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Bacterial Blight of Soybean)是一种由丁香假单胞大豆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glycinea (Coeper) Young et. al)引起的世界性病害,是造成大豆减产的主要原因。该病于1906年首次在内布拉斯加州发现,并且在大豆主产区引起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在我国东北大豆主产区发现一种类似于细菌性斑点病的严重病害,为了揭示引起该病的病原物,本研究从发病严重的黑龙江佳木斯及吉林长春采集病叶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经过分离纯化得到25株菌株,将这些菌株回接到大豆叶片上,柯赫氏法则验证,表明这些菌株均为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从中挑选6株来源不同的菌株进行详细的生理生化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6株菌株属于假单胞属细菌,进一步的无毒基因avrD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这6株菌株均与丁香假单胞大豆致病变种同源性最高。脂肪酸甲酯鉴定结果显示,4株菌株可鉴定到致病变种,而其它2株菌株只能被鉴定到种。综合致病性鉴定、生理生化鉴定及分子鉴定结果,确定黑龙江佳木斯和吉林长春发生的细菌性病害为丁香假单胞大豆致病变种引起的大豆细菌性斑点病。效应分子是病原物与寄主互作的关键因子。致病植物病原细菌通过Ⅲ型泌出系统将大量的效应因子注射进植物细胞来抑制植物先天免疫反应。这些Ⅲ型效应因子通过三个主要策略来改变寄主的免疫应答。第一个策略是直接分裂寄主蛋白或将靶标蛋白泛素化后通过26S蛋白酶体识别和降解;第二个策略是通过生物合成或RNA结合蛋白的ADP核糖化来改变RNA代谢;第三个策略是通过去磷酸化或直接抑制对植物防卫信号转导中激酶活性。为了研究Ⅲ型泌出效应因子在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致病中的作用,利用反向PCR技术,首次从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菌基因组中克隆得到两个效应分子HopABl和HopAFl.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已经在GenBank上登陆,登陆号分别为JF826562和JF826563。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HopAB1基因全长是1572bp,编码523个氨基酸;HopAFl基因全长是855bp,编码284个氨基酸。HopABl和HopAFl与同源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69%-96%和86%-99%。二级结构均主要由无规则卷曲、α-螺旋及延伸链组成。信号肽预测显示,两个蛋白均没有信号肽。保守功能区预测显示HopAB1在N末端包含一个E3泛素连接酶功能区。将这两个基因克隆到PVX二元表达载体并转化农杆菌,利用农杆菌介导的瞬时侵染技术在本氏烟中过表达,发现两个效应因子均能抑制由鼠凋亡蛋白(Bax)激发的细胞程序性死亡,将烟草疫霉接种在注射区域,发现效应因子能促进烟草疫霉(Phylophthora nicotianae)侵染烟草(Nicotiana benthamiana),因此本克隆得到的两个效应因子是免疫抑制因子,为进一步研究该菌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植物病原菌效应因子的毒性功能研究进展[J]. 科教导刊(下旬) 2016(04)
- [2].Th22及其效应因子生物学特性相关研究[J]. 现代免疫学 2011(03)
- [3].Th22细胞及其效应因子在风湿性疾病中的作用[J]. 临床荟萃 2015(02)
- [4].陈学伟团队发表论文解析水稻白叶枯效应因子的重要致病机制[J]. 农药市场信息 2018(20)
- [5].母源性效应因子复合体研究进展[J].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12(S1)
- [6].截短组织因子作为效应因子的肿瘤血管靶向治疗[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08)
- [7].茄子枯萎病菌致病效应因子的预测分析[J]. 西南农业学报 2019(06)
- [8].荧光定量PCR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早期生长效应因子1基因的表达[J].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2012(01)
- [9].PK-15细胞α干扰素效应因子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J]. 家畜生态学报 2013(04)
- [10].自身免疫性疾病中Th_(17)细胞效应因子的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J]. 广东医学 2009(06)
- [11].马铃薯晚疫病菌RxLR效应因子RD24基因克隆及其PVX表达载体构建与鉴定[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05)
- [12].小分子量G蛋白Rap2信号途径的生物学功能[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10(01)
- [13].南方根结线虫效应因子功能的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 2020(04)
- [14].肺癌患者外周血中Th22细胞及效应因子IL-22的表达和临床意义[J]. 中国现代医生 2020(13)
- [15].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卵菌效应因子互作蛋白概述[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3)
- [16].植物抗病机理研究进展综述[J]. 安徽农学通报 2015(08)
- [17].基于黄芪多糖生物活性检测各因子间的典型相关分析[J]. 粮油与饲料科技 2020(02)
- [18].大肠杆菌O157:H7 CWN11Ⅲ效应因子tccP和tccP2基因序列分析(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3(02)
- [19].新疆南部地区长绒棉生长可视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33)
- [20].新疆南部地区长绒棉生长可视化研究(英文)[J].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11)
- [21].动物胃肠道黏膜免疫简述[J]. 饲料研究 2008(01)
- [22].自发光转录激活子样效应因子的功能分析[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8(03)
- [23].效应因子PsCRN77基因在本氏烟中的表达降低其对寄生疫霉的抗性[J]. 植物病理学报 2015(06)
- [24].蚜虫诱导的植物免疫反应[J]. 应用昆虫学报 2015(01)
- [25].沉默氧增强蛋白(OEE2)对辣椒疫霉效应因子RxLR19781的免疫功能影响[J].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1)
- [26].在本氏烟中瞬时表达效应因子PsCRN127基因提高其对寄生疫霉的抗性[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5(06)
- [27].病理学家发现DNA与蛋白质互作的重要作用[J]. 基层农技推广 2015(01)
- [28].水稻黄单胞菌AvrBs2效应因子向植物细胞中转运的作用机制研究[J]. 天津科技 2013(05)
- [29].丁香假单胞杆菌Avr基因与寄主植物R基因的互作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进展 2019(02)
- [30].Wnt/JNK通路中效应因子在妇科肿瘤中的作用[J].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2(01)
标签: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论文; 丁香假单胞大豆致病变种论文; 分离鉴定论文; 反向论文; 农杆菌介导论文; 瞬时表达论文; 免疫抑制因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