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皮肤素和硫酸乙酰肝素的制备及其抗血栓相关活性协同作用研究

硫酸皮肤素和硫酸乙酰肝素的制备及其抗血栓相关活性协同作用研究

论文摘要

血栓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导致的死亡和致残在全世界都是第一位的。各种原因引起的全身或局部血流缓慢、淤滞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如高纤维蛋白原血症、高脂血症和循环障碍等。血栓栓塞性疾病一旦发生危害严重,应以预防为主,要预防和治疗血栓,需要长期保证血液的正常状态。因此,研发作用缓和、无出血副反应、可长期安全使用的抗栓药物就成为抗栓药物研发的一个方向。类肝素是指天然的、合成的和半合成的与肝素有类似作用的物质。猪肠黏膜类肝素作用缓和、副作用小、疗效肯定、费用较低,从分子量和化学性质方面更适于口服,而服用方便的类肝素制剂是抗栓药物重要的研发方向。目前,猪肠黏膜类肝素已经被开发成预防和治疗血栓的药物(如danaparoid, lomoparan, sulodexide, mesoglycan等)在国外市场上市多年。然而,我国生产精品肝素而得到的副产物猪肠黏膜类肝素则被低价出售,没有该类药物上市,这种类肝素产量大、成本低,亟待开发和利用。在国内开发新的、更安全有效的猪肠黏膜类肝素抗栓药物制剂,具有极大的实用价值,前景良好。猪肠黏膜类肝素(heparinoid, HPND)的主要组分是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 HS)、硫酸皮肤素(dermatan sulfate, DS)、少量的肝素(heparin,HP)和极少量的硫酸软骨素(chond roitin sulfate, CS)。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猪肠黏膜类肝素的主要组分都具有抗血栓作用。HS和HP通过结合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 ATⅢ)加速凝血酶和各凝血因子的失活速度;DS主要通过结合肝素辅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Ⅱ, HCIⅡ)抑制凝血酶活性,降低血小板聚集,而发挥抗血栓作用。在抗凝血过程中,有1/3的凝血酶是通过HCⅡ的结合而使活性受到抑制,另外2/3的凝血酶通过ATⅢ被抑制。并且,这两种凝血酶抑制方式在体内凝血过程中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当DS和HS同时存在时,两者起到协同增效作用。然而,这类药物(如sulodexide)的生物效价却是用脂蛋白酯酶释放活性(lipoprotein lipase release unit, LSU)来确定的。对该类药物的制备方法、组分组成详细信息、各组分对其生物效价影响的研究却报道甚少。因此,本实验以HP精制的副产物猪肠黏膜类肝素粗品为原料分离纯化制备猪肠黏膜类肝素(HPND);以sulodexide (SLDX)作为阳性对照药,对所制得的HPND用Benedict’s沉淀法和强阴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纯化,得到各组分,并对其进行全面的结构确证和理化性质分析,包括双糖分析、核磁图谱分析、分子量测定、比旋光度分析、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分析、硫酸根/羧酸跟比值测定等;为了研究HPND的抗栓相关活性及其内在机理,本实验在体外检测了其各组分的抗FⅩa活性和抗FⅡa活性,得到各组分的抗FⅩa/抗FⅡa活性比值;用体内试验验证了HPND的促脂蛋白酯酶(LPL)释放活性和促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释放活性;为了进一步研究HPND的何种组分对促LPL释放活性和促t-PA释放活性发挥主要作用,本实验用体内实验分别进行了HS和DS促LPL释放活性以及促t-PA释放活性的协同作用研究。本研究取得的结果和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1.HPND的制备及其各组分的分离纯化以粗品猪肠黏膜类肝素作为原料,经过胰蛋白酶(trypsin)和木瓜蛋白酶(papain)联用酶解,或链酶蛋白酶E(pronase E)酶解,水解掉糖胺聚糖链上的杂蛋白,然后用CaCI2沉淀法脱蛋白,最后将得到的无蛋白多糖用过氧化氢氧化脱色除杂质,经脱盐后冷冻干燥得到纯的HPND。用紫外全波长扫描检测,HPND的核酸和蛋白吸收符合美国药典对核酸和蛋白质杂质的要求。为了进一步的研究,HPND连同对照药SLDX用Benedict试剂沉淀法分为两大组分,DS组分和HS组分。DS和HS经过SP强阳离子交换层析脱铜,得到无铜纯品。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原料、DS和HS铜含量分别为2.83ppm、35.1 ppm和18.4 ppm。HS组分再经过QFF强阴离子交换层析二次分离,得到HS0,HS1和HS2三种亚组分。HPND和对照药SLDX的HS组分QFF强阴离子交换层析二次分离图谱显示,两者相应HS0,HS1和HS2三种亚组分的出峰位置一致。2. HPND和SLDX各组分结构确证和理化性质(1) HPND-DS, Mw为22,070 Da,主要双糖组成为α-△UA-[1→3]-GaINAc,比旋光度为-56°,硫酸根/羧酸根比值1.14±0.03,核磁图谱1H在1.940ppm有GaINAc的甲基的特征化学位移,可确定为硫酸皮肤素。(2)SLDX-DS,Mw为18,860 Da,主要双糖组成为a-AUA-[1→3]-GalNAc,比旋光度为-51°,硫酸根/羧酸根比值1.45±0.09,核磁图谱1H在1.939ppm有GaINAc的甲基的特征化学位移,可确定为硫酸皮肤素。(3) HPND-HSO,比旋光度为接近0°,含有双糖a-AUA-[1→4]-GlcNAc,蒽酮比色法测定其糖含量为(15.31±0.96)%,(4) SLDX-HSO,比旋光度为接近0°,含有双糖a-AUA-[1→4]-GIcNAc,蒽酮比色法测定其糖含量为(3.60±0.38)%,(5) HPND-HS1, Mw为14,070 Da,主要双糖组成为α-AUA-[1→4]-GIcNAc和a-AU A-2S-[1→4]-GIcN-6S,比旋光度为57°,硫酸根/羧酸根比值1.06±0.06,为硫酸乙酰肝素;(6)SLDX-HS1,Mw为11,150 Da,主要双糖组成为a-△UA-[1→4]-GIcNAc和a-△UA-2S-[1→4]-GIcN-6S,比旋光度为50°,硫酸根/羧酸根比值1.50±0.08,为硫酸乙酰肝素;(7) HPND-HS2,Mw为14,300 Da,主要双糖组成为α-△UA-[1→4]-GIcNAc和a-AUA-2S-[1→4]-GIcNS-6S,比旋光度为40°,硫酸根,羧酸根比值1.72±0.11,为肝素;(8)SLDX-HS2,Mw为10,370 Da,主要双糖组成为a-△UA-[1→4]-GIcNAc和a-△UA-2S-[1→4]-GIcNS-6S,比旋光度为36°,硫酸根/羧酸根比值1.85±0.13,为肝素。3. HPND和SLDX各组分体外抗FⅩa活性和抗FⅡa活性HPND和SLDX各组分体外抗FⅩa活性和抗FⅡa活性采用美国药典方法测定,实验结果显示,HPND-DS、SLDX-DS、HPND-HSO和SLDX-HSO的抗FⅩa效价和抗FⅡa效价都比较低,都在2-8 IU/mg之间,抗FⅩa/抗FⅡa比值均为1.2。HPND和SLDX的抗FⅩa活性和抗FⅡa活性都主要是由HS组分来呈现的:(1) HPND-HS抗FⅩa活性122.6 IU/mg,抗FⅡa活性97.7 IU/mg,抗FⅩa/抗FⅡa比值1.3;(2) SLDX-HS抗FⅩa活性64.6 IU/mg,抗FⅡa活性46.9 IU/mg,抗FⅩa/抗FⅡa比值1.4;(3) HPND-HS1抗FⅩa活性19.6 IU/mg,抗FⅡa活性11.3 IU/mg,抗FⅩa/抗FⅡa比值1.7;(4) SLDX-HS1抗FⅩa活性8.6 IU/mg,抗FⅡa活性2.4 IU/mg,抗FⅩa/抗FⅡa比值3.6;(5) HPND-HS2抗FⅩa活性173.6 IU/mg,抗FⅡa活性148.5 IU/mg,抗FⅩa/抗FⅡa比值1.2;(6) SLDX-HS2抗FⅩa活性118.4 IU/mg,抗FⅡa活性79.5 IU/mg,抗FⅩa/抗FⅡa比值1.5;4. HPND促血管内皮细胞LPL和t-PA释放活性健康wistar大鼠尾静脉注射HPND,采用ELISA试剂盒测定大鼠血浆中LPL和t-PA含量变化情况,实验组HPND给药的低、中、高剂量分别为2.5 mg/kg、5.0mg/kg、10.0mg/kg;阳性对照SLDX组给药剂量为5.0 mg/kg;生理盐水组做阴性对照。实验结果显示, HPND明显促血管内皮细胞LPL释放,与SLDX效果相当,且具有剂量依赖性。具体数据为:生理盐水组LPL含量为(0.0893±1.7069)ng/mL; HPND低、中、高剂量组LPL含量分别为(3.926±0.984)ng/mL、(9.502±1.532) ng/mL、(10.481±4.681) ng/mL; SLDX组LPL含量为(10.368±4.453) ng/mL。HPND给药之后大鼠血浆中t-PA含量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大微弱的升高,即HPND促t-PA释放活性并不明显。实验结果如下:生理盐水组t-PA含量为(0.4641±0.0421)pg/mL;HPND低、中、高剂量组t-PA含量分别为(0.5336±0.1564)pg/mL.(0.7051±0.1538)pg/mL.(0.7771±0.1091)pg/mL;SLDX组t-PA含量为(0.5259±0.0595)pg/mL.5.HS和DS协同促LPL和t-PA释放活性为了确定HPND中促LPL和t-PA释放活性的主要组分,按HS和DS在HPND中的百分含量设立低、中、高剂量组分别验证HS和DS促LPL和t-PA释放活性。实验结果表明,DS比HS具有更强的促LPL释放能力,而DS和HS的促t-PA释放能力都较弱,但是DS比HS作用稍强。DS低、中、高剂量组LPL含量分别为(1.5355±0.8644)ng/mL.(2.0118±0.9767)ng/mL.(3.7870±2.2535)ng/mL;HS低、中、高剂量组LPL含量分别为(1.6134±0.4838)ng/mL.(2.5573±0.6038)ng/mL.(2.8604±0.8253)ng/mL;生理盐水组(0.0893±1.7069)ng/mL.DS低、中、高剂量t-PA含量分别为(0.6507±0.2116)pg/mL.(0.7429±0.2547)pg/mL.(0.7401±0.1543)pg/mL;HS低、中、高剂量t-PA含量分别为(0.5044±0.1049)pg/mL.(0.6297±0.2148)pg/mL.(0.5883±0.1786) pg/mL;生理盐水组(0.4641±0.0421)pg/mL.6.本课题取得的主要成果(1)建立了一套实验室制备猪肠黏膜类肝素(HPND)以及HS和DS的方法,并得到高纯度的HPND.HS和DS。(2)首次对HPND和SLDX各组分体外抗FⅩa活性和抗FⅡa活性进行了测定。(3)首次对猪肠黏膜类肝素HPND促血管内皮细胞LPL和t-PA释放活性进行了测定。(4)首次对HS和DS在促血管内皮细胞LPL和t-PA释放活性方面的协同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 血栓的形成
  • 1.1 凝血级联反应
  • 1.2 血小板与血栓形成
  • 1.3 血液状态与血栓形成
  • 1.4 纤溶系统与血栓形成
  • 2 抗血栓药物
  • 2.1 抗血小板药
  • 2.2 抗凝血药
  • 2.3 溶栓药
  • 3 肝素及其提取副产物
  • 3.1 肝素
  • 3.2 硫酸乙酰肝素/硫酸皮肤素
  • 3.3 硫酸乙酰肝素和硫酸皮肤素抗栓协同增效作用
  • 4 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
  • 5 本实验拟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猪肠黏膜类肝素的制备与分离纯化
  • 1 材料
  • 1.1 试剂
  • 1.2 仪器
  • 2 方法
  • 2.1 HPND除蛋白
  • 2.2 HPND氧化除杂质
  • 2.3 HPND和SLDX各组分的分离
  • 2.4 QFF分离HS组分
  • 2.5 脱盐
  • 2.6 HPND和SLDX组成分析
  • 3 结果
  • 3.1 HPND除蛋白
  • 3.2 HPND氧化除杂质
  • 3.3 HPND和SLDX各组分的分离
  • 3.4 QFF分离HS
  • 3.5 脱盐
  • 3.6 HPND-HS和SLDX-HS组成分析
  • 4 讨论
  • 4.1 糖蛋白的酶解
  • 4.2 脱蛋白
  • 4.3 HPND和SLDX各组分的分离
  • 4.4 脱铜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HPND的结构与理化性质研究
  • 1 材料
  • 1.1 试剂
  • 1.2 仪器
  • 2 方法
  • 2.1 比旋度的测定
  • 2.2 蒽酮比色法确定HSO
  • 2.3 铜含量测定
  • 2.4 硫酸根/羧酸根比值测定
  • 2.5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 2.6 HS/HP双糖分析
  • 2.7 DS双糖分析
  • 2.8 分子量的测定
  • 2.9 核磁共振图谱测定
  • 3 结果
  • 3.1 比旋度的测定
  • 3.2 蒽酮比色法确定HSO
  • 3.3 火焰原子分光光度法测样品铜含量
  • 3.4 硫酸根/羧酸根比值测定
  • 3.5 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 3.6 HS/HP双糖分析
  • 3.7 DS双糖分析
  • 3.8 分子量的测定
  • 3.9 核磁共振图谱分析
  • 4 讨论
  • 4.1 HSO组分分析
  • 4.2 样品铜含量
  • 4.3 HPND组分分析
  • 4.6 双糖分析
  • 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HPND抗FⅩa、抗FⅡa活性及促脂蛋白酯酶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释放活性
  • 1 材料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方法
  • 2.1 抗FⅩa活性测定
  • 2.2 抗Ⅱa活性测定
  • 2.3 HPND脂蛋白酯酶释放活性测定
  • 3 结果
  • 3.1 抗FⅩa活性和抗FⅡa活性
  • 3.2 HPND促脂蛋白酯酶释放活性测定
  • 3.3 HPND促t-PA释放活性测定
  • 4 讨论
  • 4.1 抗FⅩa活性和抗FⅡa活性
  • 4.2 HPND促LPL释放活性
  • 4.3 HPND促t-PA释放活性
  • 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HS与DS促进LPL和t-PA释放活性协同增效作用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试剂
  • 1.2 实验仪器
  • 1.3 实验动物
  • 2 方法
  • 2.1 HS与DS分别促进脂蛋白酯酶释放活性的研究
  • 2.2 LPL和t-PA含量测定
  • 3 结果
  • 3.1 HS与DS分别促进LPL释放活性的测定结果
  • 3.2 HS与DS分别促进t-PA释放活性的测定结果
  • 4 讨论
  • 4.1 HS与DS促进LPL释放协同增效作用
  • 4.2 HS与DS分别促进t-PA释放活性
  • 5 本章小结
  • 总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南瓜子的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3)
    • [2].教师的活性素质[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15)
    • [3].薏苡仁的药理活性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 农产品加工 2017(09)
    • [4].低活性粉煤灰在路面基层施工中应用的探讨[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17)
    • [5].如何预防中温型活性艳蓝浸染染色“坏汤”现象?[J]. 印染 2015(16)
    • [6].唾液淀粉酶活性与饮食结构相关性研究[J]. 现代食品 2020(13)
    • [7].鞣质药理活性的研究新进展[J].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0(07)
    • [8].活性焦检测标准的实践与探讨[J].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19(03)
    • [9].细叶小檗总生物碱的抑菌活性及热降解动力学[J]. 现代食品科技 2020(03)
    • [10].多糖的化学结构及活性研究进展[J]. 西北药学杂志 2017(06)
    • [11].后酵辅料对腐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活性的影响[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3(04)
    • [12].活性焦制备工艺对其性能的影响研究[J]. 电力科技与环保 2012(05)
    • [13].橙皮素肟酯衍生物的合成与抑菌活性[J].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3)
    • [14].城市合流污水A~2/O处理系统中TTC-ETS活性监测研究[J]. 环境科学 2009(06)
    • [15].活性焦制备过程中汞的迁移研究[J]. 洁净煤技术 2019(05)
    • [16].如何染好活性艳绿色?[J]. 印染 2016(12)
    • [17].枳实、枳壳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的比较研究[J]. 中药与临床 2012(02)
    • [18].中药抗冠状病毒活性和机理方法研究进展[J]. 药物分析杂志 2020(09)
    • [19].高艳度活性橙P-2R的印花性能[J]. 印染 2018(24)
    • [20].蜈蚣毒素的药用活性研究现状[J]. 普洱学院学报 2016(06)
    • [21].C.I.活性黄168结构[J]. 染料与染色 2010(05)
    • [22].在言语实践中获得语言的活性[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1(32)
    • [23].降低活性焦烟道气净化工艺中焦耗的途径[J].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18(10)
    • [24].高良姜素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中药 2016(11)
    • [25].豆酱发酵过程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活性的变化[J]. 中国调味品 2015(06)
    • [26].活性焦脱硫脱硝的机理研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08)
    • [27].基于CYP3A活性变化的中医药研究[J]. 中药药理与临床 2010(05)
    • [28].醋酸含铑废泥制备ROPAC的研究及应用[J]. 天津科技 2018(05)
    • [29].查尔酮类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的合成以及抗癌活性研究[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2(03)
    • [30].地肤子活性组分对山楂叶螨体内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标签:;  ;  ;  ;  ;  

    硫酸皮肤素和硫酸乙酰肝素的制备及其抗血栓相关活性协同作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