桦褐孔菌诱变菌株的同工酶及RAPD标记研究

桦褐孔菌诱变菌株的同工酶及RAPD标记研究

论文摘要

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Fr.)Pil(?)t是十分珍稀而又名贵的药用真菌,在分类学上隶属于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刺革菌科(Polyporaceae)、褐卧孔菌属(Poria hypobrunnea Petch)。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纬45°~50°地区。药用部分为菌核,桦褐孔菌多糖是桦褐孔菌的主要药效成分之一,具有抑制细胞周期,降血糖等作用。近年来由于大量采摘及医药开发,野生资源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桦褐孔菌的需求,且野生桦褐孔菌中多糖含量仅为1.8%,如何培养出菌核产量高、多糖含量高的桦褐孔菌优良菌株是当务之急。本试验以桦褐孔菌菌株JL01为试验材料,对JL01菌丝体片段进行紫外线及60Co-γ辐照处理,以多糖含量为主要指标,筛选桦褐孔菌优良多糖高产菌株,并通过过氧化物同工酶及RAPD对筛选出的优良多糖高产菌株及原菌株进行分子鉴定。试验结果表明:经过紫外线照射3次、照射时间分别为20min与25min处理所得到的桦褐孔菌菌株为紫外线照射筛选出的2株桦褐孔菌优良多糖高产菌株,将其分别命名为JLZ1、JLZ2;在60Co-γ辐照剂量为1000Gy、剂量率为48.31Gy/min时所得到的菌株为60Co-γ辐照所选育出的桦褐孔菌优良多糖高产菌株,将其命名为JLC1;过氧化物同工酶试验结果表明:诱变菌株及原菌株在酶谱上有6条共有酶带,特别是JL01所拥有的6条酶带在JLZ1、JLZ2、JLC1的酶谱上均可以找到,但JLZ1、JLZ2、JLC1之间酶带数量、表达位置都完全相同,只是酶带深浅存在差异,说明诱变菌株的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RAPD技术对诱变菌株及原菌株的扩增结果表明:6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74条带,多态性条带数为28条,说明RAPD技术可用于桦褐孔菌诱变菌株的鉴定。6个随机引物均显示出诱变菌株有异于原菌株的特征带,这表明原菌株经紫外线、60Co-γ辐照后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与过氧化物同工酶结果基本一致,可以判定是突变株。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桦褐孔菌研究概况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紫外线照射诱变试验
  • 60Co-γ辐照诱变试验'>1.2.260Co-γ辐照诱变试验
  • 1.2.3 桦褐孔菌原菌株及诱变菌株过氧化物同工酶试验
  • 1.2.4 桦褐孔菌原菌株及诱变菌株的RAPD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紫外线照射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及多糖含量的影响
  • 2.1.1 紫外线照射次数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及多糖含量的影响
  • 2.1.2 紫外线照射时间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及多糖含量的影响
  • 60Co-γ不同辐照剂量、剂量率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及多糖含量的影响'>2.260Co-γ不同辐照剂量、剂量率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及多糖含量的影响
  • 2.3 桦褐孔菌原菌株及诱变菌株过氧化物同工酶分析
  • 2.3.1 桦褐孔菌原菌株及诱变菌株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分析
  • 2.3.2 桦褐孔菌原菌株及诱变菌株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相似系数及聚类分析
  • 2.4 桦褐孔菌原菌株及诱变菌株RAPD分析
  • 2.4.1 桦褐孔菌原菌株及诱变菌株基因组DNA的提取质量及产率
  • 2.4.2 桦褐孔菌原菌株及诱变菌株RAPD随机引物扩增图谱分析
  • 2.4.3 桦褐孔菌原菌株及诱变菌株间的遗传关系分析
  • 3 讨论
  • 3.1 诱变育种在食药用菌中的应用
  • 3.2 同工酶在食药用菌菌株鉴定中的应用
  • 3.3 RAPD技术在食药用菌菌株鉴定中的应用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桦褐孔菌诱变菌株的同工酶及RAPD标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