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法律社会学中的理想类型

韦伯法律社会学中的理想类型

论文摘要

对法律之研究乃是韦伯毕生学术之起点,而法律社会学在其社会理论中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韦伯法律社会学研究领域的问题,已经全面展开,但是在方法论方面和法律社会学中所建构的主要理想类型方面的问题还没有完全厘清。对此,根据笔者的价值关联,本文将以中国法学界出现的理想类型的合法性危机为线索,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一是,理想类型的认识论基础及其应用的范围和限度问题;二是,韦伯在法律社会学中理想类型之建构问题,主要侧重于厘清其所构造的四个核心的法律理想类型的内涵、区分在法律社会学中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和经济社会学中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不同意涵。以期为解决当前关于韦伯的法律社会学研究中一些争论提供一个尝试性的前提。本文将通过重述海内外学界的两次关于中国法制史研究的争论中引出韦伯理想类型方法的合法性危机;进而探讨理想类型的认识论基础,厘清从康德到李凯尔特,中间经由耶利内克启发到韦伯的理想类型这一线索;从认识论上说明韦伯理想类型的合法性;同时辅助说明,理想类型在韦伯的研究方法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接着在中间考察中,指出在何种意义上可以比较韦伯的理想类型和马克思的“理念类型”,详细比较理想类型和法学上类型概念的异同,从而划定理想类型的限度和范围。最后,本文将针对法律社会学中的理想类型来展开,通过对韦伯法律社会学中理想类型构造因素的分析和综合说明理想类型并不是帕森斯式的二元对立之方法,从而为理想类型的使用进行辩护。首先笔者将阐明韦伯是如何建构起这四种法的理想类型的,即形式理性之法、实质理性之法、形式非理性之法、实质非理性之法:以及如何从四种理想类型的法到法律的两种理性化方向,即形式理性化和实质理性化;接下阐明这四种理想类型的具体内涵,毫无疑问这需要把这四个理想类型的构造因素一一拆解,析其内涵再合观之。其中最为关键又是理性这一构造因素,这亦是历来学者们争论最多的地方,对此笔者将在本文中对韦伯运用理性概念的所有语境一一进行考察,总结核对在法律社会学中理性概念的所有内涵。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形式(的)这一构造因素,它通常有两种意涵,且形式(的)自身就是理性的一个意涵;把握住这两个构造因素(理性/形式)就能顺利地厘清韦伯在不同语境中对不同理想类型的用法。随后我们要比较分析的就是法律社会学中和经济社会学中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不同意涵,指出在不同语境下,这一对理想类型之间的差别。结语,作为开端的尾声;总结本文的讨论,进一步的引入在这个前提下将要讨论的问题。

论文目录

  • 摘要
  • 引言:韦伯法律社会学研究简图
  • 第一章 法律社会学研究中理想类型的合法性问题
  • 第一节 理想类型方法的危机?
  • 一、日美学者争论中的理想类型
  • 二、海峡两岸学者争论中的理想类型
  • 三、小结
  • 第二节 理想类型的认识论基础
  • 一、康德——李凯尔特——韦伯
  • 二、耶利内克的启发
  • 第三节 韦伯的方法论与理想类型
  • 一、价值中立与理想类型
  • 二、客观性与理想类型
  • 第二章 法律社会学中理想类型的运用
  • 第一节 法律社会学中的法律观及其理想类型构造
  • 第二节 理想类型构造因素的分析与综合
  • 一、理性(的)——非理性(的)
  • 二、形式(的)——实质(的)
  • 三、形式理性、实质理性与形式非理性、实质非理性
  • 第三节 不同语境中的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
  • 一、法律社会学中的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
  • 二、经济社会学中的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
  • 三、小结
  • 第三章 中间考察:理想类型与法学上的类型
  • 第一节 韦伯之理想类型
  • 第二节 法学上的类型思想
  • 一、拉伦茨的类型思想
  • 二、考夫曼的类型思想
  • 第三节 理想类型与法学上类型之比较
  • 结语:作为开端的尾声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文献

    • [1].当代中国法律社会学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70年之际的思考[J].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9(11)
    • [2].张闻天法律社会学思想研究[J].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6(04)
    • [3].论本科层次的《法律社会学》课程设计[J].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 2015(03)
    • [4].中国法律社会学的历史与反思[J]. 法律和社会科学 2010(02)
    • [5].法律社会学的知识脉络与基本问题[J]. 社会中的法理 2010(02)
    • [6].法律社会学分析方法浅析[J]. 才智 2013(35)
    • [7].本科法律社会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建构与创新[J]. 中国法学教育研究 2019(02)
    • [8].法律社会学的知识处境——从古典的“认识论三元关系”到当代的“双重竞合关系”[J]. 法律和社会科学 2014(01)
    • [9].中国法律社会学的困境与出路[J]. 文化纵横 2013(05)
    • [10].以法律社会学观点审视法律职业[J]. 政治与法律 2008(06)
    • [11].社会学视野中的法律世界——解读埃利希的“法律社会学”[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 [12].韦伯法律社会学中的理想类型及其困境[J]. 学术交流 2016(01)
    • [13].家产制与中国家庭法律的社会适应——一种“实践的法律社会学”分析[J].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12(04)
    • [14].法律的社会形态:法律社会学的“无权力”范式[J]. 法治现代化研究 2018(03)
    • [15].自由法学及其埃利希的“活法”理论——读《法律社会学的基本原理》笔记[J]. 民间法 2010(00)
    • [16].为什么是法律社会学——代序[J]. 法律社会学评论 2014(00)
    • [17].从中西比较视角看儒家的法律传统——以法律社会学和司法能动主义为基点[J]. 北方法学 2014(02)
    • [18].世纪跨越:民主、法制、和谐——江苏省2008年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政治法律社会学专场会议综述[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6)
    • [19].婚外恋的法律社会学探讨[J].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8(04)
    • [20].马克斯·韦伯法律社会学中的“正当性”问题[J]. 法学论坛 2010(03)
    • [21].法律社会学的“北大学派”——怀念沈宗灵先生[J]. 读书 2019(08)
    • [22].马克斯·韦伯“法律社会学”之重构:观念论的力量与客观性的界限[J]. 中外法学 2014(01)
    • [23].个案,抑或修辞——对法律社会学个案研究的审视[J]. 法律和社会科学 2015(02)
    • [24].法律的理性化之维——马克思·韦伯《法律社会学》书评[J]. 新西部 2010(09)
    • [25].论我国民间法与国家法的关系[J]. 法制与社会 2008(14)
    • [26].法律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 法制与经济 2020(07)
    • [27].社科法学三人谈:国际视野与本土经验[J]. 交大法学 2016(01)
    • [28].浅谈法律社会学及其研究方法[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 [29].论法律实效及其实现[J]. 法制博览(中旬刊) 2014(03)
    • [30].关于法律社会学与社会法学的认识分歧[J]. 边缘法学论坛 2012(01)

    标签:;  ;  ;  ;  

    韦伯法律社会学中的理想类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