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采用传统土壤微生物的分析方法,对设置在甘肃农业大学定西旱农生态综合实验站的四种耕作措施及两种轮作方式下土壤的纤维素分解强度、土壤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土壤纤维素分解真菌数量和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及其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纤维素分解强度的影响1)两种轮作方式下,免耕处理的土壤纤维素分解强度均高于翻耕处理。0-5cm,5-10cm,10-30cm土层,土壤纤维素分解强度NT处理比T处理平均增加了12.85%、16.58%、30.72%。2)两种轮作方式下,秸秆覆盖能明显提高0-5cm土层土壤纤维素分解强度。0-5cm、5-10cm、10-30cm土层,土壤纤维素分解强度NTS处理比TS处理平均增加了59.26%、14.03%、9.03%。3)两种轮作方式下,免耕效应对土壤纤维素分解强度影响极显著(P≤0.01),覆盖、免耕和覆盖的交互效应只对小麦地的土壤纤维素分解强度影响极显著(P≤0.01)。4)两种轮作方式下,各处理的土壤纤维素分解强度均呈现随土层的加深而增强的趋势。5)与2006年相比,W/P/W轮作序列各处理土壤纤维素分解强度均增强,P/W/P增减不一。2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纤维素分解菌数量的影响1)两种轮作方式下,免耕处理的土壤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均高于翻耕处理。0-5cm、5-10cm、10-30cm土层,土壤纤维素分解菌数量NT处理比T处理平均增加了36.07%、10.19%、52.22%。2)两种轮作方式下,秸秆覆盖能明显提高5-10cm土层土壤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0-5cm、5-10cm、10-30cm土层,土壤纤维素分解菌数量NTS处理比TS处理平均增加了9.89%、18.83%、3.15%。3)两种轮作方式下,免耕和覆盖效应对豌豆地的土壤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影响显著(P≤0.01),免耕和覆盖的交互效应只对小麦地的土壤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影响显著(P≤0.01)。4)两种轮作方式下,各处理的土壤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呈现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处理土壤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也相应减少。5)与2006年相比,W/P/W和P/W/P轮作序列各处理土壤纤维素分解菌数量增加明显。3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纤维素分解真菌数量的影响1)两种轮作方式下,免耕处理的土壤纤维素分解真菌数量均高于翻耕处理。0-5cm、5-10cm、10-30cm土层,土壤纤维素分解真菌数量NT处理比T处理平均增加了10.53%、3.61%、12.99%。2)两种轮作方式下,秸秆覆盖能明显提高0-5cm土层土壤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0-5cm、5-10cm、10-30cm土层,土壤纤维素分解真菌数量NTS处理比TS处理平均增加了14.94%、2.5%、-2.41%。3)两种轮作方式下,免耕效应对土壤纤维素分解真菌的数量影响极显著(P≤0.01),覆盖效应只对豌豆地的土壤纤维素分解真菌的数量影响显著(P≤0.01)。4)两种轮作方式下,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处理的土壤纤维素分解真菌的数量变化不一。4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1)两种轮作方式下,免耕处理的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均高于翻耕处理。0-5cm、5-10cm、10-30cm土层,土壤纤维素酶活性NT处理比T处理平均增加了14.08%、6.18%、16.03%。2)两种轮作方式下,秸秆覆盖能明显提高0-5cm土层土壤纤维素酶活性。0-5cm、5-10cm、10-30cm土层,土壤纤维素酶活性NTS处理比TS处理平均增加了7.36%、2.13%、4.11%。3)两种轮作方式下,免耕、覆盖效应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影响极显著(P≤0.01),免耕和覆盖的交互效应只对豌豆地的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影响极显著(P≤0.01)。4)两种轮作方式下,各处理的土壤纤维素酶活性均呈现随土层的加深而降低的趋势。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免耕论文; 覆盖论文; 纤维素分解强度论文; 维素分解菌论文; 纤维素分解真菌论文; 土壤纤维素酶论文; 效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