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寅》月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

《甲寅》月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

论文摘要

章士钊于1914年5月日本东京创刊的《甲寅》月刊,成为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和留学日本的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民族出路与表达个人思想的公共话语空间。它是对清末民初社会启蒙思潮的理性反思和扬弃,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统治,是《青年杂志》(第二卷改为《新青年》)问世前欧洲进步思想的主要传播阵地。《甲寅》月刊中的文学创作因新思想的注入而扩展了空间,注重以个人体验为本位,无意识中对新文学的倡导,都为新文学的发生发展和五四新文学“人的文学”观的确立做了很好的铺垫。章士钊与陈独秀共事革命、共办刊物的背景,《新青年》早期在政治理念、办刊宗旨、撰稿人队伍、栏目设置、广告刊载、文学观念变革以及注重学理的精英倾向等方面,都与《甲寅》月刊有着渊源关系,《甲寅》月刊直接催萌了新文学。本文运用“文学的整体观”进行考察,把清末民初至五四时期思想与文学的演变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试从政治——思想——文学入手,对文本展开,进行逻辑梳理。通过对清末民初启蒙思潮对于《甲寅》月刊至《新青年》影响嬗变轨迹的梳理,对章士钊和陈独秀努力开拓和贡献的考察,两刊物在办刊宗旨、撰稿人队伍、栏目设置、广告刊载、文学观念变革等方面渊源关系的展现,对《甲寅》月刊文学作品的个案研究,进而理清《新青年》对《甲寅》月刊与清末民初启蒙思潮的承继与超越,《甲寅》月刊催萌了新文学,新文学的立场与空间格局的形成,通过文学改良与文学革命,构建了新文学的理论并形成了文学批评观。

论文目录

  • 内容提要
  • 前言
  • 一、选题的范围及研究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及尚需解决的问题
  • 三、论文研究的基本框架与方法
  • 第一章 《甲寅》月刊与《新青年》:对清末民初启蒙思潮的承继与超越
  • 第一节 清末知识分子的政治探求与思想文化革新
  • 一、清末的维新与革命重国家民族的自强
  • 二、输入与传播西方政治、文化与文学的共识与影响
  • 三、“新学诗”、“新文体”到“新小说”
  • 第二节 《甲寅》月刊与《新青年》:公共话语空间
  • 一、《甲寅》月刊与《青年杂志》(第二卷改为《新青年》)创刊
  • 二、由激进革命到理性平和的章士钊
  • 三、对民初社会现实做出深刻清晰判断的陈独秀
  • 第三节 《甲寅》月刊与《新青年》政治思想理论的流变
  • 一、《甲寅》月刊到《新青年》:在个人与国家关系上的变迁
  • 二、从“天赋人权”说的捍卫到“人权”、“民主”、“科学”的倡导
  • 三、《甲寅》月刊与《新青年》:从自我意识到独立人格观念的强调
  • 第二章 《甲寅》月刊是《新青年》的先声
  • 第一节 从《甲寅》月刊到《新青年》
  • 一、办刊宗旨及编辑策略的渊源关系
  • 二、编辑人员、编纂队伍、栏目设置及发行的承继与发展
  • 第二节 《甲寅》月刊与《新青年》共设“通信”栏
  • 一、作为公共舆论机关的“通信”栏的设置与传承
  • 二、两刊物“通信”栏的活跃与对创刊宗旨的实践
  • 三、两刊物“通信”栏的功用发挥,影响非凡
  • 第三节 两刊物广告所代表的精英倾向与承继和创新
  • 一、从《甲寅》月刊的广告看其杂志的精英倾向
  • 二、从刊载广告上看,《新青年》对《甲寅》月刊的承继与创新
  • 第三章 《甲寅》月刊的文学动向
  • 第一节 《甲寅》月刊的文学办刊指向
  • 一、文学栏目及登载的文学作品分类
  • 二、文学主题、题材、类型等多样化的尝试
  • 第二节 章士钊、程演生、胡适翻译等小说的文学旨趣
  • 一、由群体到个体的探求——章士钊小说《双枰记》的剖析
  • 二、多种叙事模式融汇,鼓吹至善至性之真情——寂寞程生的小说《西冷异简记》
  • 三、翻译小说的价值选取——胡适译《柏林之围》
  • 第三节 小说类型的实践——老谈的小说《女蜮记》、《白丝巾》、《孝感记》
  • 一、小说题材、体裁、主题等方面的多样化
  • 二、多种叙事角度、叙事结构的综合运用
  • 第四节 《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情爱生死主题解读
  • 一、情爱生死主题的叙述与现实、理想的矛盾冲突
  • 二、漂流困惑与生命自觉
  • 第四章 《甲寅》月刊与新文学
  • 第一节 《甲寅》月刊无意识中对新文学的呼唤
  • 一、《甲寅》月刊中对提倡新文学的高远预见与影响
  • 二、黄远庸——五四新文学变革的先行者
  • 三、从自悟、自悔、自省到改革个人、社会和国家
  • 第二节 《甲寅》月刊催萌了新文学
  • 一、开放的文学姿态与“人的文学观”的确立
  • 二、逻辑文学与五四新文学
  • 三、文学改良与文学革命
  • 第三节 文学作为载体注重学理的精英倾向
  • 一、翻译文学的不断拓展与新文学的价值定位
  • 二、新文学的理论建树与批评观的形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甲寅》月刊目次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甲寅》月刊的文学变革观探析[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6(11)
    • [2].《易緯·乾鑿度》與“甲寅元”之争[J]. 国学学刊 2016(01)
    • [3].危机状态中的“立国”:重论章士钊及《甲寅》[J].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 [4].以人为本 以德为先 以质为重 以法为准——红河县甲寅镇中心完小[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 2020(Z4)
    • [5].甲寅除夜杂书(其三)[J]. 阅读 2019(Z1)
    • [6].《甲寅》月刊文学指向探究[J]. 文学评论丛刊 2010(02)
    • [7].《甲寅杂志》与民初言论界的“文学”浮现[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 [8].《甲寅》杂志的发起、传布和停刊[J]. 励耘学刊(文学卷) 2008(02)
    • [9].论民初《甲寅杂志》媒介议题的凝聚[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2(01)
    • [10].新文学缘何而来——从《新青年》与《甲寅》月刊的差异说起[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 [11].《甲寅》月刊与《新青年》的关系探究[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0(09)
    • [12].论《甲寅》月刊中的小说[J]. 长江学术 2014(03)
    • [13].梁辰鱼西游考略——兼论《甲寅感怀二首》[J].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01)
    • [14].《新青年》与《甲寅》月刊“通信”栏探究[J]. 求索 2010(02)
    • [15].《甲寅》与《新青年》渊源新论[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0(05)
    • [16].《甲寅》杂志略考[J].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0(04)
    • [17].同为公共话语空间的《甲寅》月刊与《新青年》研究[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9(11)
    • [18].民初知识分子与政论——以《甲寅》、《太平洋》为中心[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 [19].从辛亥到五四:欧事研究会、《甲寅杂志》与五四知识群体的兴起[J]. 船山学刊 2014(04)
    • [20].上海女子新剧的“甲寅之兴”及其意义[J]. 戏剧之家(上半月) 2013(11)
    • [21].从“无意开新”到“有意守旧”:《甲寅》一贯的文学趣味[J]. 文学评论 2014(04)
    • [22].论甲寅村哈尼族妇女的文化参与及角色嬗变[J]. 红河学院学报 2014(03)
    • [23].李大钊的反“孔”视角[J]. 炎黄纵横 2016(10)
    • [24].《甲寅》周刊上的宋诗遗风[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5(10)
    • [25].从《甲寅杂志》看五四知识群体的衍化[J]. 三明学院学报 2014(05)
    • [26].欧化的古文与文言的弹性——论“甲寅文体”兼及与新文学的关系[J]. 文艺理论研究 2012(06)
    • [27].《甲寅》周刊:民国新闻业的“孤臣孽子”[J]. 出版科学 2017(03)
    • [28].民初文言政论与古文传统——以“甲寅文体”为个案的考察[J].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16(02)
    • [29].《甲寅》周刊时评专栏探究[J]. 鸭绿江(下半月) 2020(06)
    • [30].《甲寅杂志》(月刊):孕育《青年杂志》的母体[J]. 齐鲁学刊 2009(06)

    标签:;  ;  ;  ;  ;  

    《甲寅》月刊与中国新文学的发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