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巢湖作为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近年来由于化肥农药大量的使用以及污水的随意排放,使得巢湖的水生生态系统、水产资源受到严重破坏,并加速了富营养化的进程。以巢湖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南淝河入湖区、十五里河入湖区、塘西河入湖区、派河入湖区、新河入湖区、西半湖湖心等六个采样点,随着不同季节的改变,对各环境理化参数(水温、pH、DO、TN、TP、COD)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按照综合污染指数评价,西半湖湖心、新河入湖区水质较好,派河入湖区、塘西河入湖区、南淝河入湖区、十五里河入湖区水质较差。通过SPSS 17.0软件分析,细菌总量在各采样点的年平均值与水温、总氮、总磷、COD之间的变化趋势呈强正向关性,与pH变化不相关,与DO变化呈强负相关。可以看出,水温、总氮、总磷、COD等指标能反映出水质中细菌含量的高低。对各采样点的细菌数量平均值和综合污染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924,可以认为细菌数量平均值与综合污染指数呈强的且为正的相关。水环境中高含量的有机物为细菌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菌繁殖,促进细菌数量的增加。针对目前控制水华发生的生物除藻技术作为研究切入点,研究除藻菌株对藻生长的抑制。选择藻华现象严重的b点(十五里河入湖区)作为采样点,取3个不同位置的水样通过0.22μm的纤维滤膜过滤,扩大培养后加入适应期的藻液中,取黄化藻液作为分离菌种的材料,经反复试验获得有较强的抑藻能力的菌株,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三株菌均为革兰氏阴性菌,WD1与模式菌株Acinetobacter johnsonii SH046同源性达到99%,初步鉴定WD1为约氏不动杆菌;细菌WD2与多种Pseudomonas mendocina同源性达98%,初步鉴定其为门多萨假单胞菌,G1为恶臭假单胞菌株Pseudomonas putica,同源性达99%。试验表明WD1、WD2、Gl对鱼腥藻1303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WD1、WD2对铜绿微囊藻912抑制效果不明显,G1对铜绿微囊藻912也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将这三株细菌的菌液经离心、高温灭菌、细胞破碎等处理后对鱼腥藻1303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试验表明,这三株菌均是通过分泌胞外物质的方式间接溶藻。将三株菌的不同生长期菌液加入鱼腥藻中,结果表明,衰退期的的WD1菌液对供试藻的抑藻效果比对数期、稳定期菌液更好;稳定期的WD2菌液对供试藻的抑藻效果最强;G1菌液在稳定期时对供试藻的抑藻效果更为强烈,其次为对数期的G1菌液。WD1、WD2的溶藻活性物质具有热稳定性,而G1的溶藻活性物质对热较敏感。三株菌的溶藻活性物质,在强酸条件下,溶藻活性有所降低,中碱性条件下可以维持其溶藻活性。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香菇草根部浸提液对伪鱼腥藻化感作用的研究[J]. 生态科学 2020(05)
- [2].亭下水库伪鱼腥藻昼夜垂直变化初步研究[J]. 现代科学仪器 2013(03)
- [3].鱼腥藻7120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 2010(03)
- [4].螺旋鱼腥藻土嗅素的产生和分布规律[J]. 中国环境科学 2009(10)
- [5].鱼腥藻辐射特性实验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8(10)
- [6].微囊藻群体内生黏伪鱼腥藻荧光特征及空间分布[J]. 水生生物学报 2015(03)
- [7].氮磷限制条件下螺旋鱼腥藻产生土嗅素特征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 2014(04)
- [8].磷和铁对洋河水库螺旋鱼腥藻生长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3(01)
- [9].洱海螺旋鱼腥藻生长生理特性的初步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 2009(03)
- [10].高频率使用苄嘧磺隆对固氮鱼腥藻细胞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J]. 上海农业学报 2016(05)
- [11].氮磷限制条件下螺旋鱼腥藻伪空胞合成及其浮力特征[J]. 环境科学研究 2015(02)
- [12].酸碱度对重组鱼腥藻脂肪氧合酶构象与活性的影响[J].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2015(04)
- [13].不同营养源条件下螺旋鱼腥藻生长与产嗅特征研究[J]. 环境科学 2011(08)
- [14].中国鱼腥藻属的两个新记录种[J]. 湖泊科学 2012(05)
- [15].重组鱼腥藻脂肪氧合酶定点突变及突变酶酶学性质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5(18)
- [16].鱼腥藻研究进展[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01)
- [17].一株新型鱼腥藻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溶藻特性[J]. 湖泊科学 2018(05)
- [18].不同形态氮对洋河水库螺旋鱼腥藻和惠氏微囊藻生长的影响[J]. 环境科学研究 2010(12)
- [19].背角无齿蚌养殖池塘中发生的假鱼腥藻隐形水华[J]. 江苏农业科学 2015(02)
- [20].常用除草剂苄嘧磺隆对固氮鱼腥藻的生长效应研究[J]. 上海农业学报 2015(04)
- [21].黏伪鱼腥藻和铜绿微囊藻之间的化感作用研究[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 [22].洱海鱼腥藻优势种的形态鉴定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J]. 武汉植物学研究 2008(03)
- [23].固氮鱼腥藻在小麦和西红柿上的肥效[J]. 江苏农业科学 2016(10)
- [24].中国鱼腥藻属的八个新记录种[J]. 水生生物学报 2009(05)
- [25].鱼腥藻PCC7120基因asr0757/alr0758的初步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 2015(03)
- [26].鱼腥藻铁吸收调节蛋白基因(alr0957)的克隆和表达[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 [27].鱼腥藻PCC7120染色体基因对asr0757/alr0758的表达优化及其鉴定[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2)
- [28].all 1691基因表达及铁元素对鱼腥藻生长的影响[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6)
- [29].水体pH对伪鱼腥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 生态科学 2019(03)
- [30].满江红-鱼腥藻对低浓度铀胁迫的适应机制[J]. 铀矿冶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