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阳市人民医院四川简阳641400)
【摘要】目的:探究对儿科实施院内感染控制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纳入2013年3月至2015年9月来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患儿78例,以随机投掷法进行分组,对照组36例行一般管理措施,研究组36例在一般管理中增加感染管理控制,对比两组间院内感染率。结果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腹泻相比于对照组均得到减少,总感染率随之下降,P<0.05。结论:对儿科实施感染管理控制后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发生比例。
【关键词】儿科;院内感染;管理控制;体会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7-0368-02
院内感染是一种可逆性的危害,是指患者自入院后的两日48小时内发生的感染,但应排除已经感染及潜伏感染的条件,感染的发生加重了患者的机体、精神及经济上等各方面的负担,影响了正常的恢复[1]。儿科患者年纪较小,机体各方面还未发育成熟,对外界的抵御能力较差,因而更容易发生感染。为改善此种现象,将2013年3月至2015年9月来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患儿7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6例在一般管理中增加感染管理控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78例均为2013年3月至2015年9月来我院儿科进行治疗的患儿。所有患儿按随机投掷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中男患儿20例,女患儿16例,年龄0.7~13岁,平均年龄为(7.2±1.6)岁。研究组中男患儿21例,女患儿15例,年龄0.6~13岁,平均年龄为(7.4±1.5)岁。上述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对感染原因进行统计,根据结果进行干预措施的加强。研究组:除一般护理管理外,还应增加(1)健康教育:患儿入院后即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告知相关的感染避免方式,了解到卫生的重要性,药物要有所禁忌,并注意交叉感染问题,减少患儿交叉病房,防止乱摸,随时洗手消毒。避免生冷腐败食物,应彻底熟透后进食,注意亲戚探视次数,不应过于频繁。(2)消毒加强:患儿接触的物品进行彻底消毒,床单位及衣物及时更换,代谢、呕吐物及时清理,保持清洁状态。对于传染性疾病的患儿应立即实施隔离制度,防止感染传播,病室应定时消毒,通气,保持空气的流通性,早晚开窗两次,每次不少于半小时,但同时还应注意保暖。患儿出院后应使用氯消毒液(500mg/L)对其用过的被褥、床单位等擦拭消毒,紫外线消毒(100pw/cm)两米内照射不少于40分钟,整个病室台面、地面等均应使用氯消毒液擦拭。(3)药物过敏试验:应用抗生素前应为每位患儿进行过敏测试,细菌培养,根据所得结果酌情应用药物及抗生素。(4)护理人员自身:护理人员本身应该均有较强的责任心,护士长应将任务进行分配,落实责任制至每位护理人员,定期进行讲座培训,学习先进的知识与技术,不断完善自身的能力,并对过去的事件进行总结、讨论,针对性的加强,及时发现不足并予以弥补。(5)饮食护理:总结患儿的病症资料,进行食物的配备,告知患儿家属在保证营养的情况下满足色、味的要求,增加新鲜蔬果及维生素的摄入,减少盐类、油类食物,保证足够的热能,选取优质蛋白,并增加含钙食物,如蛋、奶,针对糖尿病患儿给予专门指导,严格控制糖的摄入。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间院内感染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院内感染情况护理后研究组患者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腹泻比于对照组均得到减少,总感染率随之下降,P<0.05。
两组间院内感染情况对比(n=36,例[%])
3.讨论
近年来优生优育政策的实施,儿科对于治疗、护理质量的需求一路飙升,但由于病人人数的上升,患儿的特殊性,儿科护士一直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在护理中存在着一定的疏忽,临床中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控感染策略,使得院内感染时有发生,延长了患儿的恢复时间,降低了治疗质量[2-3]。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如何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改善患儿的后期生活质量。由上表可知,患儿入院后即对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教育,告知其预防的方式,降低探视次数,从源头上控制了感染的发生。由于患儿免疫力低下,彻底的消毒为患儿提供了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降低了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患儿家属对于食物的不了解等,常出现食物供给不合理,引起腹泻等相关反应,其次由于患儿好动好奇的特性,首先要对环境及玩具等患儿接触的物品床单位、玩具、衣物等进行彻底消毒,防止其舔、摸等,造成感染腹泻的发生。多数患儿需要应用抗生素治疗,但抗生素其本身具有一定的二重感染、细菌抗药性、毒性、过敏反应,因而应用前的过敏测试对于患者来说是对生命的保障。本次研究中,通过家属、患儿生活等方面入手,从入院开始即进行保驾护航,提供了一整条完整的控制链条,收效良好。
有研究显示[4-5],通过控感染措施的应用,有效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缩短了患儿的治疗时间,提高了家属满意度。本次研究中,我科采取的早期的预防措施,预见性的为患儿提供了安全保障措施,围绕患儿健康为中心,不断增强与完善自身能力,提供了更高标准的控制体系。相比于对照组,研究组感染比例下降,本次研究结果与文献相仿。
总上所述,通过院内感染的控制,使得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腹泻比例均得到下降,后期治疗质量提高,值得临床普及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陈小晶,朱红军,柯永坚等.新生儿科与非新生儿病房血流感染病原菌比较[J].广东医学,2013,34(14):2231-2233.
[2]郭予雄,孙跃玉,钟敏泉等.儿科重症监护病房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5,30(12):929-933.
[3]唐晶,周艳,张毓等.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感染现状及处理对策[J].护理研究,2014,28(2):139-140.
[4]涂松济,王宁玲,储金华等.儿科住院患儿血流感染临床特点及病原学分析[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3,18(4):173-176.
[5]谢洁珊,李玉秀,陈汉斌等.儿科康复病区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9):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