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淑芬佘亚鹏(河南省濮阳市中原油田总医院河南濮阳457001)
【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6-0010-01
【摘要】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与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查头臂型大动脉炎的价值。方法应用彩超和TCD检查7例头臂型大动脉炎患者的颅内和颅外动脉,分析二维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头臂型大动脉炎病变多位于颅外动脉起始段或近心端(84%);颅外段动脉狭窄程度与颅内动脉流速呈大致负相关。结论彩超与TCD联合检查头臂型大动脉炎,对于了解动脉炎所致血管狭窄的分布情况及分析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对颅内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关键词】头臂型大动脉炎彩色多普勒超声经颅多普勒
本文回顾2006年4月至2010年3月采用彩超与TCD联合检查的7例头臂型大动脉炎患者,总结分析其临床应用价值。
1对象和方法
本组头臂型大动脉炎7例,均为女性。年龄14~36岁,平均24岁。病程5月~2年。采用美国ATL公司HDI-5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5~12MHz高频可变频探头检查患者颈动脉,测量病变部位的血管内-中膜厚度(IMT)及狭窄程度(A%),彩色多普勒观察血流充盈情况和血流的性质,频谱多普勒测量病变部位及其远段和近段的血流参数。
采用德国DWL-X2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MHz,患者取仰卧位,嘱患者静卧5min后经颞窗分别检测两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基底动脉和交通支,记录各条血管的血流参数。
2结果
7例头臂型大动脉炎患者共检查70条颅外动脉血管,全部7例患者颅外段均发现狭窄病变,共38条动脉血管。表现为血管壁长节段、弥漫性均匀增厚(图1)。7例患者颅外段动脉最窄处的管腔面积狭窄百分比均>70%,3条血管发生闭塞,1例发生左侧锁骨下动脉盗血,1例合并有右侧颈动脉夹层动脉瘤形成。38条发现狭窄的血管中,狭窄部位包括起始段或近段的为32条(84%),而中远段仅为17条。以上结果均与DSA对照证实。
发生狭窄的38条血管中,彩色多普勒多为血流变细、颜色暗淡的低速低阻单相血流频谱(图2),流速增快(收缩期峰值流速>150cm/s)仅见于11条血管,其部位均为锁骨下动脉、椎动脉或颈总动脉的第一个近心狭窄处。
7例头臂型大动脉炎患者的TCD检查结果为颅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正常或减慢,搏动指数均减低,频带增宽、波峰变钝、峰值后移。
3讨论
3.1头臂型大动脉炎主要侵犯主动脉弓以上颅外大、中动脉的内膜,表现为内-中膜厚度(IMT)的节段性、均匀性增加而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引发脑缺血和上肢缺血。颈动脉IMT可以考虑作为预测脑梗死或其他动脉血管硬化性病变存在的重要指征[1]。本组70条颅外动脉中41条发现病变,其中38条发现狭窄,3条闭塞。双侧病变5例,单侧病变左右各一,这表明大动脉炎侵犯两侧颅外动脉的机会大致是均等的。本组狭窄的发生部位通常在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椎动脉的起始段和颈内动脉的近段(图3),其原因可能与动脉血管分叉处血流切应力的作用特点有关。
3.2Raninen等将峰值血流速度>150cm/s做为诊断颈总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狭窄大于50%的标准,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0%和88%[3]。本组患者同侧两条以上血管发生狭窄的有6例,其中流速增快的部位均为锁骨下动脉、椎动脉或颈总动脉的第一个近心狭窄(一般超过150cm/s),而其远端的动脉狭窄,由于血液动力学原理,血流速度往往正常,甚至减低;其次,一侧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通过颅内侧支循环可引起对侧无狭窄或狭窄程度较轻的动脉流速增高,且颈动脉狭窄和闭塞也可以引起同侧椎动脉系统流速代偿性增快。因此,头臂型大动脉炎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改变往往与动脉狭窄的真实情况不一致。我们认为,判断管腔狭窄应以二维超声测量的狭窄面积百分比为直接依据,血流动力学参数只能作为间接或参考指标。
3.3Amerriso发现颅外动脉严重狭窄可致同侧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减低,Willis环主干血管的舒张期流速升高,搏动指数降低,峰值后移、波峰变钝,甚至呈无波动的频谱改变。本组7例颅内动脉的低搏动指数与之相吻合(图4)。当动脉硬化狭窄≥70%或闭塞时,因病变侧颅外段血流向颅内灌注受阻,患侧半球血流呈低灌注状态,本组患者,颅外段动脉狭窄程度与颅内动脉流速呈大致负相关,颅外动脉狭窄均超过70%,因此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症状。
经颅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检查头臂型大动脉炎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结果更加全面、准确。对于更加客观、合理的了解颅内外血供状况、预防和减少缺血性脑血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和德等.B型超声评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相关性.中国临床康复,2003,22:3128.
[2]康卫华,赵萍.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大动脉炎外周血管病变的价值.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17:1005~1006.
[3]华扬编著.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科学出版社,2002,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