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异养呼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异养呼吸,全自动连续观测,高时间分辨率,连续小波变换
土壤异养呼吸论文文献综述
杨智杰,郑裕雄,陈仕东,刘小飞,熊德成[1](2018)在《应用小波多尺度分析亚热带森林土壤异养呼吸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异养呼吸是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间变化规律和影响因子一直是碳循环研究的难点和重点。利用全自动连续观测系统对亚热带米槠常绿阔叶次生林土壤异养呼吸进行高频率观测,采用连续小波变换技术对高频率实测值与模型估测值间的差值进行分析,探讨亚热带森林土壤异养呼吸的变化机制。结果发现,土壤异养呼吸速率年变化范围在0.82—7.11μmol CO_2 m~(-2)s~(-1)之间,全年平均值为2.66μmol CO_2 m~(-2)s~(-1),在7月份达到全年最高值。虽然土壤温度和水分双因素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土壤异养呼吸的年变化,但土壤温度和土壤异养呼吸速率在时间序列上未出现同步变化模式,同时双因素模型估测值与高频率实测值年均值相差18%,其中4—7月模型值低估12%,而8—9月模型值高估15%。进一步利用连续小波变换对模型误差分析发现,模型值与实测值差异在4—7月主要分布在短周期(32—64 h)和长周期(≥85 d),这可能与生长季节土壤底物有效性提高,大量的易变化碳输入激发原有土壤有机碳分解有关。8—9月差异主要分布在长周期(≥85 d),这可能是干旱造成底物有效性降低,微生物只能利用原有难分解有机碳进行维持代谢。因此亚热带森林土壤异养呼吸会不仅受到温度、土壤水分等环境因素影响,而且底物有效性变化也可能是影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异养呼吸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4期)
任寅榜[2](2018)在《沿武夷山海拔梯度土壤置换对异养呼吸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他们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尚未得到很好的解释。海拔梯度的土柱置换实验为研究气候变化对碳(C)循环的影响提供了独特的方法,并能够为理解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机制提供更好的解释。本文选取福建省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梯度的叁个森林群落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海拔梯度的水热差异,以土柱置换试验为研究方法,分别将1400 m的土壤移至1000 m、1000 m的土壤移至600 m、600 m的土壤移至200 m,分析不同海拔梯度土柱置换土壤异养呼吸的变化差异,并探讨引起这种变化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海拔梯度,海拔1400m(CF)土壤置换至1000m(CBF)后,土壤异养呼吸速率增加了60.10%(P<0.01);1000 m(CBF)的土壤置换至600 m(EBF)后,异养呼吸速率降低了 10.72%(P<0.05);600 m(EBF)的土壤置换至200 m(EBF)后异养呼吸速率降低了3.76%(P>0.05)。土柱置换土壤温度增加后,海拔1400 m(CF)的土壤温度敏感性Q10值增加,1000 m(CBF)和600 m(EBF)的温度敏感性下降。引起这种变化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土柱置换后,各海拔土壤微生物总生物量(PLFAs)减少,1400 m-T和1000 m-T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别与下一海拔的原位土柱(1000 m-N、600 m-N)趋于相似,土柱置换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能在新环境中快速适应,进而使得置换土柱的异养呼吸与下一海拔的呼吸速率趋于相似。各海拔梯度土柱置换后,土壤活性碳组分的流失是影响不同海拔梯度土柱置换前期(1-3月)土壤异养呼吸速率增加的主要原因;Fungi是影响土柱置换后期(4-12月)各海拔梯度土壤异养呼吸速率变化不一致的主要原因。不同海拔梯度,海拔1400 m-T相对于1400 m-N各种水解酶活性增加,促进了 1400 m-T土壤异养呼吸的碳排放速率;海拔1000 m-T相对于1000 m-N各种水解酶含量减少,土壤异养呼吸速率下降;600 m土柱置换后处理间的水解酶变化不显着,其土壤异养呼吸速率相应变化较小。各海拔梯度,土壤水解酶的非一致性变化也是影响土柱置换后土壤异养呼吸速率变化差异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6)
邵蕊,赵苗苗,赵芬,沈瑞昌,刘丽香[3](2018)在《施肥对油茶园土壤呼吸和异养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茶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研究施肥对油茶园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对于估算中国南方典型种植园林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设置对照(CK)、施肥(OF)、断根(CK-T)和断根施肥(OF-T)4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通过多年观测,分析探讨施肥对油茶园土壤呼吸和异养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肥对油茶园土壤呼吸和异养呼吸无显着影响。研究期间,各处理(OF、CK、OF-T、CK-T)土壤CO_2通量依次为(77.91±2.59)、(73.71±0.97)、(66.82±1.02)mg C m~(-2)h~(-1)和(66.84±3.94)mg C m~(-2)h~(-1);(2)各处理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_(10))表现为OF-T(1.96±0.01)>CK-T(1.79±0.03)>OF(1.77±0.01)>CK(1.75±0.03),其中,OF-T处理下Q_(10)显着高于其他3个处理,即施肥显着增加了断根处理土壤呼吸Q_(10);(3)施肥显着增加了土壤表层NH_4~+-N和NO_3~--N含量,Q_(10)与土壤表层NH_4~+-N和NO_3~--N含量表现出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田琴[4](2017)在《黄土丘陵区典型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及异养呼吸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自黄土高原地区大规模的实施了植被恢复以来,生态环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植被恢复不仅可以保持水土,而且可通过土壤-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改变土壤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改善土壤养分状况。研究植被恢复后不同植被类型下的土壤特点,是进一步认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础,对于预测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为黄土高原区植被类型优选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陕西延安黄土丘陵区4种植被类型(人工刺槐林、天然侧柏林、天然辽东栎林、天然灌丛)为研究对象,以裸地作为对照,分析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细菌和真菌的丰度及其与土壤基本化学性质的关系,探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和驱动力。结果表明:(1)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质量较之裸地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植被类型相似,土壤的化学性质也相似。本研究中天然辽东栎林在土壤养分的累积上优于人工刺槐林;与林地相比,裸地的土壤养分比较贫瘠。人工刺槐林的有机质、总氮和土壤碳氮比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天然林地的含量(P<0.05)。(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分状况不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也有较大差异。土壤养分的总体变化趋势为:天然林>人工林>裸地。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表现出一致的趋势:天然林与灌丛最高,人工林次之,裸地最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与土壤有机质、总氮和土壤有效磷呈显着正相关(P<0.01)。(3)裸地土壤的细菌丰度最低,细菌丰度与土壤养分状况呈显着正相关(P<0.05);人工刺槐林真菌含量显着低于天然辽东栎林,真菌与土壤养分无显着相关性,与土壤pH显着负相关(P<0.05)。(4)细菌的优势门包括变形菌门(42.35%),放线菌(15.61%),酸杆菌(13.32%),拟杆菌(8.43%)和芽单胞菌(6.0%)。真菌优势门为子囊菌(40.39%),担子菌(38.01%)和接合菌(16.86%)。典范对应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都可以按照植被类型进行聚类。其中,细菌群落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土壤有机质,而真菌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土壤有效磷。该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类型不同可以导致土壤质量的差异,二者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具有控制作用,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土壤质量状况。两典型林分(天然辽东栎林和人工刺槐林)的土壤呼吸强度在25oC时最大,且天然辽东栎林的土壤呼吸强度要高于人工刺槐林。天然辽东栎林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1.630)略高于人工刺槐林(1.572)土壤呼吸强度均随着土壤湿度的升高先增强后降低,二者趋势均表现为60%时最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7-05-01)
李英[5](2017)在《叁种温带草原类型土壤呼吸异养呼吸及敏感性对夜间增温和降水格局改变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工业革命以来,土地利用和化石燃料燃烧等人类活动的加剧引起了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气候变化(气候变暖和降水格局的改变)可能会影响陆地生物圈与大气圈之间的碳(C)通量,它们的响应反馈于气候变化,加剧或减缓了气候变化进程,土壤呼吸是碳通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区,沿自然降雨梯度选择叁种温带草原(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采用土块移植的方法进行夜间增温和改变降水的野外控制实验。2014-2016年,夜间增温显着提高土壤温度(ST)0.5℃,但是降低土壤湿度(SM)1.1%(绝对变化);增雨降低ST0.4℃,增加SM1.4%;减雨降低SM1.8%。就单个草原生态系统而言,夜间增温使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的ST分别增加0.4℃、0.6℃和0.5℃;增雨使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的SM分别增加2.0%和2.5%;减雨使荒漠草原和草甸草原的SM分别降低2.5%和3.3%。2014-2016年,夜间增温对土壤呼吸(SR)和异养呼吸(HR)没有影响;增雨使SR和HR分别增高38.8%和29.5%;减雨使SR和HR分别减少20.9%和9.7%。就单个草原生态系统而言,夜间增温对叁个草原SR和HR都没有影响;增雨使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的SR分别增加57.3%、31.0%和35.8%,增雨使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的HR分别增加49.6%、21.1%和26.5%;减雨使典型草原的SR和HR分别降低21.7%和15.4%。土壤碳排放对增雨处理的响应强于减雨处理的响应,并且是不对称的。不同的草地类型对增雨和减雨的降水敏感性不同。在不增温的条件下,荒漠草原的土壤呼吸和异养呼吸对增雨最敏感。在增温的条件下,荒漠草原的土壤呼吸和异养呼吸也是对增雨最敏感。越干旱的地区对于增加降水,土壤呼吸和异养呼吸变化越大;越湿润的地区对于减少降水,土壤呼吸和异养呼吸变化较大。以上结果表明,增雨和减雨处理对叁种温带草原类型土壤呼吸及敏感性的影响是不对称的。结果表明在将来气候变化的情景下,增强降水变化和气候变暖可能对土壤呼吸及敏感性有深刻影响。增加降水可能比减少降水更重要在调节温带草地土壤呼吸及敏感性。(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7-05-01)
李一强,王义东,王辉民,王中良[6](2016)在《脉冲降雨对土壤异养呼吸影响机制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脉冲降雨对土壤异养呼吸的影响机制,通过设置土壤+凋落物+降雨(A)、土壤+降雨(B)、土壤+凋落物+灭菌+降雨(C)、土壤+灭菌+降雨(D)和土壤+凋落物+无降雨(CK)共5组处理,采用室内培养法分析了脉冲降雨对中亚热带湿地松林下凋落物土壤异养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降雨不同程度地激发了凋落物呼吸和矿质土壤呼吸,两者在0.25~1 h达到峰值,后逐渐恢复到降雨前水平,模拟降雨引起的物理排气过程持续时间较短.凋落物呼吸对降雨激发的土壤异养呼吸的平均贡献率为93.1%,而矿质土壤呼吸仅为6.9%.由此可知,降雨不同程度地激发了凋落物呼吸和矿质土壤呼吸,物理排气过程对土壤呼吸贡献有限,而凋落物呼吸对激发土壤异养呼吸贡献很大,且作用时间较长(48 h),是主导土壤异养呼吸对降雨响应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刘运通,张一平,武传胜,梁乃申,沙丽清[7](2016)在《模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温度与土壤异养呼吸对气候变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把握森林土壤温度及土壤异养呼吸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利用1986—2013年哀牢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温度观测数据模拟土壤温度未来上升2℃需要的时间,采用2011—2013年人工控制土壤增温试验中切根处理(NR)与切根增温处理(SW)的观测数据,结合WNMM模型及SRES情景下A2与B2未来气候数据模拟哀牢山森林土壤异养呼吸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5 cm土壤温度增加速率为0.224℃·10 a~(-1),自然增温2℃需要90 a;NR与SW处理下土壤Q_(10)值分别为5.17和4.50,根据Q_(10)值进行计算,NR处理在土温升高2℃后土壤异养呼吸较SW处理实测值升高14.6%;经过校正、验证后WNMM模型可以模拟土壤水分(P<0.001)与土壤温度的变化(P<0.001);A2、B2情景下,NR处理土壤异养呼吸较SW处理分别升高10.2%和9.8%;A2情景下土壤异养呼吸较B2情景下土壤异养呼吸,在NR、SW处理下分别升高7.0%和6.6%。本研究中数学模拟会高估土壤异养呼吸,表明野外的实测试验是不可替代的评估土壤异养呼吸对气候变暖响应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6年07期)
李东,罗旭鹏,曹广民,吴琴,卓玛措[8](2015)在《高寒草甸土壤异养呼吸对气候变化和氮沉降响应的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研究区植被、土壤和气候观测资料,借助CENTURY模型研究了高寒草甸土壤异养呼吸CO2通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CENTURY模型较好地反映了高寒草甸土壤异养呼吸季节变化。模拟结果与试验点观测结果相吻合,风匣口和干柴滩2个试验点观测值与模拟值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0.7776x+23.796(R2=0.6885,n=31)和y=0.9487x-8.6994(R2=0.6062,n=30)。2)过去46年(1960-2005年)研究区年平均气温趋于暖化,平均线性增温率为0.35℃/10a。降水量变化不明显,呈振幅较为稳定的波动变化。同期CENTURY模型模拟的高寒草甸土壤异养呼吸CO2通量呈波动性缓慢上升的趋势,通量变化范围在479.22~624.89g C/(m2·a)之间,平均值为(539.56±34.32)g C/(m2·a),通量增加率为16.5g C/(m2·10a)。对模拟结果与气温、降水量之间进行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异养呼吸CO2通量与气温呈显着正相关(r=0.70,P<0.05),与降水量相关性不显着。3)氮沉降增加显着促进了高寒草甸土壤异养呼吸CO2通量。中氮(MN)和高氮(HN)与对照(CK)处理间差异极显着(P<0.01),但中氮(MN)与高氮(HN)处理间差异不显着。说明,长期受低温和土壤有效氮限制的高寒草甸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高原气候的暖化和氮沉降的增加均能引起土壤异养呼吸作用的小幅上升,但可能由于异养呼吸作用对氮沉降存在着一定的"氮饱和"现象,随着大气氮沉降的倍增,其促进效应降低。(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吴浩浩,徐星凯,段存涛,李团胜,CHENG,Wei,Guo[9](2015)在《植被类型、湿度和氮素供给对外源碳刺激森林土壤异养呼吸和微生物碳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室内土柱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温带成熟阔叶红松混交林和次生白桦林土壤在不同的湿度(55%和80%WFPS,土壤充水孔隙率)和不同的氮素供应(NH4Cl和KNO3,4.5 g N m-2)条件下外源碳添加(葡萄糖,6.4 g C m-2)对森林土壤异养呼吸和微生物碳的激发效应.结果表明:培养期间次生白桦林土壤对照处理CO2累积排放量(5.44~5.82 g CO2-C m-2)显着高于阔叶红松混交林对照处理(2.86~3.36 g CO2-C m-2).随着湿度的增加,次生白桦林土壤对照处理CO2累积排放量显着降低,而阔叶红松混交林土壤对照处理却显着增加(P<0.05).单施NH4Cl或KNO3处理培养期内两种林分土壤CO2累积排放量降低9.2%~21.6%(P<0.05),低湿度次生白桦林土壤降低最大.单施葡萄糖显着提高两种林分土壤异养呼吸、微生物碳量和微生物代谢熵.培养期间施加葡萄糖所增加的土壤CO2累积排放量(8.7~11.7 g C m-2)和土壤微生物量(7.4~23.9 g C m-2)显着大于施加的葡萄糖含碳量(6.4 g C m-2),这可能是由土壤固有有机碳分解释放引起的.培养期间由葡萄糖引起的土壤CO2排放速率和最大排放速率不仅受到湿度及其与林分交互影响(P<0.001),还受到铵态氮与林分交互影响(P<0.001)和林分、湿度和铵态氮叁者交互影响(P<0.05).施加铵态氮显着抑制了次生白桦林土壤由葡萄糖引起的微生物碳,而施加硝态氮却无显着效应.施加两种形态的氮均显着促进高湿度阔叶红松混交林土壤由葡萄糖引起的微生物碳(P<0.05).经过量化由葡萄糖引起的土壤活性碳库、微生物碳及CO2排放量,发现葡萄糖对温带森林土壤异养呼吸和微生物碳的刺激效应与植被类型、湿度、外源氮供给及其形态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郝珖存[10](2015)在《基于过程模型的土壤异养呼吸对气候情景响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异养呼吸(RH)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环节之一。地球系统模型(ESMs)是预测这种关键环节对全球变化响应不可或缺的工具,而土壤温度和土壤微生物生理作用是影响ESMs模型模拟土壤异养呼吸的两个重要因子,尽管已经利用ESMs开展了大量土壤温度对土壤异养呼吸影响方面的研究,然而,多数研究没有考虑土壤微生物生理作用对土壤异养呼吸的影响,更没有考虑这种影响对气候情景的响应。鉴于目前研究的不足,本文利用美国涡度通量观测数据校正土壤温度模型(STM),用校正后的STM模型模拟了1948年至2008年,10cm、20cm和50cm叁个土壤层次的土壤温度时空变化特征。然后,修改了陆地生态系统模型(TEM)中以Q10为基础的土壤呼吸模块,修改后的模块融合了阿伦尼乌斯方程、米式动力学方程以及土壤微生物生理作用过程。最后,结合校正后的STM模型所提供的土壤温度数据,应用TEM模型和修改后的TEM模型(MIC-TEM)分别模拟了美国大陆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情景(RCP 2.6与8.5)的响应。主要结果如下:(1)校正后的STM模型可以很好的拟合美国大陆自然生态系统土壤温度变化趋势,可以利用校正后的STM模型模拟美国大陆自然生态系统土壤温度时空变化特征。模拟结果表明:从1948年到2008年,10cm土层土壤温度升高0.2℃,20cm土层土壤温度升高0.3℃,50cm土层土壤温度升高1.2℃。最低年均土壤温度区域分布在美国大陆西南部科罗拉多州以及怀俄明、爱荷华和蒙大拿州叁州的交界处;最高年均土壤温度区域分布在美国大陆南部沿海地区的德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以及加利福尼亚州。在61年的模拟时间内,美国西南部地区德克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以及阿肯色州夏天土壤年均温度呈现变冷趋势;美国西部地区加利福尼亚州夏天年均土壤温度呈现变暖趋势;美国中南地区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马州和乔治亚州冬天年均土壤温度呈现变冷趋势;西北地区蒙大拿州、北达科他州和南达科他州冬天年均土壤温度呈现变暖趋势。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高年均土壤温度是灌丛生态系统;最低年均土壤温度是落叶林生态系统。在灌丛和草地生态系统中,50cm土层年均土壤温度高于10cm和20cm土层年均土壤温度;在稀树草原生态系统中,10cm土层年均土壤温度比20cm和50cm土层年均土壤温度高1.5℃;在落叶林生态系统中,10cm、20cm和50cm土层年均土壤温度变化趋势平缓。在森林生态系统中,常绿林生态系统年均土壤温度均值高于落叶林生态系统年均土壤温度。(2)MIC-TEM模型中,可溶性基质的大小控制着RH的变化。校正后的MIC-TEM模型有能力模拟美国大陆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动态变化。与同一时期、同一地区的其它研究结果对比表明:MIC-TEM模型模拟的美国大陆森林生态系统碳通量变化范围合理,精度可靠。在RCP 2.6气候情景中,TEM模型模拟的总初级生产力(GPP)和净初级生产力(NPP)在91年的模拟时间内起初缓慢增长,在2090s后急速降低;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起初有着相似的趋势,但在2090s后NEP缓慢降低。MIC-TEM模型模拟的GPP,NPP不断增长,而NEP表现出波动的趋势。RCP8.5气候情景中:MIC-TEM模型和TEM模型模拟的GPP,NPP和NEP表现出增长的趋势。两种气候情景,MIC-TEM模型模拟的RH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同于TEM模型模拟的RH。MIC-TEM模型中,模拟的RH在91年的模拟时间内没有发生较大变化,而TEM模型模拟的RH有增长的趋势。MIC-TEM模型中,RH季节性变化是由可溶性碳库控制,而不是土壤温度。MIC-TEM模型可以捕捉和模拟RH与土壤微生物量的季节性变化。由此表明,MIC-TEM模型模拟碳通量变化能力优于TEM模型的模拟能力。MIC-TEM和TEM模型模拟的碳通量和碳库数量上存在不同。比如,RCP 8.5气候情景中,MIC-TEM模型模拟的GPP、NPP和NEP分别比TEM模型模拟的结果高0.98,0.42 和 0.34PgC yr-1。MIC-TEM模型模拟 RH 比 TEM 模型模拟结果高 0.07PgC yr-1,而RCP 2.6气候情景中,MIC-TEM模型模拟的RH比TEM模型模拟的结果低0.05PgC yr-1。在MIC-TEM模型中,由于微生物量库大小相似,两种气候情景模拟的RH大小相同。本文的研究结果说明陆地生态系统模型应该考虑土壤微生物量季节性变化对生态系统碳通量在国家尺度上的影响,并且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更多开展土壤呼吸、土壤微生物量以及酶生物量等数据的测量,为模型的校正与验证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与科学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05-31)
土壤异养呼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他们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尚未得到很好的解释。海拔梯度的土柱置换实验为研究气候变化对碳(C)循环的影响提供了独特的方法,并能够为理解山地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机制提供更好的解释。本文选取福建省武夷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梯度的叁个森林群落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海拔梯度的水热差异,以土柱置换试验为研究方法,分别将1400 m的土壤移至1000 m、1000 m的土壤移至600 m、600 m的土壤移至200 m,分析不同海拔梯度土柱置换土壤异养呼吸的变化差异,并探讨引起这种变化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海拔梯度,海拔1400m(CF)土壤置换至1000m(CBF)后,土壤异养呼吸速率增加了60.10%(P<0.01);1000 m(CBF)的土壤置换至600 m(EBF)后,异养呼吸速率降低了 10.72%(P<0.05);600 m(EBF)的土壤置换至200 m(EBF)后异养呼吸速率降低了3.76%(P>0.05)。土柱置换土壤温度增加后,海拔1400 m(CF)的土壤温度敏感性Q10值增加,1000 m(CBF)和600 m(EBF)的温度敏感性下降。引起这种变化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土柱置换后,各海拔土壤微生物总生物量(PLFAs)减少,1400 m-T和1000 m-T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分别与下一海拔的原位土柱(1000 m-N、600 m-N)趋于相似,土柱置换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能在新环境中快速适应,进而使得置换土柱的异养呼吸与下一海拔的呼吸速率趋于相似。各海拔梯度土柱置换后,土壤活性碳组分的流失是影响不同海拔梯度土柱置换前期(1-3月)土壤异养呼吸速率增加的主要原因;Fungi是影响土柱置换后期(4-12月)各海拔梯度土壤异养呼吸速率变化不一致的主要原因。不同海拔梯度,海拔1400 m-T相对于1400 m-N各种水解酶活性增加,促进了 1400 m-T土壤异养呼吸的碳排放速率;海拔1000 m-T相对于1000 m-N各种水解酶含量减少,土壤异养呼吸速率下降;600 m土柱置换后处理间的水解酶变化不显着,其土壤异养呼吸速率相应变化较小。各海拔梯度,土壤水解酶的非一致性变化也是影响土柱置换后土壤异养呼吸速率变化差异的另一个主要因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异养呼吸论文参考文献
[1].杨智杰,郑裕雄,陈仕东,刘小飞,熊德成.应用小波多尺度分析亚热带森林土壤异养呼吸特征[J].生态学报.2018
[2].任寅榜.沿武夷山海拔梯度土壤置换对异养呼吸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18
[3].邵蕊,赵苗苗,赵芬,沈瑞昌,刘丽香.施肥对油茶园土壤呼吸和异养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8
[4].田琴.黄土丘陵区典型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及异养呼吸特征[D].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7
[5].李英.叁种温带草原类型土壤呼吸异养呼吸及敏感性对夜间增温和降水格局改变的响应[D].河南大学.2017
[6].李一强,王义东,王辉民,王中良.脉冲降雨对土壤异养呼吸影响机制的模拟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7].刘运通,张一平,武传胜,梁乃申,沙丽清.模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温度与土壤异养呼吸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生态学杂志.2016
[8].李东,罗旭鹏,曹广民,吴琴,卓玛措.高寒草甸土壤异养呼吸对气候变化和氮沉降响应的模拟[J].草业学报.2015
[9].吴浩浩,徐星凯,段存涛,李团胜,CHENG,Wei,Guo.植被类型、湿度和氮素供给对外源碳刺激森林土壤异养呼吸和微生物碳量的影响[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5
[10].郝珖存.基于过程模型的土壤异养呼吸对气候情景响应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