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组织参与的力量性与缺失性替补——关中两大水利系统的历史与社会文化关联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人类学
作者: 石峰
导师: 庄孔韶
关键词: 关中陕西中部,水利社会,社会组织
文献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的主要关怀是探讨在大族(规模大且力量强的血缘群体)缺失的社会,何种组织力量在牵引地方社会的运转。 林耀华、库铂、弗里德曼以后,“宗族组织”便成为中外人类学家观察中国社会的一个重要议题。学者们基于南部中国的经验,讨论了“宗族组织”形成的原因,结构与功能等诸多学理性的问题。然而人类学基于个案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能涵盖中国这个辽阔的充满地域差异性的国家实体。有的学者已洞察到了这种差异性,他们认为在北中国地区,其社会面貌便呈现出一种与华南地区迥然有别的另一种状态。与南方相较,北方的宗族在规模上相对来说要小得多。仅有的大族在时空范围内也呈零星分布,并且它外在的凝聚性符号(族产祖坟、家谱、祠堂)也不那么明显和突出,进一步地它在社区中的作用也不是支配性的。 在我的田野点陕西关中地区(陕西中部),历史学家(秦晖,1993、1996)对该地区的研究已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那就是在历史上这里阶级分化不那么明显,自耕农是社会的主体,相应地宗族力量在地方舞台上也不活跃。 那么在大族缺失的社会里,是哪些组织力量在起作用呢?本文拟从关中“水利社会”来透视这个问题。 在关中众多水利系统中,本文选择了两个富有代表性的水系作为例子,泾惠渠和清惠渠。—般把前者称为“官渠”,后者称为“民渠”。不论是建设和管理,泾渠一直都是政府组织在起主导作用。但在某些时期,其基层管理也依赖了民间组织“水老会”。清渠的主导性组织是跨地域的水利联合组织。另外,宗教组织也被深深卷入到民间的水事活动中。民间娱乐组织“社火”在对地方水利管理方面也起作一些象征性的作用。 以关中“水利社会”作为个案,本文在结论部分讨论了两个较为重要的问题。一是明确提出“人类学观察汉人乡村社会的两种模式”,即“宗族乡村”模式和“非宗族乡村”模式。目的是从亲属之远(beyond kinship)来重新认识中国乡村社会的复杂性。二是对多样性的中国乡村社会,试探性地建立一个解说框架,亦即本文的主题——“组织参与的力量性与缺失性替补”。
论文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走进关中
2.选题的意义
3.“水利”的社会文化关联
4.跨村落的“水利社区”
第二章 大族何在?
1.“后革命氛围”中对阶级话语的再认识
2.土地与宗族
3.大族何在?
第三章 水利与政府组织
1.政府组织主导的“官渠”
2.水利纠纷处理中的政府权威
3.讨论
第四章 水利与民间组织
1.民渠及其地缘性联合组织
2.宗教组织的卷入
3.娱乐组织与“水”的象征性管理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1.关中水利社会中的组织力量
2.人类学观察汉人乡村社会的两种模式
3.组织参与的力量性与缺失性替补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科研成果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发布时间: 2005-06-30
参考文献
- [1].帝国边陲:桂西土司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D]. 蒋俊.厦门大学2008
- [2].资源开发嵌入下的蒙汉杂居区社会变迁研究[D]. 杨洪远.兰州大学2014
- [3].乡村回族妇女疾病与健康的人类学研究[D]. 孙金菊.兰州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四人堂”纪事——中国乡村基督教的人类学研究[D]. 黄剑波.中央民族大学2003
- [2].神话与传说—论人类学文化撰写范式的演变[D]. 徐鲁亚.中央民族大学2003
- [3].第二家庭—家族企业的人类学研究[D]. 张华志.中央民族大学2003
- [4].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D]. 吕卓红.中央民族大学2003
- [5].浅层文化中断与深层文化中断[D]. 李朝辉.中央民族大学2004
- [6].文化生存与生态保护——以长江源头唐乡为例[D]. 刘源.中央民族大学2004
- [7].宗教的社会功能[D]. 罗惠翾.中央民族大学2005
- [8].族群性的建构和维系[D]. 哈正利.中央民族大学2005
- [9].北方蒙汉边际地区的轮养制研究[D]. 马威.中央民族大学2005
- [10].不同情景中的群体认同意识[D]. 祁进玉.中央民族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