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的多视角研究

“原来”的多视角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以现代汉语“原来”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形式与意义、共时与历时、统计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详尽考察,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和分析“原来”所表达的语义、句法表现、语用功能及语法化历程。全文共分五章,具体内容大体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总结前人的相关研究现状并介绍了本文的语料来源。第二章到第三章主要在共时层面上从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角度详细地分析了“原来1”和语气副词“原来2”的功能和特点。第二章,首先从句法特征出发,对于“原来1”作为一个时间名词给出界定标准,并且区分于时间副词;其次,从“原来1”对各种词类的选择和“原来1”的句法位置说明“原来1”的句法特征,即“原来1”可以跟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搭配表示不同的义项,其句法位置也相当多样,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再者通过查阅词典描述了“原来1”所表达的语义,概括出“原来1”的语义背景,并得出“原来1”的语义特点;接着我们又从语用方面考察“原来1”,发现“原来1”具有衔接、话题、指称等语用功能。第三章,首先在句法上,界定了“原来2”作为一个语气副词的标准,并通过比较将语气副词区分于其他诸如连词、语气词、时间名词、时间副词等一系列容易混淆的词类;其次,通过分析“原来2”对其他词类的选择和与其他词类的共现说明“原来2”的句法特征;接着,从语义出发,考察“原来2”的语义特征,最后在语用功能方面,“原来2”作为一个语气副词,具有表述、评价、强调、指明预设这些语用功能以及连接、补正解说等篇章功能。第四章主要从历时层面考察了“元”、“来”和“原来”的语法化历程,重点阐明了“原来”在古代由时间名词逐步语法化为一个语气副词的过程,并且在现今社会中二者并存的一个事实;其次,对“原来”语法化的动因和机制做出解释,“原来”的语法化动因主要是句法位置的变化和语用因素的影响,“原来”的语法化机制则为隐喻以及语义泛化机制。第五章通过前面“原来”的语法化历程探索,以及一些与“原来”有着相似发展轨迹词语的举例,最后得出这类词语的演变规律,即怎样由一个古代的多义词发展为今天的同音词。最后是结语部分,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 1.1.1 理论意义
  • 1.1.2 应用意义
  • 1.2 前人的研究概况
  • 1.2.1 "原来"的研究现状
  • 1.2.2 时间词的相关研究现状
  • 1.2.3 语气副词的相关研究现状
  • 1.2.4 语法化的相关研究现状
  • 1.2.5 共时分析——三个平面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3.1 一般方法
  • 1.3.2 具体方法
  • 1.3.3 研究思路
  • 1.4 语料说明
  • 1"的用法'>第2章 "原来1"的用法
  • 1"的界定标准'>2.1 "原来1"的界定标准
  • 1"的句法表现'>2.2 "原来1"的句法表现
  • 1"的组配特征'>2.2.1 "原来1"的组配特征
  • 1"的句法位置'>2.2.2 "原来1"的句法位置
  • 1"的语义表现'>2.3 "原来1"的语义表现
  • 1"的释义'>2.3.1 "原来1"的释义
  • 1"的语义背景'>2.3.2 "原来1"的语义背景
  • 1"的语义特点'>2.3.3 "原来1"的语义特点
  • 1"的语用功能'>2.4 "原来1"的语用功能
  • 2.4.1 指称作用
  • 2.4.2 衔接作用
  • 2.4.3 话题作用
  • 2"的用法'>第3章 "原来2"的用法
  • 2"的界定标准'>3.1 "原来2"的界定标准
  • 2"的句法表现'>3.2 "原来2"的句法表现
  • 2"的句位形式'>3.2.1 "原来2"的句位形式
  • 3.2.2 句类选择上,用于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
  • 3.2.3 对谓词的选择
  • 2(不过)如此、原来2这样"'>3.2.4 用于固定句式"原来2(不过)如此、原来2这样"
  • 2"与不同词类的共现'>3.2.5 "原来2"与不同词类的共现
  • 2"作为语气副词的语义表现'>3.3 "原来2"作为语气副词的语义表现
  • 2"的释义'>3.3.1 "原来2"的释义
  • 2"的语义背景'>3.3.2 "原来2"的语义背景
  • 2"作为语气副词的语义联系'>3.3.3 "原来2"作为语气副词的语义联系
  • 2"的语用表现'>3.4 "原来2"的语用表现
  • 2"的语气功能'>3.4.1 "原来2"的语气功能
  • 2"的篇章功能'>3.4.2 "原来2"的篇章功能
  • 第4章 "原来"从时间名词到语气副词的语法化历程
  • 4.1 语法化历程
  • 4.1.1 "元"的语法化
  • 4.1.2 "元来"中的"来"
  • 4.1.3 "原来"的历时发展
  • 4.2 语法化动因
  • 4.2.1 句法位置的变化
  • 4.2.2 语用因素的影响
  • 4.3 语法化的机制
  • 4.3.1 隐喻机制
  • 4.3.2 语义的泛化
  • 第五章 与"原来"相关的同音词的语法化发展规律
  • 5.1 同音词的界定
  • 5.2 "原来"形成同音词的机制
  • 5.2.1 同音词形成的原因
  • 5.2.2 "原来"成为同音词的原因
  • 5.2.3 与"原来"相关的同音词释例
  • 5.3 "原来"类同音词的语法化途径
  • 5.3.1 结构变化
  • 5.3.2 语义泛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语气副词“并”的语法化历程及其反预期标记功能[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语气副词“并”语法研究[J]. 汉字文化 2020(15)
    • [3].《老子》中的语气副词研究[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04)
    • [4].上古汉语不确定语气副词的区分[J]. 中国语文 2016(05)
    • [5].在两个三角中看语气副词“到底”与“倒是”的关系[J]. 语言与翻译 2017(01)
    • [6].语气副词“并”的语法功能研究[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01)
    • [7].“毕竟”疑问语气副词用法初探[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 [8].“何”类反诘语气副词对比浅析——以“何必”与“何苦”、“何尝”与“何曾”的对比为例[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6)
    • [9].“强调类”语气副词的界定及其句型分布[J]. 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5(01)
    • [10].现代汉语唯饰谓语气副词研究[J]. 长江丛刊 2019(06)
    • [11].现代汉语中语气副词的语义特征探究[J]. 散文百家 2019(05)
    • [12].“宁可”类语气副词研究探讨[J]. 新教育 2019(31)
    • [13].语气副词“偏偏”探析[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5(09)
    • [14].转折类语气副词语义组合分析[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5(11)
    • [15].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研究综述[J]. 语文学刊 2014(16)
    • [16].语气副词“又”与“并”、“还”对比分析[J]. 语文学刊 2009(16)
    • [17].上古汉语语气副词的位置与分布[J]. 语言研究集刊 2017(01)
    • [18].现代汉语语气副词“千万”“万万”的语义特征研究[J]. 青年文学家 2017(24)
    • [19].清末民初旗人小说中反义对立式语气副词探析[J].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2016(02)
    • [20].“毕竟”类语气副词的教学研究与设计[J]. 国际汉语教育研究 2015(00)
    • [21].从句末语气词考察语气副词的分布[J]. 青年文学家 2015(26)
    • [22].语气副词“不过”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 华中人文论丛 2012(01)
    • [23].或然语气副词的示证性与传信度表达[J]. 对外汉语研究 2016(02)
    • [24].《儒林外史》的语气副词“少不得”及“X不得”组合[J]. 长江学术 2020(03)
    • [25].语气副词“可”的核心语义[J]. 汉语学报 2018(03)
    • [26].语气副词“说不定”、“也许”的共时分析[J]. 铜仁学院学报 2015(06)
    • [27].语气副词“倒是”探析[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 [28].语气副词“反正”探析[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16(04)
    • [29].留学生习得语气副词“究竟”的偏误分析[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2(12)
    • [30].语气副词“究竟”“到底”对比探究[J]. 明日风尚 2018(18)

    标签:;  ;  ;  

    “原来”的多视角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