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俞樾乃晚清一代鸿儒,经学成就卓著,文学造诣也同样精深。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其文学创作关注不多。本文以《春在堂诗编》、《春在堂词录》为基本文献,辅以俞樾其他诗歌别集别录,结合晚清特有的历史与文化背景,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分四个部分对俞樾的诗词做全面系统的解读:绪论部分概述俞樾的生平、所处时代及家世交游。俞樾“精研朴学,旁及艺文”,其诗词造诣很高,这与其良好的家庭环境及师友熏陶有直接的关系。第一章论俞樾诗歌的主题形态及艺术特征。首先,俞樾的诗歌创作及诗集编纂习惯具有明显的史传意识,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将其诗歌创作分为五个阶段展开论述。尽可能准确地归纳出俞氏不同时期诗歌的主题形态及其体格特征。其次,从俞樾诗歌体格特点来探究其诗歌渊源及艺术旨归,即融汇唐宋,不事雕琢,崇尚自然。第二章论俞樾词的主题形态与艺术特征。通过考察俞樾从事词创作的时间,分析其作词的动机及其与词友的交往,按类别分析其西湖风物词、咏怀词、咏物词及闺情词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色。第三章评述俞樾的诗论与词论。俞樾的诗词创作是其诗词理论的具体实践。其诗歌理论的主导思想即儒家传统的“温柔敦厚”诗教学说,同时要求诗歌创作应以“工丽”为上。具体到诗歌作法,俞樾总结出五点创作技巧:第一,作诗要重视自然之美;第二,学诗不应“尊杜卑李”;第三,以无情言情,从无意写意,不矫揉造作;第四,善用脱胎之法,化用前人佳句,佳境;第五,作诗体物应工,意境亦应圆通融汇,也就是重视对事物作细致全面的观察和感悟。此外俞樾还强调对诗人自身素质的培养。词学方面,俞樾推尊词体,在评述词作的标准上要求从声律与语言两方面着眼,即“律协辞工”。结论:俞樾的诗歌与词作实际上是一体而存的。从文学理论上考察:不论是其诗歌,还是词作,都遵从着“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并希望以此有助于风化,从而达到治世的目的。从创作实践来言,俞樾诗歌创作的手法更为娴熟,作词则常有理论与实践不相符的现象。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稿本《春在堂诗编》残卷述略[J]. 中国典籍与文化 2010(03)
- [2].俞樾著作稿抄本叙錄[J]. 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 2012(00)
- [3].知堂·乐静堂·春在堂[J]. 书屋 2013(09)
- [4].俞樾春在堂讲学著书不负师恩[J]. 钟山风雨 2012(06)
- [5].书斋命名亦含趣[J]. 北京档案 2012(10)
- [6].俞曲园临终“喜恨”诗[J]. 苏州杂志 2014(03)
- [7].早稻田大学藏春在堂尺牍补释[J]. 文献 2010(01)
- [8].中华密鉴[J]. 保密工作 2013(12)
- [9].“孔末亂孔”故事探析[J]. 孔子学刊 2019(00)
- [10].俞曲园居室联[J]. 咬文嚼字 2015(05)
- [11].俞樾“废医论”新解——从《春在堂杂文》一篇佚文谈起[J].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8(08)
- [12].略论晚清大儒俞樾的时事诗[J].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05)
- [13].小海诗集[J]. 红岩 2012(05)
- [14].曲园[J]. 苏州杂志 2014(05)
- [15].曲园书香[J]. 苏州杂志 2013(02)
- [16].涂运桥三首[J]. 词刊 2016(08)
- [17].《群经平议》版本通考:以俞樾手稿本残卷为重点论述[J]. 清史研究 2017(01)
- [18].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春在堂全书》稿本述略[J]. 长江学术 2016(02)
- [19].一个婚礼和十六个葬礼[J]. 道路交通管理 2010(12)
- [20].花落,春仍在[J]. 散文诗 2010(08)
- [21].晚清耆儒俞樾在明治日本[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10(06)
- [22].闺中亦有经世才——俞樾《题兰陵江女史西楼遗稿》小析[J]. 文史知识 2015(03)
- [23].俞樾诗学理论平议[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 [24].曾国藩《题俞荫甫两〈平议〉读后》诗[J]. 苏州杂志 2013(04)
- [25].山东省莘县“11·11”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追踪[J]. 劳动保护 2011(02)
- [26].俞樾函札收件人订补[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