间运动。本实验(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4-07-30)

崔钰,Naxin,Huo,John,P.Vogel,David,F.Garvin,Andrew,O.Jackson[9](2011)在《对二穗短柄草中抗大麦条纹花叶病毒基因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on)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温带地区的禾本科植物,基因组较小(272Mb)、染色体少、DNA重复序列少(大约15%)、植株较矮、生育期较短,与小麦族植物一样具有二倍体、四倍体和六倍体,且不需要严格的生长条件和栽培措施,是大麦、小麦等早熟禾谷类理想的模式植物。随着二穗短柄草自交系Bd21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农杆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和T-DNA插入突变及EMS化学诱变突(本文来源于《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08-18)

孙现超,赵文军,薛杨[10](2010)在《大麦条纹花叶病毒中国株编码βC蛋白可以自身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分别含有BSMV-CH基因组3个组分ds-cDNA全长的pMD-α、pMD-β和pMD-γ质粒为模板,PCR扩增BSMV-CH编码各蛋白基因,克隆至酵母双杂交载体,检测各蛋白是否存在自身激活特性,用酵母双杂交分析BSMV-CH编码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测定β-半乳糖苷酶活性确认蛋白在酵母体内的作用,Western-blot分析蛋白的体外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成功克隆到BSMV-CH编码蛋白基因,并正确克隆至酵母双杂交载体,酵母双杂交检测未发现BSMV-CH编码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但确定BSMV-CH编码的βC蛋白可以自身相互作用,体外可以单体或二聚体形式存在。(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大麦条纹花叶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磷酸化是一种常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在植物病毒侵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病毒的复制酶、运动蛋白、外壳蛋白和病毒编码的RNA沉默抑制子(viral suppressor of RNA silencing,VSR)被磷酸化后都可以调节病毒的侵染和致病性。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arly striosaic virus,BSMV)是一种ss(+)RNA病毒,它编码的γb蛋白在植物防御和病毒反防御的军备竞赛中具有多重功能,但γb蛋白是否存在磷酸化修饰及其对病毒侵染和寄主响应的影响并不清楚。本研究分析了γb蛋白磷酸化的生物学功能,并对本生烟激酶STY46通过与γb蛋白互作负调控BSMV侵染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本研究首先利用丝氨酸磷酸化特异抗体(anti-phosphoserine)检测到BSMVI γb蛋白在受侵染的植物体内存在磷酸化修饰,经体外磷酸化实验和质谱分析,证明γb蛋白可以被本生烟中类PKA蛋白激酶磷酸化,Ser-96是其主要的磷酸化位点。γb蛋白非磷酸化突变体病毒(BSMVS96A和BSMVS96R)诱导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产生细胞坏死反应,病株中的病毒积累量减少,而模拟磷酸化突变体病毒BSMVS96D的致病症状与野生型病毒一致,说明γb的磷酸化状态影响了 BSMV的致病性和病毒积累量。γb蛋白非磷酸化突变体S96A的VSR活性显着减弱,而模拟磷酸化突变体S96D的VSR活性与野生型γb相当。γb蛋白的磷酸化状态不影响其自身互作和多聚化能力,但磷酸化化后可增强其结合21 nt siRNA的能力。这些结果表明,γb蛋白被PKA磷酸化是其发挥VSR活性进而抑制寄主RNA沉默所必需的。除抑制植物RNA沉默外,γb蛋白被PKA磷酸化还能够抑制寄主的细胞坏死反应。利用瞬时表达、转基因植株组成型表达和通过γb缺陷型病毒(BSMV△γb)侵染表达等实验,证明来源于其它病毒的RNA沉默抑制子均不能抑制BSMVS96A引起的细胞坏死反应,只有回补正常功能的Yb蛋白才能有抑制作用。证明磷酸化的γb蛋白对植物细胞坏死反应的抑制独立于其VSR活性,这两种抑制作用在功能上是相互独立的。因此,γb在Ser-96被PKA磷酸化对于维持病毒持续侵染和寄主适度反应的平衡至关重要。除此之外,还发现BSMV yb蛋白与本生烟激酶NbSTY46在体内和体外直接互作,γb的BM结构域(aa 19-47)和STY46激酶家族的保守氨基酸Thr-436分别是互作的关键区和关键氨基酸。NbSTY46的Thr-436突变为A(T436A)后,不仅其自磷酸化活性丧失,而且既不能与γb互作也不能将γb磷酸化。BSMV侵染不影响NbSTY46表达水平,也不改变其亚细胞定位。瞬时表达和转基因组成型超表达NbSYT46激酶均抑制病毒的侵染和复制,而通过转基因下调本生烟NbSYT46的表达可加重BSMV的症状,增加病毒积累量,且NbSTY46对病毒侵染的负调节依赖其激酶活性。超表达NbSTY46不影响γb的VSR活性,但竞争性BiFC的初步结果暗示NbSTY46有可能抑制γb蛋白与复制酶αa的互作。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自磷酸化的本生烟激酶NbSYT46通过与γb直接互作并将其磷酸化负调节BSMV的复制,进而抑制BSMV的侵染。这些研究结果为阐明病毒蛋白磷酸化如何平衡病毒的持续侵染和寄主的适度反应,以及植物激酶蛋白在病毒与寄主互作中的防御功能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麦条纹花叶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王佳莹,徐瑛,李文,崔俊霞,张吉红.大麦条纹花叶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J].植物检疫.2019

[2].张璇.大麦条纹花叶病毒γb蛋白的磷酸化及其与寄主激酶STY46互作的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8

[3].杨萌.γb蛋白抑制细胞自噬和活性氧迸发促进大麦条纹花叶病毒侵染的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

[4].靳雪娇.大麦条纹花叶病毒侵染的本生烟叶绿体的叁维结构解析及其组学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7

[5].李正刚.大麦条纹花叶病毒TGB1蛋白的核质穿梭及其劫持核仁蛋白fibrillarin的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7

[6].王国鑫.二穗短柄草抗大麦条纹花叶病毒基因Bsr1的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6

[7].胡悦.大麦条纹花叶病毒TGB1蛋白磷酸化修饰在病毒侵染和运动中的功能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15

[8].胡悦,李正刚,袁诚,靳雪娇,闫丽洁.CK2激酶通过磷酸化TGBp1蛋白调控大麦条纹花叶病毒在单子叶和双子叶寄主体内的胞间移动和长距离运输[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4

[9].崔钰,Naxin,Huo,John,P.Vogel,David,F.Garvin,Andrew,O.Jackson.对二穗短柄草中抗大麦条纹花叶病毒基因的遗传分析[C].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10].孙现超,赵文军,薛杨.大麦条纹花叶病毒中国株编码βC蛋白可以自身相互作用[J].植物病理学报.2010

标签:;  ;  ;  ;  

大麦条纹花叶病毒论文-王佳莹,徐瑛,李文,崔俊霞,张吉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