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充填序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生代,沉积学,裂谷盆地,特提斯洋演化
充填序列论文文献综述
王忠伟,王剑,付修根,冯兴雷,占王忠[1](2018)在《中生代羌塘盆地的开启及沉积充填序列:对古、中特提斯洋演化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生代羌塘盆地位于南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和北部金沙江缝合带之间,长期以来,由于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和金沙江缝合带的性质、开启、关闭和规模等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因此对羌塘中生代盆地构造演化及盆地性质也存在较大的争议。近年研究认为羌塘盆地南北边界分别代表了中、古特提斯洋的位置,其中生代沉积特征不仅记录了盆地的沉积演化过程,同时也记录了古特提斯洋盆关闭、中特提斯洋盆快速扩张的演化过程。因此,中生代羌塘盆地沉积充填序列的研究对于重建古、中特提斯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上叁迭统那底岗日组和中下侏罗统雀莫错组作为新一轮盆地演化开启的初始沉积物,其广泛分布于北羌塘地区。本文选取5条地层剖面(方湖、那底岗日、胜利河、菊花山和弯弯梁剖面)作为研究对象,对那底岗日组和雀莫错组进行详细的沉积相分析及系统的那底岗日组锆石U-Pb年代学分析,为正确认识新一轮中生代羌塘盆地的开启和性质提供新的思路。取自方湖剖面底部、中部、上部那底岗日组凝灰岩样品的结晶锆石的LA-ICP-MSU-Pb同位素年龄分别为221.7±1.3 Ma, 217.0±1.5 Ma, and 207.1±1.3 Ma。底部的结晶年龄(221.7±1.3 Ma)基本上代表了新一轮中生代羌塘盆地的开启时间。沉积相研究表明,新一轮中生代羌塘盆地的沉积充填序列主要由叁个沉积序列组合构成:(1)喷发相和溢流相构成的陆相火山—火山碎屑沉积序列;(2)冲洪积相及河流相构成的陆相硅质碎屑岩沉积序列;(3)局限台地和潮坪相构成的海相碳酸盐岩和硅质碎屑岩沉积序列。这些沉积序列组合显示出一个向上变深的海侵序列,其与典型的大陆裂谷充填序列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另外,本文收集了早叁迭—中侏罗世时期昆仑、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北羌塘、中央隆起带、南羌塘和北拉萨地体/次地体上岩浆、变质、沉积和变形作用的资料。基于以上资料我们对古、中特提斯洋和中生代羌塘盆地提出一个新的演化模型,其可划分为4个演化阶段:(1) 252-237Ma时期,古特提斯洋(金沙江洋)双向俯冲到北部的昆仑地体和南部的北羌塘地体之下;(2)237-227Ma时期,古特提斯洋与昆仑地体、北羌塘地体发生碰撞,随之形成了一个晚叁迭世的残留洋盆;(3)225-201 Ma时期,中特提斯洋发生迅速的扩张作用,并在羌塘地体和北拉萨地体发生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和火山沉积作用,显示出双峰式火山岩的特征;(4)201-166Ma时期,成熟的中特提斯洋伴随着微弱的扩张作用,导致羌塘地体和北拉萨地体发生了一定的沉降作用,其被一套由陆相—海相的海侵序列沉积超覆,形成了典型的裂谷盆地。新一轮中生代羌塘盆地的形成主要与中特提斯洋的迅速扩张有关。(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刘晓康[2](2018)在《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地区上石炭统火山—沉积充填序列及生烃潜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噶尔盆地是位于新疆北部的大型含油气盆地,乌伦古坳陷是准噶尔盆地最北端的构造单元。由于乌伦古地区勘探程度较低,钻遇石炭系的钻井较少,且上石炭统火山岩广泛发育,导致对上石炭统烃源岩以及沉积环境研究较为薄弱。本次研究以乌伦古地区东缘扎河坝、塔克尔巴斯他乌剖面,东南缘五彩城、白碱沟剖面,西缘吉木乃组、恰其海组剖面,盆内乌参1井,共计6条野外剖面、1口钻井资料为基础,以烃源岩测试分析、泥岩地球化学分析、薄片鉴定为手段,梳理了乌伦古地区上石炭统地层序列,对乌伦古地区上石炭统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对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进行了评价。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如下主要认识与结论:1.乌伦古地区上石炭统地层序列乌伦古坳陷东缘以及东南缘晚石炭世早期火山活动强烈,岩性以中基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熔)岩为主,晚期火山活动呈现出间歇性,在间歇期沉积了大套沉积岩,其中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发育,该时期在东南缘出现沉积岩与火山岩多次互层;西缘晚石炭世早期以沉积岩与火山岩互层为主,出现泥岩沉积,中期火山活动强烈,出现大规模中基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熔)岩,见酸性火山碎屑(熔)岩,晚期火山活动结束,大规模沉积岩出现;盆内晚石炭世早期以巨厚层碳质泥岩、砂质泥岩沉积为特征,晚期火山活动强烈发育大规模中基性火山碎屑(熔)岩。2.乌伦古地区上石炭统沉积环境乌伦古坳陷东缘以及东南缘上石炭统以滨浅湖-沼泽环境沉积为主,五彩城地区、塔克尔巴斯他乌地区水体为缺氧的淡水环境,扎河坝地区为缺氧的咸水环境,古气候方面均处于温热气候。乌伦古坳陷西缘上石炭统以扇叁角洲前缘-滨浅湖环境沉积为主,水体总体处于缺氧淡水环境,恰其海组发生短暂咸化,气候为温热气候。盆内上石炭统以半深湖沉积为主,水体为缺氧的淡水环境,气候处于干旱环境。3.沉积环境对烃源岩的影响乌伦古地区晚石炭世较深的水体环境为泥岩的沉积提供了沉积场所,温热的古气候有利于植被的生长繁殖,为有机质积累提供了充足的碳质来源,表现为有机质丰度较高,由于当时乌参1井处于干旱气候,造成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仍为中等;受火山活动影响的地区有机质丰度含量较高,表现为东缘、东南缘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于西缘及盆内;缺氧环境水体使得沉积下来的有机质不易被喜氧细菌分解,有利于烃源岩的保存。4.乌伦古地区上石炭统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乌伦古坳陷东缘以及东南缘上石炭统受到火山喷发的影响,表现为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较高,受到风化影响S_1+S_2指标较低,有机质类型为Ⅲ型;乌伦古坳陷西缘上石炭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为差至中等,有机质成熟度处于低成熟至成熟阶段,有机质类型多为Ⅲ型,部分可达Ⅰ型;坳陷内有机质丰度为中等,有机质成熟度处于低成熟阶段,有机质类型为Ⅲ型。乌伦古地区烃源岩发育厚度从13m至1423m不等,目前均处于生气阶段,厚层烃源岩可为乌伦古地区提供充足的气源。(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房大任[3](2018)在《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段上叁迭统充填序列及构造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西藏东南山南地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南的上叁迭统朗杰学群和涅如组,是特提斯喜马拉雅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套岩石组合不仅保留了印度—欧亚大陆前碰撞特提斯洋的演化历史,还记录了后碰撞阶段的地质信息,是理解前碰撞特提斯洋古地理展布和喜马拉雅造山带演化过程的理想研究对象。本文立足于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通过实测剖面、构造变形解析厘清查明了朗杰学群的内部结构,新划分洛林岩群;借助砂岩碎屑成分分析、重矿物组合特征、全岩地化及碎屑锆石地化指标、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对上叁迭统序列的物源及古地理进行了讨论;运用X射线衍射分析、同变形流体包裹体测温、电子探针及云母~(40)Ar-~(39)Ar年代学的技术手段,定量约束上叁迭统序列的变形变质温压条件及时代。洛林岩群是一套以(变质)砂岩、绢云母千枚岩为主的岩石组合,下分6个岩组,自北向南为加查岩组、桑东岩组、普姆岩组、江惹岩组、色拉岩组和邦浪岩组,其中普姆岩组中发育大量同构造石英脉,色拉岩组中可见石榴石斜长角闪岩和石榴石云母片岩。洛林岩群整体构成北冲的褶皱—逆冲迭瓦构造(D2),内部识别出两期面理,以南倾S_2面理为主期面理。朗杰学群下分章村组、江雄组和宋热组,与涅如组共同构成南冲的褶皱—逆冲迭瓦构造(D1),发育以S_0沉积面理为变形面的褶皱。山南地区上叁迭统内形成似“正花状”的构造样式。碎屑成分分析表明砂岩为岩屑石英砂岩,以锆石和金红石为主的重矿物组合表明酸性岩浆岩为主要物源。全岩地化指标(V-Ni-Th*10、Co/Th-La/Sc、Eu/Eu~*-Th/Sc)及碎屑锆石地化特征均表明来自酸性物源的贡献。碎屑锆石年龄谱显示存在3个主要峰值:1200—900 Ma、750—500 Ma和300—200Ma,其中最年轻的峰值与周围地块可能提供物源均不相符,包括南羌塘、拉萨、特提斯喜马拉雅、高喜马拉雅结晶系。与北西澳大利亚、西缅甸及班达岛的同时代地层的碎屑锆石记录对比结果表明,位于澳大利亚东缘的塔斯马尼亚造山带(新英格兰造山带)可能为山南地区上叁迭统序列提供了物源,碎屑搬运路径为跨越大陆的河流系统或海底扇体系。伊利石结晶度反映了从洛林岩群到涅如组,由浅变质带过渡为近变质带,由此计算的变质温度洛林岩群为303℃,朗杰学群为297℃,涅如组的292℃。两期同构造石英脉包裹体的均一温度约为260℃,流体具有中低温和低盐度的特征。对色拉岩组内的石榴石斜长角闪岩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经历了~480—500℃、~3—4 Kbar的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变质作用。~(40)Ar-~(39)Ar测年结果显示,D1事件可能于~47 Ma发生。综合区域资料表明,D2事件时限为~30—22 Ma。(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徐晓冬,孙光华,张婕妤,郝硕[4](2018)在《基于小波去噪的充填体声发射序列分形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取充填体在外荷载作用下声发射序列的分形特征,对灰砂比为1∶6的充填体试样进行单轴压缩声发射试验,并利用小波分析去除声发射信号中的噪声信息,在此基础上研究试样破坏各过程的声发射活动情况及其分形特征。研究表明未去噪的声发射特征参数的峰值会提前出现;随着相空间维数的增大,分形维数呈现出一种先增大后稳定的趋势;声发射序列的分形维数在应力接近峰值时骤减,此时试样出现主破裂。分形维数在试样失稳破坏前期呈现出波动到稳定的变化趋势,该特征为分形理论应用在充填采矿的安全监测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矿业研究与开发》期刊2018年02期)
李英文,周江羽,严聪聪,赵谦[5](2017)在《周口店地区中生界充填序列和沉积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地区中生界是中国油气勘探的重要目的层。周口店地区中生界广泛发育,野外露头条件良好,根据车厂剖面和南车营剖面的实测资料和岩石薄片镜下观察,描述了中生界岩性组成、典型沉积构造、沉积充填序列和沉积环境。依据中生界野外样品物性测试结果,简要分析了中生界砂岩的储集性能和窑坡组煤系地层在华北地区致密砂岩气资源勘探中的利用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周口店地区中生界主要为内陆火山和山间盆地的复杂碎屑堆积物;总体以河流、叁角洲、滨浅湖相沉积环境为主,并伴随火山活动;(扇)叁角洲和河流砂体为主要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和微裂缝为主,储层物性在空间上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窑坡组炭质泥岩已进入生气阶段,大部分成熟度较高(R_o大于2%),可作为华北地区致密砂岩气勘探的重要层位。(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期刊2017年05期)
张帆,田景春,张风平[6](2017)在《川西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特征及孔洞充填序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是世界上最老的储集层之一[1],通过检索文献、观测剖面及岩心、整理资料等工作,研究了川西灯影组储层特征及其孔洞充填序列,得出以下结论 :1.灯影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各种含藻白云岩,多种储集空间发育,溶蚀孔洞和构造裂缝是形成较好储层的必要条件;2.根据储集空间类型的不同,孔隙充填序列大致分为两种。孔隙型白云岩的充填序列为:第一世代纤(柱)状白云石,第二世代粒状白云石,第叁世代自形自形粗晶白云石。而受热液的改造的孔洞白云岩,充填序列为:早期白云石-沥青充填-鞍状白云石-自生石英。(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7年15期)
李振宏,渠洪杰,杨永恒,公王斌[7](2016)在《云岗盆地晚中生代沉积-火山充填序列及其构造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凝灰岩夹层及安山岩的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对云岗盆地晚中生代地层充填序列的关键时限进行了限定。结合地层接触关系、安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重点地质界面的构造意义。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1)早中侏罗世,盆地为一套湖进序列的连续沉积,以大同组含煤地层为代表,暗示着区域拉张的构造背景;(2)盆地整体缺失了晚侏罗世(160.4±1.1)Ma至早白垩世(130.1±0.7)Ma的沉积地层,其发生的动力学背景可能与古太平洋、西伯利亚、特提斯同时向东亚大陆汇聚产生的远程效应有关;(3)旧高山安山岩形成于早白垩世(130.1±0.7)Ma大陆板内裂谷的构造背景,与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学背景紧密相关。研究成果对旧高山安山岩时代归属提出了新的认识,并不归属于上侏罗统髫髻山组,而相当于下白垩统张家口组。(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6年05期)
陈建书,戴传固,彭成龙,王敏,卢定彪[8](2016)在《湘黔桂相邻区新元古代820~635Ma时期裂谷盆地充填序列与地层格架》一文中研究指出湘黔桂相邻区发育一套序列完整、界面清楚的武陵造山运动不整合面之上至震旦纪(820~635 Ma)时期的裂谷盆地沉积地层。通过详细的区域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结合年代学研究成果,显示其时空展布格局完整,充填序列连续,划分标志清楚,完全可以划分对比。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其地层格架,为扬子古大陆周缘新元古代820~635 Ma时期地层划分对比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亦为中国前寒武系新元古代地层划分对比及国际新元古代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成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期刊2016年03期)
陈崇阳[9](2016)在《松辽盆地断陷期火山地层序列与构造—火山—盆地充填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松辽盆地位于中亚造山带东段,古生代以来该地区经历了由古亚洲洋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的演化过程。由于特殊的地理、构造位置,松辽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可能经历了来自不同时期、不同构造事件的影响。因地层连续沉积,沉积盆地详细记录了其自身形成和演化的历史以及区域上构造体制的转变过程。火山岩是地球深部动力学机制的地表表现,是研究区域构造作用的有效媒介。近年来,在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岩中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针对火山岩的油气勘探程度明显提高,盆内具备丰富的钻井、地震、测井、火山岩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等资料,这为盆地深层火山岩研究提供了条件。针对盆内中生代营城组火山岩及断陷期地层进行地层学与构造演化研究,既可为油气勘探部署提供理论支撑,也可为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构造演化提供证据。盆内火山岩具有多活动中心、多期次、类型多样、成分复杂等特征,形成的含火山岩地层在岩性特征、岩性序列和岩相组合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由于物源为火山喷出的岩浆,并受构造作用控制,火山地层序列常具有穿时、倒转现象;再加之火山岩中缺少化石资料,很难用古生物特征判断火山地层序列。上述因素致使火山地层序列精细划分、对比变得异常困难。徐家围子断陷是松辽盆地北部面积最大的断陷,由于断陷内营城组火山岩中含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前人在火山岩相、火山机构、火山岩储层、火山岩地球物理识别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在火山地层划分与对比、火山地层形成与分布机制及盆地构造演化研究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1)含火山岩地层序列研究缺少火山地层学理论约束与沉积地层的形成主要受盆地沉降及水位变化控制不同,火山地层的形成则更多受到构造、岩浆作用控制。目前我国含火山岩地层序列的研究,由于缺少火山地层学理论约束,多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火山地层,没有考虑火山地层成因的特殊性,缺少以构造-岩浆作用为基础的火山地层研究,导致对火山地层结构认识不清,造成火山地层序列划分和对比困难。(2)松辽盆地营城组火山地层序列认识不统一与盆缘剖面、南部各断陷营城组火山地层序列(营一、叁段以火山岩为主,夹营二段沉积岩)不同,原有认识认为北部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地层中缺失营二段沉积岩,营一、叁段火山岩直接接触,并且在火山岩顶部发育一套下部为细粒砂泥岩、上部为粗粒砂砾岩的营四段。营二、四段和登娄库组主体都为沉积岩,叁者之间关系复杂,营二段缺失和营四段出现的原因,目前还存在疑问。再加之断陷内构造特征复杂,不同区块火山岩发育有明显的区带性,并且少有钻井揭示完整的营城组地层序列,导致不同区块间火山地层序列划分和对比困难。(3)营城组火山岩年代学研究结果具有较大差异由于火山岩中缺乏化石资料,很难用古生物年代特征判断火山地层的形成时代。同位素年代学可能是唯一的选择。而不同的同位素年代学测年方法测得的营城组火山岩年龄结果具有较大差异。K-Ar、Ar-Ar法测得营城组年龄主体范围为136-120 Ma,而锆石U-Pb法测得的范围为120-103 Ma。由于测试方法、样品岩性及岩石风化程度的差异,从而造成测试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地层序列对比,常会出现样品年龄大小与其所属地层的先后顺序对应关系出现矛盾,这很难为确定火山地层序列的关系提供有利依据。(4)徐家围子断陷构造-火山-盆地充填关系不明确地层序列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地层序列划分与对比存在问题,可能对火山岩分布规律、断裂活动期次、火山活动与构造作用的关系等相关研究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导。研究区断陷期发育3条NNW向的主干断裂,由西向东呈条带状分布,而火山岩平面分布却呈现南北分块分布的特征,这说明断裂与火山岩分布的形态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原有认识认为徐家围子断陷在营城组时期发生过大规模右旋走滑,而营城组火山岩分布特征却未显示出受到该走滑剪切作用的影响,这说明断裂活动与火山地层分布特征不匹配。(5)区域动力学背景与盆地构造演化的响应关系不够明晰以往研究多认为松辽盆地是在古太平洋构造域或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或两者共同影响引起的持续拉张伸展背景下形成的。近年来,部分学者的研究表明盆地在沙河子末期(早白垩世晚期)曾发生过强烈的挤压作用,这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沉积盆地所记录的伸展和挤压作用交替出现可能预示着其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不同构造体制的影响,具有不同的动力学背景。本文以松辽盆地盆缘剖面和徐家围子断陷为研究区,以营城组火山地层及盆地断陷期地层为研究对象,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以下研究:(1)总结具有等时地层界面意义的营城组二段地层特征,将其作为标志层,应用到营城组火山地层划分对比中;(2)以营二段地层为标志层,开展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地层序列划分与对比;(3)开展营城组火山地层年代学研究,为地层划分与对比提供依据;(4)在地层序列划分与对比的基础上,开展火山活动与构造作用关系研究,并分析断陷期盆地构造特征,总结构造-火山-盆地充填规律与控制机制;(5)通过构造演化史剖面,开展断陷期构造演化研究,探讨各构造演化阶段动力学背景。具体研究过程、方法和认识如下:1.营城组火山地层中的沉积夹层特征、成因、识别标志及其地层对比意义营城组火山地层序列是松辽盆地火山岩油气勘探的基础和关键。营城组二段是火山地层中具有一定规模和厚度、地震可识别追踪、具有等时地层界面意义的沉积夹层。在火山地层序列划分中作为标志层,是营城组进一步分段的关键层位。本文从位于吉林九台地区的松辽盆地盆缘营城组次层型剖面入手,与盆内徐家围子断陷进行对比,根据实测剖面、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证实在徐家围子断陷存在营二段地层,并总结其岩性及序列特征、分布规律与成因、地球物理识别标志。将其作为标志层应用到徐家围子断陷火山地层序列划分和对比中。研究结果表明:从盆缘到盆内各断陷普遍发育营二段地层,时代为早白垩世Albian期(110-108 Ma),沉积时限2-3 Ma,为火山喷发间歇期的产物;岩性以富含凝灰质夹煤层为主要特征,其碎屑组分粒度自下至上呈现“粗-细-粗”的全韵律;断陷内营二段地层厚度变化很大,7-368 m,平均73 m,平面上存在两类沉积中心:1与营一段火山岩最大厚度中心重迭的火山期后热沉降中心,岩性为富含凝灰质等火山物质的细粒砂泥岩;2继承性古地貌凹陷中心,岩性为火山物质含量低的砂砾岩夹粉砂岩、泥岩。不同成因的营二段地层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存在差异:1由于富含凝灰质等火山物质,伽马值较高,测井曲线呈剧烈抖动的细齿状,地震反射轴呈现连续性好、强反射、易于追踪识别等特征;2凝灰质等火山物质含量低,伽马值也相应较低,测井曲线呈较平直的微弱细齿状,地震反射轴呈现连续性差、中-弱振幅的杂乱反射特征。以营二段为标志层,可将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分为叁段,其中一、叁段均以火山岩为主。地层对比结果显示:原分层中的营城组四段实属不同充填期的两套地层:下部细粒砂泥岩段应为断陷期的营二段,上部粗粒砂砾岩段应为坳陷期的登娄库组一段。2.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地层序列清晰的地层序列是油气勘探开发部署和后续相关地质研究的基础。以火山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以营二段地层为组内划段的标志层,以盆缘剖面揭示的一、叁段内火山喷发期次特征作为段内划分期次的依据。基于121口钻井及相关岩心、岩屑、测井等资料,分析单井营城组岩性序列、岩相组合,进行组内划段、段内划期次,通过叁维地震剖面进行井-震联合地层对比,由单井到各区块再到断陷逐步厘清火山地层纵向序列。地层划分与对比结果显示: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可划分为3段6期次。一、叁段为火山岩段,二段为沉积岩段,自下而上各段厚度比为8:1:5。一、叁段又可细分为3个火山喷发期次:一段自下而上分别为,中基性熔岩期次、酸性火山碎屑岩期次、酸性熔岩与酸性火山碎屑岩期次,各期次厚度比为1:2:3;叁段自下而上分别为,酸性火山碎屑岩期次、中基性熔岩期次、酸性熔岩与酸性火山碎屑岩期次,各期次厚度比为1:2:2。徐家围子断陷各区块营城组地层序列发育存在差异:古隆起区(升平-宋站)地层厚度薄,但序列相对齐全,为营一段与营叁段火山岩的迭合区;古隆起北侧凹陷区(安达)地层厚度大,但缺失营一段火山岩;古隆起区南侧凹陷区(徐西-徐东)地层厚度大,以走滑断裂(徐中断裂)为界,断裂西侧凹陷区(徐西)序列相对齐全,断裂东侧凹陷区(徐东)缺失营叁段火山岩。3.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地层年代学特征由于火山地层序列常具有穿时或倒转现象,因此在基本厘清地层序列的基础上,针对关键层位进行年代学研究对判断火山地层序列才更有意义。本次火山地层年代学研究目的是剖析断陷内营城组各期火山岩的地质时代,趋近营城组火山活动的启动和终止时间,并在同一测年体系中比较所属不同地层序列的样品年龄大小,判断地层序列的先后顺序,并与本文地层序列划分结果进行对比,为断陷内营城组火山地层的精确划分与对比提供年代学证据。以营二段为标志层,在断陷内选取序列清晰、特征明显的营一、二、叁段火山岩岩心、岩屑样品共14套,进行锆石LA-ICP-MS U-Pb测年分析。火山岩样品加权年龄和单颗粒锆石年龄结果表明: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岩年龄范围为120-105 Ma,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的Aptian阶-Albian阶。其中,营一段年龄为120-110 Ma,营二段年龄为110-109 Ma,营叁段年龄为109-105 Ma。年龄测试结果表明,火山岩样品所属地层序列顺序与年龄大小对应关系基本吻合,本文地层划分方案合理。4.徐家围子断陷构造-火山-盆地充填特征及其受控机制由于富含丰富的油气资源,营城组成为松辽盆地深层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位。研究营城组火山地层的形成和分布的受控机制对油气勘探开发部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火山地层序列(组、段、期次)精细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填制3段6期次火山地层厚度图,并通过构造演化史剖面分析区内各主干断裂性质、活动期次及构造属性(伸展、走滑特征和控陷方式),揭示断裂/古地形与火山地层厚度及分布的时空关系,探讨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地层形成和分布的受控机制。地层序列的详细刻画揭示出各期次火山地层的时空演化规律: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火山地层整体展布与主干断裂走向一致,均为NNW向,其中营一段火山岩连片分布,主要分布在断陷东南部,营叁段火山岩分块分布,主要主要分布在断陷的西部和北部;各段内火山喷发期次由早到晚表现出喷发规模逐步增大、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厚度不断增加的特点。通过构造演化史剖面分析、判断各主干断裂的活动期次:营一段时期,徐中、徐东走滑断裂带活动明显;营叁段时期徐西断裂南、北段,徐中、徐东断裂均有活动。各段、各期次火山地层分布与主干断裂位置迭合图清楚揭示,营一段各期次火山地层呈现由西南向东北迁移的特征,地层厚度中心位于徐中断裂和徐东断裂带南部分支附近;营叁段火山地层厚度中心位于徐西断裂南、北两段和徐东断裂带北部分支附近。综合控陷断裂性质、构造演化史分析、火山地层分布特征认为,火山地层的形成和分布明显受断裂和沙河子组末期受挤压构造作用形成的古地形控制。断裂对火山地层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作为岩浆上涌通道和对地层分布具有走滑剪切改造作用,具体表现为:1断裂作为岩浆上涌通道,火山地层最大厚度中心常位于断裂附近;2断裂活动的时空变化控制了火山地层厚度中心的时空迁移;3断裂的产状控制了火山地层单元的产状,形成火山地层中特有的“喷发不整合”地层界面;4走滑断裂对火山地层的分布具有剪切改造作用,致使断裂两侧地层厚度存在差异,导致营二段地层追踪对比困难、营叁段地层南北分块分布。古地形对火山地层分布的控制作用,表现为:1古凹陷区火山地层厚度大,古隆起区厚度薄;2古隆起区阻隔了其南、北两侧营一、叁段火山岩的相向流动,致使其南、北两侧分别缺失营叁段和营一段火山岩,而隆起区成为两段火山岩的“收敛、尖灭、交迭”区。徐家围子断陷营城组大规模、厚层(最厚达2400多米)火山岩的形成并非受控于该时期盆地的持续张裂,而是受断裂与古地形的耦合关系控制,具体表现为:作为岩浆上涌通道的主要断裂位于紧邻凹陷区的隆起斜坡上,有利的地形使喷出的岩浆“顺势而下”,古凹陷为其汇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岩浆不能原地堆积堵塞通道,从而形成大规模、厚层火山岩。5.徐家围子断陷期构造演化及其动力学背景探讨松辽盆地位于蒙古-华北板块东北缘,其北部为西伯利亚板块、东部为古太平洋板块,断陷期(150-105 Ma)盆地围区发生了蒙古-鄂霍次克洋关闭和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东缘俯冲等区域构造事件。由于特殊的地理、构造位置,松辽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可能受到来自不同时期、不同构造事件的影响,使之成为研究和解决中国东北地区构造演化问题的关键区域。盆内断陷期地层发育,连续沉积的地层充填物详细记载了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同时也可能系统记录了区域上的构造演化过程。本文在构造演化史分析的基础上,量化断陷期各组段地层伸展率,划分构造演化阶段,分析各演化阶段的构造属性(拉张伸展、挤压、走滑作用的强度及方向),结合同期板块运动和围区火成岩特征,探讨区域构造体制时空演化。基于构造演化史剖面计算的地层伸展率:火石岭组时期地层平均伸展率为18.6%,沙河子组时期为20%,营城组时期为0.5%。区内断陷期地层展布方向为NNW,发育叁组NNW向断裂。火石岭组-沙河子组时期,断裂活动表现为NNE-SSW向拉张伸展与NNW-SSE向走滑并存,但以NNE-SSW向拉张伸展作用为主;沙河子组末期,断陷受到NNW-SSE向挤压,中部地区褶皱隆起,南、北地区形成凹陷;营城组时期,断裂活动以NNW-SSE向走滑剪切作用为主。根据各期地层的伸展率变化特征、区内主干断裂性质及活动期次,将徐家围子断陷期分为3个构造演化阶段:火石岭组-沙河子组拉张伸展期(晚侏罗晚期-早白垩世中-晚期,150-135 Ma)、沙河子组末挤压褶皱期(早白垩世中-晚期,135-130 Ma)、营城组走滑剪切期(早白垩世晚期,130-105 Ma)。由构造特征推测各构造演化阶段构造应力方向为:拉张伸展期,NNE-SSW向拉张与NNW-SSE向拉张并存,以NNE-SSW向拉张为主;挤压褶皱期,NNW-SSE向挤压;走滑剪切期,NNW-SSE拉张。盆地构造特征的转变,可能源自不同动力学背景下区域构造体制的转变。将本文各演化阶段时代及其构造应力大小、方向变化特征与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比对,将断陷内两期火山岩(晚侏罗-早白垩世早期火石岭组和早白垩世晚期营城组)与中国东北地区中生代各期火成岩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比对,结合地球化学特征揭示的松辽盆地中生代火山岩形成的构造背景。综合分析认为,徐家围子断陷期构造演化是由围区西伯利亚板块和古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和速率变化以及两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具体而言,火石岭组-沙河子组时期的拉张伸展与走滑作用是蒙古-鄂霍茨克洋关闭后伸展作用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伸展作用联合影响下形成的;沙河子末期的挤压作用是古太平洋板块转向、加速俯冲引起的;营城组时期的走滑剪切作用是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伸展背景下形成的。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对松辽盆地的影响可能于早白垩世中-晚期(135-130 Ma)趋于湮灭。(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6-01)
李忠,高剑,郭春涛,徐建强[10](2016)在《塔里木块体北部泥盆—石炭纪陆缘构造演化:盆地充填序列与物源体系约束》一文中研究指出陆缘洋-陆转换或盆-山转换复杂多变,沉积作用活跃,但迄今认识有限。文中基于对陆块和造山带地层格架的梳理和建立,选择塔里木块体北缘与南天山之间两条较完整的泥盆—石炭系典型剖面开展盆地与沉积序列研究。泥盆纪—早石炭世维宪早期发育碱性玄武岩、放射虫硅质岩和浊积岩,而早石炭世维宪晚期—晚石炭世发育序列清晰的中厚层状碳酸盐岩、碎屑岩及其混合沉积组合,指示洋-陆转换已经发生。进一步重点分析了其中砂岩碎屑重矿物样品19个、碎屑锆石同位素年代学(U-Pb及Hf)样品12个,结合砂岩骨架组分特征综合解析了物源体系与构造演变机制。研究表明,泥盆纪—早石炭世维宪早期,塔里木块体北缘东部发育不稳定和差异显着的碎屑组合,并具有接近地层年龄的碎屑锆石,指示了由南向北相对近距离的源汇体系、活动陆缘和混杂沉积的特征;而西部砂岩呈现的较高的成分成熟度和来自塔里木陆块相当数量的锆石年代学特征,则具有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属性。早石炭世维宪晚期—晚石炭世,塔里木块体北缘东部成分成熟度增高,并出现了一定数量的来自塔里木陆块的碎屑锆石,以及相当部分390~460 Ma锆石的εHf(t)显示特征的正值,具有主体再旋回混合造山带的物源构造属性、中-近距离源-汇体系和残留海沉积特征;而在塔里木块体北缘西部,较之前更加明显的较高砂岩成分成熟度和来自塔里木陆块的大量锆石年代学特征,说明具有远距离源汇体系特征,可能指示了更加广阔的残留洋或残留海沉积。这说明尽管南天山洋在早石炭世维宪期以后已经关闭,但直到晚石炭世仍未明显造山。塔里木块体北缘东、西部泥盆—石炭纪陆缘构造及相关盆地系统演化存在显着差异,是中亚地区陆缘裂解、多岛洋闭合、(微)陆块聚合复杂性的体现。(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度(第15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期刊2016-01-14)
充填序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准噶尔盆地是位于新疆北部的大型含油气盆地,乌伦古坳陷是准噶尔盆地最北端的构造单元。由于乌伦古地区勘探程度较低,钻遇石炭系的钻井较少,且上石炭统火山岩广泛发育,导致对上石炭统烃源岩以及沉积环境研究较为薄弱。本次研究以乌伦古地区东缘扎河坝、塔克尔巴斯他乌剖面,东南缘五彩城、白碱沟剖面,西缘吉木乃组、恰其海组剖面,盆内乌参1井,共计6条野外剖面、1口钻井资料为基础,以烃源岩测试分析、泥岩地球化学分析、薄片鉴定为手段,梳理了乌伦古地区上石炭统地层序列,对乌伦古地区上石炭统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并对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进行了评价。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如下主要认识与结论:1.乌伦古地区上石炭统地层序列乌伦古坳陷东缘以及东南缘晚石炭世早期火山活动强烈,岩性以中基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熔)岩为主,晚期火山活动呈现出间歇性,在间歇期沉积了大套沉积岩,其中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发育,该时期在东南缘出现沉积岩与火山岩多次互层;西缘晚石炭世早期以沉积岩与火山岩互层为主,出现泥岩沉积,中期火山活动强烈,出现大规模中基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熔)岩,见酸性火山碎屑(熔)岩,晚期火山活动结束,大规模沉积岩出现;盆内晚石炭世早期以巨厚层碳质泥岩、砂质泥岩沉积为特征,晚期火山活动强烈发育大规模中基性火山碎屑(熔)岩。2.乌伦古地区上石炭统沉积环境乌伦古坳陷东缘以及东南缘上石炭统以滨浅湖-沼泽环境沉积为主,五彩城地区、塔克尔巴斯他乌地区水体为缺氧的淡水环境,扎河坝地区为缺氧的咸水环境,古气候方面均处于温热气候。乌伦古坳陷西缘上石炭统以扇叁角洲前缘-滨浅湖环境沉积为主,水体总体处于缺氧淡水环境,恰其海组发生短暂咸化,气候为温热气候。盆内上石炭统以半深湖沉积为主,水体为缺氧的淡水环境,气候处于干旱环境。3.沉积环境对烃源岩的影响乌伦古地区晚石炭世较深的水体环境为泥岩的沉积提供了沉积场所,温热的古气候有利于植被的生长繁殖,为有机质积累提供了充足的碳质来源,表现为有机质丰度较高,由于当时乌参1井处于干旱气候,造成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仍为中等;受火山活动影响的地区有机质丰度含量较高,表现为东缘、东南缘烃源岩有机质丰度高于西缘及盆内;缺氧环境水体使得沉积下来的有机质不易被喜氧细菌分解,有利于烃源岩的保存。4.乌伦古地区上石炭统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乌伦古坳陷东缘以及东南缘上石炭统受到火山喷发的影响,表现为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较高,受到风化影响S_1+S_2指标较低,有机质类型为Ⅲ型;乌伦古坳陷西缘上石炭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为差至中等,有机质成熟度处于低成熟至成熟阶段,有机质类型多为Ⅲ型,部分可达Ⅰ型;坳陷内有机质丰度为中等,有机质成熟度处于低成熟阶段,有机质类型为Ⅲ型。乌伦古地区烃源岩发育厚度从13m至1423m不等,目前均处于生气阶段,厚层烃源岩可为乌伦古地区提供充足的气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充填序列论文参考文献
[1].王忠伟,王剑,付修根,冯兴雷,占王忠.中生代羌塘盆地的开启及沉积充填序列:对古、中特提斯洋演化的启示[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2].刘晓康.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地区上石炭统火山—沉积充填序列及生烃潜力分析[D].吉林大学.2018
[3].房大任.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段上叁迭统充填序列及构造演化[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4].徐晓冬,孙光华,张婕妤,郝硕.基于小波去噪的充填体声发射序列分形特征研究[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8
[5].李英文,周江羽,严聪聪,赵谦.周口店地区中生界充填序列和沉积演化[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7
[6].张帆,田景春,张风平.川西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特征及孔洞充填序列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7
[7].李振宏,渠洪杰,杨永恒,公王斌.云岗盆地晚中生代沉积-火山充填序列及其构造意义[J].中国地质.2016
[8].陈建书,戴传固,彭成龙,王敏,卢定彪.湘黔桂相邻区新元古代820~635Ma时期裂谷盆地充填序列与地层格架[J].中国地质.2016
[9].陈崇阳.松辽盆地断陷期火山地层序列与构造—火山—盆地充填演化[D].吉林大学.2016
[10].李忠,高剑,郭春涛,徐建强.塔里木块体北部泥盆—石炭纪陆缘构造演化:盆地充填序列与物源体系约束[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5年度(第15届)学术论文汇编——岩石圈演化研究室.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