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

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是以代北军人为对象的个案研究。代北军人是怎样一个群体?有怎样的历史作为?反映了怎样的社会文化面貌和族群关系?文章从群体界定、群体属性及群体作为等三个方面展开探讨。群体界定,由第一章构成。代北军人是具有地缘和业缘双重属性的社会群体。因此,代北军人的界定涉及地域及职业两个方面。代北军人的地缘范围,即代北的范围。代北一词始现于先秦,是一个概念明确而界线模糊的区域名称。从历史地理、职官、军事与交通及文化等四个方面综合考证,唐代代北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代北泛指恒山以西、黄河以东、代州雁门山以北的区域,北限模糊。狭义代北,其北线以单于都护府所控地区为限,包含忻州、代州、朔州、岚州、石州、单于都护府、云州、蔚州、宪州、麟州、武州等十一个州、府,其中,云州、朔州、蔚州及单于都护所在地区为代北的核心区,余部为其外围区域。代北军的人业缘范围,包含军人的界定及代北边防体系的构成两部分内容。军人,系军将和士卒的统称。代北边防体系分为都督、都护府时期及节度使时期,由地方的州县、镇戍、军镇兵,及中央之府兵两部分构成,前者为主。群体属性,由第二、三、四、五章构成。所谓属性,指事物固有的性质、特点。群体属性,即群体特性。本文对代北军人群体特性的探讨,主要从军人的流动、军人群体的性格特点、华夷观念与民族心理、婚丧习俗与宗教信仰等四个方面展开。代北军人是一个流动的群体,流动是其职业属性之一。代北军人的群体性格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尚武善战、重利轻义及质朴愚忠。义,在此指民族之义、君臣之义。代北军人民族意识淡漠,儒家观念淡漠,识时务,重利益,不重族属;讲义气,不讲气节;讲朋友之义,不讲君臣之义;有个人意志,无国家观念。质朴愚忠,主要指唐末李克用集团内的忠信团结及其在某种程度上对唐皇室的忠诚。质朴愚忠与重利轻义并不矛盾,前者之忠指其忠于朋友之义、部酋之义(部众对酋长的忠诚),后者之义指民族之义、君臣之义。二者虽然在形式及结果上相近,但其文化渊源不同。其一来自胡文化中以物质利益为基础的忠诚;其一来自汉人儒文化中超越个人利益的、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忠诚。代北军人的华夷观念及民族心理,表现为国家、官方层面上对非华族群的客观否定,及地方、民间层面上的主观认同。代北军人在婚丧习俗及宗教信仰方面有其一定的特点。婚姻方面有讲求门当户对、攀附权贵的倾向;葬俗及归葬地的选择有明显的趋附城市、远离乡村的“去代北”情结;宗教信仰上附着了一定的功利心理。群体作为,由第六、七、八章构成,考察代北军人的历史作用。第六章,从宏观角度,以大同军的建置为线索,整体考察代北军人的政治作为及其历史作用。第七、八章,从微观的角度,局部考察代北军人的历史表现。根据历史演进的特点,本文将唐代近三百年历史分为和平时期和丧乱之际两种状态。和平时期,指唐代安史之乱的前、后期;丧乱之际,指隋末唐初、安史之乱和唐末藩镇割据三个非常时段。第七章,考察和平时期代北军人在征讨、防御之外的职责扩展,及其政治表现;第八章,以刘武周、高秀严、李克用为首的三次叛乱为例,考察丧乱之际代北军变的特点及其作用。总之,代北军人作为国家军队的组成部分,其政治及军事活动基本没有偏离中央集权的统治。换言之,代北军队“国家军队”、代北军人“国家军人”的身份始终未曾改变。和平时期,代北军人所表现的戎狄风气是社会风气、边地环境及军将素质联合作用的结果,其性质属于军队风纪的范畴。丧乱之际,代北军变最终走向了有利于国家统一的一面。代北军人群体不仅是国家军队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代北社会的组成部分,其历史作用在保家卫国之外,还具有引导尚武风气、促进族群融合的社会文化功能。以代北军人为视角的代北,是一个族属多元、本贯多元的“国际化”区域,胡汉在婚姻心理、社会习俗、价值观念、民族意识、宗教信仰等方面,具有认同、同化和归一的特点,呈现的是胡汉融通的社会面貌;农牧交错且“牧色”更浓的文化特征。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二、基本概念的厘定
  • 三、相关研究的回顾与总结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代北军人群体的界定
  • 第一节 代北军人的地缘范围——代北考论
  • 一、代北的范围
  • (一) 历史地理意义上的代北
  • (二) 职官意义上的代北
  • (三) 军事、交通意义上的代北
  • (四) 文化意义上的代北
  • (五) 本文对代北范围的认定
  • 二、代北范围内州县的建置沿革
  • 第二节 代北军人的业缘范围
  • 一、军人的界定
  • 二、代北边防体系的构成
  • (一) 唐代边防体制述略
  • (二) 代北边防体系的构成
  • 第二章 代北军人的职业性流动
  • 第一节 流动的种类
  • 一、以汉将为主的横向迁移
  • (一) 迁转
  • (二) 辞官
  • (三) 避祸
  • (四) 游边入仕
  • 二、以蕃将为首的纵向流动
  • (一) 入代胡蕃的分布及流变
  • (二) 入代胡蕃的管理模式及生活方式
  • (三) 入代胡蕃的分层流动
  • 第二节 流动的特点
  • 一、家族性流动
  • 二、群体性流动
  • 三、反复性流动
  • 第三节 军人的流动对代北社会结构的影响
  • 一、流动人口的增加
  • 二、军人本贯及族属的多样化
  • 三、百姓本贯、郡望的多样化——以《符进昌墓志》为例
  • 第三章 代北军人的群体性格
  • 第一节 代北军人的性格特点
  • 一、尚武善战
  • (一) 墓志所见代北军人的仕进方式及尚武气质
  • (二) 代北刺史与河东刺史之比较
  • 二、重利轻义
  • (一) 隋末唐初的代北军人
  • (二) 安史之乱中的代北军人
  • (三) 唐末的代北军人
  • 三、质朴愚忠——李克用之代北军人集团与朱温之河南军人集团的比较
  • (一) 代北军人质朴愚忠之个性特征
  • (二) 代北军人质朴愚忠之个性的成因
  • 第二节 代北军人群体性格之社会文化土壤
  • 一、历史积淀的代北特色
  • (一) 纪传类史书的代北
  • (二) 方志类史书中的代北
  • (三) 墓志材料中的代北
  • 二、唐代代北的社会面貌及文化定位
  • (一) 唐代代北社会面貌管窥——以《旧五代史》所载代北胡人为视角
  • (二) 唐代代北的文化定位
  • 第四章 代北军人的华夷观念及民族心理
  • 第一节 国家层面的统一与对立
  • 一、本根与枝叶——国家视角的民族心理
  • (一) 唐太宗的民族心理
  • (二) 唐高宗、武则天及唐玄宗的民族心理
  • (三) 唐代宗、德宗的民族心理
  • (四) 唐宪宗、文宗、武宗及僖宗的民族心理
  • 二、联合与斗争——国家意志在区域社会的贯彻体现
  • (一) 代北汉人:既联合又斗争
  • (二) 代北胡人:族属意识的灵活多变
  • 第二节 社会层面的认同与分野
  • 一、主流意义上的胡汉认同
  • (一) 家庭婚姻心理
  • (二) 家族婚姻心理
  • (三) 军人群体的民族意识
  • 二、文化意义上的胡汉分野
  • 第五章 代北军人的婚丧习俗及宗教信仰
  • 第一节 婚丧习俗
  • 一、婚姻家庭
  • (一) 代北军人家庭的三种婚姻现象
  • (二) 代北军人家庭的特点
  • 二、丧葬习俗
  • (一) 迁窆桑梓
  • (二) 合葬及归祔
  • 第二节 宗教信仰——以佛教为例
  • 一、代北军人与佛教
  • 二、代北军人的家庭成员与佛教
  • 第三节 代北军人的婚丧习俗、宗教信仰所反映的价值观念与社会风俗
  • 一、"乡村"代北
  • 二、胡人汉化及胡汉融通——以代北胡姓军人为例
  • 三、门第观念
  • 四、关于妇女再嫁的矛盾心理
  • 五、佛教信仰的普遍性
  • 六、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 第六章 代北军人的历史作用——以大同军的置变为线索
  • 第一节 大同军的建置沿革
  • 一、大同军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二、大同军的建置沿革
  • (一) 大同军的始建及地望
  • (二) 大同军的沿革
  • 第二节 大同军建置前的代北边军及其作用
  • 一、高祖时期
  • 二、太宗贞观元年至高宗调露元年
  • 第三节 大同军建置后的代北边军及其作用
  • 一、高宗调露元年至玄宗天宝十四载
  • 二、肃宗至宣宗时期
  • 三、懿、僖、昭、哀时期
  • 第四节 宏观视角下代北军人政治军事生活的特点
  • 一、唐代民族关系的变化与代北军人历史角色的定位
  • 二、河东军节度下代北军人的历史作为
  • 三、游离于唐代中枢政局之外的代北军人——以大同军使、节度使为着眼点
  • 第七章 和平时期代北军人的职责扩展及政治表现
  • 第一节 代北军人的职责扩展
  • 一、后勤保障
  • (一) 屯田放牧
  • (二) 铸钱煮盐
  • (三) 运输物资
  • (四) 其它后勤保障事务
  • 二、交通往来
  • (一) 南北交通
  • (二) 东西交通
  • 第二节 代北军人的政治表现
  • 一、和平时期的戎狄之风
  • (一) 边地冲突
  • (二) 军镇骚乱
  • (三) 军将反动
  • 二、代北地区戎狄风气的社会成因及其特点
  • (一) 成因
  • (二) 特点
  • 第八章 丧乱之际代北军人的武装叛乱及历史作用
  • 第一节 隋末唐初刘武周集团的叛乱——以汉人为主的地方势力与民族势力的结合
  • 一、刘武周军变的过程及特点
  • (一) 刘武周集团的定性
  • (二) 刘武周集团的叛乱过程及其特点
  • 二、刘武周军变的历史作用
  • 第二节 安史之乱中代北军人的逆反——地方势力的顽固坚守
  • 第三节 唐末斗鸡台事变——多族群统一的地方势力的兴起
  • 一、斗鸡台事变
  • (一) 事变的背景及经过
  • (二) 事变的起因
  • (三) 事变的性质及特点
  • 二、斗鸡台事变的历史作用
  • (一) 忠于王室的代北军人集团的产生
  • (二) 多族群、团结统一的社会群体的价值提升
  • (三) 职业军人的榜样力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代北世族的发展演变与北魏初期的政治——早期代北世族形成之因素[J].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4)
    • [2].北魏代北豪族与北魏后期政局[J]. 东北亚研究论丛(长师大) 2009(00)
    • [3].唐代代北风俗探微[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01)
    • [4].从招抚到招讨:晚唐代北行营的分期与作用[J]. 民族史研究 2013(00)
    • [5].再论唐末五代代北集团的成立[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3)
    • [6].北齐窦兴洛墓志与代北窦氏[J]. 中原文物 2008(04)
    • [7].南北·胡汉·文武——唐宋时期代北安氏家族变迁考论[J]. 宋史研究论丛 2020(01)
    • [8].石氏家族的中原之路——石解墓志释读[J]. 史学史研究 2011(03)
    • [9].从代北到中原:独孤及家族的文化转型[J]. 兰台世界 2016(11)
    • [10].论北魏初创阶段代北士人的境遇及其文学发展状况[J]. 枣庄学院学报 2010(06)
    • [11].巨变前的骚动:风势论下的斗鸡台事件[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 [12].杨吴政权代北家族的本土化——以《李娀墓志》所见雁门李氏为例[J]. 敦煌学辑刊 2018(01)
    • [13].隋末唐初以刘武周为首的代北民族共同体的产生及其作用[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 [14].我国外语教育的瑰宝——评介《用精神行走的人:记老一代北外外语教师的教育人生》[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3(05)
    • [15].砥砺奋进,再造辉煌[J].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5)
    • [16].长江口北支的形成和变迁[J]. 人民长江 2009(07)
    • [17].《魏书》中“代人”的身份考辨[J]. 阴山学刊 2019(06)
    • [18].河南地收复前的代北形势与汉初地缘政治[J]. 兰州学刊 2010(11)

    标签:;  ;  ;  ;  ;  ;  

    唐代代北军人群体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