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葱紫斑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在适温下的清水中3 h的萌发率可达到87%,附着胞开始形成,6 h后附着胞的形成达到高峰。分生孢子的侵入率和附着胞的形成率呈高度正相关;23~30℃适宜孢子萌发,25℃为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萌发后干燥6d后孢子死亡。N、P、K肥均可显著降低葱紫斑病的侵染,且N、K肥对大葱抗侵染的效果好于P肥。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葱紫斑病的潜育期为3~4 d,且各品种之间无很大差异,其累积显症率与时间的关系曲线为“倒J”型。持续显症时间为10d。温度是影响潜育期的重要因子。病斑大小随葱的生育期而变化,一般为0.5cm-3.0cm。影响病斑在田间产孢的首要因子是叶片内渗入水分的多少,其次是病斑表面水膜的有无。在叶内渗入较多水分的条件下,空气相对湿度达到81%~85%即可产孢。在叶内未渗入水分,但病斑表面有水膜存在的条件下,空气湿度接近饱和时,也可以产生孢子。温度对病斑的产孢能力也有影响,病斑在温度为25℃-28℃时的产孢量的能力最强,而在30℃-35℃时的产孢能力较差;病斑在6-9龄时产孢能力较强,其中8龄病斑的产孢能力最强,而1-3龄的病斑产孢能力较弱。在黑暗和散射光的照射下病斑都能产孢,但在黑暗条件下的产孢量明显高于在散射光条件下的产孢量。葱生育阶段后期,病斑产孢量较多,而且产孢量与病斑大小无关系。东北地区栽培的葱品种大多为感病品种,但部分品种感病较轻,表现为病斑相对较小和病斑数形成较少。病斑数受生育期影响,老龄植株与幼龄植株相比较感病,表现为病斑数较多,病斑产孢量较大。孢子多在晚间飞散,一个生长季节,病害传播距离至少43m。孢子可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而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在自然条件下,该病害属于聚集分布。采用抑菌圈法和孢子萌发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实验筛选出防治葱紫斑病的较好药剂是百菌清,其次是新万生、大生和杀毒矾,而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三唑酮效果较差。本文对防治指标进行了初步研究,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防治方案。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前言一、葱的概况二、葱紫斑病的研究进展三、本文研究目的1. 材料和方法1.1 葱紫斑病病原菌的鉴定1.2 孢子萌发及侵染1.2.1 清水中孢子萌发情况1.2.2 已萌发孢子遇短时间干燥的存活能力1.2.3 N、P、K肥对紫斑病菌侵染力1.2.4 孢子萌发、侵入过程1.2.5 叶面结水时间(露时)与相对侵染率的关系1.2.6 露温与相对侵染率的关系1.3 病斑的潜育、显症与扩展1.3.1 潜育期1.3.2 病斑持续显症时间1.3.3 葱生育期对潜育显症的影响1.3.4 病斑扩展1.4 病斑产孢1.4.1 保湿时间与产孢的关系1.4.2 温度与产孢量的关系1.4.3 病斑日龄与产孢量的关系1.4.4 光照与病斑产孢量的关系1.4.5 N、P、K肥与病斑产孢量的关系1.4.6 空气湿度与产孢的关系1.4.7 生育期与产孢的关系1.4.8 病斑大小与产孢的关系1.5 寄主抗病性1.5.1 葱品种与抗病性的关系1.5.2 寄主生育阶段与相对抗侵染力的关系1.6 孢子飞散的时间动态1.7 空间分布型调查及推断1.8 病害的空间传播1.9 化学药剂筛选1.9.1 杀菌剂毒力的室内测定1.9.2 杀菌剂田间药效实验1.10 初侵染来源的分析2 结果与分析2.1 葱紫斑病病原菌的鉴定2.2 孢子萌发及侵染2.2.1 清水中孢子萌发情况2.2.2 已萌发孢子遇短时间干燥的存活能力2.2.3 N、P、K肥对紫斑病菌侵染力2.2.4 孢子萌发、侵入过程2.2.5 叶面结水时间(露时)与相对侵染率的关系2.2.6 露温与相对侵染率的关系2.3 病斑的潜育、显症与扩展2.3.1 潜育期2.3.2 病斑持续显症时间2.3.3 葱生育期对潜育显症的影响2.3.4 病斑扩展2.4 病斑产孢2.4.1 保湿时间与产孢的关系2.4.2 温度与产孢量的关系2.4.3 病斑日龄与产孢量的关系2.4.4 光照与病斑产孢量的关系2.4.5 N、P、K肥与病斑产孢量的关系2.4.6 空气湿度与产孢的关系2.4.7 生育期与产孢的关系2.4.8 病斑大小与产孢的关系2.5 寄主抗病性2.5.1 葱品种与抗病性的关系2.5.2 寄主生育阶段与相对抗侵染力的关系2.6 孢子飞散的时间动态2.7 空间分布型调查及推断2.8 病害的空间传播2.9 化学药剂筛选2.10 初侵染来源的分析3 综合防治措施3.1 允许损失率3.2 综合防治措施4. 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致谢作者简历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链格孢菌论文; 流行论文; 抗病性论文; 药剂论文; 防治方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