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新论: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理论与实证

心理弹性新论: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理论与实证

论文摘要

本论文针对心理弹性研究领域存在的“瓶颈”问题——缺乏一套能够系统解说逆境中个体心理适应机制的人格理论,尝试加以突破。本论文理论建构部分,以沟通分析人格理论和最新脑神经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参考大量人格理论和心理弹性理论,提出了“多视角PAC人格模型”,后者以人格新概念——“自我心态”为核心,系统解说心理弹性、心理适应和心理健康的内在机理,包括人格结构观、人格发展观、人性观、个性观、社会心理观、心理适应观、心理弹性观共七部分观点。“多视角PAC人格模型”具有简洁性和理论整合性,旨在全面解说和透彻探讨个体的心理适应机理,并重点说明个体在逆境中发挥主动性,积极适应环境的内在心理机制。本论文实证研究部分,针对“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的核心部分——“人格适应观”、“心理弹性观”进行了验证性实证研究。分研究一和分研究二中,采用经典人格量表、心理健康量表等多项研究工具,对中学生群体(1012人)和大学生群体(5302人)进行了大样本调查研究,探索“多视角PAC人格模型”各自我心态与人格适应、心理弹性领域诸因素的相关和因果关系,最终验证并部分修正了演绎自“多视角PAC人格模型”中“人格适应观”和“心理弹性观”的各项研究假设,为后者提供了实证依据。分研究三则采用个案研究方法,通过对两例心理咨询个案报告的理论分析,解说并佐证了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的理论观点。本论文最后部分,为展现“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的应用性和理论整合性,服务于当前和谐社会建设,笔者将其核心思想“自我心态”观链接到社会文化建设领域,着重探讨前者服务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的方向和途径。继而,笔者将根源于西方哲学、心理学的“多视角PAC人格模型”核心思想“自我心态”观同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人格思想进行了链接,充分展现前者的理论整合性和文化普遍性。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篇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 引言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1·1·3 关键术语
  • 1·2 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 1·2·1 心理弹性研究简史
  • 1·2·2 压力与心理健康
  • 1·2·3 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弹性
  • 1·2·4 心理弹性研究领域的空白与不足
  • 1·3 西方心理学人格研究综述
  • 1·3·1 西方心理学主要人格结构观与人格发展观
  • 1·3·2 西方咨询心理学的人性观、人格观与人格适应观
  • 1·3·3 沟通分析心理学的人格结构观、人性观、人格适应观及其人格发展观
  • 1·3·4 沟通分析心理学理论的发展简史、相关研究及其理论渊源
  • 第二篇 多视角PAC模型理论建构
  • 2·1 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理论渊源与核心观点
  • 2·1·1 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的哲学与科学方法论基础
  • 2·1·2 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的心理学基础
  • 2·1·3 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的脑神经科学基础
  • 2·1·4 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的核心观点及创新意义
  • 2·2 多视角PAC模型的人格结构观与人格发展观
  • 2·2·1 多视角PAC模型人格结构观
  • 2·2·2 多视角PAC模型人格发展观
  • 2·3 多视角PAC模型的人性观、个性观与社会心理观
  • 2·3·1 多视角PAC模型人性观与个性观
  • 2·3·2 多视角PAC模型社会心理观
  • 2·4 多视角PAC模型的人格适应观与心理弹性观
  • 2·4·1 多视角PAC模型人格适应观
  • 2·4·2 多视角PAC模型心理弹性观
  • 第三篇 多视角PAC人格模型实证研究
  • 3·1 分研究一:多视角PAC人格模型"人格适应观"实证研究
  • 3·1·1 研究目的
  • 3·1·2 研究方法
  • 3·1·3 研究结果
  • 3·1·4 讨论与结论
  • 3·2 分研究二:多视角PAC人格模型"心理弹性观"实证研究
  • 3·2·1 研究目的
  • 3·2·2 研究方法
  • 3·2·3 研究结果
  • 3·2·4 讨论与结论
  • 3·3 分研究三:多视角PAC人格模型心理咨询个案研究
  • 3·3·1 个案一:一例回避暗恋对象的大二男生
  • 3·3·2 个案二:一例紧急心理干预的研一女生
  • 第四篇 多视角PAC人格模型在理论与应用两方面的拓展
  • 4·1 社会自我心态的可塑性、塑造方向与途径
  • 4·1·1 形塑性格,造就和谐
  • 4·1·2 各类潜在心理健康高危人群心理筛查、咨询与培训
  • 4·1·3 校园、家庭、传媒与社会文化建设
  • 4·2 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的理论联结与反思展望
  • 4·2·1 多视角PAC人格模型与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人格思想
  • 4·2·2 本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示意图表清单
  • 统计图表清单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流产后关爱PAC用于人流术后的效果观察[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9(33)
    • [2].以PAC为原料合成锂吸附剂的工艺研究[J]. 盐湖研究 2019(04)
    • [3].流产后关爱(PAC)护理在计划生育门诊人流术中应用的效果分析[J].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20(01)
    • [4].PAC对流产妇女避孕知识及行为的影响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6(31)
    • [5].民警执法心态及其调适训练研究——基于人格结构PAC分析理论视角[J]. 铁道警察学院学报 2017(02)
    • [6].PAC分析:外语教学研究的新视域[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7].基于PAC体系下高职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学生协同学习的研究[J]. 大学教育 2015(12)
    • [8].复合高黏改性沥青在PAC排水沥青混凝土中的应用[J]. 当代化工研究 2020(20)
    • [9].基于PAC理论的延续性护理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0(22)
    • [10].流产后关爱(PAC)应用于人工流产青少年人群的现状分析和重要意义[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12)
    • [11].PAC服务实施背景下3994例人工流产妇女现状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20(12)
    • [12].基于PAC理论的高校学生组织内外部沟通——以高校学生会为例[J]. 改革与开放 2017(16)
    • [13].PAC在人工流产术后关爱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14)
    • [14].基于PAC的可控被动式减摇水舱控制系统设计[J]. 船舶工程 2013(S1)
    • [15].降低PAC氢氧化铝消耗的措施[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3(18)
    • [16].PAC超导可视软管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科学 2012(11)
    • [17].监狱人民警察人际交往的PAC理论及其训练模式[J]. 辽宁警专学报 2010(04)
    • [18].基于管治理论的中央垂直管理型国家公园PAC模式研究[J]. 旅游学刊 2008(07)
    • [19].即时放置曼月乐配合PAC优质服务对育龄期女性的避孕效果[J]. 当代医学 2020(11)
    • [20].水煤浆PAC调理及其错流膜滤浓缩技术[J]. 煤炭转化 2016(04)
    • [21].基于分布式架构及PAC技术的风洞测试及控制系统设计[J].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20(10)
    • [22].岗位价值评估在PAC公司的实践[J]. 就业与保障 2014(03)
    • [23].干气密封在PAC反应釜上的应用[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1(03)
    • [24].高铁酸钾强化PAC去除景观水体中藻类的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10(09)
    • [25].PAC复合海泡石絮凝对去除水体中藻类及对残余铝形态分布的影响[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5)
    • [26].PAC在某动力系统训练模拟器中的应用[J]. 微计算机信息 2009(22)
    • [27].一种基于子带处理的PAC说话人识别方法研究[J]. 计算机仿真 2008(03)
    • [28].PAC化疗方案应用于卵巢上皮癌的临床治疗观察[J]. 中国医药导报 2008(31)
    • [29].生物转盘内部投加PAC化学除磷效果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20(13)
    • [30].改性粉煤灰协同PAC深度处理二级出水影响因素的研究[J]. 应用化工 2016(02)

    标签:;  ;  ;  ;  ;  

    心理弹性新论:多视角PAC人格模型理论与实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