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动中制衡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渐进主义改革研究

在互动中制衡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渐进主义改革研究

论文摘要

怎样使教育更加适应人和社会发展,特别是作为国民基本素质奠基的基础教育,改革路在何方,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始终不曾松懈的重大议题和难点。教育整体改革的突破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方法论的突破。也就是说,教育改革成败的最关键决定性因素,在于它是否具备恰切的教育改革方法论。本文倡导“渐进主义”作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方法论,基本主张是:只有真正实现“在互动中制衡”,才能真正达成基础教育的渐进主义改革,从而克服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两种改革方法论倾向,最终缓解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多方利益主体的“孤立”和“失衡”问题。第一章从厘清“问题”切入,指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问题在于单方改革利益主体孤立与多方改革利益主体失衡。也就是说,本需真诚对话与紧密合作的研究者、决策者和实践者等多方利益主体在基础教育改革中反却“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使改革从酝酿、启动、实施到评价的全过程始终陷在单方改革利益主体“独角戏”的孤立境地,从而使多方利益主体的力量在改革中丧失了必要平衡。具体来看,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良倾向,即研究者对实践者封闭、实践者对研究者抵制;研究者对决策者依附、决策者对研究者忽视;决策者对实践者指令,实践者对决策者沉默。第二章是对基础教育改革形成这一困局的成因进行探询和挖掘。追根溯源,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两种改革倾向是造成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出现多方改革利益主体孤立与失衡“问题”的主要根源。本章从基本立场、思想根源、现实缘由及局限所在四方面,分别对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两种改革方法论倾向进行了详述。第三章是针对基础教育改革困局,运用渐进主义改革方法论进行尝试性解困,指出“渐进主义”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之众望所归,“有限理性”是其思想根基,并通过对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两种改革倾向的回应,指明了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渐进主义改革的现实根据。基于此,本文认为:在中国,若要基础教育改革取得成功,理性选择是运用渐进主义改革方法论。然而,在运用渐进主义改革方法论尝试性缓解基础教育改革困局的过程中,多方改革利益主体孤立与失衡这一改革困局依然没有因此破解。第四章提出了本文的核心观点——“在互动中制衡”,将其视为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渐进主义改革方法论的有效原则。简言之,“在互动中制衡”是渐进主义改革的方法论原则。在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只有实现多方改革利益主体“在互动中制衡”,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渐进主义改革。“在互动中制衡”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在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理论研究者、改革决策者和基层实践者等多方改革利益主体通过对话形成均势。它的主要特征是博弈性、智慧性、合理性,其价值意蕴体现为“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培育基础教育各方利益主体的改革能力,有利于消减基础教育多方利益主体的改革冲突,有利于制约基础教育单方利益主体的改革霸权。本章主要从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及价值意蕴三方面对“在互动中制衡”的本体论和价值论问题进行了详述。第五章着重挖掘和说明了“在互动中制衡”的理论根基——交往理性、中庸之道、和合之境。本章对这“三个依据”的基本内涵、现实意义及局限所在都做出了深入研析。第六章是“在互动中制衡”的方法论部分。本章系统论述了“在互动中制衡”的实践路向,即“实践型研究者”、“研究型决策者”和“研究型实践者”的生成过程。事实上,“实践型研究者”、“研究型决策者”和“研究型实践者”这一改革利益主体的样态生成过程本身,便是多方改革利益主体“在互动中制衡”主体样态的完成过程,亦是“在互动中制衡”的实践路向。“在互动中制衡”的实质是基础教育改革多方利益主体通过对话形成均势的过程,这就需要各方改革利益主体在坚守自身改革立场的同时,能够有意识地自觉与他方改革利益主体进行对话,实现沟通,形成均势。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论域
  • (一) 时间界定
  • (二) 重要概念界定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孤立与失衡:基础教育改革的“问题”厘清
  • 一、封闭与抵制:孤立和失衡中的研究者与实践者
  • (一) 研究者对实践者封闭:研究者“实践关怀”理论匮乏
  • (二) 实践者对研究者抵制:实践者在改革中内外交困
  • 二、依附与忽视:孤立和失衡中的研究者与决策者
  • (一) 研究者对决策者依附:“官本位”文化的不可挑衅性
  • (二) 决策者对研究者忽视:研究者缺乏理性批判
  • 三、指令与沉默:孤立和失衡中的决策者与实践者
  • (一) 决策者对实践者指令:公共权力具有权威性
  • (二) 实践者对决策者沉默:实践者身处“权力”弱势
  • 第二章 两种改革倾向:基础教育改革困局的成因探询
  • 一、激进主义倾向:可贵的乌托邦
  • (一) 基础教育改革激进主义倾向的基本立场
  • (二) 基础教育改革存在激进主义倾向的思想根源
  • (三) 基础教育改革存在激进主义倾向的现实缘由
  • (四) 基础教育改革激进主义倾向的局限所在
  • 二、保守主义倾向:可敬的固守者
  • (一) 基础教育改革保守主义倾向的基本立场
  • (二) 基础教育改革存在保守主义倾向的思想根源
  • (三) 基础教育改革存在保守主义倾向的现实缘由
  • (四) 基础教育改革保守主义倾向的局限所在
  • 第三章 “超越那没有生机的两极”:渐进主义改革的尝试性解困
  • 一、渐进主义: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之众望所归
  • (一) 渐进主义的基本主张
  • (二) 基础教育渐进主义改革的基本立场
  • 二、有限理性:基础教育渐进主义改革的思想根基
  • 三、基础教育渐进主义改革的现实根据
  • (一) 回应激进主义倾向
  • (二) 回应保守主义倾向
  • 四、基础教育渐进主义改革的尝试性解困仍存“未决”问题
  • 第四章 在互动中制衡:渐进主义改革的方法论原则
  • 一、基本内涵
  • (一) “互动”的涵义诠释
  • (二) “制衡”的涵义诠释
  • 二、主要特征
  • (一) 博弈性
  • (二) 智慧性
  • (三) 合理性
  • 三、价值意蕴
  • (一) 有利于培育基础教育各方利益主体的改革能力
  • (二) 有利于消减基础教育多方利益主体的改革冲突
  • (三) 有利于制约基础教育单方利益主体的改革霸权
  • 第五章 “三个依据”:“在互动中制衡”的理论原点
  • 一、交往理性
  • (一) 交往理性的基本内涵
  • (二) 交往理性的现实意义
  • (三) 交往理性的局限所在
  • 二、中庸之道
  • (一) 中庸之道的基本内涵
  • (二) 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
  • (三) 中庸之道的局限所在
  • 三、和合之境
  • (一) 和合之境的基本内涵
  • (二) 和合之境的现实意义
  • 第六章 改革利益主体的样态生成:“在互动中制衡”的实践路向
  • 一、实践型研究者:打破实践与理论之隔
  • (一) 表达理想
  • (二) 路径选择
  • 二、研究型决策者:融通理论与决策之界
  • (一) 坚守立场
  • (二) 路径选择
  • 三、研究型实践者:缩近理论与实践之距
  • (一) 澄明定位
  • (二) 路径选择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述情况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在互动中制衡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渐进主义改革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