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国教会大学1901-1936年科学教育的系统研究,揭示了教会大学在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理念影响下的科学至上的办学思想,并将其科学教育的发展阶段分为单科课程、专业系科及专业学院三个阶段;然后分析了教会大学在本土化影响下的工学教育;最后分析了教会大学科学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基督教精神影响下的社会服务意识,并着重论述了最能体现其服务社会思想的医学教育和农学教育。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论述西方博雅教育理念对传教士在中国办大学的影响及科学知识进入教会大学的历程。基督教会研究学术的传统和其认为科学源于宗教的理论的影响,使科学成为教会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近代来华传教士传播科学的一个重要动因是其认为传播科学知识可以向学生展示神存在于自然之中。而传教士在中国办学的指导思想起初受到其所在国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自由教育理念即人文的博雅全面教育观是其核心。教会大学以自由教育理念为导向开设了大量科学课程,科学课程中的基础理论课程占了绝大部分,那些过分职业化的技能训练则被排斥在外。教会大学反对中国人重实用轻基础的求学取向,认为热爱知识是因为知识本身的缘故而不是它的效用,因为知识是在神的律法统治之下,这种律法的目的在于达到至善境界。自由教育理念体现在科学教育上就是重科学轻技术,所以教会大学开办伊始仅设有理学课程,只在后来才有极少学校开设工学科。第二章分析了中国教会大学理学教育从单科课程阶段到专业系科再到专业院系阶段的发展过程,并重点分析了其理学课程。虽然传教士认为只有研究自然的知识才能称为科学,并值得在大学传授,但由于师资和生源的限制,导致抗战前教会大学的理学研究和教育比较薄弱。当时的国立大学的理学研究也进行得不多。但在动荡的环境中,教会大学仍坚持着其严谨的高标准高质量的教学工作。教会大学理学发展三个阶段是:1901-1918年单科课程时期(创建时期),1919-1926年专业系科时期(繁荣时期)和1927-1936年专业学院时期(本土化时期)。第一阶段1901-1918:是教会大学创立、合并及调整时期,学生起初多学习相同理学课程,接受综合教育,此时的科学教育只有单一少量课程,不分科系。除了医学和神学,所有课程包含理学科在内统一称为文科。第二阶段1919-1926:是教会大学科学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理科课程增多,理科从文科中单独分离出来,众多相同门类理学课程形成专业,学生分系学习。第三阶段1927-1936:是教会大学科学教育的本土化时期。工学科开始进入教会大学。同时每所教会大学都成立了理学院,与教育部定的理学系科课程对照;每所教会大学都开设了部定的必修课程,但不同的学校所设选修课程不同。在专业设置和学科课程设置中,均体现出教会大学办学者的博雅教育思想。第三章分析了中国教会大学引进工科教育的原因,并阐述了其工科教育概况。这一时期教会大学的发展进入了更为动荡的阶段,政治形势、社会要求及各种政策因素都影响着教会大学的课程和院系设置乃至大学自身的存续。教会大学开始更深地融入中国的社会和教育体系中来。少数学校增加了工程科目,这是本土化的重要特征。但直至1936年前,教会大学开设的系科仍然多为文理科,工程科目课程较少,内容宽泛,也没有如文理学科一样组成学院。第四章论述了中国教会大学的医学农学教育及其社会服务工作。西方大学自11世纪产生起就设有文法医神4科,教会大学继承了这一传统,在中国有条件的学校中也开设了医学院,以美国和法国的医学教育为标准,系统地讲授与中国传统完全不同的现代医学知识,培养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杰出的西医医生和医学教育工作者。此外,鸦片战争后,大量传教士深入中国农村传教,并相继办了许多农业学校和乡村服务社,农学校几乎遍布差会所在各个村镇。传教士多年服务于中国农村的实践为教会大学的农学教育打下了基础,他们在大学开设了系统的农学课程,成立农学院。这造就了当时国内大学中农学质量水平最高的金陵大学农科。农学和医学是教会大学在中国兴办得最早最系统的学科,它在这两个领域的杰出贡献在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第五章是对中国教会大学科学教育的思考。首先简述了中国教会大学以质量为重的原则,他们培养精英,成就斐然。1936前教会大学的科学教育课本几乎都是外文经典教材,其中有些教材至今仍被一些学校指定为参考书,课程与国外大学同等程度。教会大学采用主辅修制学分制,平时考试非常严格,学生毕业率很低。虽然培养的毕业生总数现在看来不多,但学生很出色,在许多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然后对教会大学的办学理念进行了深入分析,阐释了其博雅教育的内涵和服务社会的传统。中国教会大学科学教育的两个重要特点,即传授科学知识与服务社会并重,以科学至上,以服务为中心。科学至上的原因在于,传教士认为,大学应教给学生真正的科学知识,技术课程不应该在大学传授。在传教士眼中,科学知识是上帝安排在自然界中的理性秩序,大学生应该在学校认识学习探究它们。因此科学课程便成为教会大学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而技术则是不受关注的,虽然教会大学后期为了生存,不得不迎合中国政府的政策和学生的喜好,开设了少量工程学科。服务社会原因在于,在传教士观念中,服务众生,把自己的生命交给别人,是一个具有基督徒品格的人必须做的;为社会为穷苦人为弱者服务是基督徒的职责。基督徒的服务精神和牺牲精神使其对农业和医疗服务工作倾注了极大热情,并在中国近代农学和医学教育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教会大学的科学教学和管理模式对现在的大学仍有借鉴意义,其对科学技术教育与社会服务的认识也仍然是教育哲学研究的一个方面。