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固节点论文-管平平

锚固节点论文-管平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锚固节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后锚固,无机胶,ABAQUS,反复荷载

锚固节点论文文献综述

管平平[1](2017)在《考虑地震和高温作用的后锚固节点参数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后锚固技术在我国被广泛应用,不仅应用于民建工程当中,在重要的生命线工程中的结构构件和重要设备中应用甚广。本文以型钢-混凝土后锚固连接节点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后锚固节点在地震和火灾作用下的参数影响展开研究,运用ABAQUS软件对型钢-混凝土后锚固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和热-力耦合作用下的抗震和防火性能进行模拟分析。另外,将性能化的设计方法应用于后锚固节点,实现在后锚固节点上的性能设计。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型钢-混凝土后锚固连接节点的抗震行为进行研究分析,运用ABAQUS软件模拟分析不同植筋埋置深度的后锚固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性能,分别对植筋埋深为25d、20d、15d的后锚固节点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破坏状态、承载力、滞回曲线、骨架线和延性耗能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分析得出通过提高植筋深度提高后锚固节点的极限承载力以及抗震性能。(2)对型钢-混凝土后锚固连接节点进行火灾分析和热-力耦合分析,探究植筋的防火层厚度为25mm-60mm范围内变化时对型钢-混凝土后锚固节点防火性能的影响,同时对植筋埋置深度为15d、20d和25d时不同防火层的后锚固节点进行热-力耦合分析,探究植筋埋置深度和防火层厚度对于后锚固节点的高温性能的影响。提高植筋埋置深度和一定范围内防火层厚度可以提高后锚固节点的极限承载力和耐火极限。(3)为了研究震后防火层的破损对于型钢-混凝土后锚固节点的高温性能和承载力的影响,设计了受火面的防火层破损模型,分别分析了破损厚度为5mm-40mm和破损长度为100mm-600mm的模型的高温性能,并对模型进行了热-力耦合作用下的分析研究,探究了破损长度和破损厚度对于植筋和后锚固节点的高温性能的影响。(4)综合整理上述模拟结果,将性能化的设计方法应用于后锚固节点,确定性能化设计的指标并且提出性能水准,并对于后锚固节点的设计提出相应的抗震和防火设计建议。(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7-06-01)

许磊[2](2017)在《震损型钢—混凝土后锚固节点的火灾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后锚固方法是目前加固改造领域应用相当广泛的连接技术,但现有的研究成果仅限于后锚固构件在地震及高温单独作用下的性能研究,没有考虑地震及地震次生火灾耦合作用对构件性能的影响。本文以型钢-混凝土后锚固节点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建立地震作用下后锚固节点的损伤模型,评估震损构件的残余承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震损节点的高温力学性能,并揭示火灾下结构各部分的温度场分布。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依据本课题组已有的试验数据,首先对现有损伤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然后建立了适用于型钢-混凝土后锚固节点的地震损伤模型,并给出了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等级划分和相应的损伤指数范围,为该类节点的地震损伤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2)对型钢-混凝土后锚固节点施加不同的低周反复荷载模拟该类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不同受损状态,分析了构件的震损状态以及加载端的承载力和位移。(3)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型钢-混凝土后锚固节点的震损试验进行了实体模型模拟,模拟结果显示构件的承载力及破坏形态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随后研究了构件在不同震损状态下的残余承载力,并得出了残余承载力与对应损伤指数的拟合公式。(4)对震损型钢-混凝土后锚固节点进行了高温试验,分析了钢构件及植筋在高温中的温度场变化。然后对自然冷却后的构件进行了单调加载破坏试验,结果表明震损-高温耦合作用下构件的承载力和刚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与构件震损模拟结果和火灾高温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震损-高温耦合作用会加大对构件的损伤程度。(5)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型钢-混凝土后锚固节点的高温试验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后锚固节点受高温时,外部温度通过后锚固钢构件由植筋端部向内部传递,同时还通过热传导沿基材混凝土表面向内部植筋胶体传递,因此,不同方向热量传递方式和路径也造成了植筋沿长度方向具有一定的温度梯度。(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7-06-01)

刘润东[3](2017)在《桥梁后锚固节点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基础建设的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为了缩短工期尽快缓解交通压力将整体高架桥改为预制拼装。根据要求,将其桥梁的部分下部结构(盖梁及墩柱)改用预制拼装方案施工,而预制方案采用的是预埋波纹管的形式然后进行浇筑,在我国北方由于长期处于寒冷与温暖交替状态,常常导致钢筋锈蚀,混凝土强度下降,结构发生耐久性损坏。研究钢筋与混凝土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粘结性能,对混凝土结构研究中的耐久性在理论和应用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本文针对装配式桥墩后锚固节点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的耐久性能进行了相关的试验与研究。主要有以下内容:(1)适应严寒地区冻融环境装配式桥墩后锚固节点预留孔道内压浆材料-改性砂浆的试验研究。通过该试验选择适合冻融环境的后锚固节点改性砂浆;(2)缩尺后锚固节点试件制作所需耐冻融环境的C40混凝土材料的性能试验。通过该试验确定装配式节点混凝土的材料配比,防止后续的冻融拉拔试验中出现混凝土试件首先破坏的情况;(3)后锚固节点不同冻融次数后拉拔试验。本文主要采用C40混凝土200×200×350的桥墩装配式节点缩尺试件,预埋波纹管作为钢筋预留孔道,待试件养护28天后将钢筋放入波纹管中灌入各种注浆材料,在不同冻融次数情况下对试件进行拉拔试验,分析冻融循环对后锚固节点粘接强度的影响。(4)基于abaqus有限元模拟试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冻融循环次数对混凝土试件以及注浆试件的相对弹性模量和抗压强度有相当大的影响;对钢筋、与预埋波纹管混凝土的粘结强度和滑移影响也比较明显,且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试件整体的粘结强度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利用内聚力单元和CZM本构模型模拟预埋置波纹管混凝土总体上来讲有一定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期刊2017-05-26)

王永泉,韦芳芳,瞿丽华,张军[4](2016)在《钢筋混凝土框架接梁后锚固节点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建筑改扩建对混凝土框架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的影响,以实际框架结构为原型,制作了缩尺比例为1∶2的3个接梁后锚固节点试件,包括2个框架结构中间层边节点和1个框架顶层边节点的接梁后锚固,中间层边节点新增梁做法为直接植筋且增设短钢筋法和增设钢抱箍焊接新增梁主筋法,框架顶层边节点新增梁柱构件均采用直接植筋法。为便于对比分析,同期制作了一个相同缩尺比例的整浇中间层十字节点。通过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研究了4个节点试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抗震性能。数值模拟分析表明,节点简化数值模型能够分析节点受力的基本规律,但因节点区的加固改造较为复杂,实际节点的状态很难精确模拟,节点延性和耗能能力的数值模拟结果偏大。(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6年21期)

游经团,房贞政[5](2013)在《独塔自锚式悬索桥主缆锚固节点叁维光弹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福州鼓山大桥主缆锚固区进行叁维光弹试验,分析主缆锚固区局部应力分布规律和应力集中程度.结果表明:锚固区与箱梁间传力顺畅;锚垫块作用处、索孔周边、截面突变处、凹角等区域应力集中现象较为明显;索孔核心区上方、锚固区后部的横隔板出现较大的拉应力,在设计中应加强这些部位的构造措施和配筋.(本文来源于《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麻宏波,任忠运[6](2012)在《大跨预应力钢栈桥锚固节点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有限元程序Midas对某电厂大跨预应力钢栈桥的锚固节点进行分析,由于预拉力是由锚圈与端板的接触面来传递的,合理设置端板及其加劲肋是保证节点强度和稳定的关键.通过对不同加劲肋形式的比较,并对节点处进行细部单元划分,较精确地计算出结构在实际张拉力作用下节点处的应力分布及扩散,从而得出较合理的节点形式.(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2年S1期)

李国强,郭小康,孙飞飞,刘玉姝,陈琛[7](2012)在《屈曲约束支撑混凝土锚固节点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用于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屈曲约束支撑连接锚固节点构造形式。通过8个对比试验,分别考察该节点在拉、剪、拉剪复合受力状态下的单调受力性能与滞回性能,分析了各种受力状态下节点的受力特点与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在各种受力状态下,节点屈服前位移均较小,对屈曲约束支撑耗能效率影响并不显着。通过试验结果与规范计算结果的对比发现,现行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对单一受力状态下锚固节点承载力的计算比较准确,但对拉剪复合受力状态偏于保守;而采用JGJ 145—2004《混凝土后锚固技术规程》中的锚栓破坏相关方程能较为准确地估算拉剪复合受力状态下锚固节点承载力。另外,由于该锚固节点具有下锚固板,锚筋不会被整体拔出破坏,可取消现行规范中锚筋屈服强度取值小于300 MPa的限制。同时,在构造上应限制锚固板的弯曲变形,确保锚固钢筋共同受力,以使节点承载力在较小的位移下得以充分发挥。(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谢群,王欣[8](2011)在《型钢-混凝土后锚固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了四个型钢与混凝土后锚固连接节点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采用化学植筋式连接方式。试件破坏前钢筋均达到屈服,仅钢筋周围的混凝土发生局部破坏,可判断为钢材破坏。随着埋深的增加,试件的屈服荷载和峰值荷载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滞回曲线、刚度退化曲线、延性及耗能等抗震指标均显示该类节点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达到峰值荷载后承载力无明显降低,仍能以自身的变形能力吸收地震能力,增加埋深和植筋数量有助于提高节点的抗震性能。(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期刊2011年03期)

胡贵生[9](2009)在《张弦梁结构锚固节点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某张弦梁结构,对索端锚固节点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对比分析了上弦杆和跨间上弦杆间是否设置圆弧过渡对索端锚固节点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讨论了耳板与上弦杆连接的相贯量对索端锚固节点的极限承载力和变形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信息》期刊2009年17期)

朱劲松,肖汝诚,曹一山[10](2007)在《杭州湾跨海大桥索梁锚固节点模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杭州湾跨海大桥耳板销铰式索梁锚固结构为研究对象,进行13∶缩尺模型试验,研究在北航道桥最长边索1.0、1.4及1.7倍设计索力作用下,耳板的应力分布;研究耳板与钢箱梁斜腹板连接的传力途径,考察螺栓受力不均匀性和销铰可转动性;通过该索在设计最大、最小索力作用下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耳板螺栓紧固性能;最后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和模型试验结果共同验证该桥索梁锚固结构传力可靠性和构造合理性。研究表明:该桥的耳板式索梁锚固结构传力可靠、构造合理,是较为理想的索梁锚固形式。(本文来源于《土木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锚固节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后锚固方法是目前加固改造领域应用相当广泛的连接技术,但现有的研究成果仅限于后锚固构件在地震及高温单独作用下的性能研究,没有考虑地震及地震次生火灾耦合作用对构件性能的影响。本文以型钢-混凝土后锚固节点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建立地震作用下后锚固节点的损伤模型,评估震损构件的残余承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震损节点的高温力学性能,并揭示火灾下结构各部分的温度场分布。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依据本课题组已有的试验数据,首先对现有损伤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验证,然后建立了适用于型钢-混凝土后锚固节点的地震损伤模型,并给出了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等级划分和相应的损伤指数范围,为该类节点的地震损伤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2)对型钢-混凝土后锚固节点施加不同的低周反复荷载模拟该类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不同受损状态,分析了构件的震损状态以及加载端的承载力和位移。(3)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型钢-混凝土后锚固节点的震损试验进行了实体模型模拟,模拟结果显示构件的承载力及破坏形态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随后研究了构件在不同震损状态下的残余承载力,并得出了残余承载力与对应损伤指数的拟合公式。(4)对震损型钢-混凝土后锚固节点进行了高温试验,分析了钢构件及植筋在高温中的温度场变化。然后对自然冷却后的构件进行了单调加载破坏试验,结果表明震损-高温耦合作用下构件的承载力和刚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与构件震损模拟结果和火灾高温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震损-高温耦合作用会加大对构件的损伤程度。(5)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型钢-混凝土后锚固节点的高温试验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后锚固节点受高温时,外部温度通过后锚固钢构件由植筋端部向内部传递,同时还通过热传导沿基材混凝土表面向内部植筋胶体传递,因此,不同方向热量传递方式和路径也造成了植筋沿长度方向具有一定的温度梯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锚固节点论文参考文献

[1].管平平.考虑地震和高温作用的后锚固节点参数化研究[D].济南大学.2017

[2].许磊.震损型钢—混凝土后锚固节点的火灾试验研究[D].济南大学.2017

[3].刘润东.桥梁后锚固节点试验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沈阳工业大学.2017

[4].王永泉,韦芳芳,瞿丽华,张军.钢筋混凝土框架接梁后锚固节点抗震性能研究[J].施工技术.2016

[5].游经团,房贞政.独塔自锚式悬索桥主缆锚固节点叁维光弹性试验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6].麻宏波,任忠运.大跨预应力钢栈桥锚固节点有限元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

[7].李国强,郭小康,孙飞飞,刘玉姝,陈琛.屈曲约束支撑混凝土锚固节点力学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12

[8].谢群,王欣.型钢-混凝土后锚固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1

[9].胡贵生.张弦梁结构锚固节点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9

[10].朱劲松,肖汝诚,曹一山.杭州湾跨海大桥索梁锚固节点模型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7

标签:;  ;  ;  ;  

锚固节点论文-管平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