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痰、饮辨证论治规律的比较研究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痰、饮辨证论治规律的比较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从痰饮论治疾病的现代临床报道进行辨证论治规律的比较研究,探讨“痰”、“饮”的辨识和治疗,并为“痰”、“饮”比较研究在方法学上的创新进行探索。方法:搜集、整理1979年1月至2010年6月,50余种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期刊杂志中有关从“痰”、“饮”角度辨治疾病的3100余篇临床报道,建立“痰饮数据库”,根据“四诊信息采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确立治法,选方用药”的辨证论治思路确立比较点,与数据挖掘专业人员合作,首先选取频数分析方法对痰饮的四诊信息(症状、舌、脉)、相关中西医疾病、证候要素(病因病机要素与病位要素)以及治疗特点(方剂、药物及药物性味和归经)分别进行数据挖掘,初步掌握各项的分布概况和特征。再采用关联规则分析方法,对痰饮临床报道中“药-药”关系、“药-症”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然后,运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以及决策树分类方法对“痰”、“饮”的四诊信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痰”、“饮”症状、舌、脉既有共性,又各具特点。对四诊信息进行决策树分类,得出“痰清痰稀”这一症状在辨识痰饮时非常重要。若咯痰的质地不是“痰清痰稀”,则判断为“痰”所致病的几率很高;2.“痰”、“饮”皆致百病。但“痰”所为病数量更多、病种范围更广,“饮’所为病数量较少且集中。“痰”、“饮”为病在相关的中西医疾病分布上也不尽相同;3.在“痰”、“饮”致病特点和常见兼证上,“痰”、“饮”都与血瘀、气滞关系密切,在病理变化上都属本虚标实之候。但“痰多兼热、饮多兼寒”,“痰”既可兼外风亦可夹内风,“饮”则主要兼外感风寒;在“痰”、“饮”生成的相关病位上,五脏功能失常皆可生痰饮。“痰”的生成与五脏关系皆很密切,“饮”的生成则主要责之于脾、肺、肾。“痰”、“饮”所侵袭部位都很广泛。但二者相比较,“痰”所为病无处不到,“饮”所为病相对局限;4.治疗特点上,治“痰”方药,以二陈汤及其类方最多,治“饮”方药,以苓桂术甘汤使用频率最高。在药物归经和性味上,从“痰”、“饮”论治亦既有共性,又有区别。结论:数据挖掘方法用于“痰”、“饮”辨证论治规律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一些较有价值的规律和信息。在四诊采集、辨病辨证、选方用药等痰饮病辨证论治的各个环节,二者即相互联系,又存在区别。临床治疗痰饮为患的疾病,既要辨清二者的区别,又需留意二者的联系,从而进行辨证施治,才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痰饮比较研究的文献回顾与思考
  • 1 古代"痰"、"饮"比较研究溯源
  • 1.1 先秦——痰饮学说的萌芽
  • 1.2 东汉——饮病学说确立,并涉及部分痰病证治
  • 1.3 隋唐—一饮病学说得以发展,痰病学说受到重视,"痰"、"饮"分立
  • 1.4 宋金元、明清——饮病学说发展缓慢,痰病学说日趋丰富,"痰"、"饮"分化深入
  • 2 现代"痰"、"饮"比较研究概况
  • 2.1 "痰"、"饮"文献理论比较研究
  • 2.2 "痰"、"饮"临床报道比较研究
  • 3 "痰"、"饮"比较研究存在的问题
  • 3.1 "痰"、"饮"研究的不均衡
  • 3.2 "痰"、"饮"概念的模糊和泛化
  • 3.3 "痰"、"饮"比较研究方法的单一
  • 4 寻找"痰"、"饮"比较研究的突破——传承是基础,创新靠方法
  • 4.1 回归典籍,重新认识
  • 4.2 挖掘现有资源,期望发现新知
  • 第二部分: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2.1 方法学依据
  • 2.1.1 数据挖掘技术简介
  • 2.1.2 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领域运用的评价
  • 2.2 数据准备与处理
  • 2.2.1 选取研究对象
  • 2.2.1.1 资料来源
  • 2.2.1.2 资料纳入标准
  • 2.2.1.3 资料排除标准
  • 2.2.2 搜集资料
  • 2.2.3 录入数据
  • 2.2.4 预处理数据
  • 2.2.4.1 数据纠错与填补
  • 2.2.4.2 数据规范化
  • 2.2.4.3 预处理后的痰饮数据库示例
  • 2.2.5 建立数据库
  • 2.2.6 确定研究路线
  • 2.2.6.1 确定数据挖掘方法
  • 2.2.6.2 确定比较点
  • 第三部分:数据挖掘结果与讨论
  • 1 基于频数分析方法的痰饮辨证论治规律比较研究
  • 1.1 频数分析方法及相关概念简介
  • 1.2 痰饮临床报道概况与分析
  • 1.3 痰饮四诊信息频数分析结果与讨论
  • 1.3.1 痰饮症状频数分析结果与讨论
  • 1.3.1.1 频数分析结果
  • 1.3.1.2 讨论
  • 1.3.2 痰饮舌、脉频数分析结果与讨论
  • 1.3.2.1 频数分析结果
  • 1.3.2.2 讨论
  • 1.4 痰饮相关中、西医疾病频数分析结果与讨论
  • 1.4.1 痰饮相关中医疾病频数分析结果与讨论
  • 1.4.1.1 频数分析结果
  • 1.4.1.2 讨论
  • 1.4.2 痰饮相关西医疾病频数分析结果与讨论
  • 1.4.2.1 频数分析结果
  • 1.4.2.2 讨论
  • 1.5 痰饮证候要素频数分析结果与讨论
  • 1.5.1 痰饮病因病性要素频数分析结果与讨论
  • 1.5.1.1 频数分析结果
  • 1.5.1.2 讨论
  • 1.5.2 痰饮病位要素频数分析结果与讨论
  • 1.5.2.1 频数分析结果
  • 1.5.2.2 讨论
  • 1.6 痰饮治疗频数分析结果与讨论
  • 1.6.1 痰饮常用方剂频数分析结果与讨论
  • 1.6.1.1 频数分析结果
  • 1.6.1.2 讨论
  • 1.6.2 痰饮常用药物频数分析结果与讨论
  • 1.6.2.1 频数分析结果
  • 1.6.2.2 讨论
  • 1.7 基于频数分析方法的痰饮临床报道比较研究小结
  • 2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痰饮用药规律比较研究
  • 2.1 关联规则分析方法及相关概念简介
  • 2.2 痰饮药物间关联规则的比较研究
  • 2.2.1 痰饮药物间关联结果
  • 2.2.2 痰饮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讨论
  • 2.3 痰饮"药-症"关联规则的比较研究
  • 2.3.1 痰饮"药-症"关联结果
  • 2.3.2 痰饮"药-症"关联规则分析讨论
  • 2.4 以痰饮病因病性要素为切入点的用药规律关联规则分析
  • 2.4.1 "痰瘀证"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与讨论
  • 2.4.2 "痰夹虚证"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与讨论
  • 2.4.3 "痰热(火)证"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与讨论
  • 2.4.4 "痰湿证"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与讨论
  • 2.4.5 "风痰证"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与讨论
  • 2.4.6 "痰气证"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与讨论
  • 2.4.7 "寒痰证"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与讨论
  • 2.4.8 "痰毒证"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与讨论
  • 2.4.9 "燥痰证"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与讨论
  • 2.4.10 "寒饮证"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与讨论
  • 2.4.11 "饮夹虚证"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与讨论
  • 2.4.12 "风饮证"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与讨论
  • 2.4.13 "狭义痰饮证"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与讨论
  • 2.4.14 "悬饮证"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与讨论
  • 2.4.15 "支饮证"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与讨论
  • 2.4.16 "水饮证"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与讨论
  • 2.4.17 "热饮证"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与讨论
  • 2.4.18 "饮瘀证"药物间关联规则分析结果与讨论
  • 2.5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痰饮用药规律比较研究小结
  • 3 基于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的痰饮四诊信息研究
  • 3.1 聚类分析方法及相关概念简介
  • 3.2 痰饮四诊信息聚类分析结果
  • 3.3 痰饮四诊信息聚类分析讨论
  • 3.4 基于聚类分析方法进行的痰饮四诊信息研究小结
  • 4 基于决策树分类方法进行的痰饮四诊信息研究
  • 4.1 决策树分类方法及相关概念简介
  • 4.2 痰饮四诊信息决策树分类结果
  • 4.3 痰饮四诊信息决策树分类讨论
  • 4.4 基于决策树分类方法进行的痰饮四诊信息研究小结
  • 5 基于因子分析方法进行的痰饮四诊信息研究
  • 5.1 因子分析结果
  • 5.2 因子分析未果的讨论
  • 结论
  • 1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
  • 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3 问题与展望
  • 3.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3.2 本研究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黄吉赓治疗痰饮哮喘临床经验[J]. 山东中医杂志 2020(11)
    • [2].中医痰饮致悸论[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4(11)
    • [3].痰饮的辨证施治[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1(17)
    • [4].痰饮学说的起源发展及临床应用[J]. 陕西中医 2008(02)
    • [5].黄吉赓辨治痰饮咳嗽临床经验[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5(12)
    • [6].苓桂术甘汤治疗痰饮型眩晕病的临床效果[J]. 药品评价 2016(01)
    • [7].痰饮与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性[J]. 河南中医 2016(06)
    • [8].温化痰饮法临证应用举隅[J]. 山东中医杂志 2013(03)
    • [9].化痰逐饮法治疗痰饮型眩晕68例[J]. 江西中医药 2012(04)
    • [10].浅述“治痰饮以温”在治疗咳喘上的运用[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8(04)
    • [11].通络化痰饮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 中医临床研究 2014(21)
    • [12].痰饮呕吐的中医治疗分析[J]. 四川中医 2008(05)
    • [13].“痰饮”病的治验[J]. 医学信息 2008(10)
    • [14].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痰饮1例[J].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6(09)
    • [15].《金匮要略》痰饮水气辨析[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6(17)
    • [16].痰饮三字经[J]. 光明中医 2013(05)
    • [17].从痰饮论治耳鼻咽喉科疾病[J].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0(05)
    • [18].试论脾胃与痰饮的关系[J]. 中国民间疗法 2009(06)
    • [19].张仲景“痰饮学说”对妇产科学的指导意义[J]. 新疆中医药 2012(02)
    • [2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阴虚痰饮辨[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08)
    • [21].论膏方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的思路[J]. 光明中医 2013(07)
    • [22].痰饮丸质量标准研究[J]. 亚太传统医药 2009(05)
    • [23].痰饮膏外贴冬病夏治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者疗效观察[J]. 陕西中医 2013(12)
    • [24].痰饮学说与精神科疾病的相关性[J]. 中国民康医学 2012(20)
    • [25].以温法治疗痰饮的临证治疗体会[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01)
    • [26].水湿痰饮为何引起代谢障碍[J]. 决策探索(上半月) 2016(06)
    • [27].从《金匮要略》痰饮“当以温药和之”谈四逆汤对痰饮病的治疗[J]. 光明中医 2012(11)
    • [28].喻嘉言对《金匮》痰饮理论的继承及创新[J]. 中医文献杂志 2009(06)
    • [29].辨“痰饮”治“喘证”[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8(14)
    • [30].三焦同治痰饮阻肺证肺心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9(95)

    标签:;  ;  ;  ;  ;  ;  ;  ;  

    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痰、饮辨证论治规律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