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文献的梳理中医湿温的理论研究

基于古文献的梳理中医湿温的理论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通过对中医古文献的梳理,理清中医学湿温病的源流发展;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结合相关古文献,建立出系统的中医学湿温病的理论框架体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及指导。方法:1、借助《中华医典》软件进行古代文献检索,现代文献以中国期刊网、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作为主要检索源;2、梳理古文献,将中医湿温理论的发展做一梳理,对中医湿温病基本理论的形成与演变作出客观解析。3、利用比较、类比、归纳、推理等综合方法,结合现代文献,对中医湿温理论深入剖析,挖掘现代湿温真正的内涵,建立出一套较系统的中医学湿温理论体系内容:本论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梳理古文献,将中医湿温理论的渊源及发展做一整理,系统理清史上对中医湿温的认知情况,并进行分析总结;第二部分,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结合古文献与现代文献的相关内容,对中医湿温理论进行深入剖析,总结归纳出一套系统的逻辑体系,此体系包含湿温的定义概念、病因病机、发病条件、传变规律、致病特点及辨证论治,并用于指导临床实践。结论:1、古代医书中的湿温大多与现代湿温的内涵相差甚远,对古代文献不加辨析而直接引用以阐述湿温病的病因证治,是导致湿温学说现状混乱的根源;2、湿温属于现代温病学范畴,是一种外感温热类疾病,由外感湿热之邪引起,亦存在诱因引动内在伏邪发病的情况,同时包含湿温时疫;3、湿温病传变不完全遵守三焦传变,但以三焦辨证对病情不同阶段进行辨证施治的方法最为合理,并结合卫气营血四阶段的辨析判断病情轻重程度;4、现代临床疾病需从各个方面均与湿温病相对应,才可以在整个病程中以湿温病的全套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湿热型胃肠感冒、肠伤寒的发病与治疗完全符合湿温病的诊疗规律。意义:1.使人们认识到古代文献中关于湿温的探讨与现今湿温有很大差别,能有效避免对混淆概念的继续引用;2.初步建立了系统的、便于人们掌握的湿温逻辑体系;3.为现代临床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治疗提供了中医学理论依据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部分 中医学湿温的理论源流研究
  • 1 唐以前时期:湿温概念的提出及理论的源头
  • 1.1 《难经》湿温:实为湿疫
  • 1.2 《伤寒杂病论》中湿痹与湿温的关系
  • 1.3 《脉经》湿温:与暑湿的混淆
  • 1.4 讨论
  • 2 宋金元明时期:湿温理论的承袭
  • 2.1 《太平圣惠方》湿温治汗方剂
  • 2.2 《伤寒总病论》湿温为伤寒之变说
  • 2.3 《类证活人书》提出湿温治疗新方剂
  • 2.4 《圣济总录》的中湿说
  • 2.5 许叔微的湿温贼邪说
  • 2.6 《三因极——病证方论》湿温并气说:湿温为暑温
  • 2.7 刘完素治湿温:湿温就是湿病
  • 2.8 朱丹溪论湿温:湿温为暑湿
  • 2.9 刘纯:中湿、风湿、湿温、湿热
  • 2.10 《普济方》对湿温病四肢症状的描述
  • 2.11 其他论述
  • 3 清朝时期:湿温理论与临床的全面发展
  • 3.1 湿温与温病、瘟疫
  • 3.2 湿温病因
  • 3.3 湿温为湿瘟、伤寒新解
  • 3.4 神术汤加减症:湿热之邪流注关节筋肉的主方
  • 3.5 叶天士湿温理论
  • 3.6 薛生白的《湿热病篇》
  • 3.7 湿温病因新解:湿郁发热而致
  • 3.8 吴鞠通系统的湿温论
  • 3.9 吴坤安:湿温为类伤寒
  • 3.10 湿温伏邪说
  • 3.11 吕震名《伤寒寻源》
  • 3.12 阴湿与阳湿
  • 3.13 雷少逸《时病论》
  • 4 民国时期的湿温时疫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中医学湿温的理论基础
  • 1 与湿温相关的几个问题
  • 1.1 湿的概念范畴
  • 1.2 温的概念范畴
  • 1.3 外感邪气的总体分类
  • 2 湿温的定义
  • 2.1 外感病命名方式
  • 2.2 以外感病命名方式定义湿温
  • 2.3 湿温与湿热
  • 3 湿温的病因
  • 3.1 外感因素
  • 3.2 内伤因素
  • 4 湿温的发生条件
  • 4.1 环境因素
  • 4.2 体质因素
  • 4.3 伏邪因素
  • 5 湿温的发病特点
  • 5.1 病变部位以脾胃为中心,并弥漫三焦及全身
  • 5.2 阻滞气机
  • 5.3 病程长
  • 5.4 症状复杂、多呈矛盾性
  • 6 湿温的病机演变、传变规律
  • 6.1 湿温的感邪方式
  • 6.2 湿温并不完全按三焦传变的方式进行传变
  • 6.3 湿温的病机演变
  • 7 辨证施治
  • 7.1 辨证要点
  • 7.2 湿温三禁
  • 7.3 治疗原则
  • 7.4 分型论治
  • 8 湿温理论与现代临床应用
  • 8.1 湿温病与现代临床疾病关系的理论基础
  • 8.2 湿温理论的现代临床应用
  • 9 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湿温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个人简历
  • 相关论文文献

    • [1].湿温病源流考[J]. 中国中医急症 2017(08)
    • [2].《务存精要》湿温病辨治思想探析[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01)
    • [3].浅析中气与湿温病发生发展的关系[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04)
    • [4].麻黄在湿温病中的运用刍议[J]. 辽宁中医杂志 2018(10)
    • [5].附子在湿温病中的应用[J]. 浙江中医杂志 2008(07)
    • [6].李聪甫湿温治验[J]. 中国社区医师 2011(26)
    • [7].范文虎活用化湿治疗湿温病经验[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7(12)
    • [8].从湿温论治肝功能异常合并发热、皮疹、异型淋巴细胞增多验案一则[J]. 环球中医药 2019(05)
    • [9].以误治辨湿温“三禁”[J]. 中医药通报 2018(02)
    • [10].三仁汤加减治疗外感湿温病80例[J]. 中医研究 2008(06)
    • [11].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新安医家王仲奇治疗湿温病用药经验[J].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19(03)
    • [12].湿温病用汗法忌宜体会[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8(04)
    • [13].论湿温病救阴与通阳[J]. 中国中医急症 2008(02)
    • [14].三仁汤临床应用探讨体会[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7(01)
    • [15].从“三焦”论温病“通阳”[J]. 亚太传统医药 2015(22)
    • [16].浅谈湿温病下法[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08)
    • [17].国医大师段富津运用三仁汤辨治湿温发热验案举隅[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04)
    • [18].湿温浅议[J]. 四川中医 2012(10)
    • [19].湿温病新型病因及治疗[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12)
    • [20].湿温病理论研究[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0(06)
    • [21].运用清热祛湿法治疗寻常型痤疮32例疗效观察[J]. 中医药导报 2010(12)
    • [22].三仁汤与湿温病证治刍议[J]. 中医杂志 2014(03)
    • [23].丁甘仁湿温医案中药对运用及辨治特色初探[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8(10)
    • [24].彭胜权辨治湿温验案1则[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9(07)
    • [25].湿温病用药分析[J]. 亚太传统医药 2010(03)
    • [26].贾维刚主任用甘露消毒丹巧治湿温病经验[J]. 黑龙江中医药 2018(03)
    • [27].丁甘仁治疗湿温病新法探析[J].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9(02)
    • [28].温病验案3则[J]. 山西中医 2010(08)
    • [29].三仁汤在湿温病中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外医学研究 2015(21)
    • [30].湿温病发热的治疗探讨[J]. 光明中医 2010(07)

    标签:;  ;  ;  ;  

    基于古文献的梳理中医湿温的理论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