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地区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研究

昆明地区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研究

论文摘要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态度的趋向是肯定、否定或中性将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参与体育锻炼。为了促进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有必要从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入手来改变和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态度的认识。本文运用张力为教授收集在《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的《锻炼态度量表》对昆明地区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进行问卷调查,结合对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访谈,并且参考部分专家对体育锻炼态度的研究理论,探讨昆明地区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的差异性,同时,在性别、专业和生源上寻找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是否存在差异性,以及分析引起差异的原因,旨在为社会、学校、家庭提供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的研究成果,提高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的认识水平,从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因素入手来改变大学生的身体锻炼行为,提高体育锻炼水平,以达到促进进行身体锻炼的目的,使其在大学阶段形成积极的锻炼态度和行为。研究结果发现:1.师范类大学生的锻炼态度要好于非师范类大学生,原因与他们将来的就业方向有关。2.大学生对参与锻炼的自主权不够充分。3.大学生的主观标准较低。4.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大学生的锻炼态度有年级特点。5.不同性别、生源、专业的大学生的锻炼态度表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性。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必要性
  • 1.1.2 对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意义
  • 1.1.3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的需要
  • 1.1.4 用《锻炼态度量表》对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进行对比研究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有利于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大学生养成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
  • 1.2.2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
  • 1.2.3 有利于提高未来教师队伍的健康水平
  • 1.3 文献综述
  • 1.3.1 有关概念的阐述
  • 1.3.2 态度的研究综述
  • 1.3.3 体育锻炼态度的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的对象
  • 1.4.2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结果分析
  • 2.1 样本的基本情况描述
  • 2.2 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大学生的锻炼态度比较
  • 2.3 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同年级学生的锻炼态度比较
  • 2.3.1 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一年级大学生的锻炼态度比较
  • 2.3.2 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二年级大学生的锻炼态度比较
  • 2.3.3 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三年级大学生的锻炼态度比较
  • 2.3.4 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四年级大学生的锻炼态度比较
  • 2.4 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大学生的锻炼态度在相同学科、性别上的比较
  • 2.4.1 师范类与非师范类理科大学生的锻炼态度比较
  • 2.4.2 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文科大学生的锻炼态度比较
  • 2.4.3 师范类与非师范类男大学生的锻炼态度比较
  • 2.4.4 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女大学生的锻炼态度比较
  • 2.5 大学生的锻炼态度在不同性别、学科、生源上的比较
  • 2.5.1 男大学生与女大学生的锻炼态度比较
  • 2.5.2 理科与文科大学生的锻炼态度比较
  • 2.5.3 城镇生源大学生与农村生源大学生的锻炼态度比较
  • 第3章 结论与建议
  • 3.1 结论
  • 3.1.1 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大学生的锻炼态度有显著性的差异
  • 3.1.2 大学生对参与锻炼的自主权不够充分
  • 3.1.3 大学生的锻炼态度的分量表主观标准得分较低
  • 3.1.4 在同年级学生中师范类与非师范类的锻炼态度比较结论
  • 3.1.5 相同专业、相同性别的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锻炼态度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 3.1.6 不同性别、专业、生源的大学生的锻炼态度比较结论
  • 3.2 建议
  • 3.2.1 对大学生的锻炼态度进行干预
  • 3.2.2 帮助师范类大学生明确职业方向和规划职业生涯
  • 3.2.3 把体育课程列为一门重要的师范技能课程
  • 3.2.4 给学生提供的合理的运动场地设施
  • 3.2.5 提升大学生锻炼态度的主观标准的建议
  • 3.2.6 注重培养女大学生的积极锻炼态度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济南市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 山西体育科技 2012(03)
    • [2].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与网络成瘾关系的实证研究[J]. 内蒙古体育科技 2008(04)
    • [3].中国大学生体育锻炼过程中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12)
    • [4].互联网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J]. 韶关学院学报 2019(12)
    • [5].影响洛阳市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研究[J].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20(01)
    • [6].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锻炼体验的中介效应研究[J]. 四川体育科学 2020(01)
    • [7].基于可穿戴设备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影响效果研究[J]. 福建体育科技 2020(01)
    • [8].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坚持机制研究[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0(04)
    • [9].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机制的建构——基于心理因素的中介作用[J]. 浙江体育科学 2020(03)
    • [10].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模型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干预效果评价[J]. 中国学校卫生 2020(07)
    • [11].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及影响因素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20(19)
    • [12].吉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10)
    • [13].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以安徽建筑大学为例[J]. 黑河学院学报 2020(08)
    • [14].雾霾天气下大学生体育锻炼影响感知与行为研究[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18(12)
    • [15].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究——以广西高校学生为例[J]. 当代体育科技 2019(03)
    • [16].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分析与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 2019(08)
    • [17].浅谈网络成瘾对当代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J]. 当代体育科技 2019(12)
    • [18].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调查研究[J]. 运动精品 2019(03)
    • [19].大学生体育锻炼、合理饮食对健康的影响[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9(12)
    • [20].阳光长跑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承诺的路径研究[J].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03)
    • [21].探索体育锻炼对大学生手机依赖的影响[J]. 智库时代 2019(46)
    • [22].长春某高校大学生环境支持对锻炼行为取向的干预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 2017(09)
    • [23].跨理论模式下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情形调查研究[J]. 运动 2017(21)
    • [24].吉林省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诊改”与对策研究[J]. 知识经济 2018(09)
    • [25].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及实现——评《体育锻炼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效应研究》[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17)
    • [26].大学生体育锻炼过程中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 黑河学院学报 2018(08)
    • [27].哈尔滨市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现状分析[J]. 当代体育科技 2018(17)
    • [28].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与体育干预措施及效果的研究[J]. 林区教学 2017(02)
    • [29].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体质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 才智 2018(27)
    • [30].新疆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研究分析[J]. 科技资讯 2016(26)

    标签:;  ;  ;  

    昆明地区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